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身高(肥胖身高变矮)
到底什么样的体重才叫胖?身高160的女性,体重多少合理?
在如今社会中,胖子和瘦子都挺受人关注的,瘦子是理想型,而胖子确实现实性,中国的肥胖率相对还是比较高的,虽说一直都在强调肥胖与很多疾病相关,也有很多人认识到肥胖的危害性,却有人一直在努力减肥,但终究能够成功的人并不算多。
除了存在一些真正肥胖的人群,还有一群人其实并不是很胖,但却因大家的审美都发生了变化,对于肥胖的理解也就出现了偏差,明明有的人并不胖,却还是喊着要减肥。
到底什么样的体重才算是胖?
对于这个问题,光是从身材去看,或者说按照体重器上的数字,去做判断的话,是不太准确的,想要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否合理,需要对照身高和体重,来进行计算的。
可以通过两个方式,去了解自己的体重是否合理,一方面是计算BMI值,另一方面就是算体脂率,这两点会更加靠谱。
只因有的人看上去可能会显胖,但其实它的体重并不算高,而有的人看着瘦,体重数字却比较大,这就与肌肉含量与身高有一定关系了。
肌肉含量比较多的人,一般体重也会比较高,若是在肌肉含量多的基础上,身高也很高的话,那体脂含量可能就比较少,这样的人体重大多是合理的,即便看上去有点胖,但实际上体重是合格的,并不能算作胖。
有的人身高不太高,肌肉含量并不是很多,脂肪含量却很多,虽然体重数字并不是很大,可脂肪的含量确实是超标的,即便体重数字不大,也可能属于肥胖,可能需要适当减肥。
怎么知道自己的体脂率高不高,或者是BMI值是多少,可以通过计算方式得知:
体脂率计算公式:
【女性】参数a=腰围(厘米)x0.74
参数b=体重(千克)x0.082 34.89
【男性】参数a=腰围(厘米)x0.74
参数b=体重(千克)x0.082 44.74
体脂肪重量(千克)=a-b
体脂率=(体脂肪质量÷体重)x100%
BMI值计算公式: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
那么,身高160女性,体重多少合适呢?
了解了体脂率和BMI值的计算方式,想要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否合理,就不是那么的难了,只要根据公司,代入相应的数值就可以了。
身高160的女性,可以根据自身的一些数值去进行计算,一般来说女性的体脂率在25%-28%之间是合理的,当然,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会存在一些差异,也就可能会有一些误差,只要误差不是很大,就都算是合理的。
其次,就是可以看BMI值,正常体重的标准是BMI值在18.5-23.9之间,上下也是可以有小浮动,如果相差的比较大,则是可能会给身体带来不良影响。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不只是说肥胖容易引发一些问题,过瘦也是可能会影响到健康,在一些研究中,表明了过瘦和过胖的人,死亡风险相对都比较低,过瘦的人容易出现贫血、低血糖以及肌少症,对骨骼健康也是很不利。
提醒:老年人体重别太追求瘦,微胖或更有益长寿!
很多老年人对于体重,都会觉得老来瘦更容易长寿,事实上,在研究中已经发现体重和死亡率的关系,老年人的体重过瘦、过重,都不利于长寿,在研究当中发现体重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是呈现U型。
简单来说,老年人的体重低于标准范围,发生一些疾病的风险也是会随之增加,值得关注的就是令很多老年人都恐惧的心脑血管疾病,在研究中,体重过于轻的老年人,发生风险并没有降低,反而是上升的。
而体重稍微胖一点的老年人,死亡风险相对就比较稳定,并不会太高,也是可以知道老年人的体重,不必过于追求瘦。
当然,肥胖更是不利健康了,都知道肥胖人群身体内的脂肪含量比较多,这样的话,人体的代谢也就可能会紊乱,发生三高或者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性也就会随之增加,也就不会有利长寿。
不仅如此,肥胖还与脂肪肝、胃部疾病,还有癌症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些疾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或者说没有早发现,也就可能会发展严重,对寿命产生的影响也就会更大。
总而言之,老年人的体重最好是要高于正常标准一点点,就是尽量让BMI值保持在25左右,且建议老年人注重锻炼肌肉,有益保护骨骼,也更有益整个人体健康。
对于自己的体重,不能说太过计较,却也是要有点关注,不能因过瘦或过胖,而影响到个人的健康,不要等疾病发生后才知道要后悔,那可能就有点迟了,你的体重是否达标了。
多少斤才算胖?最新肥胖标准出炉,不符合别着急减肥!
如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以及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导致肥胖的人数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人们的经济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导致无论何时何地,不管肥的瘦的都喊着自己需要减肥。那么关于肥胖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
大多数人都是把体重当成定义肥胖的标准,认为过了100斤就是胖子了,但忽略了身高或体脂等这些比值。大多数肥胖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下面,小编有几条常见的小方法可以作为关于肥胖的判定标准,帮助我们进行自测。
肥胖的标准有哪些呢?
一、BMI值
检测是否肥胖的方法比较多,其中,BMI值是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肥胖指标,它的算法比较简单:体重(kg)/身高(m)的平方。目前我国成人正常的体重指数范围为18.5—23.9。如果体重指数大于24,判定为超重,如果体重指数大于27才视为为肥胖。
二、腰围
一个人的腰围也可以作为判断肥胖的依据,因为腰围能大致反映一个人体内脂肪分布状况,可作为用于检测人们是否属于中心性肥胖的一个判断标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男性正常腰围应小于95cm,女性的正常腰围应小于80cm。如果超过了这个指标,就可以初步判断为肥胖了。
三、腰臀比
除了腰围还有一个判断肥胖的重要指标,就是臀腰比了。算法也很简单,臀腰比=腰围/臀围,一般情况下,亚洲男性的臀腰比小于0.9,女性的臀腰比小于0.8的,若大于这个数,可判断为中心性肥胖。
四、体脂率
脂肪量在全身重量中的占比,一般的分析仪器有人体成分分析仪或皮脂厚度计等。正常情况下,男性体脂率应在25%以下、女性体脂率应在30%以下,若体脂率超过了,则可视为肥胖病。
上文小编一共给朋友们介绍了四条关于肥胖的标准,大家可以自行测试自己的体重处于什么状态,如果体重开始超过标准状态,朋友们应正面看待并积极控制。避免放任不管,成为肥胖人士,对身体健康或生活造成影响。若真的形成肥胖,也应避免过度节食来减肥,会损害身体健康。
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多运动,保持良好心态;平时可根据以上标准进行自我测试,自我节制,能有效避免肥胖。
最新平均身高是这个数,你是高了还是矮了?
12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有关情况。《报告》显示,我国居民体格发育与营养不足问题持续改善、居民健康意识逐步增强、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逐年下降,但慢病防控工作仍面临巨大的挑战。
居民平均身高持续增长
2015年〜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癌症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开展了新一轮的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近6亿人口,现场调查人数超过60万,具有国家和省级代表性,根据监测结果编写形成《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报告》显示,我国居民体格发育与营养不足问题持续改善,城乡差异逐步缩小,主要体现在:
一是居民的平均身高持续增长,我国18岁〜44岁的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别为169.7厘米和158厘米,与2015年相比分别增加1.2厘米和0.8厘米。6岁〜17岁的男孩和女孩各年龄组身高平均分别增加了1.6厘米和1厘米。
二是营养不足的问题得到持续改善,6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降至了7%以下,低体重率降至5%以下,均已实现2020年国家规划目标。
三是人群微量营养素缺乏症也得到了持续改善,以贫血为例,本次监测的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为8.7%,6岁〜17岁儿童青少年贫血率为6.1%,孕妇贫血率为13.6%,与2015年发布的结果相比均有显著下降。
《报告》显示,我国居民健康意识逐步增强,部分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流行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定期测量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健康指标的人群比例显著增加;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逐年下降,因慢性病导致的劳动力损失明显减少,2019年我国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四类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为16.5%,与2015年的18.5%相比下降了2个百分点,降幅达10.8%,提前实现2020年国家规划目标。
慢性病患者基数仍将不断扩大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健康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慢性病患者生存期的不断延长,加之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和行为危险因素流行对慢性病发病的影响,我国慢性病患者基数仍将不断扩大。同时因慢性病死亡的比例也会持续增加,2019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88.5%,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为80.7%,防控工作仍面临巨大的挑战。
“人群的超重肥胖既是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密不可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赵文华介绍,从人群层面来讲,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超重肥胖发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超重肥胖的控制必须坚持预防为主,贯穿全生命周期,要从女性备孕、母亲孕期开始,从儿童青少年时期抓起。
“目前,我国癌谱正处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癌谱过渡的阶段,像发达国家高发的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不断上升,发展中国家高发的消化道癌症比如食管癌、胃癌、肝癌等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有所下降,但整体负担仍然较重,癌症整体防控形势还是比较严峻。”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介绍,我国癌症5年生存率在近十年来已经从30.9%上升到40.5%,但是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推进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向纵深发展,一是不断扩大筛查服务供给,二是不断提升筛查服务能力、积极探索推广筛查适宜技术,三是不断提高群众防癌意识。
“2019年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的患病率达到2.1%,焦虑障碍的患病率是4.98%。”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常继乐介绍,今年上半年,国家专门成立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加强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方面的统筹。
提升基层慢病防治的水平
据了解,为促进慢性病早期发现、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我国持续探索优化适合实际、适合中国人群的慢性病筛查干预的适宜技术和管理模式,试点开展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慢病机会性筛查,推动建立慢病筛查干预的长效机制。
“三级预防关键就是强调一个‘早’字,尤其是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李斌表示,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还要继续以基层为重点,推进基层服务能力的提升,提升基层慢病防治的水平;继续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应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慢病防治的手段和工作内容,推进预约诊疗、在线随诊、疾病管理、健康管理等网络服务,探索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的新模式,推进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
“去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专门设置了疾控科普LOGO,就是想告诉大家,这个LOGO就是推荐科学、权威、官方科普知识的‘渠道’。掌握了这些知识,可以改变思维方式,但是要防慢病,必须改变行为方式,从改变思维方式入手,做到改变行为方式。”常继乐说。
文:健康报首席记者 叶龙杰
来源: 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