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q(肥胖祛湿喝什么茶)

新京报 0
文章目录:

世界肥胖日丨10个“肥胖问题”,专家一次说清楚

资料图片

世界卫生组织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一项研究指出,全球超过10亿人,即八分之一的人口患有肥胖症。面对肥胖这种疾病,人们总有许多问题和困惑。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多位专家为大家揭开肥胖的秘密。

Q:肥胖是一种病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周灵丽:传统观念认为,肥胖虽然本身不是病,却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有关。早在2012、2013年,美国内分泌学会和糖尿病学会就已经把肥胖当作一种慢性疾病对待,且提出“肥胖是一种需要终身治疗和随访的慢性病,需关注肥胖相关并发症”。

Q:真是众病之源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陈玲:肥胖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如:骨关节炎(因为体重过重,使得骨头关节长期承受的重量比较大,尤其是脊柱和下肢关节);糖尿病(肥胖会增加胰岛素抵抗的风险,长此以往就会出现血糖升高);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心血管疾病;肿瘤风险增加等。

Q:成因都包括哪些?

周灵丽:肥胖包括单纯性肥胖和病理性肥胖。人们常说的肥胖指单纯性肥胖,主要与遗传、生活环境相关,生活环境主要包括饮食和生活节奏。饮食摄入过多,消耗太少,出入不平衡就会导致肥胖。此外,人们生活节奏紊乱也是肥胖的原因之一,如晚睡、进餐太晚、久坐、饮食不规律等。

Q:哪些食物会增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张瑞: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例如含有大量糖分的糕点、糖果、饮料、甜点,油炸的食物。深度加工或精致加工的食物,与未加工的原型食物相比,深度加工的食物减少了大量的膳食纤维,人们的饱腹感降低,能量密度增高。

Q:压力大会变胖吗?

周灵丽:从生理机制上说,压力过大,会导致应激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升高,而该激素会导致血糖升高,血糖的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导致人体产生饥饿感,增加高糖等食物的摄入。此外,压力过大,人们往往没有心思挑选适宜的食物,而是随意进食一些速食、快餐,填饱肚子,同时也不能规律运动,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脂肪囤积和肥胖。

Q:熬夜会致肥胖吗?

周灵丽:当人们睡眠好时,晨起会感觉精神饱满、神清气爽,此时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水平最高,当夜晚来临,人体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会逐渐降到最低,让身体进入睡眠休整状态。熬夜时,人体会被动地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导致血糖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使人体产生饥饿感,增加高糖等食物的摄入。

Q:与癌症有关系吗?

陈玲: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肥胖与癌症风险增加相关。肥胖的男性易患前列腺癌,肥胖女性患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及乳腺癌的风险增加;无论男女,只要是肥胖者都易患结肠癌和直肠癌。研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肥胖患者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增加,细胞因子水平异常及慢性炎症状态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Q:轻断食能减肥吗?

张瑞:有好处,需要注意采用科学的方法。轻断食比较常用的方法如一周7天选择不连续的2天仅摄入平时热量的1/4,剩下5天正常进食。也可以采用如一个月间断断食4天或2天等。轻断食不适合青少年、孕妇、哺乳期妇女、老年人、有严重慢性疾病的人等,更适合身体基础条件比较好,没有严重疾病且希望减重和控制体重的人。

Q:只吃一顿能瘦吗?

张瑞:首先,减肥最重要的就是总热量摄入的限制,如果只吃一顿,这一顿饭的热量超标,也会前功尽弃。其次,一天当中很长时间不吃,会造成饥饿感加剧,容易更快速地摄入更多热量,还可能对情绪产生影响,造成暴食。减肥的关键是少吃,少吃不是指吃东西的次数减少,也不是肉眼衡量的食物体积的减少,而是食物总热量的减少。

Q:食品配料表咋看?

张瑞:法律规定食品的外包装上必须标注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减肥的朋友要学会看这个营养成分表,了解自己吃了什么,吃了多少。营养成分表中会标注出反式脂肪酸,最好选择不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配料表中的配料,越简短干净越好,最好除食材本身和其他天然调味料比如盐、食用油等,没有其他看不懂名字的添加剂。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校对 陈荻雁

【插画】再厉害的超人,长胖之后,也只能贴地飞行

这是来自美国插画师Alex Solis的一组名叫《Famous Chunkies》的插画作品,这组插画很有趣也很有意义,插画中的人物使用了一些经典人气动漫人物,有趣的是每个动漫人物都是"肥胖"的。这些插画看起来很Q,但肥胖是影响健康的,我们千万不要学他们啊,你看看再厉害的超人,也只能贴地飞行了。

喜欢这篇文章吗?欢迎点击我们的主页,查看更多精彩内容哦:http://m.guokr.com/group/335/

青少年肥胖与肠道菌群的关联

引言

近年来,全球青少年肥胖患病率显著上升。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1975年至2016年间,青少年肥胖率从4%攀升至18%,成为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尽管肠道菌群在代谢健康中的作用备受关注,但其与青少年肥胖的关联仍不明确,尤其是在东亚人群中。近期发表在Ann Epidemiol上的一篇文章,标题为“Gut microbiome and obesity in late adolescence: A case-control study in ‘Children of 1997’ birth cohort”,该研究以香港“1997年儿童”出生队列为基础,通过病例对照设计探讨青少年肥胖与肠道菌群的关联,并结合代谢组学与孟德尔随机化分析(MR)探索潜在机制及因果关联。

研究背景

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的关联已被大量研究报道。一些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比例(F/B比值)升高与肥胖风险增加相关。然而,由于研究设计、样本量和混杂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青少年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在西方人群。东亚人群的肠道菌群组成与西方人群存在显著差异,可能影响代谢疾病的分布模式,因此有必要开展针对东亚青少年肠道菌群与肥胖关系的研究。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香港“1997年儿童”出生队列中年龄为17.4岁的肥胖(BMI≥25 kg/m2)和非肥胖青少年各156人,按照性别、体力活动(PAQ-A评分)、父母受教育程度和职业进行1:1匹配。通过鸟枪法宏基因组测序技术(Illumina平台,151 bp双端测序)分析粪便样本中的肠道菌群组成和通路,并采用条件逻辑回归模型评估菌群物种与肥胖的关联(以q值<0.15为显著性阈值)。此外,还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肥胖相关菌群物种与血清代谢组学标志物之间的关联,并通过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探讨菌群物种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因果关系。

研究结果

01基线特征

肥胖组(病例组,平均BMI 29.0 kg/m2)与非肥胖组(对照组,平均BMI 20.3 kg/m2)在性别、母亲特征、早期生活暴露和社会经济地位方面无显著差异。

02肠道菌群组成和多样性

肥胖青少年表现出更低的α多样性[逆辛普森(InvSimpson)指数P=0.031;Pielou均匀度P=0.014]和β多样性差异(PERMANOVA P=0.034),见图1。优势菌种如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普拉梭菌)、Bifidobacterium adolescentis(青春双歧杆菌)和Bifidobacterium longum(长双歧杆菌)在两组中均占主导,但肥胖组中Odoribacter splanchnicus(内脏臭气杆菌)、Clostridium spiroforme(螺旋形梭菌)、Clostridium phoceensis(法属波尔多梭菌)和Bacteroides uniformis(单形拟杆菌)丰度显著降低(q<0.15,图2)。厚壁菌门/拟杆菌门(F/B)比值无组间差异。

图1. 肥胖组和非肥胖组的肠道菌群组成和多样性

图2. 两组菌群物种丰度比较

03菌群物种与肥胖的关联

条件逻辑回归显示,Clostridium spiroforme(OR=0.45,95%CI:0.27~0.74)、Clostridium phoceensis(OR=0.42,95%CI:0.25~0.70)和Bacteroides uniformis(OR=0.72,95%CI:0.53~0.98)的丰度与肥胖风险呈负相关。敏感性分析结果保持一致。

04菌群物种与代谢组学和通路关联

Clostridia bacterium(梭菌属细菌,UC511D1)、Clostridium phoceensis、Dysosmobacter welbionis和Bacteroides uniformis丰度降低与血清支链氨基酸(BCAA)水平升高相关(P<0.01),后者是2型糖尿病的潜在风险因素。此外,肥胖组青少年肠道菌群中,CMP-legionaminate生物合成I通路和几丁质衍生物降解通路的富集程度较低,而UDP-N-乙酰氨基葡萄糖胺生物合成I通路的富集程度较高,提示糖代谢异常。

05孟德尔随机化结果

遗传工具变量分析显示,Bacteroides uniformis相对丰度升高与2型糖尿病风险降低相关 [每变化1个标准差(SD):OR=0.98,95%CI:0.97~0.99],但未发现其与冠心病有显著关联。

总结

本研究证实肥胖青少年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降低,与西方研究一致,但未观察到F/B比值的变化,可能反映了东亚人群的独特性。Bacteroides uniformis和Odoribacter splanchnicus的减少与肥胖风险增加相关,这些菌种可通过降解膳食纤维产生短链脂肪酸(如丁酸),促进胰岛素敏感性和棕色脂肪产热,从而抑制肥胖。此外,Clostridium spiroforme和Clostridium phoceensis的负相关性为东亚人群特有,可能与其编码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相关。肥胖组中UDP-N-乙酰氨基葡萄糖胺通路的上调可能与胰岛素抵抗和慢性炎症相关,而CMP-legionaminate通路的减少可能反映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这些发现为微生物组-代谢轴的作用提供了新视角。

总之,这些发现有助于深入理解青少年肥胖的发病机制,并为青少年肥胖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有助于改善青少年肥胖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风险。未来需要进行更多研究,以探索针对肠道菌群的干预措施,并评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He B, Xu S, Schooling CM, Leung GM, Ho JWK, Au Yeung SL. Gut microbiome and obesity in late adolescence: A case-control study in "Children of 1997" birth cohort. Ann Epidemiol. 2025;101:58-66. doi:10.1016/j.annepidem.2024.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