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赵肥胖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中年发福”怎么办?医生指点40岁后防胖秘诀:留住肌肉

久坐、锻炼少,武汉40岁的赵女士以每年10公斤的速度,从55公斤猛长到最高峰时127公斤,出现多种肥胖并发症。专家表示,人到中年的确容易肥胖,要从两方面来预防。

赵女士身高1.67米,从事医药行业。年轻时能歌善舞,也喜欢运动,每天都要晨跑3公里,身材一直保持在55公斤左右。

40岁时,赵女士体检查出高血压,医生告诉她可能是长期大运动量导致了肾上腺激素异常分泌导致。加上她此时升任管理层,需要长期坐办公室,就逐渐停止了锻炼。

令赵女士意外的是,血压没有因此降下来,体重却一路猛增,几乎每年要长10公斤,最高峰时达到127公斤,高脂血症、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肥胖并发症也随之而来。

赵女士告诉记者,为了减肥她尝试过节食、减肥训练营等多种方式,但都无法回到正常体重,肥胖不仅影响外观和健康,也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2019年12月,赵女士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肥胖症与代谢病外科中心副主任李震给她做了减重手术。术前,赵女士的身体质量指数(BMI)达到43.7,是正常值的2倍;术后,她食量下降,激素水平趋于平衡,两年内体重减轻了55公斤,脂肪肝等肥胖并发症也好转了。

11月9日,赵女士特意回医院给李震送来亲手织的帽子和围巾。她说,现在体重维持在70公斤左右,之前的肥胖并发症也在好转中。

赵女士当年为什么突然发胖?李震分析,40岁后,随着年龄增加,人体肌肉逐渐流失,新陈代谢变慢,代谢脂肪和糖类的能力也明显下降,容易因此肥胖。如果原本就有锻炼习惯,此时突然中断,也会增加肥胖风险。

怎样避免“中年发福”?李震提醒,40岁后如要预防肥胖,市民应调整饮食习惯,多吃清淡食品,少吃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多吃一些营养成分丰富的水果和蔬菜。同时,适当增加跑步、引体向上等运动,避免肌肉流失,提高基础代谢率。(记者王春岚 通讯员李晗)

来源: 武汉晚报

260斤男青年睡觉严重打呼噜 一夜竟呼吸暂停420次

31岁的赵先生体重超260斤,睡觉严重打呼噜,根据医院仪器监测,他一夜竟呼吸暂停420次!属于睡眠期间缺氧非常严重情况。这是什么疾病?怎么治疗呢?

260斤男青年一夜呼吸暂停420次

2月中旬,赵先生因受凉后出现咽喉部肿痛不适,剧烈咳嗽、咳痰,夜间经常咳醒或憋醒,同时伴有全身酸痛不适。在家附近医院进行抗菌治疗后无好转,为进一步诊治,赵先生来到市立医院西院区呼吸内科住院治疗。

据了解,赵先生今年31岁,体重却达260斤以上,BMI指数42(BMI达到24的亚洲成年人被认为是超重);有10余年吸烟史,每天吸烟10支左右。虽然肥胖,但是赵先生平素体质良好,并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肥胖人群易患疾病,身体灵活性良好,怎么这次咳嗽就要住院了呢?

入院后,医生给予患者睡眠呼吸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患者睡眠期间呼吸暂停420次,呼吸紊乱指数为64.1(>30为重度),最低氧饱和度53%。

简单而言,患者在睡眠状态下有较长一段时间处于缺氧状态,而他自己却浑然不知!“难怪有时候睡起觉来,感觉跟一宿没睡一样,昏昏沉沉的,白天还总是想睡觉!”赵先生坦言。

打鼾可治,戒烟等可辅助治疗

医院呼吸内科病区主任兰淑娟告诉记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睡眠时候呼吸停止的睡眠障碍,最常见的原因是上呼吸道阻塞,经常以大声打鼾、身体抽动或手臂甩动结束。

患者赵先生因严重打呼噜导致重度缺氧,造成睡眠过程被反复打断,引起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更加糟糕的是,睡眠中呼吸暂停与窒息密切相关,严重时可造成猝死。

目前,患者赵先生被给予相应专业治疗。据了解,睡眠呼吸暂停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是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CPAP机器由一个戴在患者鼻子和嘴上的面罩组成,可以轻轻地推动空气通过气道使其保持打开状态,从而防止打鼾。

另外,由于肥胖是引起咽部狭窄的因素之一,而吸烟刺激咽部发炎,引起咽部水肿狭窄,酒可以使肌肉松弛,舌根后坠,从而加重阻塞,因此,医生建议患者同时采取减肥、戒烟等治疗手段,从而解决睡眠呼吸暂停的问题。

医生提醒:打鼾是健康发生危险的信号要及时防治

兰淑娟主任提醒广大市民,打鼾是健康发生危险的信号,要及时防治。

如果晚上打鼾,且伴有以下症状须警惕:睡眠打鼾、张口呼吸、频繁呼吸停止;睡眠反复憋醒肢体抽动、睡眠不宁;睡不解乏、白天困倦、嗜睡;睡醒后会血压升高、头痛;夜间心绞痛、心律紊乱;遗尿、夜尿增多;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工作学习能力降低;儿童多动、学习成绩差,身体发育不良,均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鉴于大多数打鼾都伴有睡眠呼吸暂停,兰淑娟主任建议,常打鼾的市民最好都到医院做一次睡眠监测,判断打鼾对自己身体有没有害。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赵谋明:科研成果转化,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

在12月18日举办的“2020完美生命健康高峰论坛”上,作为重磅环节,完美生科院首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之一,与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签约的“一种保护关节的功能性蛋白新技术研究”项目正式亮相。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国家重点学科食品科学学科带头人赵谋明教授指出,如果说在科技创新的征途上,基础研究探索是“最先一公里”,那么成果转化应用则是“最后一公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过程,实质就是产业升级改造和经济提质增效的过程。科研院校与企业联手,实现科研成果有效转化,就是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坚持技术创新是我国一直坚持实现的目标,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再一次明确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作为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重点学科——食品科学学科带头人、国家863计划科技项目首席专家,赵谋明近几年间带领研究团队,正积极践行科技成果转化。

赵教授与团队在生物活性肽制备及功效活性、蛋白质结构与改性、蛋白乳浊体系、酶解机理及其酶解产物功能特性、食品发酵工程技术等应用基础及关键技术创新领域取得显著成绩,并成为国内领先的功能活性多肽研究领域的先行者。

近三年来,赵教授团队相关技术已在30家企业推广应用,开发相关产品50余种,实现新增产值100多亿。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变化,国人的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糖尿病及肥胖等慢性病患病率快速增长。如何打造健康食品产业,应对中国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深入实施,我国大健康食品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期。预计2020年,中国健康产业将达8万亿;预计2020年,中国保健食品和功能性食品产业将达1.59万亿,经过线上消费者需求分类分析,数据显示蛋白质、氨基酸与肽类为需求量最大的品类!

援引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话说: “让食物成为你的药物,而不要让药物成为你的食物”。

【记者】李劼

【作者】 李劼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