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老年人(肥胖老年人健康指导)
身体发胖的老年人,通常有4个“共性”占了一个,也尽量改正
老年人的身体会出现一系列变化。新陈代谢逐渐减缓,使得能量消耗速度变慢。
即便饮食量未明显增加,多余的能量也易转化为脂肪在体内堆积,进而导致体重上升。与此同时,身体各项机能下降,肌肉量减少,脂肪相对增加,这进一步加大了发胖的可能性。
在饮食方面,老年人存在一些问题。不少老年人对食物的选择和饮食习惯不够科学。
他们中有些人认为自己年事已高,对饮食的要求不再严格。早餐可能被忽视,午餐草草应付,晚餐则不规律,有时还会吃得很晚。
在食物的选择上,他们更倾向于重口味的食物,如饺子、包子、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往往热量和脂肪含量较高。此外,老年人还可能有吃零食、喝饮料、加餐的习惯,这种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导致他们摄入的热量过多,而身体却无法及时消耗,最终使得体重不断上升。老年人活动量少也是导致发胖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灵活性和耐力逐渐下降,许多老年人变得不愿意活动。
他们觉得坐着比走动更舒服,长时间的久坐使身体各项机能进一步衰退。肌肉逐渐松弛,腰背也开始变形。
研究显示,50岁以上的人群中,平均每周锻炼时间低于150分钟的比例较高,且这一比例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缺乏运动不仅会引发肥胖,还可能导致高血糖、高血压等健康问题。睡眠问题同样对老年人的体重产生影响。进入老年后,许多人的睡眠质量和睡眠规律都发生了变化。
白天可能会频繁小憩,导致晚上难以入睡。睡眠过多或过少,再加上新陈代谢减缓,都促使体重增加的速度加快。
一些老年人为了改善睡眠,会在晚上习惯性地吃一些甜点和小零食,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热量的摄入,还加重了胃部的消化负担。此外,睡眠不规律还可能影响体内荷尔蒙的平衡,致使脂肪逐渐堆积。老年人的心态与肥胖问题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退休后,生活节奏的改变使得他们的心态有所变化。
一些老年人可能会觉得自己的人生任务已经完成,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动力。这种心态的变化往往会对他们的生活习惯产生影响。
部分老年人可能会变得较为消极,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形象不再那么关注,从而在饮食和运动方面放松了要求。例如,他们可能会因心情不佳而过度进食,尤其会选择一些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来寻求安慰。
这种不良的饮食习惯,加上缺乏运动,极易导致体重增加。
为了解决老年人肥胖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在饮食上,要调整老年人的饮食结构。
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减少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糖分的食物。同时,要注意饮食的规律,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
在运动方面,鼓励老年人适当增加运动量。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
这些运动不仅可以帮助消耗热量,还能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此外,要关注老年人的睡眠质量。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调整身体的生物钟,促进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最后,我们还应该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家人和社会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找到生活的乐趣和目标。
肥胖对老年人的健康危害极大,可能会引发多种常见疾病。肥胖会增加老年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过多的脂肪会导致血管壁增厚,血管弹性降低,从而影响血液的正常循环。此外,肥胖还容易诱发糖尿病。
体内脂肪过多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导致血糖升高。同时,肥胖与关节炎、呼吸系统疾病等也密切相关。
过重的体重会给关节带来额外的压力,导致关节磨损和疼痛。而且,肥胖会影响呼吸系统的功能,使老年人在活动时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
总之,老年人肥胖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需要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帮助他们有效控制体重,提高生活质量,让他们能够享受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 。
身体发胖的老年人,通常有4个“共性”占了一个,也尽量改正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年龄一大,身体不再是那个“百折不挠”的小伙子了,肚子上的“副产品”悄悄地多了起来,感觉瘦的日子越来越遥远。
身边那些年纪大的朋友或者亲戚,常常会抱怨:“哎,我怎么越活越胖?”说到这里,很多人一定会点头:“哎,对啊,我家里的那位也是,明明不吃很多,怎么就胖了呢?”
其实,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新陈代谢变慢,胖一点似乎也成了“常态”,不过,胖得有点“说不过去”就得警惕了。
老人变胖,跟年轻时的胖完全不一样,不光是体重上升,还可能是健康问题的隐患。
这些年纪大了还胖得不行的人,通常都有一些“共性”,这些“共性”没注意,搞不好就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吃得越来越“随便”到了老年,吃饭的态度大多变得越来越随便——早上不吃午饭晚餐吃得晚,反正自己开心最重要。
很多老年人每天的饮食习惯“重口味”特别严重,饺子、包子、油炸食品、糖果,什么都能吃上一口,反正自己也不怎么动,感觉“生活就该是这样”。
你说是不是这样,吃点零食、喝点饮料、加餐的事常常发生在饭后。久而久之,脂肪开始悄悄积累起来,日复一日,结果肚子一大,衣服紧了,体重也悄然增加。
其实不动不吃不是病,最怕的就是“动不动就吃”,把嘴巴当作唯一的娱乐设施,肚子一吃,再坐着就成了油腻的大沙发。
加之老年人新陈代谢变慢,消化能力也弱了,吃得不多但热量消耗慢,问题就来了。
数据表明,50岁以上的人群每天平均消耗的热量是年轻人的70%-80%。结果,吃了不怎么多的东西,身体却没办法及时处理这些热量,脂肪就存储在体内,越存越多。
吃得不多,身体也不会“没事找事”,但很多老年人一旦老了,就开始变得懒得动,觉得反正坐着舒服,也没人催着站起来走一走。
久而久之,身体的各项机能就开始下降,肌肉也不再紧致,腰背开始变形。
老年人最容易发生的一个问题就是运动量不足,走路少了,家里活动空间有限,基本上就坐在沙发上打发时间,看电视或者玩手机。
这一点的数据也是触目惊心。研究发现,50岁以上的人群中,平均每周锻炼时间低于150分钟的比例超过60%,而且,这一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递增趋势。
长时间的不动,会导致肥胖,还可能引发老年人高血糖、高血压等问题。所以,老年人要保持适量的运动,哪怕是每天快走个十几分钟,或者在家做些伸展运动,减脂就能见效。
到了老年,睡觉这事就像变了个样。很多老年人会说:“我这睡得也算够,哪有年轻时候那样的事儿。”
但事实上,老年人睡觉时间虽然变长,但往往没有规律,甚至白天也可能睡一觉,到了晚上反而睡不着。
你还别说,睡得太多,身体活动少,新陈代谢变慢,体重增加的速度简直不逊色于吃了大餐一样。
为了好好休息,晚上总爱吃一些“安神小食”,比如甜品、点心什么的。很多老年人就习惯了睡前吃点零食,觉得这么做有助于入睡。
殊不知,这不仅增加了不必要的热量摄入,还让胃部的消化负担加重。睡眠不规律和过度睡眠都会影响荷尔蒙的平衡,导致体内的脂肪堆积得越来越多。
研究发现,老年人每天睡眠时间超过9小时的人,体重增加的几率是正常睡眠时间的2倍,睡得太多就像是在给脂肪“加餐”。
此外,持续的作息紊乱可能引发体内激素分泌失调,例如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从而提升罹患糖尿病的可能性。
心态放松、缺乏目标感有些老年人退休了,生活节奏变得慢了下来,目标感也逐渐消失,觉得既然不工作了,那就“活得轻松点”。
于是他们开始变得懒散、无所事事,连走路、爬楼梯这种小事都懒得做。因为“生活节奏慢”,而且也没有什么紧迫感,心态一松,饭量变大,消耗却变小,结果就胖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缺乏目标感的老年人,更容易忽视健康问题,因为他们没什么“压力”去保持身材或者去照顾自己的身体。
研究显示,心态积极的老年人保持健康和体重的几率要高出一大截。而那些心态放松、没有目标感的人,反而容易忽视自己的饮食和运动,最终体重就逐渐飙升。
怎么办?试试这些小方法!知道了问题所在,接下来,问题就来了:怎么办呢?难道每天都在盯着体重秤,少吃多动吗?
其实不然,虽然说起来老年人健康问题复杂,但这些“共性”是有解决办法的,关键在于打破固有的生活方式。
改掉“嘴巴无节制”习惯:控制饮食,不要老想着“吃得开心”。可以每天定时吃三餐,避免饥饿感诱发暴饮暴食,早餐一定要吃,合理搭配,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
运动量要逐步增加:别总想着“我这么大年纪了,哪能动得动”。
其实不然,老年人每天都应该有适量的运动,走一走、做一做伸展操、打打太极,哪怕是简单的步行,都能帮助消耗多余的热量。
注意作息规律:不要乱睡觉。尽量维持每日固定的就寝与起床时刻,夜晚入睡前不宜过量饮食,遵循规律的生活节奏,有利于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和体重的有效调控。
保持积极心态:有目标感的人更健康。老年人可以尝试培养一些新的兴趣爱好,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既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又能促进身体健康,甚至还能降低患上抑郁症的风险。
衍生问题:肥胖会导致哪些老年人常见疾病的发生?肥胖的影响远不止表面上的体重问题,它对老年人的健康有着更深远的影响。那么,肥胖究竟会让老年人面临哪些健康风险呢?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1]刘红卫.发胖之前 身体告诉您[N].医药导报,2009-09-10(010).
老年人最佳BMI或需重新定义:80岁以上老人超重、轻度肥胖可能有利健康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施小明团队在《自然·衰老》杂志发表论文《中国高龄老人中存在的肥胖悖论主要是由非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下降所致:一项20年前瞻性队列研究》。该研究表明,8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重或者轻度肥胖,可能最有利于健康长寿;对于8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最佳身体质量指数(BMI)或应向上调整。
该研究团队通过分析1998—2018年我国2.7万余名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的随访数据发现,与BMI正常的高龄老人相比,低体重老人死亡和失能风险增加30%左右,超重和轻度肥胖者相应风险却降低约20%。80岁及以上老人全因死亡风险、心血管疾病/非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均随BMI指数升高而降低,最佳BMI在超重至中度肥胖的范围之内。
研究者进一步分析了死亡风险与腰围(腹部脂肪堆积的指标)的关联。结果显示,无论男女,全因死亡风险和非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随腰围增加而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在男性中随腰围增加而上升,在女性中与腰围呈倒U型关联。
据了解,BMI是世界卫生组织用来评判肥胖的依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BMI低于18.5为体重偏低,正常范围波动在18.5~24.9,BMI不低于25为超重,BMI不低于30为肥胖。而在此项研究中,老年人全因死亡风险相关最佳BMI为29.3,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相关最佳BMI为26.5,非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相关最佳BMI为30.6,均超过25,达到了超重甚至肥胖的范围。因此,该研究表明,之前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最佳BMI可能不适用于中国80岁及以上老年人。对于他们来说,最佳BMI或许应当上调。
在年轻人和中年人中,BMI与死亡率呈U型或J型关联,肥胖一直被认为是各种不良健康结果的危险因素。然而,在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中,却观察到肥胖可能对特定原因或全因死亡具有保护作用。这种现象被称为肥胖悖论,最早发现于1999年,当时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医学中心研究人员在处理数据时意外发现,与正常体重相比,超重和肥胖的肾衰患者行血液透析的生存优势更明显。施小明团队的此项研究支持了中国8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存在肥胖悖论,确认并阐释了前期的肥胖悖论研究成果。
文:健康报记者 吴倩
来源: 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