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疣(肥胖疣和丝状疣的区别)

新京报 0
文章目录:

激素抹出“大头娃娃”不是夸张,专家:任何人使用激素都应遵医嘱

擦宝宝霜变成“大头娃娃”事件有了最新进展。1月17日,福建漳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通报,确认涉事产品“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和“开心森林一抹舒宝宝皮肤抑菌霜”含有氯倍他索丙酸酯(一种激素),企业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涉事企业所在地卫健部门已将有关线索移送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已传唤涉事企业主要涉案人员。

此前,UP主“老爸评测”在B站发布视频,直指“益芙灵”婴儿霜添加激素,宝宝使用后出现发育迟缓、体重激增、面部肿胀等问题。随后,UP主“老爸评测”获取相关样品送去检测。结果显示,该产品和同厂家的另一产品内都含有30mg/kg以上的激素(氯倍他索丙酸酯)。

氯倍他索丙酸酯是一种糖皮质激素

北京世纪坛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金锐介绍,氯倍他索丙酸酯是一种糖皮质激素,不是人体自身分泌的生理性激素,而是人工合成的。

“人工合成氯倍他索丙酸酯的目的是增效,与人体自身分泌的氢化可的松相比,它的药效更强,单抗炎作用就比氢化可的松强112倍。只要很小的用量,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抗炎效果。”金锐指出,氯倍他索丙酸脂被广泛用于湿疹、银屑病、红斑狼疮、神经性皮炎等皮肤病的治疗。

正常情况下,不建议人们长期使用激素。金锐认为,激素属于人体内的代谢激活和调节物质,可以激活下游糖脂蛋白质的代谢,属于很重要的信号分子,一旦发生问题,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应用激素要注意适量和适当,否则很容易形成药物依赖。就氯倍他索丙酸酯而言,不推荐儿童使用,且连续使用也不宜超过2周。”金锐说。

使用激素应遵医嘱,儿童更要当心

激素类药物作为一种药效迅速明显但副作用也很严重的药物,一直以来备受争议。

随州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曾重表示,激素药物治疗通常见效快,可以起到免疫抑制的作用。例如,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快速、非特异性的抗炎作用,对体内各种炎症都有治疗作用,但也会导致机体防御功能下降。

默克公司此前曾公布的一项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可能减缓儿童的生长发育。公开资料显示,如果长期超生理剂量使用激素,可出现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紫纹、皮肤变薄、肌无力、肌肉萎缩、浮肿、恶心、呕吐、高血压、儿童生长抑制等情况。

金锐提醒,任何人使用激素都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且任何皮肤类保健产品,一旦出现一用就好、一停就差的情况,就要怀疑其是否存在非法添加的激素。“儿童皮肤娇嫩,更容易吸收这些物质,尤其要警惕。”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校对 王心

来源:新京报

40岁以上人群超七成眼底异常

日前,爱康国宾集团等机构联合发布《百万体检人群健康蓝皮书》。数据显示, 20—60岁以上人群中,有超过70%的人存在眼底异常。

“三高”人群更需注意眼底健康

该研究使用2018年5月至2020年7月间参与人工智能眼底照相的体检者数据进行分析,涵盖全国23个省区市超过100万人,发现整体异常检出率为74.8%,眼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从数据分析来看,40岁是一道坎,多项眼底异常检出率在40岁以后开始大幅度增高。”爱康国宾集团董事长兼CEO张黎刚在发布会上说,视网膜血管异常检出率在40岁—49岁人群出现了跳跃式升高,40岁以下人群的检出率为6.2%,40岁及以上人群的检出率为75.9%,40岁及以上人群检出率是40岁以下人群检出率的12.2倍。

按年龄分段来比较,视网膜动脉硬化可能造成视功能损害,检出率从40岁开始呈现跳跃式增长,40岁—49岁人群视网膜动脉硬化检出率为61.2%,是30岁—39岁人群检出率(8.3%)的7.4倍;黄斑部异常可引起视物异常,在40岁—49岁人群的检出率为38.6%,是30岁—39岁人群黄斑部异常检出率(25.7%)的1.5倍;玻璃膜疣可导致视力下降,在40岁以下人群的检出率为21.2%,40岁及以上人群的检出率为47.0%,是40岁以下人群的2.2倍。

《蓝皮书》还对高血压、糖尿病、糖尿病前期、血脂异常、体重指数超标人员的眼底健康进行了综合分析,数据显示:高血压、糖尿病、糖尿病前期、血脂异常、体重指数(BMI)超标人群眼底异常检出率均高于总样本人群。比如,高血压人群眼底异常检出率为89.5%,高于整体异常检出率74.8%;糖尿病人群眼底异常检出率为93.6%,糖尿病前期人群为89.4%,也高于整体人群情况;血脂异常人群眼底问题检出率是血脂正常人群的1.1倍;超重人群眼底异常检出率、视网膜血管异常检出率、黄斑部异常检出率、视盘视神经异常检出率等均高于体重正常人群。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肥胖超重等对人们健康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只是对心脑血管等造成负担,甚至会影响视力。而反过来看,眼底视网膜是全身唯一可观察神经和血管组织的地方,成为了解眼病和某些全身疾病病情的重要窗口,其实眼底筛查费用并不高,如果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就可以减少严重损伤视功能疾病的发生。”张黎刚说。

整体来看,全国各地、各行业眼底健康状况普遍不佳,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互联网、IT、科研从业者等)、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及有关人员(重工业、电子技术、加工制造、零售批发等)、商业和服务业人员(广告、媒体、医疗服务等)为眼底异常标化检出率最高的3个行业大类,眼底异常率均超过75%。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魏文斌分析,要客观看待眼底异常率超七成这个结果,有些异常是因为年龄增长留下的痕迹,没有病理意义,但对于有病理意义的部分,值得认真关注。

人工智能助力眼健康筛查

国家科技信息资源综合利用与公共服务中心眼科大数据联合实验室主任胡红亮表示,眼健康工作离不开国家相关部门、健康管理机构以及个人和家庭的努力,也离不开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的支持。“要实现个性精准,在以前有很多难点,现在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能够实现千人千面的精准服务,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能更有效地进行健康管理。”

“以前人们看眼病,大多等到有症状了才去做检查,发现时就已经是中晚期,错过了宝贵的治疗时机。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做眼底筛查,能够察觉很多不易发现的早期病变和疑难问题,人工智能实际上是将高水平眼科医生的判断经验进行标准化,把专家经验带到基层,特别是对于体检机构,能够提升筛查水平和医疗质量,帮助到更多患者。”张黎刚说。

“白内障、屈光不正、青光眼、糖网、黄斑病变……各类致盲疾病中,80%以上是可防可控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魏文斌认为,对于我国大量的眼病患者,防治的关键在于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早防早治,但与此同时,我国眼科医生数量还比较匮乏,全国仅有约4万人,而大量患者对早防早治的知晓度也不够,解决这些问题,人工智能具有一定价值,比如可以参与筛查、辅助诊断等。“有了人工智能和信息学的应用,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和长期监管才能真正的落实,从而做到个性化和精准化的健康管理。”

专家表示,青少年预防眼病应该严格控制手机等电子产品使用时间,看书超过20分钟要短暂休息,每天户外运动不低于1小时,600度近视以上注意避免极限运动;中青年人群要避免长时间注视电脑屏幕,科学膳食,少吃高油脂、高糖、高盐的食物;老年人群在户外最好佩戴太阳镜,注意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定期进行眼科检查。

魏文斌建议,对于高血压、高血糖等重点人群,至少每年做一次眼底照相。未成年近视患者也不能仅做屈光检查,还要每年做眼底照相监测视网膜的退化,及早预防和治疗病理性近视。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健康37℃工作室邱超奕)

皮肤上的小肉球,到底是什么?会不会传染?如何处理?告诉你答案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突然发现自己腋下、脖子等地方冒出了一些小肉球,网上一查,各种说法,有说是疣,有说是瘤,还有人说是HPV感染,会传染,揪掉一个可能长出更多.......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吓人,那这些小肉丁到底是什么?会不会传染?又该如何处理?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些小肉丁的神秘面纱。

这两种小肉球不会传染,不用太担心

1.软纤维瘤

软纤维瘤,这个名字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其实际上是皮肤真皮胶原纤维的一种良性增生,又叫纤维上皮性息肉、皮赘、软瘊。

常见部位:

好发于颈部、腋部、眼睑、躯干及腹 股沟等处,个别发生于乳房、阴部、肛周等部位,可单发或多发。

典型外观:

主要表现为高出皮肤表面、带蒂的赘生物,表面较光滑,质地柔软,呈正常皮色或伴色素沉着。

常见原因:

软纤维瘤的病因与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反复摩擦、体重增加、激素变化、胰岛素抵抗或代谢问题有关。

易发人群:

常见于中年或老年,尤以围绝经期后妇女多见,也可见于妊娠期,肥胖者。

处理方法:

一般来说对健康没有影响,不需要进行治疗。如果觉得影响美观,可以去医院挂个皮肤科解决。

对于治疗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激光、电刀、冻疗等,但是具体选择哪一种方法,还是需要与医生沟通确定。

2.脂溢性角化

脂溢性角化病(SK)俗称“老年斑”,是一种良性皮肤肿瘤。

常见部位:

易发生于除口腔、手掌和足底之外的任何部位,多出现于曝光部位,如脸颊、太阳穴、脖子、前胸、手背上。

典型外观:

表现为界限清晰的灰褐色至黑色斑块,类似黏附在皮肤上的斑块或丘疹,多数斑块直径约为1cm; 随病情发展,斑块可凸起,并可出现疣状表面。

常见原因:

①遗传易感性;

②日光照射引起皮肤老化;

③皮肤损伤修复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基因突变;

⑤空气污染。

易发人群:

常见于老年人

处理方法:

脂溢性角化病一般不会恶化,但易长在暴露部位,会影响美观。常用的去除方法有皮损削除、强 脉冲光、CO2 激光烧灼、手术切除、局部磨削等,但是具体选择哪一种方法,还是需要与医生沟通确定。

这2种小肉球要注意,可能会传染

1.丝状疣

丝状疣,也称为线瘊或丝瘊,是由 HPV 感染皮肤和黏膜后,病毒感染基底细胞层,角质形成细胞通过增殖对病毒感染作出 反应,导致表皮增厚、角化过度,久之产生肉眼可见的赘生物。

常见部位:

好发于眼睑、颈项、 颏部和头皮等部位。

典型外观:

皮疹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长度一般不超过1厘米,顶端粗糙质硬,呈皮色或淡褐色,似小钉倒立在皮面上。

常见原因:

人类乳头瘤病毒(多由 HPV-2 或 HPV-4 型)感染引起的良性皮肤增生。

处理方法:

因为丝状疣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建议尽早到医院进行治疗。丝状疣的治疗包括中医治疗、局部外用药物、局部注射药物、免疫治疗、物理治疗、5-氨基酮戊酸 光动力疗法治疗、外科治疗等,但是具体选择哪一种方法,还是需要与医生沟通确定。

注意:

千万不要抓挠或用头发丝绑,由于丝状疣是人乳头病毒感染引起的,一旦破溃,就会使HPV病毒扩散,可接连成片,传染其他部位。

2.尖锐湿疹

尖锐湿疣,又称生殖器疣或性病疣,属于一种因为人乳头瘤病毒( HPV)感染所造成的具有传染性的疾 病类型,常见传播途径为经性接触方式,常发生在外生殖器及肛门部位, 因呈现尖刺状且表面潮湿而得名。

典型外观:

表现为灰红色乳头状赘生物,形状、大小不一, 局部潮湿。赘生物渐渐增大增多,会融合成乳头状、菜花状、鸡冠状, 疣体质地柔软,根部多伴有蒂,表面易出血、糜烂及破溃。

常见原因:

人类乳头瘤病毒(多由 HPV-6 或 HPV-11型)感染引起的良性皮肤增生。

处理方法:

一般没有症状,可能会有轻微的瘙痒,当疣体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可能会因为摩擦、破溃引起疼痛。建议尽早到医院进行治疗,尖锐湿疣的治疗有手术切除、冷冻疗法、激光治疗、电灼治疗、微波治疗等方法。

今天的文章就分享到这里了,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小肉丁,不要自己吓自己,也不要自行揪掉,可以到医院去咨询一下医生,再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