中医健康网

中心型肥胖(中心性肥胖什么意思)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你属于哪种类型的肥胖?进来了解一下

//

关于肥胖,很多青年男女只关注肥胖带来身材走样的问题,而更多的中老年人已经开始承受肥胖相关的各种代谢性疾病的困扰。但是努力减肥谈何容易,减重真的只是“管住嘴,迈开腿”这么简单的事情吗?有些人哭诉自己喝凉水都胖,有些年轻人看起来明明不胖却还在拼命节食,也有些人把自己的肥胖归咎于父母的遗传……肥胖究竟是怎么形成的?你又是属于哪种肥胖类型?了解这些,你才不会在减重的路上越走越艰难。

由于导致肥胖发生的原因、部位、程度不同,临床上对肥胖的分类也不尽相同。

以肥胖原因分类

根据肥胖发生的原因,可将肥胖分为原发性肥胖、继发性肥胖、医源性肥胖等。

原发性肥胖又叫单纯性肥胖,一般与遗传和饮食、运动等生活习惯有关。而继发性肥胖(也叫获得性肥胖),则是由于某些诊断明确的疾病导致的,这些疾病包括下丘脑—垂体炎症、肿瘤、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性腺功能减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继发性肥胖一般占总肥胖人群的1%。医源性肥胖是治疗其他疾病过程中,因为药物和治疗方式等医疗手段而导致的肥胖。

以脂肪分布分类

根据脂肪分布的不同,肥胖还可以分为外周性肥胖(也叫均匀性肥胖、全身性肥胖等)和中心性肥胖(也叫内脏性肥胖、腹型肥胖等),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肥胖分类。

通常我们可以通过肉眼观察或是利用人体成分检测仪器来判断是哪一种肥胖。如果脂肪均匀分布于四肢及皮下,或者下半身(臀部及大腿)脂肪较多(常见于“梨形身材”),我们称为外周性肥胖。而脂肪主要集中在躯干部、腹内,或仪器检测出内脏脂肪超标而四肢较细的“苹果型”身材,则被称为中心性肥胖。

苹果型身材常见于男性,因而也被称为男性型肥胖,但近期的研究也发现,在我国老年人群中,女性的中心性肥胖率超过男性。

由于脂肪分布的差异,脂肪集中于腹部和内脏的中心性肥胖的危害,远大于脂肪分布于四肢或下半身的外周性肥胖。研究发现,中心性肥胖的人群患糖尿病、高血脂症等代谢性疾病和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更高,同时内脏脂肪的聚积还可能导致脂肪肝、脂肪心、脂肪肾、脂肪胰等,最终使得这些内脏器官的功能出现异常。

另外,中心性肥胖也与一些妇科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如:有研究指出,腰臀比(更能代表中心性肥胖的特征)的升高会使绝经前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79%,使绝经后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50%。也有研究指出,由于中心性肥胖者体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浓度下降,游离雌激素水平升高,且常伴有胰岛素抵抗和全身炎症反应,因而较外周性肥胖者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加。相较于中心性肥胖,外周性肥胖者由于脂肪主要集中在大腿及臀部的皮下,因而患以上疾病的概率也大大降低了。

其他分类方式

近几年,有科学家依据人体是否存在肥胖伴发的相关疾病,将肥胖分为代谢正常性肥胖和代谢异常性肥胖。也有专家根据个人的BMI数值大小,将肥胖分为轻、中和重度肥胖。

由于肥胖发生的原因复杂,目前临床上的干预和治疗手段也不尽相同。不分原因的盲目减重很有可能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无论怎样,正确认识肥胖,保持身体健康最重要。

来源:大众健康杂志微信公众号

文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营养科 秦桐

来源: 健康报

蓝光闪耀,点亮健康未来!中心型肥胖是糖尿病主要危险因素?从40岁起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

糖尿病患病率持续攀升。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的总患病人数从1990年的约4000万增加到2021年的超过1.17亿。然而,我国在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方面却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来临之际,点亮“抗糖”蓝光活动再次如期举行。当外滩之窗被温馨的蓝光照亮之际,众多医学专家与现场观众共同寄托着一份愿景:愿爱与希望的“蓝光”能照亮每个角落,为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添上一抹幸福色彩。

公益灯光秀一直是上海市医学会在联合国糖尿病日“蓝光行动”中的标志性活动,今年也不例外。

今年的联合国糖尿病日以“糖尿病与幸福感”为主题,强调将提升糖尿病患者的整体幸福感作为护理工作的核心,超越单纯的血糖控制,旨在全面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一系列糖尿病科普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一楼显示屏全天候不间断播放“糖尿病科普知识”小视频,为公众提供便捷的学习平台。同时,在塔内的会议中心,众多医疗专家齐聚一堂,举办健康讲座。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冯波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石勇铨教授分别分别带来了题为“糖尿病的预防和逆转”与“肥胖—危害健康的隐形杀手”的精彩演讲。两位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不仅阐述了糖尿病的成因、症状及危害,更着重介绍了科学有效的预防策略,让市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糖尿病自我管理的关键技巧。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苏青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毕宇芳教授等专家等专家则围绕“糖尿病的基本概念”、“糖尿病的潜在危害”、“糖尿病的高风险人群”以及“肥胖与糖尿病之间的紧密联系”等热点话题,与市民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科普交流。

一系列主题活动由上海市医学会联合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专科分会、上海市医学会内分泌专科分会主办。

此外,上海市多家知名医院——包括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以及上海新华医院,纷纷派出专家团队,共同参与科普公益大联动。

他们通过线上直播、走进社区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科普讲座与健康咨询,旨在帮助更多民众深入了解糖尿病及其护理知识,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和糖尿病防控能力。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市医学会会长邬惊雷表示,要增进糖尿病患者的幸福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怀、民众的积极参与以及患者自身的主动管理。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够进一步增强医患双方对抗糖尿病的信心,推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共享研究成果,携手提升全民的生活幸福感。

中心型肥胖是主要危险因素

肥胖,尤其是中心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及其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肥胖症依据脂肪积聚部位,可分为中心型肥胖和周围型肥胖。中心型肥胖指患者体内脂肪沉积是以心脏、腹部为中心发展的一种肥胖类型。中心型肥胖可以通过腰围这个简易指标进行初步判断,具体标准为:中国成年人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中心型肥胖就像一块“坏的土壤”,与糖尿病、冠心病、痛风等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有关

具备以下因素之一,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

1、年龄≥40岁;

2、超重与肥胖[体重指数(BMI)≥24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3、高血压;

4、血脂异常;

5、缺乏体力活动;

6、糖尿病家族史;

7、妊娠糖尿病史;

8、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

6.1 mmol/L≤空腹血糖(FBG)

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

超重肥胖、饮食热量摄入过高、缺乏体力活动等都是可以改变的糖尿病危险因素。对于所有人而言,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戒烟、戒酒、平衡心理状态的健康生活方式,这些都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生活宝典。简而言之,日行六千步,吃动两平衡,高危早筛查,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是发展到2型糖尿病的重要阶,如果不及时干预,每年有5%-10%的糖尿病前期人群进展为2型糖尿病。及时、科学地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延缓糖尿病的发生,甚至有部分人可以逆转为正常血糖状态。提倡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

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一)健康生活

平衡膳食,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面食、饼干等)和含糖饮料的摄入,不喝酒,不抽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有助于血糖改善;规律作息,每日至少7小时睡眠有利于血糖稳定。

(二)配合诊治

定期到医疗机构就诊,遵医嘱用药。坚持用药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如果服药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需要调整用药,及时和医生沟通。

(三)主动管理

与医生团队共同定制健康管理计划,规律监测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每年进行慢性并发症筛查,包括足病、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等。

(四)平和心态

保持乐观的情绪与良好的心态,有助于保持健康。如出现病情变化,在配合治疗方案的同时,积极调整心态很重要。

(五)寻求支持

当因糖尿病或疾病管理遇到的问题而感觉情绪低落时,可和那些能理解您的家人、朋友或病友述说,以寻求理解和支持。

蓝光的闪耀,不仅标志着“蓝光行动”的正式启动,更是对健康、关怀与希望的一份深沉而坚定的承诺。希望这束汇聚了全社会智慧与力量的蓝光,能够激励更多人携手同行,共同照亮糖尿病患者通往健康与幸福的未来之路。

减不掉“将军肚”和“游泳圈”?4个方法拯救腹型肥胖!

我们日常生活中,身边有“啤酒肚”或“小肚腩”的人并不少,这种肥胖类型被称为腹型肥胖,也叫中心型肥胖或内脏型肥胖。脂肪以心脏和腹部为中心过多堆积增加,使腹围增大,而四肢相对于腹部并不会显得胖。

然而,“腹型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癌症等多种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何界定腹型肥胖?

这要依据腰围来确定。腰围可以很好的反映内脏脂肪的含量。在我国,男性腰围≥90cm(2.7尺),女性腰围≥85cm(2.55尺),即为腹型肥胖。

腹型肥胖的危害有哪些?

腹型肥胖会引发内脏脂肪堆积,容易使机体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导致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诱发骨关节疾病、癌症等。

国际糖尿病联盟指出脂肪代谢紊乱是引起代谢综合征的重要因素,并将腹型肥胖作为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的必要条件。

有研究表明腰围可以反映出内脏脂肪的量,对脂肪肝人群来说比体质指数(BMI)更能预测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的风险。

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研究所胃肠分子医学研究部的O.Sadr-Azodi 博士及其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长达12年的基于人群的前瞻性研究,发现腹型肥胖是急性胰腺炎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为什么出现腹型肥胖的症状?

01

吃得太多

当人体摄入食物过多,产生的能量消耗不了,就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会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促使脂肪向肚子集中。

02

吃得太咸

国内外的多项研究都发现,盐是独立于能量摄入之外的肥胖风险因素,让人长胖、长肚子。

03

果糖吃太多

从进化的角度说,秋季果实成熟时,果糖非常容易获得,摄入大量的果糖有助于吸收更多的营养并转化为脂肪,顺利度过冬天。大量摄入高果糖饮食可能是肥胖和内脏脂肪蓄积的重要原因。

04

精致碳水吃太多

我们饮食的“质”和“量”都会直接影响血糖,摄入升糖指数高的食物或是大量进食都会引起短时间内血糖急速上升,造成血糖波动。最终结果就是导致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增加。常吃的精制碳水有精白米面、蛋糕、甜点、含糖饮料等。

05

久坐不动

久坐、久躺、不运动的生活习惯,能量摄入大于消耗,腹部就更容易堆积脂肪,导致肚子越来越胖。

06

压力太大

长期压力过大,会让体内的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紊乱。高水平的皮质醇会增加食欲,让人偏爱那些高热量的食物,还会导致白色脂肪组织重新分布到腹部区域,导致腹型肥胖。

拯救你的 “将军肚” 和 “游泳圈”!

1

注意平衡膳食

建议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鼓励摄入以复合碳水化合物、优质蛋白质为基础的低能量、低脂肪、低糖、低盐且富含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膳食。

2

合理增加身体活动量

上下班回家建议多步行,工作中可以适当走楼梯,平时在家中多做家务,晚餐后多散步,减少在家中看电视与手机的时间。

3

打破静坐少动

减少每天久坐时间,每坐1小时起来活动5~10分钟。

4

控制饮食

不建议电视与电脑佐餐,早餐尽量吃好,晚餐不宜丰盛,饮水量充足,少喝饮料,动物内脏及油腻食物尽量减少食用,控制饮食量,尽量吃8分饱。不宜暴饮暴食,吃饭尽量细嚼慢咽。

来源: 约见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