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合并肥胖(糖尿病合并肥胖症的管理)

减重及肝胆胰外科王钊 0
文章目录:

挑战不可能:肥胖合并糖尿病,如何突破重围找回健康?

身患糖尿病,又被超重问题困扰,常规控糖、减肥方法见效缓慢,是不是就无解了?当然不是!

如今医疗领域的减重手术横空出世,既解决体重困扰,又能给紊乱的血糖来一场 “大整顿”,部分患者术后糖尿病竟 “销声匿迹”,这背后藏着怎样的科学奥秘?

在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肥胖和2型糖尿病成为越来越多人面临的健康问题。对于同时患有这两种疾病的人来说,找到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

得先了解 2 型糖尿病为何总与肥胖相伴。简单说,身体利用不好或分泌不出足量胰岛素,血糖就升高。常吃太多糖,胰腺长期过劳,胰岛素分泌不足引发该病,多余热量转化为脂肪使人发胖,控体重能降患病风险。

【案例分析】

张先生是一位45岁的男性,在确诊为2型糖尿病之前就已经存在严重的超重问题。由于生活习惯不良,他的体重逐渐上升到了100公斤(身高约175厘米),且空腹血糖长期高于正常范围。经过多方尝试,包括调整饮食、增加运动等非手术方法后,效果均不理想。最终,在医生建议下决定接受手术来解决这一问题。

几个月内,张先生不仅显著减轻了体重(从原来的100公斤降至75公斤左右),而且血糖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不再需要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注射维持日常生理需求。更重要的是,他还养成了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规律的生活作息,从而进一步巩固了治疗成果。

此案例表明,对于部分难以单纯依靠生活方式干预实现减肥目标或已经发展到严重程度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适当的医疗手段如减重手术可以作为辅助治疗选项之一。当然,在选择此类手术前应充分考虑个人具体情况,并遵循专业医师指导进行全面评估和准备。

以上内容根据临床症状经验所得。在此提醒,患者在面对疾病时候,最好到医院进行科学诊疗,以免自误,从而耽误治疗最佳时间!愿能帮到您!如果有任何疑问,可以点赞,关注一下,在评论区或私信留言!

为什么肥胖者易患糖尿病?做好饮食8大原则,控制好体重

一般认为,肥胖程度越高,患糖尿病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国外研究发现,中度肥胖者糖尿病患病率为正常体重者的4倍,高度肥胖者则为正常体重者的21倍。肥胖者体内多会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指人体内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由于胰岛素的作用下降,因此机体会代偿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发挥降低血糖作用。这是为什么呢?

它与肥胖者存在糖代谢异常不无关系,肥胖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高胰岛素血症:肥胖的人血中胰岛素水平高于常人。其升高程度与肥胖度是平行的,但可随着体重的减轻而得到降低。引起肥胖者体内高胰岛素血症的原因有二:一是肥胖的人胰岛素分泌亢进;二是肥胖者肝脏内胰岛素清除率降低,这都是经过研究而被证实的。

(2)胰岛素抵抗:肥胖者体内多会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指人体内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由于胰岛素的作用下降,因此机体会代偿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发挥降低血糖作用。然而,高胰岛素血症又可加剧组织对胰岛素抵抗,由此形成恶性循环。靶组织胰岛素抵抗发生有以下几个原因:①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②胰岛素亲和力下降。③第二信使异常。④葡萄糖转运蛋白异常。⑤游离脂肪酸的“毒性”作用。

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的饮食原则

1.基本为低脂肪、低糖、低胆固醇和高钾低钠膳食为主,可选用富含必须脂肪酸的植物油控制饮食总能量,膳食营养均衡,每顿饭以“半饱”为好。

2.饮食要清淡,烹调宜采用蒸、煮、烧、炒、拌等方式,少用油炸、腌、熏等方式。

3.食谱中要有丰富的食物来源,食物种类多、种属远、营养素含量丰富。保证蛋白质的充分摄入,供给量以每日每千克体重1克蛋白质为宜。每日蛋白质的摄入量不能过低,以免造成免疫力下降。

4.吃些杂粮或粗粮,增加饱腹感,这样有助于减肥,对控制血糖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5.多吃些新鲜蔬菜,有助于减肥。最好每天一斤半左右的蔬菜,菜肴花样要每日更新。

6.禁食甜食、水果和花生、瓜子等坚果类食品。

7.戒烟戒酒和甜饮料。

8.少量多餐,细嚼慢咽,用餐时间不少于20分钟。

体重标准

如何进行体重的自我评价?最简单的计算方法是:标准体重(千克)=身高(cm)-105。超过理想体重的10%为超重,超过20%为肥胖。

较精确的计算方法是采用体重指数(BMI):BMI=体重(千克)/[身高(米)]2。按照亚太地区标准,BMI值<23为正常,BMI值23~25为超重,BMI值≥25为肥胖。建议每周测量一次身高和体重,评估体重的变化,以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

肥胖者、2型糖尿病患者都要注意了!范建高教授最新解读:脂肪性肝病,诊疗有方!

说起脂肪肝,是让人咬牙切齿又有点无奈。有人完全吃素,结果居然脂肪肝的问题很严重。

胖人出现了脂肪肝可以理解;瘦人同样也会得脂肪肝吗?控制饮食了,也锻炼了,结果为什么居然还有脂肪肝?

脂肪肝已经超越病毒性肝炎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其患病率仍在不断升高,且发病年龄日趋低龄化。

下面要划重点了!

随着超重、肥胖和2型糖尿病在我国流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逐步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以及健康查体肝酶异常和脂肪肝的主要原因。

这些高风险人群需

进行脂肪肝和肝纤维化筛查

探索脂肪肝的科学防治之道!

2024年5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正式发表《代谢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其后欧洲肝病学会、欧洲糖尿病学会和欧洲肥胖症学会联合发布了最新版《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临床管理实践指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范建高教授作为中国指南的主要执笔专家和通信作者之一,对中欧两部指南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解读。

什么是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合并一项或多项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且无过量酒精摄入的脂肪性肝病。

范建高教授指出,能量密集型饮食、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及其所导致的肥胖、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是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主要的且可以预防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的致病作用几乎等同于病因。

因此,建议对肥胖者、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代谢综合征组分的人群以及无症状性转氨酶增高者等高风险群体进行脂肪肝和肝纤维化的筛查。

诊断: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三个标准

针对疑似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的系统评估,范建高教授从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总结。

范建高强调,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诊断要兼顾排他性 肯定性诊断标准。

中国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与欧洲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诊断标准相同,都是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标准:

一是通过影像学诊断出脂肪肝,或肝活检显示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占比≥5%;

二是存在至少一项代谢综合征的组分;

三是排除了过量饮酒、营养不良、肝豆状核变性等其他可能导致脂肪肝的原因。

而对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的诊断,两个指南都认为,要符合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诊断标准,并且肝活检显示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占比≥5%,并同时伴有气球样变和小叶内炎症或门管区炎症。

与欧洲指南不同的是,中国指南强调,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可以与其他原因的脂肪性肝病合并存在,合并肥胖或2型糖尿病、酒精性肝病、肝豆状核变性等脂肪肝患者需考虑并存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也就是两种及以上病因共同导致的脂肪性肝病。

欧洲指南则沿用2023年脂肪性肝病更名的多学会声明,仅在满足酒精性肝病诊断的饮酒阈值但并非大量饮酒时才根据是否合并1项及以上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分为单纯的酒精性肝病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合并酒精性肝病。

此外,中国指南在国际上率先将“代谢相关肝纤维化或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纤维化”作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重要临床类型,认为可以通过非侵入性试验无创诊断进展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并且淡化了需要借助肝活检才能区分的代谢相关单纯性脂肪性肝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的临床分型。

治疗:生活方式干预 现有药物或手术治疗

中国指南强调,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治疗需依托多学科团队的协作,要从两大方面展开:一是生活方式干预,二是现有药物或手术治疗的合理选用。

治疗策略聚焦于减轻体重和腰围、改善胰岛素抵抗、预防并控制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缓解脂肪性肝炎及逆转肝纤维化。

针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同时存在的代谢和心血管危险因素,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应优先考虑使用那些对心血管、肾脏和肝脏均有益的药物来治疗肥胖症、血脂异常、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等疾病。

在治疗方面,新版指南更强调多学科团队协作,重视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代谢心血管疾病和肝脏炎症、纤维化的治疗与管理。

欧洲指南建议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同样应调整生活方式,具体包括减轻体重、提升饮食质量、增加体育活动,并避免吸烟和饮酒,同时明确了这些干预措施的长期目标。

此外,欧洲指南还指出,应积极处理患者的合并症以及肝脏相关并发症,比如在治疗2型糖尿病或肥胖时,可考虑使用基于肠促胰素的治疗药物,例如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对于处于非肝硬化阶段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患者,指南有条件地推荐采用新药治疗。

而欧洲指南则关注肝硬化、肝移植等复杂病症及新型药物治疗上,依然强调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的诊断。

范建高指出,我国指南的可操作性更强。与欧洲新版指南相比,我国新版指南融合了现有亚太指南与欧美指南的优点且去除了其不足之处,并且结合我国临床实践制定,更加简明实用。然而,基于中国的循证依据仍有待加强临床试验和前瞻性队列随访而不断提高。

审核:上海新华医院消化内科 范建高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