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肥胖文案(小儿肥胖文案怎么写)
科学管理身高,不拖住孩子的生长
去年,英国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公布了一项研究,估算了过去35年间(1985~2019年)全球200个国家的身高和BMI(体质指数)的变化趋势。中国19岁男孩平均身高175.7厘米,全球排名65,东亚排名第1。中国19岁女孩平均身高163.5厘米,也是东亚第1。中国孩子是全球身高增长最快的群体,尤其是男孩,增幅在全球排第一。
现实显示,仍然有很多孩子长高速度缓慢,比同龄人矮。那么怎么能让孩子的身高追赶上来,健康自信的拔高呢?为此,我们邀请北京积水潭医院儿科主任万乃君为广大家长科普分享。
生活中哪些因素影响孩子生长?
合理的营养。家长要避免给孩子吃过多的营养品,也要走出多吃肉、多喝奶孩子就能长高个儿的误区,优质蛋白确实对孩子的身高增长有好处,但也要特别注意,孩子的生长发育需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新鲜的水果蔬菜等均衡摄入,同时还有适量的水。营养均衡才能对孩子的长高有促进作用。
良好的睡眠。家长一般在孩子睡觉的时候都会说,要好好睡觉才能长大个,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人体生长激素的分泌是脉冲式的,一般在白天会有两三个小时的小高峰,然后进入到一个波谷,但是人体50%的生长激素分泌量是在夜间入睡以后进入深睡眠的这一两个小时出现,高峰往往是在晚上的10:00 -11:00左右,这时的分泌量占到全天的50%左右,这个时候如果孩子还没有进入到深度睡眠状态,是会影响到生长激素分泌的。
适量的运动。运动会刺激孩子生长激素的分泌,所以家长尽量的让孩子去多做一些运动,尤其是户外的运动,呼吸新鲜的空气,接受阳光的照射。像跳绳、摸高、打羽毛球,这些活动都可以帮助生长激素的分泌,帮助孩子们长高。
孩子身高偏离轨道怎么办?
孩子最佳身高干预的一个年龄阶段是5~12岁,最好是在青春期开始前,所以家长在这一阶段内需要非常关注孩子的身高变化,一旦发现他的身高与同龄孩子的发育有差异或者身高增长缓慢,一定要去医院看具体的病因,做针对性的治疗。
举个临床案例,一个青春发育超前的女孩,遗传身高是166厘米,但是按照她现在的骨龄和生长速度推测的话,终身身高可能只有155厘米,其实这个高度属于正常人群身高范围内,但远低于遗传身高,那么对于这种孩子我们可以考虑干预,必要的时候可以两种药物联合治疗。
第一种是GnRH-a,针对性早熟的药物治疗,目的是把性腺轴阻断,让性激素的水平下降,延缓骨龄的进展,同时也使孩子的性征发育延缓,防止孩子过早的出现初潮。
第二种是生长激素,促金身高生长的药物治疗,它是生物合成的,在体内可以促进孩子骨骼的生长,使得孩子线性的身高增长得到改善。
两种药物是否要同时使用,也就是说这个孩子是否需要双打,其实也是要个体化分析的,需要结合他的遗传背景,如果本身遗传就不是特别高的孩子,虽然生长速度相对较慢,但是骨龄抑制的比较好,推测能达到遗传靶身高的范围,就可以先动态观察,需要的时候再用两种药物联合治疗。
专家介绍:
万乃君,北京积水潭医院儿科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内分必常见病,多发病即生长发育缓慢、性早熟、肥胖症、甲状腺病及糖尿病等内生长发育缓慢、性早熟、肥胖症、甲状腺病及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的临床诊治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张倩倩)
来源: 健康时报网
身心健康,最好的礼物——让运动陪伴孩子成长(中)
身心健康,最好的礼物
——让运动陪伴孩子成长(中)
核心阅读
随着人们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越发重视,如今在教育领域,“健康第一”成为新的关键词,相关话题总能引发广泛关注。如何防控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想办法、开处方、寻解药。
每天早上一到校,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学生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冲向操场,进行自己喜欢的运动。几年前,该校校长芦咏莉在全校推行“零点体育”活动,产生的“化学反应”令人欣喜:从2017年到2019年,全校学生体质监测优秀率提升超过10%,新发近视控制方面也效果显著。
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提高体育在教育评估体系中的权重
本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已是自1985年以来的第八次。调研针对6—22周岁在校生,检测项目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健康状况等20多项指标。“从学段看,初中阶段学生身体机能、体能素质增强明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说。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学生体质达标测试合格率为91.91%,优良率为30.57%。“有些指标回升得比较高、比较快。”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院体育教研员车纯说,从广东省学生体质健康抽测工作中可以了解到,中小学学生整体优良率能达到40%左右。
这些成果,得益于近年来学校体育工作的改进和加强。目前,学校体育领域已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评价、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等评价制度和手段。“阳光体育”“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等主题活动也在持续推进。教育部多次要求,要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严禁挤占体育课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
从效果看,体育考试等刚性手段“杠杆”作用最为明显。“体质监测、中考体育等手段确实能起到督促儿童青少年锻炼的作用。”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教研员江华坦言,但也要注意,不能只围绕测试项目让学生反复练习,而是要让孩子真正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
“政策的落实需要配套的具体举措。”武汉体育学院教授柳鸣毅建议,可以出台有关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的操作指南,以科普手册的形式让家长和孩子掌握。在江华看来,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重在扭转“重智轻体”的观念,提高体育在教育评估体系中的权重,“学生体质监测带来的不只是数据变化,更重要的是观念的变化、体系的变化。”
营造孩子放学回家后的运动氛围,让体育变成家庭的传统、家人的相处方式
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各种问题的形成,除了少数遗传因素外,大部分要归咎于后天不良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动起来”说来容易,但要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关键看学校、家长以及社会提供什么样的外部环境和运动氛围。
学生的绝大多数时间在学校度过,校园体育是孩子们增强身体素质、培养运动习惯的重要一环。“加强体育素养,不仅需要体育课,还需要健康教育,目前看,学校健康教育的体系性和科学性都要增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科学健身与健康促进研究中心主任徐建方说。
为了让学生享受到体育的快乐,北京陈经纶中学帝景劲松分校的老师们花了不少心思。学校根据学生兴趣开设了“体育健身与游戏”选修课,让原本不愿动的孩子活跃起来。“3年来,选修班不少学生的体质测试成绩从及格变成良好、优秀,孩子们打心底里盼着体育课能上久一点。”该校体育教研组组长刘娓楠说。
户外锻炼不仅对孩子生长发育大有益处,更能有效防控近视、肥胖等问题。尽管有“每天锻炼1小时”的硬性要求,但孩子们在学校的户外活动时间仍显不足。徐建方认为,孩子先要掌握基本的体育基础技能,然后选择一两个有兴趣的项目,有助于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有乐趣才能坚持”。
孩子放学回家后的运动氛围,要靠家长去营造,让体育变成家庭的传统、家人的相处方式。孩子生活在这种环境里,产生运动兴趣也就水到渠成。徐建方建议,“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平时多和孩子一起运动,不仅形成体育交流,也能构建良性的亲子关系。”
从检查治疗到综合防治再到健康管理,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作正在转变
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4个不大的校区搭起800多张乒乓球台。一到大课间,整个学校都是“乒乒乓乓”的热闹景象。选择乒乓球作为开展校园体育的主项,既是因地制宜,更有一层深意——让孩子们眼神明亮地奔向未来。该校副校长童欣表示,打乒乓球可以锻炼孩子眼肌运动能力,抵御眼轴异常增长,有效促进学生视力健康发育,“今年我们学校近视率是36.5%,低于平均水平。”
芦咏莉介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结合教师特长和课标要求设计出“体育走班制”,学生可以根据兴趣打破班级限制加入体育项目班,课外也有丰富多样的体育社团作为补充。“我们还开展了‘云炼营’活动,登录线上平台会有专业教师带领学生锻炼1小时,内容有趣味体能训练、健脊操、武术操等,效果非常好。”
除了学校给力,一些地方也在探索构建针对儿童青少年体质的防火墙。武汉市青少年视力低下防制(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杨莉华介绍,专门研发的“智能监测与数字化学生视力健康管理系统”,可以帮助学生规范完成每学期两次的视力自测,还可以对他们的课堂读写姿势、用眼环境等进行监控。目前,武汉已经对全市90%以上的中小学生进行了近视率建档和数据分析汇总,建立起学生视力健康管理综合防控体系,通过校长牵头、班主任督促落实家庭日常管理。
从检查治疗到综合防治,再到健康管理,折射出当前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的趋势转变。将防控周期和环节前移,抓早抓小,及时预警,对存在视力不良、肥胖超重等隐患的学生进行早期精准干预,才能从源头上遏制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出现,让孩子收获身心健康这一成长最好的礼物。
本报记者 李 洋 郑 轶 王 亮
来源: 人民日报
治愈文案——愿你有大人的成熟 也有孩子的鲜活
被爱和喝酒是变回小孩的唯一方式,可我没有被爱也不太能喝!
我做不了玫瑰也不屑于当月季,我想我应当是田园里的洋桔梗,自信且真诚。
生活的主题就是,面对复杂,保持欢喜做一个温暖的人、浅浅笑、轻轻爱、稳稳走原你成为自己的太阳,无需借谁的光。
那就让我做我自己吧!温柔的我,大大咧咧的我,冷漠的我,各种各样的我,精精彩彩的我!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