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史(肥胖史有12年高血脂有多少年了呢)
世界的重量——肥胖的文化史
维伦多夫的维纳斯雕塑,约公元前28000—25000年
“胖”这个形容词,想必大家耳熟能详。“胖”不仅承载着社会、文化和视觉期望的负担,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负担。
描述规模时,人们常用“大”来等同于“好”,从美国到印度次大陆都是如此:前者用“伟大的国家”传递着幅员辽阔和无与伦比的信息,而对于后者来说,“大人物”和“小人物”不光区分了财富多寡,更划分了不同社会阶层。正如克里斯托弗·E.福思在其新书Fat: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Stuffof Life中所写的那样,营养、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是人类饮食的三个基本构成,它们也随着农业、宗教、文化、医学以及现代传媒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
福思对肥胖形体的描绘时间跨度很大,从三万年前上古石器时代的维伦多夫维纳斯雕塑一直到20世纪,他在著作里同时也研究了世界各地对肥胖形体态度的变化。对于早期人类来说,充分利用动物的每个部位是非常有必要的,他们分解动物尸体以获取脂肪和有营养的骨髓,那些牛脂甚至被用于家庭照明、制作衣服和药品。在有的民族传统中,肾脏周围的脂肪甚至被赋予了神秘的属性。而对于那些生活在严酷的冰河时期的群体来说,脂肪受到的崇拜不一定与生育相关,而是与生存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冰川消融和农业社会出现后,脂肪和生存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畜牧业的发展既是一种富足的迹象,同时也让肥胖动物的死亡变得不再遥远,由此也带来了对于肥胖看法的转变。苏格拉底时代推崇营养、成熟和腐烂的有机循环,这跟脂肪有着不可磨灭的联系;但在古希腊人和罗马人眼里,正如柏拉图所说,肥胖开始代表一种“没有更高愿望”的基本生活状态。福思假定,肥胖的身体在此时已经暗示了统治阶层的“道德弱点”,这从盛宴上无能、腐败的罗马政治家同斯巴达战士之间的对比就可以看出,后者因为严格的自律、男性气概和军事能力而受到崇拜。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基督教在西方的出现,世人对肥胖的态度再次发生转变。当人们越来越重视灵魂和来世时,肥胖则代表了一种沉重、肮脏的品质,既不受欢迎,又具有动物性。随着十字军东征的到来,战士们迫切需要健康的体格以及对来世荣耀的追求。对于在中世纪周期性饥荒的阴影下辛勤劳作的人们来说,这种身心变化带来的冲击非常强烈。新教改革进一步鼓励人们将基本的物质存在从对于来世的完美憧憬中分离出来。1602年,多米尼加神父托马索·坎帕内拉甚至建议城市应拒绝肥胖人群的进入,同时驱逐年满14岁但身体状况不好的孩子。与此同时,其他一些神职人员竟然认为选择性生育可以清除社会上的肥胖隐患。
启蒙运动也彻底改变了我们看待肥胖的方式。西方中产阶级强调自我克制和改善,不仅为与穷人的卑鄙区分开来,而且也用家庭、房产甚至衣服的“包装”,使得他们成为更高的社会阶层。度量衡的标准化,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量化了人们的身体。
19世纪,帝国之间主体形象的塑造和演变也是一个证明。此时,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地给非洲人和印度人贴上了低劣和粗俗的标签,比如1877年亚历山大·阿拉代斯的小说《太阳之城》里,就将“印度佬”描绘成肥胖、油腻、浮肿的形象。这即便不会令人反感,至少也说明了西欧人对其他人以及自身的看法。女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她们要保持干净、柔韧、健康,这样才能努力让社会看见自己,而非那些遥远宫墙里肥胖妇女的日常诉求——尽可能多地消费,绞尽脑汁地让自己拥有性吸引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西欧和美国的影响都是灾难性的,我们与周围飞速发展的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新技术、医学、现代生活的需求,都将西方推向了对柏拉图提出的“轻量级”的不懈追求上。瘦,就是超越本能,从而掌控了身体对于满足和愉悦的需求。福思的研究透彻、精干,学术性和严谨兼具,虽然它有时也在某种程度上简化了物质的影响,但确实提醒了我们,有机体存在周期性以及所面临的强大外部力量。
编译:乐阳
编辑:范菁
外文推荐 | 我们是怎样悄悄变胖的?——肥胖的文化史
现代社会面临着一种可怕的新型疾病——肥胖,随着肥胖率的上升,认为体重过重是不健康的观念在人们脑中越来越根深蒂固。肥胖和脂肪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重要的焦虑来源之一。在全球发胖的大趋势下,高热量食品占领市场的环境下,个体想要独善其身,保持纤瘦的身材似乎变得越来越困难。
肥胖不仅会造成高血压、糖尿病等一系列身体疾病,还越来越成为精神疾病的来源,调查发现,神经厌食症女性超过50%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或焦虑,而43%的肥胖患者也存在抑郁症。也即是说:在这两类人群中,几乎一半人都存在抑郁。肥胖越来越紧密地和抑郁、焦虑、进食障碍等病态行为联系在一起,媒体和大众对瘦的推崇以及对胖子的贬低和取笑给肥胖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那么,肥胖真的有那么可怕吗?了解肥胖的科学成因,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看待这一社会现象,了解社会文化变迁是如何影响改变我们的体型,也许能够帮助我们更理性的看待肥胖和脂肪,将我们从那种“胖是因为我吃得太多/不自律/懒惰愚笨”以及“只有控制体重才能够控制人生”的观念中解脱出来。
Sander Gilman 在《肥胖的文化史》一书中批判性地看待了从十九世纪到现如今节食浪潮席卷全球以来,肥胖被时代所附加的社会意义。胖除了作为生理性评价指标以外,还承载着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负担。对于肥胖病的焦虑始于近代,从1860年起,节食文化作为肥胖的对策开始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节食和改变生活方式成为治疗肥胖病的方法,脂肪是危险的,节食是时尚的,罪魁祸首是谁呢?是食物价格的降低以及快餐速食的快速普及吗?如果我们拒绝脂肪以及高热量食物的诱惑,我们会变成更好的人吗?吃有机的、天然的、健康的、零脂肪高纤维低碳水的慢加工食物,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似乎只有像我们的旧石器时代祖先一样饮食才能治愈肥胖,但前提是不损害现代文明关于健康、卫生、标签加工、劳工权利、公平贸易等的严格规定,而这些是旧石器时代人类在他们那饱受疾病折磨的短暂一生中无法想象的。这样看来,现代社会肥胖病似乎应该归罪于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我们享受了现代化带来的便利、安全舒适,也相应地承担了越来越高的BMI指数。
馆藏信息
《FAT : A Cutural History of Obesity》
Sander L. Gilman
出版社:polity
出版年:2008年
索书号:C913.8/3(多元文化馆)
多元文化馆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五:14:00-17:00
周六、日:9:00—17:00
周一闭馆、节假日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馆内书籍暂不外借,望读者见谅)
扫描二维码,下载“学习强国”App
来源|长沙图书馆 流通服务部
整理 | 诗雨
编辑|小龙虾
本号由湖南芙蓉律师事务所提供常年法律顾问服务
长沙图书馆在哪里?
乘车路线
路线一:乘520路、804路至滨江文化园站。路线二:乘2路、357路、111路至北辰时代广场站。路线三:乘11路、106路至二馆一厅站。
路线四:乘地铁1号线至北辰三角洲站(1号出口)。
五个减肥方法专治顽固性肥胖!从此不做大腹婆!
顽固性肥胖是什么原因
造成顽固性肥胖的原因可能是遗传因素引起的,还有饮食、运动和精神因素等都可能形成顽固性肥胖。
1、遗传因素
一般父母肥胖者,或其家族中有肥胖史的,其子女肥胖的可能性就很大。这类肥胖人,很难采取其他人为措施如运动、节食等方法消除肥胖,只能在减肥后与自己减肥前相比,相对来说体重轻一些。
2、饮食结构不合理
偏食或饮食结构中所安排的脂肪、谷类及其他碳水化合物含量过大,引起热量入超,导致人体内脂肪沉淀、脂肪细胞增多引起肥胖。人们所需热量的多少依性别、年龄、体型、工作类型、生活方式及各人的生理和病理不同而不同。
3、运动过少
现代城市人习惯优裕舒适的生活环境,缺乏运动、锻炼的意识和行为。特别要指出的是很多人晚饭后,长时间地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很少走动,长此下去,不胖才怪哩!
4、七情内伤
七情内伤使人体中肝、脾、肾等功能失调,不能把多余的脂肪转化为能量消耗掉,而沉积于体内造成肥胖。
5、精神因素
人们常说“心宽体胖。”没有思想负担,吃得香,消化吸收也特别好。或“借酒消愁”以大吃大喝来缓解自己不愉快的情绪,这些都能使能量大增,导致肥胖。
顽固肥胖怎么减肥
顽固性肥胖想要瘦下来,首先得确定良好的饮食习惯,还要经常运动,其次可以吃一些食纤维食物来达到饱腹的效果。
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严格遵守和养成”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饮食习惯,其中“晚吃少”是减肥的关键!在晚上一定要做到尽量少吃!而且晚餐不要吃肉食、甜食、油炸食品,多喝一些清淡的面汤,米汤。
二、食纤维减肥
由于纤维能阻碍食物的吸收,在胃内吸水膨胀,形成较大的体积,故能使人产生饱腹感,有助于减少食量,对控制体重有一定的作用。
三、进食速度要慢
吃饭时咀嚼次数要多,要细嚼慢咽,这样不仅有利于唾液和胃液对食物进行消化,而且有利于减少进食,另外建议吃饭要以八成饱为宜。
四、不吃甜食
蛋白质不会使人发胖,糖类才会使人发胖。这是因为糖类在体内极易被分解或吸收,是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若额外过多地食用甜食,就会容易诱发胰腺释放大量胰岛素,促使葡萄糖转化成脂肪。
五、坚持晚饭后快走半小时
很多人肥胖的部位主要在屁股和腹部,这样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要么长期从事案牍工作,要么不爱活动。长时间坐在办公桌前、微机前、电视前,多余的热量消耗不掉,就转化成脂肪沉积在腹部和臀部了。所以,要想减肥,就必须改掉不爱活动的生活方式,要增加运动,消耗多余的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