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肥胖(先天肥胖怎么办)
胖,是天生的?专家告诉你→
有人说运动减肥必须要多出汗,出汗越多代表燃脂效果越好,真是这样吗?
运动减肥 并非出汗越多效果越好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
骨关节康复科主任娄志堃表示
其实不一定出汗越多越减肥
因为每次运动的时候出的汗
只是水分消耗比较多
出汗出得过多的话
会损伤到正常的基础代谢
人体大量排汗之后
往往后导致脱水的状态
血容量会减少
血浆浓度就会浓缩
也会加重心脏的负担
要想减肥的话
一定要做够一定时间的有氧运动
因为短时间的运动
消耗的就是身体内的水和糖分
只有运动达到半个小时以后
身体开始由糖原释放能量
开始向脂肪释放能量转化
这个时候脂肪才是真正开始分解
半个小时之内出的汗
其实都是水分
之后才是开始减脂的运动
有人是天生的胖子吗?
专家表示,有研究显示
人的胖瘦
受遗传因素影响的比例为40%到70%
而剩下的部分
就要靠后天的身材管理了
还是那句话
健康饮食、合理运动
不仅收获美
更重要的是收获健康
来源:央视财经
先天性肥胖的5个原因
2、神经精神因素已知人类与多种动物的下丘脑中存在着两对与摄食行为有关的神经核。一对为腹对侧核,又称饱中枢;另一对为腹外侧核,又称饥中枢。饱中枢兴奋时有饱感而拒食,破坏时则食欲大增;饥中枢兴奋时食欲旺盛,破坏时则厌食拒食。
二者相互调节,相互制约,在生理条件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使食欲调节于正常范围而维持正常体重。当下丘脑发生病变时,不论属炎症的后遗症、创伤、肿瘤及其他病理变化时,如腹内侧核破坏,则腹外侧核功能相对亢进而贪食无厌,引起肥胖。
反之,当腹外侧核破坏,则腹内侧核功能相对亢进而厌食,引起消瘦。另外,该区与更高级神经组织有着密切的解剖联系,后者对摄食中枢也可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控。下丘脑处血脑屏障作用相对薄弱,这一解剖上的特点使血液中多种生物活性因子易于向该处移行,从而对摄食行为产生影响。
这些因子包括:葡萄糖、游离脂肪酸、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胰岛素等。此外,精神因素常影响食欲,食饵中枢的功能受制于精神状态,当精神过度紧张而交感神经兴奋或肾上腺素能神经受刺激时,食欲受抑制;当迷走神经兴奋而胰岛素分泌增多时,食欲常亢进。腹内侧核为交感神经中枢,腹外侧核为副交感神经中枢,二者在本症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
3、高胰岛素血症近年来高胰岛素血症在肥胖发病中的作用引人注目。肥胖常与高胰岛素血症并存,但一般认为系高胰岛素血症引起肥胖。高胰岛素血症性肥胖者的胰岛素释放量约为正常人的3倍。
胰岛素有显著的促进脂肪蓄积作用,有人认为,胰岛素可作为总体脂量的一个指标,并在一定意义上可作为肥胖的监测因子。更有人认为,血浆胰岛素浓度与总体脂量呈显著的正相关。
4、褐色脂肪组织异常褐色脂肪组织是近几年来才被发现的一种脂肪组织,与主要分布于皮下及内脏周围的白色脂肪组织相对应。褐色脂肪组织分布范围有限,仅分布于肩胛间、颈背部、腋窝部、纵隔及肾周围,其组织外观呈浅褐色,细胞体积变化相对较小。
命中注定你要胖?麻省总医院研究揭示肥胖与遗传的关系
超重和肥胖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若干慢性病的主要风险因素。由此可见,肥胖已逐渐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然而如何科学减肥,恐怕不是单单一句“管住嘴、迈开腿” 的口号能解决的。
人们习惯于将肥胖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意志力不足联系在一起,但这种成见可能会给肥胖人群带来羞耻感,并给他们的减重带来心理阻碍。因此,如果科学家能预测并量化肥胖的遗传倾向,这不仅能帮助具有肥胖遗传倾向的人群预防肥胖、帮助肥胖人群减肥,更有助于消除人们对肥胖的歧视。这样的发现对正在与过度肥胖做斗争的人群来说将意义重大。
对此,麻省总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可预测个体先天肥胖风险的多基因风险评分系统。该评分系统采用了现有最大的关于肥胖的全基因组数据,利用新算法整合了200多万个影响体重质量指数(BMI)的遗传变异信息。与此同时,他们使用了超过11万组来自英国生物银行的个人数据来验证该评分系统的有效性,并准确评估了另外30多万名参与者的肥胖遗传特征。
研究人员发现,遗传性肥胖的特征在儿童早期就会出现,并通常在成年早期时变得愈加明显。这一发现使对遗传性肥胖的早期干预成为了可能。“我们一直认为,有些人可能天生就有容易发胖的遗传倾向。” 麻省总医院基因组医学中心的临床医生兼研究员Amit V. Khera博士表示,“现在我们证实了这一点,并能通过评分系统量化该遗传倾向,这有助于我们制定更有效的肥胖预防策略。”
据研究结果显示,风险评分前10%的成年人平均比评分后10%的人重30磅(约13.5公斤),前者患有严重肥胖症的风险是后者的25倍,且前者患心血管代谢疾病(如糖尿病和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也相应更高。
“但是风险评分偏高并不一定意味着肥胖。”麻省总医院基因组医学中心主任、哈佛医学院教授Kathiresan博士表示,“基因并非命运的主宰。虽然具有高遗传风险的人群需要更努力地维持正常体重,但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消减遗传倾向带来的一些影响。因此,尽早识别个体的高风险遗传倾向,对预防肥胖来说非常重要。”
潘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