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老肥胖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0
文章目录:

肥胖让人老得快

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受访专家:上海长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邹俊杰 □河北省人民医院老年科主任医师 李 刚

本报记者 施 婕

肥胖让人看起来笨重臃肿,更可怕的是,200多种病都“拴”在肥胖这根绳上,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多种癌症和抑郁症等。近日,《柳叶刀-长寿健康》杂志刊登研究提醒,肥胖还会加速衰老,缩短寿命。

肥胖按下衰老“快进键”

为了找出肥胖与衰老之间的关系,英国伦敦大学和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研究团队开启了一项针对近57万名成年人的跟踪调研,样本年龄范围为35~72岁,随访跨度达15年之久。研究发现,肥胖可能与细胞衰老相关的疾病密切相关,与体重健康的人群相比,肥胖者患上一种或多种已证实与细胞衰老相关疾病的可能性高1.4~2.4倍。

具体来说,肥胖者发生脂肪肝的风险增加779%、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663%、慢性心衰风险增加270%、慢性肾病风险增加156%、高血压风险增加113%、冠心病风险增加98%、各类消化道癌症发病率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研究人员表示,除肥胖外,受教育程度低、饮食不健康、吸烟、大量饮酒、缺乏运动、过度节食和抑郁也是加速细胞衰老的风险因素。

上海长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邹俊杰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衰老是一个复杂、渐进的过程,首先从细胞开始。”细胞衰老表现为水分减少、酶活性降低、代谢速率变慢等一系列变化,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也有一些病理性原因会让细胞衰老提前发生,其中肥胖引起的“炎症风暴”被视为细胞衰老的加速器。

早在2000年,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健康衰老系统医学教授克劳迪奥·弗朗西斯率先提出“炎症性衰老”概念。他认为,衰老是一种全身性炎症过程。对此,河北省人民医院老年科主任医师李刚解释,随着体内脂肪不断堆积,营养过剩的细胞会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炎症会首先攻击细胞内的线粒体。线粒体作为细胞能量的核心,常被比作细胞的“发电站”。线粒体损伤会损害细胞增殖,加速其衰老进程。除了直接拖垮细胞功能外,肥胖会通过各种疾病将组织器官置于炎性环境,从而加剧身体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导致细胞进一步老化。

诱发疾病缩短寿命

细胞老化不容易被察觉,但从外观来看,肥胖的人无论是样貌还是机体状态都会显得比同龄人老。邹俊杰在门诊中常看到,有些四五十岁的肥胖者代谢能力还不如六十多岁体重正常的人。肥胖不仅会引发多种疾病,还可能缩短寿命。

脂肪肝。新研究发现,肥胖人群脂肪肝发病风险可增加近8倍,而其致病过程通常多线并行。李刚表示,当人处于肥胖状态时,肝脏细胞会出现过多脂肪沉积,胰岛素抵抗随之增强,从而打破肝脏代谢平衡,导致肝细胞内脂质,特别是甘油三酯沉积过多。随着堆积的脂肪越来越多,肝细胞会出现慢性炎症,进一步损伤肝脏组织,推进脂肪肝发展。

2型糖尿病。邹俊杰告诉记者,肥胖人群需要更多的胰岛素参与葡萄糖代谢,久而久之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和响应力下降,就会出现胰岛素抵抗。这又会进一步增加胰岛负担,引起胰岛素分泌改变,最终引发2型糖尿病。脂肪细胞产生的促炎因子,会加剧胰岛素抵抗,推进疾病进程。

慢性心衰。肥胖会加重心脏负荷,心脏不得不更卖力地工作,从而引起心肌肥厚、左心室肥大。此外,肥胖通常伴随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它们会一起发威,增加人们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慢性肾病。肥胖人群中,血脂异常比例高,脂质可沉积于肾脏小动脉和肾小球中,引起肾小球损伤。而肥胖诱发的胰岛素抵抗,会加重肾小球的过滤负担,从而加剧肾小球损伤。

高血压。肥胖会导致血管壁增厚,弹性降低,在增加血流阻力的同时,使血压升高。肥胖还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增加心率和心肌收缩力,也会引起血压上升。李刚表示:“肥胖引发的代谢综合征,如糖尿病、高血脂等也是重要的升压因素。肥胖还会影响肾功能,扰乱血压的正常调节功能,成为高血压的继发因素。”

邹俊杰提醒:“虽然我们常说‘一胖毁所有’,但引起细胞衰老相关疾病的因素并不唯一。新研究也认为,人们的行为、所处环境与疾病的关系同样密切,并提出受教育程度低、饮食不健康、吸烟、大量饮酒、缺乏运动、过度节食和抑郁七大风险因素。”李刚分析说,受教育程度低意味着缺乏健康意识,难以及时发现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加以调整;现代人多存在饮食不均衡问题,饮食高油高盐高脂,容易引发代谢问题、心血管疾病等;吸烟、大量饮酒、缺乏运动会导致体内促炎因子增加;过度节食和抑郁会令身体进入低代谢状态,引起细胞营养不良,从而引发疾病、加速衰老。

全生命周期管好体重

邹俊杰表示,我们无法逆转生理老化,但可以按下衰老的“减速键”,控制体重就是重要一环。

国际上常通过三种方式衡量体重,即体重指数(BMI)、腰臀比、腰围。BMI可以反映整体肥胖程度,计算方法为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我国建议将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临界值分别设定为24和28。大家可以定期计算BMI,一旦达到超重临界值,就要进行主动干预。腰臀比(腰围除以臀围)能反映中心性肥胖程度。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如果男性腰臀比超过0.9,女性超过0.85,意味着健康风险较大。腰围可以反映腹部脂肪,特别是内脏脂肪分布情况。如果男性腰围大于90厘米,女性大于85厘米,就属于腹型肥胖。

这些标准虽然兼顾多重因素,但并不适用于老年人和儿童。就儿童而言,可以根据《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进行判断,如果BMI大于等于相应性别、年龄组“超重”界值点且小于“肥胖”界值点者为超重;BMI大于等于相应性别、年龄组“肥胖”界值点者为肥胖。对于老年人来说,学术界多认为65岁以上,BMI以20~26.9为宜,80岁以上高龄老人适宜范围为22~26.9。换言之,老年人并非越瘦越好,还是应该有点肉。

李刚认为,维持健康体重,应以生活方式管理为主,核心是做到“吃动两平衡”,总体原则是摄入总能量低于总消耗。

管住嘴,多喝水。保持膳食平衡,做到“两低两高一控”,即低糖、低脂、高蛋白、高膳食纤维、控制总量。一日三餐定点定量,每顿七分饱。每天水分摄入量保证达到1500~2000毫升,饭前饮用200毫升温水,增加饱腹感,以减少进餐量。

少久坐,迈开腿。久坐容易导致脂肪堆积,应每隔1~2小时起身站立或活动5~10分钟。任何一种运动方式都对控制体重有利,最好选择适合自己并能坚持的项目,每周运动5次,每次至少30分钟,达到中等强度。

多减压,睡好觉。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积极调整心态,早睡早起,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有助增强机体代谢,避免因内分泌失调引起肥胖。

邹俊杰强调,减重不能追求快和猛,世卫组织建议每周减0.5~1公斤,一个月减1~3公斤,这种匀速减肥的方法,对身体损伤小且不易反弹。对于超重肥胖者而言,如果自行减重效果不佳,建议到减重门诊、内分泌科、营养科就诊,与医生共同制定减重方案,必要时采取药物或手术治疗。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易胖体质”真的存在吗?来Get减肥的正确方式📝

最近,“减肥爆改的杀伤力”上了网络热搜,看到网友晒出减肥前后判若两人的对比照片,你是不是在默默流泪:为什么别人减重那么容易,我喝凉水都胖呢?我一定是“易胖体质”!这话听着像自我安慰,“易胖体质”真的存在吗?

01

“易胖体质”确实存在

肥胖是全球第二大可预防性死因,它会增加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疾病的发病风险。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的肥胖人群,肥胖正成为全球日益严重的健康危机。

除了不当的生活方式会引起肥胖,“易胖基因”作祟也是原因之一。目前,已有研究确定与肥胖相关的750余个基因,如肥胖相关基因(FTO)、黑皮质素4受体(MC4R)等。这些基因的某些点位一旦发生变异,会让人经常感觉饥饿,不容易吃饱,并且更有欲望摄入高脂肪、高碳水、高蛋白的食物,从而导致代谢紊乱,体重、体质量指数、腰围等出现异常。

其实不只人有“易胖体质”,一些动物也有。例如,拉布拉多犬大多食量大、肥胖率高,这其实是因为它们可能携带有一种变异的POMC基因,导致其大脑无法接收足够的“吃饱”信号,这使得它们的食欲非常旺盛。

02

基因差异不是“摆烂”的借口

尽管“易胖体质”确实存在,但这并不能成为你“摆烂”、偷懒的借口。

特定基因差异可能会诱导不健康的个人饮食偏好,但并不代表肥胖基因变异者一定会变研究显示,肥胖的遗传易感性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减弱,高水平的体育活动可使常见肥胖的遗传易感性降低40%。此外,饮食习惯与基因相互作用也可以调节肥胖的易感性。所以,记住六字秘诀:管住嘴,迈开腿

03

管住嘴,迈开腿

应该这样做

  • 少吃油炸食物:多吃油炸食物会导致脂肪摄入过量。
  • 不喝含糖饮料:饮料中的糖极易被人体吸收,造成营养过剩。
  • 不要过分控制主食摄入量:当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时,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就会减缓。成年人每天摄入的谷类食物应为200~300克,并要注意粗细搭配。
  • 不要只吃单一食材:饮食单一会导致营养素缺乏,也会影响减重效果。
  • 不要断食成瘾:轻断食可加快瘦身速度,也有可能导致暴饮暴食。
  • 减少盐摄入:高盐饮食可能导致身体储存过量的水分。
  • 饭前喝水:饭前喝一杯水,可以帮助抑制食欲,但肠胃功能不佳者不建议饭前喝水。
  • 每天吃早餐:不吃早餐对健康危害大,还会影响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 晚餐宜清淡:晚餐要选择营养丰富且能量较低的食物,不要吃得太晚。
  • 少吃加工食品:减重期间建议多吃不含淀粉的蔬菜、未加工的全谷物、瘦肉蛋白和健康脂肪。
  • 不要选择单一运动项目:减重期间的运动项目要定期调整,否则减重效果会“打折扣”,建议结合有氧运动、抗阻训练和柔韧性练习。力量训练能刺激肌肉生长,提高燃脂塑形效率。
  • 不要相信快速减重:快速减重通常减去的是身体里的水分,减重速度以每月2~4千克为宜。
  • 不要久坐:每伏案1小时站起来活动一下,可进行伸展运动或做健身操。
  • 运动时长要充足:运动持续时间越长,身体消耗脂肪供能的比例越高。
  • 保证充足睡眠:睡眠不足会导致内分泌紊乱、激素水平改变并刺激食欲。

(来源:健康北京)

责任编辑:李金娟

中年发福谁的“锅”?研究表明60岁以后代谢率才下降

◎科技日报记者 刘传书

“人到中年,大不如前”“代谢下降,喝水都胖”,真是这样吗?一项新的成果证实,并非如此。

研究表明,人的代谢规律呈现出“升高-下降-稳定-缓慢下降”的模式,颠覆了以往人们对“青春期代谢率高,中年之后代谢下降”的认知。

8月13日,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药学院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能量代谢与生殖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约翰·罗杰·斯彼克曼团队联合杜克大学进化人类学副教授赫尔曼·庞泽等多个国际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杂志。

该研究通过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准确测量了人类从出生到老年的代谢率的高峰和低谷,首次揭示了全生命周期的代谢规律。

近100个国际团队参与、研究覆盖29个国家6000多名受试者

这是一场大规模的国际合作,近100个国际团队共同参与,有来自29个国家的6000多名受试者,研究样本几乎覆盖所有年龄层。

此前,许多大规模的研究仅仅关注于测量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即进行呼吸、消化、心脏搏动等重要基本功能时所消耗的能量。然而,这部分维持生命所需要消耗的基本能量只占人体每天总能量消耗的50%至70%。人类日常生活中从事家务、运动,甚至思考、坐立不安也会消耗能量,但此前的研究中,这些日常活动需要的能量并未纳入大规模研究中。

为了测算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能量消耗,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赫尔曼·庞泽与国际原子能科学家小组分析了这6000余名被测者在日常生活中消耗的平均卡路里的数据,数据样本年龄覆盖从刚出生后1周的婴儿到95岁的老人。

科研人员采用了一种用于人体能量消耗的测量技术——“双标水”,即通过收集尿液并分析尿液中标记物的丰度值变化,了解机体的能量代谢情况。

由于此类研究成本昂贵、研究的规模和范围都受到限制。因此,多个实验室共享相关数据,并将测量结果整合在一个数据库中。

“针对庞大的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整合和管理是最困难的部分,我们设计了一个新的方程,将不同实验室以不同方式分析的数据,最终转换为通用方法,回答了单个研究团队无法回答的问题。”作为国际原子能机构“双标水”数据库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斯彼克曼表示,正是基于“双标水”技术的精确检测方法,研究团队检测了人们每天总能耗的数值,通过汇集和分析整个生命周期的能量消耗的数据,观察人体的代谢规律,发现了一些“令人惊喜”的现象。

人体代谢率在60岁之后才真正开始缓慢下降

研究人员找到了人体代谢规律的“高峰”与“低谷”。

数据表明,婴儿的代谢率是最高的。婴儿在出生后的前12个月里,对能量的需求会迅速增加,因此到一岁时,婴儿单位体重消耗的卡路里可以达到比成人的代谢率高50%。

论文配图:人类生命过程中的总能量消耗(图片由研究者提供)

“部分原因可能是在他们生命最初的几周基本上是久坐不动的,到一岁左右才开始真正的活跃起来。与此同时,婴儿的静息代谢率也大幅度上升,这可能与他们惊人的生长率有关。”斯彼克曼说,婴儿期如此高的能量需求,可能导致了婴儿期的成活率非常依赖能量供给,如果在婴儿期这个关键的发育时间窗口能量供给不足,就很难成活,即使成活下来也很难正常生长到成年。

代谢率在经过婴儿初期的激增之后,就会以每年约3%的速度减缓直到20多岁,随后便稳定下来进入正常状态。

“尽管青少年时期是生长突增的时期,但数据表明,青少年时期的每天能量需求似乎并没有任何增加。我们本来认为青春期的代谢率会有所不同,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庞泽说。

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在中年时期。团队发现,20多岁至50多岁这一时期的能量消耗是最稳定的。即使在怀孕期间,伴随着婴儿的成长,孕期女性的能量需求仅仅是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加,其自身的能量需求并没有出现大幅上升。

“也许有人告诉你,30岁以后身体的各项机能都会下降从而导致体重的增长,但作为家庭和社会中流砥柱的中年人,发福的因素有很多,我们的研究表明,最起码代谢率变化并不是原因之一。”斯彼克曼表示。

看来,“人到中年,大不如前”,这“锅”代谢可不背。

那真正的分水岭在哪里?

该研究指出,人体的代谢率在60岁之后才真正开始缓慢下降,虽然每年以0.7%的速度缓慢下降,但到90多岁时,人每天需要消耗的卡路里只有中年时期的74%。

能量需求随时间变化的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

究竟是什么影响了人体的代谢水平?

“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质量的减少可能是代谢下降的部分原因,因为肌肉燃烧的卡路里比脂肪多。但这并不是全部原因。因为即便是我们控制了肌肉量的因素后,受试者细胞水平的代谢也在减慢。”庞泽表示。

对此,斯彼克曼也表示,影响代谢水平的最大因素可能是身体的筋肉组织量,但筋肉组织量本身也受体重、性别、年龄的影响。

能量需求随时间变化的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

斯彼克曼表示,这项研究成果颠覆了以往人们对代谢的认知,也表明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发育阶段和衰老阶段的能量需求和营养策略。

“该研究可以对能量需求进行估计,人们可以更准确地计算出他们需要吃多少食物既能保证营养,又能避免体重增加。目前我们正在与一家在线提供膳食建议的中国公司建立联系。”斯彼克曼表示,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只有了解了人口有多大的能量需求,才知道需要生产多少食品,才知道粮食安全的红线在哪儿。

《科学》杂志特别刊发了题为《长远眼光看代谢》的观点文章评价:这项研究为人类新陈代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见解。团队杰出的协作精神,让这项具备了空前规模和范围的研究成为可能。

来源: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