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唇肥胖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发胖、胃口差、腹胀便溏都是「湿」的警告!别让一时安逸摧毁余生

本文导读

千里之提溃于蚁穴,身体长久的小隐患总想着熬一熬就过去,熬一熬可能就熬到了尽头。文章带你了解常见的脾胃小不适如何产生并慢慢影响人体,进而酝酿疾病危机,并给出了三种调理的思路,希望能有所裨益。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经常食欲不振、吃东西后容易腹胀、容易消化不良,然后大便经常稀溏,经常感觉无力,身形肥胖浮肿或者消瘦,相比上班挣钱,却经常不在意,总说熬一熬就过去。

反正没接触中医以前,我也是这样觉得的,那时我比现在胖20斤,舌上白厚厚的苔也是现在的两倍,舌体也比现在胖大的多。

刚开始没在意,实在不舒服就吃点藿香正气水就熬过了,久而久之就生了一场大病,让我开始了中医的探索之路。

后来我知道了,胃口差、腹胀便溏、发胖这些很可能是湿气在体内集聚的信号。别小看湿气,常年缠绵的湿气积累可能就是让你生一百种疾病的开端。

现代人为何总易被湿困扰

天天听人说湿气重,你肯定是脾胃不好了。到底为什么湿气那么爱和脾胃纠结?!

这和它的生理功能有关。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供应各方面的需要,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人活动的能源依靠于脾胃对每日摄取食物的消化转化能力,精气血津液的产生和充实都以脾胃的健运为基础。

如果脾失健运了,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地往四肢肌肉输送,就会出现四肢乏力,形体消瘦或者肥胖;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地往上输送,就会出现头晕、精神不振、视物模糊、耳聋耳鸣的症状,中医称之为清阳不升,清可以理解为一种由脾胃吸收食物营养转化的能量。

那么清气去哪了呢?清气这股能量当然没有少,只是能量没有很好地实现「脾精四布」,后果就是那些有能量有营养的东西都集聚在了中焦脾胃自己身上,这也是为什么脾虚会发胖。

有人说这不是好事吗,这样脾营养就充足了呀?然而需求总是有限度的,多余的营养物质囤积久了,就会腐烂变臭转为秽浊的垃圾——生痰生湿,「脾为生痰之源」「脾虚生内湿」就是这个道理。

现代人营养丰富不像以前的人粗茶淡饭,还干农活劳作很多,体内的湿气能经常通过出汗排掉一部分。所以那些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进入人体后,没有运动又待在空调房里汗也没出一点,多余的营养经常会产生堆积变成「湿气」给脾胃带来很大负担。

现代人很少有人能饿着了,所以很多都是痰湿的体质。

很多人顶着个大肚腩说没问题啊,我体检很健康。只能说如果体检都能在检查早期100%发现隐患的话,现代医学就不会有这么多棘手的难题了。

从中医的角度看,脾胃虚弱两三天没问题,但如果一直处于虚弱的状态久了,那些没能运化的过剩营养就会泛益肌肤,堆积起来变成肚子上的脂肪或者内脏的脂肪,甚者肿物之类的结聚。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写道,「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就是这个道理。

抓住两点看脾虚

食物在胃里面腐熟以后,就交给脾来吸收营养了。脾主运化的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运化食物,一部分是运化水液。所以判断自己有没有脾虚可以通过以下这两个方面来作为简单的参考。

脾虚食物不运化(消化):容易出现消化不良、不想吃东西、或者吃东西后肚子发胀。因为脾自己消化的能力减弱了,所以主动发出身体的信号,告诉你不要吃那么多了,消化不了。

脾虚水液转枢不利:容易出现不喜欢喝水,小便次数少,大便中水份比较多、大便次数多拉不干净而且很黏。脾虚消化不了水液,都集中在脾胃那里,这时脾胃就像一个水库,再往水库里注水就要决堤了,所以身体告诉你不能喝水。

然后脾虚不能把水导引利用起来,水液就只能从排便中流失了,肠道中变成十分潮湿的环境,就会出现大便粘滞不爽,或者水太多运不走大便稀溏的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外在表现来判断。

脾虚的外貌:皮肤偏暗黄蜡黄、大肚腩、体重超标肌肉松松垮垮、嘴唇暗淡无华、眼袋重等等。

顺应喜好健脾,不做无用功

人困的时候不是说吃鲍鱼燕窝就能补了,人困了休息就是补,人渴了喝水就是补,顺应脾特性的才是补

而脾喜燥恶湿,在中医里面有说:治脾不治湿,非其治也。

所以治脾的基本思路就出来了:

一是补气以健脾。

任何脏器功能的减退都以气虚为先兆,气虚久了就变成了阳虚。我们说阴成形,阳化气。有形的食物可以理解为一种有形的阴份,而消化这些阴的东西就需要阳份的火力。而气属于阳,就是扮演这样一个角色,所以补足脾气为健脾第一要务;

二是化湿以健脾。

脾是营养精微转枢之地,稍有疏忽就容易让过剩的营养集聚而产生湿气,干燥的坏境是脾所喜欢的,所以清化湿气的方法能让脾恢复生机;

三是消食以健脾。

有人说,脾本来就是消化食物的。对的,但有时候脾胃功能虚弱的时候,就像人馁了,除了给他补充营养外,得让他早点下班休息才能恢复元气。

帮它做完消化食物的工作,减少工作的负担,才能让脾胃有多点时间休息,有自我修复的时间,不然每天食物消化不了产的生内湿反过来又会把脾胃给困厄住。

治脾的方子有很多比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理中汤等。

但是对于普通的养生人士来说,一是太复杂严重的情况就直接就医了,容不得自己用药的机会;二是喝中药的方式与慢慢调理身体的原则有点不协调,担心中药用力过猛而变生他疾;三是现代人普遍工作忙碌,若不是病入膏肓,想必是不可能有慢工细活来熬中药的时间了。

如果觉得熬中药麻烦,又不想太正式的喝中药调理,可以尝试一些药食同源的养生食材,随时随地不受限制。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久坐伤脾?其实,三类人群最易脾虚

最近,电视剧《理想之城》正在上映。剧中,“养生达人”徐知平在办公室放了不少中药,有人来他办公室谈事,他都要请他们喝养生茶。对于他的台词“来来,久坐伤脾,喝杯养生茶”,不少网友很感兴趣。“久坐伤脾”,中医有没有这种说法?哪些人容易“伤”?中医怎么破?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主任徐陆周为大家答疑解惑。

通讯员 冯瑶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彦

中医的“脾”不单单指脾脏

中医的“脾”属于人体五脏之一。《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脾胃之间功能不可分割,涵盖现代医学消化系统的功能,不单纯指“脾脏”的概念。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统摄血液,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纳、腐熟水谷。脾胃是人体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因此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

人体脏腑功能以气机运动为主要形式。脾胃位居人体中部,属于中焦,脾气升举而胃气通降。因此,脾胃是五脏六腑气机升降的枢纽,作用非常关键。

脾胃在五行中属土,脾属阳土,胃属阴土。脾在六经中属于太阴,主色为黄,合于肌肉,主管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胃属于后天之本,因此一旦“脾虚”则全身各个系统都会出问题,主要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造血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以及身体的运动机能。这些系统的功能可以分别甚至整体不足。而脏腑器官功能的变化,往往是疾病开始的前期,是从亚健康向疾病过渡时期。

三类人群容易“脾虚”

一是缺乏运动的人群。电视剧中“久坐伤脾”,这句话出自中医《黄帝内经·素问》的“宣明五气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久坐伤肉”中的“伤肉”其实伤的是脾。中医的脾主肌肉,运化精微供养肌肉,动能生阳,有助于舒布脾化生的精微,对健脾有利。而久坐者缺乏运动,肌肉失于濡养,脾运化的精微不能舒布,聚而生痰成为脂肪,反过来累及脾。脾气虚,运化不利,痰湿内生,人越来越胖, 而且是虚胖。同时,肌肉消瘦,表现为体脂高,肌量下降。如果体脂不高,只有单纯肌量下降,则表现为越来越瘦。 二是情绪压力大经常熬夜的人群。中医讲“思虑伤脾”,思则气结,气机运动枢纽转化运动不利,导致脾气不能通畅,久则伤及于脾。经常熬夜,尤其是许多年轻人,一方面是因为工作太忙碌,要加班导致的熬夜;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家娱乐过度,如玩手机、打游戏等,到睡觉的时候不愿意睡觉,身体无法得到更好的休息,脾脏也无法休息好,这样就容易让脾脏出现问题。

三是过度减肥的人群。现在生活条件变好了,有许多人因为饮食习惯不好,生活中缺乏运动,出现肥胖的情况,都想要减肥,尤其是女性。如果过度减肥,控制饮食过度,过度饥饿,很容易出现营养不良,而这样就会导致脾本身没有足够的营养供给,从而容易出现脾虚。

如何养脾

1.应用食疗可养护“后天之本”

不吃生冷过度,不饥饱失调,饮食规律,搭配合理,营养均衡。应用食疗来养护后天之本——脾胃。

①食补:山药薏米芡实粥。

山药可补五脏,脾、肺、肾兼顾,益气养阴,又兼顾收敛;薏米,健脾而清肺,利水益胃,补中有清,祛湿;芡实,健脾补肾,止泻止遗,有收敛固脱之能。

②养脾食物:

粳米、糯米、锅巴、番薯、薏苡仁、豇豆、白扁豆、牛肉、牛肚、鲫鱼、鲈鱼、大枣、莲子肉、花生、栗子、藕、香菇、高粱、玉米、马铃薯、芋头、花菜、大白菜、胡萝卜、荠菜。

2.运动养脾

散步、慢跑、登山、打太极拳、八段锦,坚持锻炼,持之以恒,对脾胃养生保健有益,提倡饭后散步缓行,有助脾胃消化,从而达到“以动助脾”的养护后天之道。

3.情绪养脾

饮食进餐时心情舒畅,不带着情绪进餐。平时管控情绪,少计较得失,多养德助人,收获快乐,紧张时听听音乐,有一份自己的喜爱,从中获得乐趣能有助于养脾。

4.药物调理

中医强调整体观,脾虚要根据患者整体情况,运用中医望闻问切,辨证论治,君臣佐使,理法方药,进行调理。

来源: 扬子晚报

中医对肥胖的论治

肥胖是以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并多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类病证。多由年老体弱、过食肥甘、缺乏运动、久病正虚、情志所伤、先天禀赋等原因导致,其病机总属气虚痰湿偏盛。肥胖的病位主要在脾与肌肉,与肾气虚关系密切,亦与肝胆及心肺的功能失调有关。对肥胖病的最早记载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肥贵人”及“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 《灵枢·逆顺肥瘦》记载,“广肩肉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灵枢·卫气失常篇》根据人的皮肉气血的多少对肥胖进行分类,分为“有肥,有膏,有肉”三种证型,肥胖的发生与过食肥甘,先天禀赋,劳作运动太少等多种因素有关。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肥胖的病机还与气虚、痰湿、七情及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张仲景《金匮要略》曰:“内湿,多因久病脾虚或饮食不节、贪食生冷、嗜饮酒类,损伤脾气,以致脾阳不振,运化失司,气化不利。”通俗来讲,脂肪在中医里即被称为痰浊(痰湿),肥胖也是痰浊(痰湿)过量导致,如《景岳全书》认为肥人多气虚,《丹溪心法》《医门法律》认为肥人多痰湿。 在治疗方面,《丹溪心法·中湿》认为肥胖应从湿热及气虚两方面论治。 《石室秘录·痰病》认为治痰可徒去其湿,必须以补气为先,而佐以消痰之品。 此外,前人还认识到肥胖与其它多种病证有关,《内经》认识到肥胖可转化为消渴,还与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等多种疾病有关。 《女科切要》中指出,“肥白妇人,经闭而不通者,必是痰湿与脂膜壅塞之故也。” 元代朱丹溪曰:“肥白人多湿”,“肥白人必多痰”。说明肥胖者与痰湿关系密切。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曰:“盖太阴湿土,乃脾胃之气也,然则湿之为病,内外因故具有之,其内因者则本脾土所化之湿,火盛化为湿热,水盛化为湿寒。”可以说一旦痰湿体质形成,代谢异常,肥胖就是就外在最明显的表现。现代中医已研究证实:痰湿体质,是胖人的“生产基地”。 肥胖是人体代谢异常的表现,同时肥胖也给人体的代谢带来病理变化。许多人对于肥胖的担忧,除了美观以外,更主要的是肥胖以后身体产生种种不良反应,甚至影响生命的病理改变:胆固醇、血尿酸、血糖的增加,让人们徘徊在中风、痛风、糖尿病的边缘。治疗要辨明标本虚实、脏腑病位,以补虚泄实为原则,治本用补益脾肾,治标常用祛湿化痰,结合行气、利水、消导、通腑、化瘀等法。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进行饮食调摄及体育锻炼,以提高疗效。肥胖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一旦形成本病,则治疗一般不易。对本病积极预防非常必要,应积极主动,持之以衡,坚持治疗。本病患者饮食宜清淡,忌肥甘醇酒厚味,多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维生素的食物,适当补充蛋白质,宜低糖、低脂、低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忌多食、暴饮暴食,忌食零食;必要时有针对性地配合药膳疗法。适当参加体育锻练或体力劳动,如根据情况可选择散步、快走、慢跑、骑车、爬楼、拳击等,也可做适当的家务等体力劳动。运动不可太过,以防难以耐受,贵在持之以恒,一般勿中途中断。减肥须循序渐进,使体重逐渐减轻,接近正常体重,不宜骤减,以免损伤正气,降低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