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就(肥胖就是病 世界卫生组织)
一胖就节食?有些肥胖查明病因更重要
肥胖不只带来身材焦虑,还与糖尿病、高血压、心肌梗死、脂肪肝、高血脂、乳腺癌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有小肚腩就是发胖吗
评价是否肥胖、肥胖的程度需要结合多个方面来综合判定,生活中可采用体质指数(BMI)和腰围进行简单评估。
成年人BMI肥胖界值如下:
·BMI于18.5~23.9 kg/m2为正常;
·BMI于24~27.9 kg/m2为超重;
·BMI≥28 kg/m2为肥胖。
成年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即可诊断为腹型肥胖。
肥胖是不是病
首先,肥胖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慢性病,需要引起重视并积极预防、筛查、治疗。
其次,肥胖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单纯性肥胖症比较常见,很可能就是胡吃海喝、不爱运动的结果;而继发性肥胖可能是由内分泌疾病或服用药物等导致。
①引起继发性肥胖的内分泌疾病
下丘脑性肥胖、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库欣综合征、胰岛素瘤、性腺功能减退症等。
②引起继发性肥胖的药物
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磺脲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吡格列酮、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阿替洛尔、己烯雌酚、双酚A、邻苯二甲酸盐等。
因此,肥胖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一发胖就盲目节食减肥,及时查明原因更重要。
为什么不推荐节食减肥
节食减肥易反弹。节食减肥完一旦恢复正常饮食,此时被长期抑制的脂肪细胞,就像紧绷的弹簧恢复原来的弹性一样加速扩张,脂肪又迅速堆积起来。
过度节食伤脏器。少吃甚至不吃的过度节食虽有减重的效果,但人体也会缺乏营养物质,不能满足自身需要,从而导致身体虚弱、脏器衰老。
越节食也越健忘。大脑工作的主要动力来源于脂肪。吃得过少,体内脂肪摄入量和存贮量不足,机体营养匮乏,会直接影响记忆力,变得越来越健忘。
膳食干预的正确方式
超重和肥胖者需要调整膳食方案达到减少热量摄入的目的。合理的膳食方案包括合理的膳食结构和摄入量。
限制总能量摄入
①建议肥胖男性能量摄入为1500~1800 kcal/d,肥胖女性为1200~1500 kcal/d;②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提供的能量比应分别占总能量的15%~20%、50%~55%和30%以下。
保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平衡膳食结构
①减重膳食构成的基本原则为低能量、低脂肪、适量蛋白质、含复杂糖类(如谷类);②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在膳食中的比重,在保证充足蔬菜摄入的前提下,增加深色蔬菜摄入;③避免进食油炸食物,尽量采用蒸、煮、炖的烹调方法。
控制油、盐、糖和酒精等摄入
①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5g,烹饪油不超过25~30g,添加糖摄入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②戒烟戒酒;③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减少含糖饮料摄入,鼓励足量饮水。
不饿肚子的减肥方式--运动
超重或肥胖患者应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制定运动计划,根据个性化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采用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运动为主,还可以通过变换运动方式或采用高强度间歇运动,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运动收益。
儿童青少年
有氧运动:每周进行中高强度、全身性有氧运动至少150min,每天运动30~60min,每周运动4~7天。
抗阻运动:3~4次/周,隔天进行。
成年人
有氧运动:每周进行适当中低强度有氧运动至少150min,每周3~5天。
抗阻运动:2~3次/周,隔天进行。
老年人
有氧运动:每周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至少150min,最好每天运动30~90min,每周运动3~7天,总共达到200~300min/周。
抗阻运动:2次/周,隔天进行,加强平衡锻炼。
孕产妇
有氧运动:每天进行中低强度有氧运动15~30min,每周运动3~5天,以步行、游泳、水中运动为主。
抗阻运动:2次/周,隔天进行。
肥胖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也是肥胖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时,经评估有明显胰岛素抵抗,或其他相关代谢异常,可考虑用药。另外,对于肥胖合并糖尿病患者,应及时就医,遵医嘱服药。
被忽略的心理支持
超重、肥胖或减重失败等经历会带来自卑、自责等负面心理感受,易诱发焦虑、抑郁障碍等精神异常,会进一步加重肥胖患者的过量进食行为。
此外,减重所引起的能量储备降低和负平衡也会使中枢和外周调节因素发生改变,导致减重者食欲的增加和能量消耗的减少,从而使减重成功后容易复重。
因此,建议肥胖患者多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培养并投入兴趣爱好,以缓解减肥压力或抑郁情绪。另一方面,在肥胖治疗中应包括心理疏导和支持以及对相关精神疾患(如焦虑、抑郁等)的针对性治疗。
来源: 吉林12320
那些一胖就胖肚子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大概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扰:
很多女孩明明不算胖,但小肚子特别突出,而男的一过某个岁数,就是挺着 6 个月的啤酒肚,连全球最帅的男人小李子也难逃此劫。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什么无论男女,一胖都会容易胖肚子?到底该如何避免?
腰围超过这个数,你就是“腹部肥胖”了
这种肚子变胖的情况,在营养学上称为腹部肥胖(腹型肥胖)。
腹部肥胖(Abdominal obesity),又称腹型肥胖、向心性肥胖(central obesity)、躯干肥胖(truncal obesity)、中广型肥胖,俗称肚腩赘肉、啤酒肚,泛指囤积在腰间的脂肪组织,在腹部外斜肌附近尤其常见。
人体有两种脂肪。一种是皮下脂肪,我们平时用手能捏起来的“肚子一层层的游泳圈”就属于这类。还有一种是内脏脂肪,它们“隐藏”在内脏里,比如肝脏、胰脏、肠系膜等周围,外观看不出来,也摸不到。
当内脏脂肪过多时,就容易造成“四肢不胖、肚子胖”的现象,像怀了一颗大西瓜,也就是腹型肥胖。一般男性腰围≥ 90cm 、女性腰围≥ 85cm ,就属于腹部肥胖[1]。
腹部肥胖的典型表现就是肚子大,现在很多人也将它叫作“苹果型”肥胖。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腹部肥胖的危害有多大?
需要警惕的是,腹部肥胖对健康的危害非常大。
内脏脂肪与皮下脂肪不同,它存在于腹腔内,包裹着人的脏器,如肝脏、胰腺和肾脏等。这部分脂肪起着支撑和保护内脏的作用。
但是内脏脂肪一样会囤积,人体的内脏脂肪囤积过多,危害远远大于皮下脂肪的过量囤积。过多的内脏脂肪会让腹部赘肉堆积,但这只是表层危害,它还会让代谢迟缓、内脏机能异常,肝功能衰退以及引发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
大量的人群研究证据显示,腹部脂肪的增加——尤其是深藏于腹内和周围器官中的那类内脏脂肪,比如脂肪肝,就是因为腹部脂肪过多地储存在肝脏中了。腹部肥胖会增加很多慢性病的风险,比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和癌症等。
这样做可以预防“长肚子”
1.关注体重和腰围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肥胖?体重指数(BMI)是世界卫生组织确认衡量成人肥胖的标准, BMI 在 18.5~24 为正常;24 ≤ BMI < 28 为超重;BMI ≥ 28 则为肥胖。
光看 BMI 还不够,还要关注自己的腰围。腹型肥胖,即体重正常,内脏脂肪过多,体脂率超标。判断腹型肥胖的重要方法是腰围,成年男性腰围≥ 90cm ,女性≥ 85cm 就属于腹型肥胖。
2.减肥要从全身做起
首先想要提醒大家的是:不存在什么“局部减脂”,只有全身瘦了,肚子才会瘦。
此外,束腰、保鲜膜、瘦身霜也不能减肚子!束腰是把脂肪挤压到两侧,视觉上腰确实变小了,但真的仅仅是“视觉误差”,而且戴久了还会挤压脂肪而让内脏移位,对身体的损坏极大。裹保鲜膜运动也许会让你有一点错觉,但它只是让人暂时脱水,只要一喝水体重迅速就回来了。瘦身霜是会让皮肤发热、出汗,这是对表层皮肤的刺激,影响不到内脏脂肪。
因此,想要瘦肚子,还是要从全身的减重、减肥开始。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3.减肥更应注意减脂
减脂并不是单纯的节食减肥,而是应该在适度减少能量摄入的基础上,尽量做好营养搭配,同时增加运动。
- 饮食方面
不要刻意节食或断食,可以适当少吃一些,比如以前很喜欢吃炸鸡、烤肉,不妨少吃点,以前每顿要吃两三个大馒头,可以少吃一个。
减少高能量的食物。比如炸鸡、五花肉、含糖饮料、糕点零食等,也要注意适当少吃。可以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优质蛋白质可以比较好地满足身体基本需求,蛋白质摄入以低脂高蛋白食物为主,比如:鸡蛋、鸡胸肉、鱼肉、牛奶等,五花肉、大肠、腰子这些就尽量少吃点。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不要每顿都吃白米饭白馒头,不妨多吃点粗粮、全谷物和薯类食物。膳食纤维能增加饱腹感,让你少吃,还能比较长时间的不饿,比如你平时吃两碗白米饭,不到中午就饿了,但是,也许吃一碗粗粮饭到中午都不会感觉饿,这就是膳食纤维的作用。
增加蔬菜和水果摄入。蔬菜和水果的膳食纤维也很丰富,还有人体需要的很多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元素,最好能每天一斤蔬菜、半斤水果。
做饭注意少油,油煎、油炸食物尽量少做少吃;吃菜也少放点辣椒酱;肉汤少喝,喝的时候可以将飘在上面的油去掉。
- 坚持运动
有氧运动是减少内脏脂肪比较有效的运动。常见的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游泳、自行车、健身操、跳绳等。建议一般人群每周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除了针对全身的常规运动外,可以每周安排 1~2 次腰腹训练,如平板支撑或臀桥,每个动作坚持 20 秒左右, 5 个为 1 组,每天做 3~4 组,有助于消除多余的脂肪。
参考文献
[1]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20
策划制作
作者|阮光锋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审核|张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博士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策划|杨雅萍
责编丨杨雅萍
审校丨徐来 林林
“说你胖,你就喘”?这可不是玩笑话:肥胖可能引发呼吸低通气综合征
在朋友间,我们或许常以“说你胖,你就喘”作为调侃,但对于肥胖人群来说,这背后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健康风险。肥胖不仅是一种代谢障碍疾病,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其中呼吸低通气综合征(Obesity Hypoventilation Syndrome,简称OHS)尤为值得关注。
肥胖,这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历史可以追溯到35000年前。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不良生活方式使得肥胖问题日益严峻。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全球有数亿人口受到肥胖的困扰,每年更有数百万人因超重或肥胖而失去生命。在中国,肥胖率也在逐年攀升,成为国家疾病负担的重要组成部分。
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教科科长马龙飞介绍,肥胖人群常常感觉稍微活动便气喘不止,这正是OHS的主要表现。研究表明,肥胖患者发生呼吸系统疾病的比例超过40%。OHS患者的睡眠呼吸紊乱主要分为两种:约90%表现为单纯的呼吸通气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10%则表现为中枢性睡眠低通气,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那么,为何肥胖人群更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呢?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肥胖导致胸壁顺应性减低,肺功能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从而影响换气功能。其次,OHS患者在呼吸时会增加膈肌的负担,使得呼吸更加费力。
因此,“说你胖,你就喘”这句玩笑话背后,实际上揭示了肥胖人群面临的严峻健康挑战。呼吸低通气综合征作为肥胖并发的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对于肥胖人群来说,减重和改善生活方式不仅是美观的需求,更是健康的迫切呼唤。
马龙飞表示,为了更好地服务市民,近日,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进了先进的“多导睡眠监测仪”。通过一晚上的监测,可以全方位地监测患者的睡眠状态,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市民可前往中心全科医师处进行评估,有需要进行监测的市民可凭医师开具的住院预约单至中心三楼病区医生办公室进行预约登记。
马龙飞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肥胖问题,肥胖人群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锻炼积极预防和治疗肥胖及其并发症,拥有一个更加健康的体魄。
记者 / 邵林峰 瞿煌俊
编辑 / 陈露露
资料 / 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 燃动申城!“2024海峡两岸青年活力嘉年华”在黄浦顺利举办!
2. 驻足黄浦滨江,感受公共文化服务温度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