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螺(肥胖螺旋藻作用)

奇点网 0
文章目录:

《细胞·代谢》:找到致胖菌!科学家发现,高脂饮食后,一种毛螺菌科细菌可通过产生长链脂肪酸诱导肥胖及胰岛素抵抗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热门话题。肠道菌群是指生活在我们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其中绝大部分为细菌。一个有趣的事实是,人体肠道中总共有超过10万亿数量级的细菌,而我们每日排出的粪便中有近乎一半都是细菌[1]。

随着人们对肠道菌群的认识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可能在肥胖、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中存在特殊的作用。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菌群丰度在肥胖人士中升高,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菌群丰度则有所降低[2]。更多的研究还表明,厚壁菌门中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等细菌可能促进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3,4]。

但目前关于肠道菌群通过何种机制促进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疾病我们仍然知之甚少。

近日,来自日本理化研究所综合医学中心(RIKEN Center for Integrative Medical Sciences)的Hiroshi Ohno教授团队于《细胞·代谢》上发表重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种毛螺菌科共生菌Fusimonas intestine(FI)在肥胖和高血糖的人类和小鼠肠道中的丰度均显著升高。FI通过产生长链脂肪酸促进高脂饮食(HFD)诱导的肥胖及胰岛素抵抗。

这,这不就是,“使人长胖菌”!

(图1. 论文首页)

研究人员首先尝试分离肥胖及糖尿病小鼠模型(db/db小鼠)肠道内优势菌,找到的毛螺菌科共生菌FI在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人类以及小鼠粪便中均显著升高。参与研究的志愿者中,70.6%的糖尿病人粪便中有FI定植,而正常对照组中仅有38.2%存在FI定植。不仅如此,FI的丰度还与空腹血糖及BMI呈正相关(图2)。

(图2.FI在肥胖及糖尿病人群肠道中的丰度情况)

接下来,为了探究FI对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影响。研究人员采用HFD对FI定植的无菌小鼠进行喂养。由于FI无法单独定植于无菌小鼠,研究人员采用了FI与大肠杆菌(E.coli)的双定植小鼠模型。结果表明,定植FI小鼠相比对照组显著增加了HFD诱导的体重及脂肪含量(图3)。血糖水平在胰岛素耐量实验(ITT)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中在定植FI小鼠中则轻微升高

也就是说,拥有FI的小鼠在快乐享受“热量炸弹”的时候更容易长胖长肥肉,也更容易出现糖代谢的问题。

(图3. 定植FI小鼠显著增加了HFD诱导的体重及脂肪含量)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在FI定植小鼠的脂肪组织中,炎性标志物Tnfa、LPS结合蛋白(Lbp)和瘦素编码基因(Lep)的表达显著上调。这些结果表明FI加剧了HFD饮食诱导的炎症反应

随后,研究人员使用了基于随机森林的模型来区分FI HFD小鼠中发生特征性改变的脂质代谢物。结果表明,反油酸甲酯和棕榈酸酯是FI HFD小鼠中最具有区分性的代谢物(图4)。而反油酸甲酯是心血管疾病强相关风险因素[5]。

(图4. 反油酸甲酯和棕榈酸酯是FI HFD小鼠中最具有区分性的代谢物)

研究人员将FadR这一脂肪酸合成调控因子在大肠杆菌中过表达,并将其定植于无菌小鼠中。结果表明,过表达FadR的大肠杆菌促进了反油酸甲酯的合成和肥胖表型。直接给db/db小鼠喂养反油酸甲酯同样导致了相关代谢表型的改变。

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了毛螺菌科中的一种共生菌FI在肥胖和糖尿病患者及小鼠肠道中丰度显著升高。而FI通过在HFD诱导下合成长链脂肪酸如反油酸甲酯等,破坏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形成慢性炎症和代谢性内毒素血症,从而导致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

目前一些干预肠道菌群的手段比如粪菌移植(FMT)已经在包括肥胖和代谢综合征、艰难梭菌感染、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中显示出疗效[6],并正在/已经进入临床。

相信随着我们对肠道菌群认识的不断深入,肠道会成为我们预防或治疗常见的人类疾病的新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Sender R, Fuchs S, Milo R. Revised Estimates for the Number of Human and Bacteria Cells in the Body. PLoS Biol. 2016;14(8):e1002533. Published 2016 Aug 19. doi:10.1371/journal.pbio.1002533

2. Gomes AC, Hoffmann C, Mota JF. The human gut microbiota: Metabolism and perspective in obesity. Gut Microbes. 2018;9(4):308-325. doi:10.1080/19490976.2018.1465157

3. Palmas V, Pisanu S, Madau V, et al. Gut microbiota markers associated with obesity and overweight in Italian adults. Sci Rep. 2021;11(1):5532. Published 2021 Mar 9. doi:10.1038/s41598-021-84928-w

4. Qin J, Li Y, Cai Z, et al. A meta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gut microbiota in type 2 diabetes. Nature. 2012;490(7418):55-60. doi:10.1038/nature11450

5. Oteng AB, Kersten S.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trans Fatty Acids. Adv Nutr. 2020;11(3):697-708. doi:10.1093/advances/nmz125

6. Ooijevaar RE, Terveer EM, Verspaget HW, Kuijper EJ, Keller JJ.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otential of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Annu Rev Med. 2019;70:335-351. doi:10.1146/annurev-med-111717-122956

本文作者丨刘柏钶

责任编辑丨代丝雨

嗓子发痒久咳不愈,可能是胃有问题!建议查查→

嗓子眼发痒

像有东西堵在喉咙

一躺下来咳得更厉害

73岁的张先生(化姓)久咳不愈

怀疑自己咽喉里长了东西

经武汉市第六医院(江汉大学附属医院)

(以下简称“市六医院”)

医生诊断

张先生的咽喉里并无异物

而是患上了反流性咽喉炎

反流性咽喉炎是

由于胃内容物异常反流到

咽喉及上呼吸道

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

市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发久为张先生查房。

“没想到顽固性咳嗽竟然和胃有关。”近日,经过治疗症状已经明显好转的张先生到医院复查时说起自己的病,连称不可思议。

半年多前起,张先生每天半夜都咳醒,白天总是觉得嗓子有痰,咳个不停。起初,张先生以为是患了感冒,本想着忍忍就过去了,吃了一段时间头孢、阿莫西林等消炎药和止咳药,但症状却没有缓解。

“都半年多了,咳嗽怎么老是不好?会不会是喉咙长了东西?”上周,张先生正好碰到市六医院专家到社区义诊,他带着疑惑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徐迪咨询。在医生建议下,张先生第二天便来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最终明确长期咳嗽是反流性咽喉炎引起。

徐迪介绍,反流性咽喉炎是由于胃内容物异常反流到咽喉及上呼吸道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经过抑酸护胃、抗感染、促胃肠动力、雾化等综合治疗,症状明显改善,目前已康复出院。

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发久提醒,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抽烟喝酒、饮食不规律、经常吃辛辣刺激食物,以及紧张情绪、压力过大,肥胖、打鼾、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都是反流性咽喉炎的诱因。当咽喉长期干痒、疼痛、咳嗽及有异物感、烧灼感时,如用药后症状无好转,要当心咽喉反流疾病的可能。

记者:刘璇 通讯员:罗瑶

来源: 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

幽门螺杆菌的前世今生

出品:光明网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因学专业委员会

作者:张阳

策划:邓大君 张蕃

【编者按】

《2018全球癌症统计数据》对全球185个国家36种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了估算,报告指出,癌症的某些病因正从之前的与贫困和感染相关转向与生活方式相关。因此,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因学专业委员会与光明网联合推出了“人类致癌物及其预防”系列专题,以科普人类致癌物、分析肿瘤病因为主要内容,邀请医学领域内的专家撰文,解答大众对于癌症的疑惑,帮助大众了解肿瘤成因、着重预防。愿更多人远离癌症,健康生活。

本篇是“人类致癌物及其预防”系列专题第一篇文章。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曾经是个非常生僻的专业名词,只有少数消化科医生和科研人员会关注。但是近两年来,幽门螺杆菌却日渐火爆,相关检查也出现在各种常规体检中。许多人拿着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体检结果不知所措。这说明啥?我应该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幽门螺杆菌的前世今生。

幽门螺杆菌的历史

这个细菌其实大有来头,它与人类的关系最早可以溯源到5300年前。1991年,一个铜器时代的人类木乃伊在冰川中被偶然发现。科学家们在他胃内发现了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证据。

人类认识幽门螺杆菌的历史同样曲折而漫长。早期,人们一直认为胃液为强酸环境,不可能有细菌生存。直到1875年,一位德国解剖学家发现胃黏膜有螺旋样细菌存在。在这之后的100年中,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医生或学者,曾先后发现并报道胃黏膜表面这种螺旋状细菌,但由于各种原因,都与幽门螺杆菌的发现擦肩而过。1982年,澳大利亚的病理学家Robin Warren和内科医生Barry Marshall合作,终于在实验室中成功分离、培养出了这种螺杆状细菌。但是两人的研究结果受到了当时医学界主流医生的质疑。Marshall医生四处碰壁,一怒之下,亲自喝下了一杯含大量幽门螺杆菌的培养液。几天后,他在自己身上成功诱导出了急性胃炎。在之后的10年间,随着越来越多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的证实,医学界的观念开始逐渐转变。199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发布指南,承认大多数消化性溃疡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建议使用抗菌素治疗。2005年,Marshall和Warren因为这一发现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

胃癌是世界常见恶性肿瘤之一,2018年全球胃癌新发103.4万例,死亡78.3万例。而中国是胃癌高发国家,全球近一半的胃癌新发和死亡病例发生在中国。幽门螺杆菌长期、慢性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幽门螺杆菌定为I类致癌物。2016年,《柳叶刀》杂志子刊《Lancet Global Health》发表文章,根据2012年全球肿瘤发病数据(CLOBOCAN2012),对感染性致癌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幽门螺杆菌高居榜首,与77万例恶性肿瘤的发病相关(而我们熟知的人乳头瘤病毒HPV、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只能屈居2-4位)。其中,89.0%的非贲门胃癌(约占全部胃癌的78%)可归因于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这么密切,那我们如果体检时发现是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是不是就一定会得胃癌?其实,幽门螺杆菌在普通人群中的感染率相对较高,且分布不均衡,在发达国家约为20-50%,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可高达80%以上。感染者多数无明显症状,仅有1%-3%最终会发展为胃癌。也就是说,幽门螺杆菌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病因。它与宿主的遗传因素、生活习惯(例如吸烟、饮酒、高盐饮食、喜食腌制食物、维生素摄入不足等)共同作用,影响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长期、慢性、多阶段过程。正常胃黏膜常常经历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最终发展为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不同阶段胃黏膜病变进展的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在世界各国及地区,已有多项大规模人群干预及随访研究证实,根除幽门螺杆菌能够有效降低胃癌发病率30-40%,并且能够促进胃黏膜病变的逆转。早期,曾有研究人员提出,根除幽门螺杆菌预防胃癌的措施只有在轻度胃黏膜病变阶段进行才有效。但近年来,陆续有研究证实,在不同阶段(轻度或重度癌前病变)、针对不同人群(年轻或老年人)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均可获得不同程度的受益。即使是已经罹患胃癌或胃腺瘤的病人,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依然能够降低50%的异时性胃癌发生率(发病间隔超过6个月的第二原发胃癌)。

幽门螺杆菌的防与治

目前,临床上还没有成熟、有效的幽门螺杆菌疫苗,我们只能针对其传播途径,在生活行为方面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幽门螺杆菌主要经“粪—口”和“口—口”传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病从口入”,共用餐具、亲吻等行为都可能增加其感染几率,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因此,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饭前便后洗手、尽量采取分餐制、餐具勤消毒、不要口对口喂食幼儿等。

幽门螺杆菌一旦感染,不经过规范治疗,不能自发清除。目前,根除幽门螺杆菌已有成熟、可靠的治疗方法,例如经典的三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或铋剂 两种抗生素),和改进的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 铋剂 两种抗生素)。随着抗生素耐药率的上升,不同地区的医师可根据药敏试验及临床经验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此外,有研究报道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益生菌制剂,能够降低胃肠道微生态紊乱导致的副反应,并提高根除成功率。

目前,临床专家普遍认可,对于患有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黏膜癌前病变甚至胃癌的患者,以及具有胃癌家族史的高危个体,一旦确认感染,应立即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但对于无症状的非高危人群,是否应该进行广泛的干预,观点尚不一致。近年来,一些根除治疗效果评价研究提出,根除幽门螺杆菌可能有增加胃食管反流、肥胖、哮喘等疾病的发生率,引起胃肠道菌群紊乱,及抗生素耐药等负面影响。但上述结果仍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2014年,“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和IARC发布的“根除幽门螺杆菌预防胃癌指南”,分别综合了全球多位相关领域顶级专家的意见,评价了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总体获益,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根除治疗可有效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在较大程度上预防胃癌,并减少幽门螺杆菌传染源,其获益大于可能的负面影响。但不同国家和地区仍需要结合当地具体的疾病负担、卫生资源优先度安排、成本-效益等因素,综合评价广泛筛查及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策略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可能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