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肥胖
常吃薯条、披萨等超加工食物会上瘾,还发胖!健康吃法看这里
香肠、肉丸、薯条、汉堡、披萨、方便面、炸鸡块、饼干、碳酸饮料、可乐、奶茶......这些你爱吃吗?如果很长时间没吃,你会很想吧~
其实这些你爱吃,很久没吃还想吃的食物,都属于“超加工食品”,会让你上瘾,对你的健康还没有什么好处。
很多人印象中,加工食品=超加工食品,都是不健康的食品,事实只对了一半。
我们来了解一下NOVA食物加工程度分类系统。该系统以食物经历的加工性质、程度和目的将食物分为四组。
1.未加工或者微量加工的食物(最接近食物本来的“面目”)
2.经加工的烹饪原材料(主要是食用油、调味品)
3.加工食品(食物自己在家能做出来)
4.超加工食品和饮料(食物大多只能靠买买买才能吃到)
因此,给苹果去核,给梨子削皮,都可以称作是加工,但加工食品≠超加工食品。
超加工食品是到底“超”在哪里?美国BMJ医学期刊曾经发表过一份研究认为,超加工食品是一种工业配方,里面极少含有完整的食物成分,通常含有较高的糖分、盐分、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膳食能量密度高,但缺乏纤维素、蛋白质、微量营养素和植物化学物质。
从“配方”可看出超级加工食品确实不健康,因为高盐、高糖、高脂,都是不健康的饮食,超加工中含有特定食品添加剂可能会致癌,并且加工食物的高温可能会产生新的有害物质。
想想你在超市看到的薯片、冰淇淋、巧克力、能量饮料、汉堡、火腿肠,虽然非常好吃、保质期长、价格便宜,吃起来还方便,但是确实不健康。
多吃超加工食品,不止胖,你身体真的会垮掉?那么,超加工食品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危害?有多大的危害?可以夸张点说,超加工食品对身体百害无一利,研究都证实了。
发表在Nutrients和Nutrition Journal上两项综述均表示,超加工食品对健康没有任何获益。其中一项来自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研究人员分析了43项研究,结论是,超加工食品对身体有益的证据一个都没有,并且还会导致多种疾病。
在成年人中,超加工食品和超重、肥胖、心血管代谢风险、癌症、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肠易激综合征、抑郁症、身体虚弱以及死亡风险增加有关;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超加工食品则与心血管代谢风险和哮喘风险增加有关。
另一项研究是来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研究员分析了20项研究,没有发现超加工食品对身体有益的证据,但是发现了,摄入较多的超加工食品与死亡风险、心血管疾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超重与肥胖、抑郁症、肠易激综合征、总体癌症、绝经后乳腺癌、妊娠期肥胖、青少年哮喘和喘息以及身体虚弱有关。
由此足见,这些食物嘴巴过了瘾,却苦了身子。
远离超加工食品,2021,怎么吃更健康超加工食品会一步步吞噬我们的健康,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不吃。这一点很好做,看到包装上有长长的一列食品成分,含有防腐剂、甜味剂或色素等。
如果一种产品含有3种以上的配料,那么这种产品很可能就属于超加工食品,赶紧放下!
那么,如何吃更健康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提到,以浙江、上海、江苏等为代表的东方健康膳食模式更适合中国人。
因为流行病学和慢性病监测发现,具有这一模式特点的人群,不仅预期寿命比较高,而发生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脑卒中等疾病的风险均较低。
“东方健康膳食模式”总结为以下几个特点:植物性食物为主
主要表现在脂肪摄入少,胆固醇低,膳食纤维丰富,能够预防高脂血症、结肠癌等疾病。
饮食既粗又杂
粗,以粳米、荞麦等粗粮为主食;杂,食物多样性。五谷杂粮可以保证肠胃对营养的吸收好,而食物的多样性可以保证营养全面,提高身体免疫力,从而起到预病防病的效果。
多吃大豆及其制品
大豆营养成分丰富,含有多种防癌物质,也是理想的优质植物蛋白食物。适量大豆及其制品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减少代谢类疾病风险以及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天天饮茶(饮水)
东方饮食中茶水必不可少,茶具有抗癌、助消化、降血压、抗氧化、降脂减肥、清肝明目等功能。常饮茶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和胃癌发生风险。
珍爱生命,放下超加工食品,健康饮食做起来!
本内容仅供健康知识科普之目的,不能替代医生诊断,不属于医学诊疗建议,也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请谨慎阅读。本文为因数健康原创文章,未经本平台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或引用请后台留言,征得平台同意后才可进行,转载或使用请务必注明来源。若本内容存在侵权行为,请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激素引发肥胖?!错怪它了
当医生告诉你需要服用某种激素才能治病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不是“完了,吃了激素肯定会变胖”?
其实,这是很多人对激素认识的误区,谈激素色变,下意识地抵触所有激素类药物。但事实上,激素并没有那么可怕,它只是一种化学信息物质,而且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
激素不等于“激肥素”
激素原本的意思是“奋起活动”,从这个名字就能看出它的职责类似于化学实验的催化剂,主要作用就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让体内的各个器官可以正常工作。人体内有上百种激素,每种激素“各司其职”,调节人体的生长、代谢、发育和繁殖等生理活动,可以说,我们的一生都离不开它。激素是一个大家族,其中被人们熟知的有生长激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胰岛素、糖皮质激素、雌激素、孕激素和雄激素等。
激素作为一种高效活性物质,对人体非常重要,在人体内要保持合适的含量,任何一种激素过多或过少都可能让人出现各种疾病。比如生长激素,能促进骨骼和身体的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影响脂肪和矿物质代谢,在人体的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儿童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引起巨人症,成年后分泌过多会引起肢端肥大症,但缺少了又会导致发育迟缓,严重时还会导致侏儒症。
如果某种激素分泌异常,就需要通过口服药物的方式促使它达到平衡。这种补充往往是按照生理剂量计算的,目的是调节人体的生理平衡。例如,发育迟缓应用生长激素,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应用甲状腺素,糖尿病应用胰岛素,更年期症状和高雄激素血症应用雌激素、孕激素等,这些并不会引起肥胖。
可以说,大多数激素都与胖瘦无关,不要再让它们背“锅”啦!
被冤屈的两个“激素小伙伴”
为什么会流传激素让人变胖的说法呢?这还得从糖皮质激素说起。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是人体应激反应最重要的调节激素,是目前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且有效的抗炎和免疫抑制剂,具有抗炎、抗毒、抗过敏、抗休克、非特异性抑制免疫等多种作用,可以预防和阻止免疫性炎症反应和病理性免疫反应的发生,对任何类型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几乎都有效。
在紧急或危重情况下,糖皮质激素往往作为首选被应用于临床。2003 年 SARS 疫情期间,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但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也确实产生了许多不良反应,发胖就是其中之一,且还会引起内分泌代谢紊乱、低血钾、高血压、糖尿病、多毛、痤疮、骨质疏松、感染和神经精神异常等。
患者长期大量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会加剧四肢皮下脂肪的分解,但分解出的脂肪并不会马上消失,而是分布在面部、胸口、后背和臀部,导致患者常常看起来虎背熊腰,形成“满月脸”。不仅如此,糖皮质激素还会影响胃部的消化功能,从而使人吃得更多,进而导致发胖。
一般来说,短时间服用少量糖皮质激素并不会出现上述代谢异常。而且,就算出现肥胖,通常患者在停药后也可以慢慢恢复正常,不用过度担心。
避孕药
一直以来,很多女性担心口服避孕药内含的激素会引起发胖,事实果真如此吗?
女性常用的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是由人工合成的雌激素和孕激素配制而成的,其避孕效果是所有避孕方法里最高的,只要严格用药,几乎有接近100%的避孕成功率。长期临床实践和观察研究发现,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在高效避孕的同时还有许多额外的健康获益,包括规律月经、缓解痛经、改善痤疮,改善经前综合征,改善皮肤,抗雄激素表现,减少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风险等。
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的避孕原理以抑制排卵为主,口服雌激素和孕激素通过负反馈作用于下丘脑,抑制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使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进而使得血液中促卵泡生成素和促黄体生成素的量均减少,抑制卵泡生长,从而抑制卵巢排卵,使人体不能受孕。同时,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中的孕激素还会抑制子宫内膜的正常生长,导致宫颈黏液增稠,子宫内膜变薄,使子宫内膜不易于受精卵着床。从原理上看,无论是雌激素还是孕激素,都不会让人发胖。
美国的科研人员也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们把服用避孕药6个月的女性和不服用避孕药的女性进行比较,发现两组人群在体重增加和减少方面并没有明显差异。
在她们的身体中,水分所占的比例都很稳定, 脂肪的分布部位也没有明显变化。这项研究的结论表明口服避孕药不会引起女性身体发胖和脂肪重新分配。
实际上,由于避孕药普遍具有抗雄激素作用,虽然短期内可能会有一些水钠潴留的表现,但长期应用,由于雄激素受到抑制,大多都有一定减轻体重的作用。
激素中也有“肥胖抵抗者”
步入更年期的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直至衰竭,体内雌激素水平会出现断崖式下降,会导致体内多个器官出现一系列的功能障碍,脂质代谢也会随之发生异常。大家是否有这样的体会,相较于育龄期女性,更年期女性更容易发胖,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可见,绝经后女性发胖的根源是雌激素缺乏及其缺乏所致的肌少症和体脂的重新分布。
秉承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要想中老年不发胖,想要生活有品质,更年期女性可以及时进行绝经激素治疗。同时,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控制和运动管理,这样才能真正控制住体重的增长。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做好综合管理,能够有效提高绝经更年期女性的生活质量。
综述
激素并不可怕!人体内有两百多种激素,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们却分布在身体各个部位,坚守在不同的岗位上,正是靠着它们既各自为战,又协同作战,人类才拥有了健康的身体。
资料:科普中国
编辑:翁羽
靠意志能瘦吗?是时候揭开“越减越肥”的真相了
5月24日,“那个为‘爱’减肥的少女走了”登上热搜第一,让很多网友唏嘘不已。因为患上神经性厌食症,这个只有15岁的女孩,近50天不吃东西,体重仅有24.8公斤,导致全身多器官衰竭而死。这起悲剧,也让大家对如何科学减肥有了更多思考。那么,天天嚷着减肥的你,真的了解肥胖的真相吗?你是在正确的减肥路上狂奔,还是正背道而驰“越减越肥”?
能不能瘦下来 还真不是意志能决定的
胖人天天节食运动,在减肥与反弹之间反反复复,想瘦瘦不了;瘦人暴饮暴食,依然皮包骨头,想胖却胖不起来……明明遵循“热量平衡”原则,为啥人和人之间差别这么大?这或许是身体在“捣乱”。
你的体重可能有一个“初始设置”。早在40多年前,科学家就发现,在自然状态下,人的体重会趋向于维持在一个稳定范围内,这个数值常被称为“体重调定点”,如果体重超出这个范围,身体就会想尽办法,启动各种代偿机制,直到重新变回去。
中日友好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孟化教授解释,所谓“调定点”,是维持身体正常运转的节点,好比体温,被“调定点”控制在37℃左右,一旦超过或低于这个调定点,身体就会生病。
体重也有一个固定“调定点”,用来调节饥饿感与新陈代谢,让体重维持稳定。有些人的“调定点”天生就比别人高,即便在人工调节下(运动与节食),“调定点”仍然会跑偏跑高,导致身体再次“复胖”。
更不幸的是,“调定点”是条单行线,单纯依靠节食或药物干预,对“调定点”的改变收效甚微。刻意节食可能在短期内会见效,一旦恢复饮食方式,体重必然会反弹。
减肥时,体重逐渐低于“调定点”,身体察觉热量摄入明显减少,认为大事不妙,这样下去还不得瘦死?便立马分泌出一大堆饥饿激素,催你吃东西。
而增重时,体重慢慢超过“体重调定点”,身体发现摄入的热量达到一定限度,就会预警:再吃就要吐了哦!也就是说,有了“调定点”这个指挥棒,减肥不易,增肥也难。
不少人为了尽快瘦下来,长期不吃米面等主食。专家指出,低碳水饮食,是少吃精制碳水和含大量添加糖的加工食品,并不是不吃碳水。碳水严重摄入不足,就会导致脑供能不足,出现老忘事、反应慢等“变笨”的情况,人也会变得情绪不稳、脱发严重。
长胖,或许是肠道内 “胖菌”太多了
说到肥胖诱因,遗传因素当然不可忽视。科学家目前已发现很多与肥胖相关的遗传位点,但基因突变需要一定时间,怎么可能在短短二三十年内,全世界人口范围的基因池会发生巨变,大家突然都变胖了?所以,从基因角度,或许并不能解释肥胖在全球的快速流行。
除了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相关疾病导致的肥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呢?科学家发现,肠道细菌的变化,在肥胖发病机制中,也占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就是说,让你吃点东西就变胖的,很可能是肠道细菌在作怪。
瑞金医院科研人员对1500名BMI>30的胖子和1500名瘦子,两两配对后进行肠道菌群分析,结果发现,胖人肠道菌的数量和多样性,显著少于正常人。大量证据表明,细菌多样性降低,不仅可能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调,与各种疾病比如炎症和癌症等,都有密切关系。
悲催的是,胖人的肠道细菌虽然总数少,但一些“催肥菌”可一点都不少,甚至还远高于常人。早在2013年,上海交大赵立平团队就发现,在肥胖人群肠道中,大量存在一种细菌——阴沟肠杆菌B29。这种细菌在一名体重高达350斤的患者体内,占细菌总量的30%左右。后来通过膳食调整,阴沟肠杆菌几乎检测不到时,这位患者的体重,不到半年就降了50公斤。
瑞金医院的科研人员,也发现了一种在健康人群中很普遍但在肥胖人群中欠缺的细菌——多形拟杆菌(简称BT菌),这种菌能降低饮食中的脂肪含量,延缓体重增长速率。
吃多容易变胖,大多是因为高脂食物可能正是部分“胖菌”的最爱。当肥胖细菌成为肠道优势菌时,你想吃什么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肚子里的细菌喜欢吃什么了。
研究还发现,经常熬夜或打破昼夜节律,会导致肠道微生物组成发生明显变化,从而引起肥胖等各种代谢相关疾病。
“吃便便”就能躺瘦 你敢尝试吗
如果有一天,你胖到减肥无望,而我告诉你:想瘦,只要吃“便便”就行,你敢不敢?其实,所谓的“便便减肥”,并非真的去吃“便便”,而是“粪菌移植”,“吃”的也是“肠道菌群”。
一般肠道里会驻扎好几百种微生物,科学家把它们称为“肠道菌群”。这些菌群可归为两大类,一种是有害菌,一种是有益菌。
在2022年《科学》杂志的一项研究中,来自法国的科学家证明:肠道细菌与大脑之间会发生直接“对话”,神经元可以直接感知到细菌,并相应地调整食欲和体温控制。
“吃便便”其实是指“粪菌移植”,它是一项提取健康人的粪便,经过稀释和过滤,然后通过管道灌输或口服胶囊,移植到病人体内,达到治疗目的的科学技术。目前,在临床上,“粪菌移植”主要用于治疗艰难梭菌感染。此外,科学家发现,它对糖尿病、肥胖、便秘、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抑郁症、自闭症等均有疗效。
科学家通过小鼠实验发现,得到胖子菌群的小鼠长成了胖鼠鼠,而得到瘦子菌群的小鼠依然是瘦鼠鼠。不过,如果喂养高纤维、低脂肪的健康饮食,那么携带胖子菌群的鼠鼠并不会发胖,可见饮食在减肥过程中的重要性。
饿到崩溃? 如何打破反弹魔咒
“只有一个感觉:饿疯了,什么都想吃……”这是一位网友在尝试果蔬减肥法时的真实感受。而在恢复正常饮食后,他还是总想大吃一顿,“总觉得饿”。不再极端节食,为啥还会觉得那么饿?
北京科技大学化学和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宋青解释,这就涉及一个概念——瘦素,这是由脂肪细胞产生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
瘦素主要作用于下丘脑,抑制食欲,告诉大脑,此时已处于热量满足状态,可以少吃或停止进食了。除了瘦素,胃分泌的饥饿素,也在饮食平衡系统中起着主要作用。
不过,高强度节食者,大多都会有“瘦素抵抗”,这意味着,他们会一直处于饥饿状态,难以抵挡高糖、高油食物的巨大诱惑。减肥者一旦扛不住,恢复饮食甚至暴饮暴食,结果可想而知。
有研究者对美国真人秀节目《超级减肥王》的14名参与者进行了6年追踪研究发现,这些曾经的“减肥王”在节目中减掉的体重,绝大部分又长了回来——6年后,14人里只有1人保住了减肥成果,其他人全部复胖,平均反弹七成,有些人甚至比参赛前更胖。
每天跑45分钟 甩掉一斤肉要多久
“管住嘴迈开腿”是减肥的不二法门,管不了吃,那运动总行吧。但天天泡健身房、跳减肥操,体重却纹丝不动的,仍大有人在。原来,身体有一个机制叫“能量补偿”,当你为了减肥,在跑步机上大汗淋漓,美滋滋地想要创造更大热量缺口时,你的身体却在想办法堵上热量漏洞。
研究人员曾做过一个试验,320名成年女性,随机分配到运动组和无运动组(对照组)。运动组要求每周进行5次、每次45分钟的有氧训练,一年后发现,运动组平均减肥2公斤,也就是说,辛辛苦苦运动一年,掉了4斤肉,每三个月掉一斤。
不少人觉得,跑步一小时,差不多消耗700卡热量,跑步5小时,总消耗量就是3500卡,按照卡路里平衡理论,那就能消耗大约一斤脂肪,为啥事实却啪啪打脸?
真相在于,如果不改变饮食结构,你增加的运动量,只是消耗了多进食的卡路里,有时你还会吃更多,导致越运动越胖。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运动后补偿性进食”,所以,想减肥,你的目标其实不是超量运动,而是想办法少吃。
其次,运动消耗的卡路里,远低于想象。艰苦运动一小时,消耗的热量是500-600卡,而一个汉堡和一份炸鸡就超过800卡。那为啥有人真的通过运动瘦下来了?最关键的是,运动完后还能严格控制饮食,他们才是真正的“减肥达人”。
通常,经过3—6个月时间,新的“体重调定点”才能稳定下来,理想状态下,一年减重10公斤足矣。如果快速降低体重,就会打乱正常代谢步伐,遭受“报复”性反弹。专家强调,“减肥哪有什么神丹妙药,一步步来,长期坚持才是最大秘诀。”
来源: 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