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肥胖(为肥胖儿制定一周食谱)
动静医生 | 腹腔镜下代谢手术,让你不再肥胖……
来源:【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
现如今,肥胖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它不仅影响了个人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面对这一挑战,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医附院)的肥胖代谢中心,通过腹腔镜下代谢减重手术,为肥胖患者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康复途径。
两年前,小刘的体重迅速增加,最高时达到了190多斤,肥胖给他带来了无尽的困扰。然而,在贵医附院肥胖代谢中心,经过一系列专业的检查和评估后,医生们为他量身定制了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的治疗方案。
这场手术,通过减少胃容量,降低了小刘的食物摄入量,同时改善了他的内分泌状况。手术后的康复过程中,小刘在肥胖代谢中心专职个案管理师的指导下,调整了饮食结构,选择了高蛋白、低脂肪、低糖的食物,并且坚持适量运动。一年后,他的体重降到了130余斤,那些曾经困扰他的疾病也完全好转,他重新找回了健康的生活。
贵医附院肥胖代谢中心的严芝强主任介绍,腹腔镜下代谢减重手术,尤其是袖状胃切除术,是治疗肥胖及相关代谢疾病的有效手段。这种手术不仅能够帮助患者显著减轻体重,还能改善由肥胖引起的多种并发症。然而,严主任也强调,手术只是治疗的一部分,术后的饮食管理和生活方式调整同样重要。
他解释说,手术通过减少胃容量,降低了患者的食欲和食物摄入量,但要维持手术效果,患者还需要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选择健康的食物,并配合适量运动。同时,定期到医院复查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有助于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面对肥胖这一挑战,我们需要正视并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预防和治疗肥胖的根本。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良好的作息习惯,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轻松做到的健康行为。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我们不仅可以预防肥胖的发生,还能提高生活质量,享受更加健康、美好的人生。
本文来自【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肥胖到底能不能定义为是一种疾病?
大多数人认为肥胖就是体重超标, BM I指数增高。有些人把肥胖定义为一种疾病,有些人则认为这不是病,只是个体的差异性导致。
不论肥胖能不能被定义为一种疾病,极度肥胖确实可以引起一些疾病,使个体出现代谢或器官异常的障碍。
对于肥胖的诊断,不仅仅要测定BMI指数,BMI指数超标只是一种;还有一种肥胖属于不均质性肥胖,这类人群的BMI指数可能处于正常水平,但由于体内脂肪分布不均匀,例如典型的内脏或腹部堆积脂肪的人群,定义为腹型肥胖,这也是肥胖的一种。
对于那些长期健身的博主来说,由于肌肉含量很大,脂肪相对不多,但是这类人群的BMI指数也超标,这就不能被定义为肥胖。
基于BMI的肥胖临床定义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发布了“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重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关于肥胖的定义:应考虑脂肪分布、内脏脂肪含量以及器官功能状态的评估;同时要结合其他测量指标,如腰围、腰臀比和体脂测量等,全面评估个体的健康状况。
临床肥胖症的诊断标准:
一、体征标准:个体体内存在过多的脂肪,至少存在一个测量指标,比如腰围或BMI指数超标,以确定患者体内存在过多的脂肪堆积。
二、临床标准:患者出现某个或多个器官功能障碍和异常体征症状。例如;出现心脏、呼吸系统或者骨骼肌系统的功能障碍;患者在做某些日常活动时出现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穿衣、吃饭、洗澡、走路等等。
正视肥胖的定义,通过正确的诊断肥胖,不要简单的局限于BMI为肥胖的诊断标准。
对于临床肥胖症的诊断,不仅仅要视为一种超重状态,可能需要确定为一种慢性疾病状态。
通过确立临床肥胖症为一种疾病,可以让患者更加的重视肥胖对于身体的危害性,需要及早的给予干预治疗。
我国科学家新发现:中国人肥胖的主要原因,是肠道内这种细菌太多
在全球肥胖人数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我国的肥胖问题也日益严峻。肥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外在形象,更是多种疾病的潜在诱因,如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就在人们为肥胖问题深感困扰之时,我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成果犹如黑暗中的一束光,为解决这一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2023年7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的科研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细胞・宿主与微生物》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该研究首次揭示,肠道中的巨单胞菌(Megamonas)是导致肥胖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发现一经公布,便在科学界和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更深入地探究肥胖的成因,我国科学家将研究目光聚焦于中国人群。他们运用大规模的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期望揭示巨单胞菌在肥胖发生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上海交大瑞金医院的研究团队精心设计并实施了一项严谨的实验。他们广泛招募了一千多名中国参与者,其中631人被判定为肥胖者,这些人的平均BMI高达35.68±4.58,行动显得迟缓,仿佛背负着沉重的包袱;而另外374人则为体重正常者,他们的平均BMI为21,身体较为轻盈,充满活力。
研究人员仔细地收集了参与者的粪便样本,这些样本对于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之后,他们利用先进的鸟枪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样本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分析,成功构建出了详尽的肠道菌群图谱。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如同勇敢的探索者,努力探寻不同菌群的丰度与肥胖之间的隐秘联系。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依据肠道菌群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法,根据肠道菌群的核心组成,将参与者分为B型(以拟杆菌为核心)、P型(以普雷沃氏菌为核心)和M型(以巨单胞菌为核心)三种类型。
这种分类方式为理解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开辟了新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M型人群出现肥胖的可能性更高。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结论,研究团队展开了动物实验。他们选取了无特定病原体(SPF)小鼠作为实验对象,这些小鼠未受到其他病菌的影响,为实验创造了较为纯净的条件。
研究团队用高脂饮食(HFD)喂养这些小鼠,以此模拟人类的不良饮食习惯,同时还向小鼠体内额外移植了巨单胞菌,密切留意小鼠的身体变化情况。在实验期间,研究人员对小鼠的各项生理指标进行了严密的监测。他们详细记录小鼠的饮食量、活动量以及体重变化等数据。
一段时间后,实验结果令人诧异。那些被移植了巨单胞菌的小鼠,体重迅速上升,身体变得圆滚滚的,宛如不断膨胀的气球。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小鼠体内增加的主要是白色脂肪组织,这些脂肪就像为小鼠披上了一层厚厚的棉服,对它们的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与此同时,小鼠的血清瘦素、血糖和甘油三酯水平也显著提高,种种迹象都暗示着肥胖所带来的健康风险。那么,巨单胞菌究竟是通过何种方式导致肥胖的呢?经过深入的研究,科学家们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巨单胞菌如同一个狡猾的“脂肪搬运工”,能够显著提升脂质的转运和吸收能力。
具体而言,巨单胞菌可以降解肌醇这一天然多元醇。原本,肌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脂肪的吸收,然而巨单胞菌的降解作用使得小肠对脂肪酸的吸收抑制作用大幅减弱。
这就如同打开了一个危险的“阀门”,引发了一系列的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便是其中一个严重的后果。就这样,巨单胞菌通过这种巧妙的手段,促使脂肪在体内不断堆积,进而导致身体逐渐发胖。我国科学家的这一研究成果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它为评估个体的肥胖风险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检测肠道中巨单胞菌的含量,人们可以提前知晓自己是否存在肥胖的潜在风险,从而为肥胖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指明了道路。同时,这一研究成果也为肥胖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渠道。
针对巨单胞菌的干预措施有望成为未来治疗肥胖的新方法,科学家们可以在此基础上研发特定的抗菌剂或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抑制巨单胞菌的生长和活动,帮助人们实现减肥的目标。此外,这项研究还增进了国际间在肥胖微生物组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全球肥胖研究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一研究成果对娱乐圈的明星们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在娱乐圈中,明星们为了在镜头前展现出良好的形象,常常需要对体重进行严格的管理。
然而,一些明星为了快速达到减肥的目的,采取了极端的减肥方式,如过度节食或依赖减肥药,这些方法不仅对身体健康造成了损害,而且效果也并不理想。我国科学家的这一研究成果让明星们认识到,关注肠道健康,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来调节肠道菌群,或许是一种更为科学、健康的减肥方法。
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肠道菌群状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计划,从而更好地保持身材和健康。对于普通大众而言,这一研究成果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它让人们意识到,肥胖不仅仅是饮食和运动的问题,肠道微生物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自身的肠道健康,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等,这些食物如同肠道的“卫士”,能够维护肠道菌群的平衡。
同时,适量的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促进肠道的蠕动,提高身体的代谢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肥胖,拥抱健康美好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