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对性激素(肥胖对性激素及生殖系统的影响)
专家:肥胖可引发多种疾病 应注重科学减重
中新网北京4月30日电 (记者 李亚南)国际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有9000万肥胖人群,其中1200万属于重度肥胖。在“世界防治肥胖日”来临之际,专家指出,肥胖可以造成心血管问题,甚至消化系统问题、中枢神经系统问题、心理问题等。对于肥胖人群来说,应注重科学减重。
“肥胖理论上来讲是一类因为体重增加所引起的一系列的症候群,它可能影响到很多脏器的功能。”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副院长王勇教授说,WHO对肥胖的定义,是根据体重指数(BMI,Body Mass Index)来计算的。
中国医师协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减重代谢外科主任梁辉教授表示,当前,中国肥胖的特点包括腹型肥胖比例较高,青少年肥胖率增长较快,北方人群肥胖比例比南方高等。他认为,大部分中国肥胖人群可能和其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比如高热量的饮食。此外,如环境污染、精神压力,包括一些慢性的炎症等疾病,在形成肥胖过程中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肥胖是疾病之源,从头到脚,每个系统、每个器官都会受到肥胖的危害,或者产生相关的疾病。梁辉教授补充说,例如中风跟肥胖是密切相关的,与代谢相关的包括高血脂、高胰岛素血症、糖尿病等,跟呼吸系统有关的最明显的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此外,肥胖对性激素、生育方面也有很大的影响,肥胖与很多肿瘤也密切相关。
据介绍,控制体重需要长期保持能量摄入比,加强运动锻炼和体力活动,改变静坐乏动的生活方式,必要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配合药物治疗。对重度肥胖者,必要时还可进行减重手术治疗。
什么样的人适合做减重手术或者是代谢手术?梁辉教授介绍道,中国医师协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以及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都制定了相应的指南。体重指数超过32.5,不管有没有糖尿病都推荐减重手术,超过了32.5自己减下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这个体重会带来潜在的风险;体重指数在27.5到32.5之间,合并有2到3种代谢疾病和代谢相关的问题,也应该考虑减重手术治疗。从病人的年龄来讲,现在推荐的是16岁到65岁之间,另一方面,我们要小心有一些病人可能有手术的禁忌症,或者是麻醉的禁忌症。
需要注意的是,减重手术的麻醉对于麻醉医生来讲是极大的挑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刘存明教授对此介绍称:在术前,这些病人有很多的合并症,以及呼吸功能不全,往往具有抑郁或者有自闭心理。到手术室后,护理方面存在挑战,病人皮下脂肪很厚,要找到静脉打一针或者移动病人都很困难。在麻醉诱导阶段,肥胖病人要上麻醉都是选择全身麻醉,要进行气管插管。但因为这些病人本身呼吸道就不是很通畅,有呼吸暂停综合症或者打鼾,用一点点药以后他的呼吸道就容易完全不通,这个是很大的挑战。在术后,病人需要恢复到能够满足其自身需求的状态才能拔出气管、导管,恢复到麻醉后正常的状态。如果用麻醉药尤其是肌松药后,病人肌肉力量会下降呼吸不畅,术后拔管就更困难,这就需要医生给病人用一些拮抗药。
天津市麻醉学研究所所长、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麻醉科主任于泳浩教授指出,减重代谢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美,肥胖患者最大问题是来自于身体内部的改变,就是各种合并症的出现,这种情况下个人观点是一旦符合适应症,就要尽快进行手术。
针对外界不少人关注的医美减肥,专家提醒,医美最早介入减肥领域是吸脂、抽脂、切脂等对皮下脂肪所做的一系列手术,但其实皮下脂肪具有保护人体的一些能量储存,大多数的情况下是有益的,真正对人体的脏器功能有害的是内脏脂肪。(完)
专家:肥胖可引发多种疾病 应注重科学减重
中新网北京4月30日电 (记者 李亚南)国际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有9000万肥胖人群,其中1200万属于重度肥胖。在“世界防治肥胖日”来临之际,专家指出,肥胖可以造成心血管问题,甚至消化系统问题、中枢神经系统问题、心理问题等。对于肥胖人群来说,应注重科学减重。
“肥胖理论上来讲是一类因为体重增加所引起的一系列的症候群,它可能影响到很多脏器的功能。”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副院长王勇教授说,WHO对肥胖的定义,是根据体重指数(BMI,Body Mass Index)来计算的。
中国医师协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减重代谢外科主任梁辉教授表示,当前,中国肥胖的特点包括腹型肥胖比例较高,青少年肥胖率增长较快,北方人群肥胖比例比南方高等。他认为,大部分中国肥胖人群可能和其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比如高热量的饮食。此外,如环境污染、精神压力,包括一些慢性的炎症等疾病,在形成肥胖过程中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肥胖是疾病之源,从头到脚,每个系统、每个器官都会受到肥胖的危害,或者产生相关的疾病。梁辉教授补充说,例如中风跟肥胖是密切相关的,与代谢相关的包括高血脂、高胰岛素血症、糖尿病等,跟呼吸系统有关的最明显的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此外,肥胖对性激素、生育方面也有很大的影响,肥胖与很多肿瘤也密切相关。
据介绍,控制体重需要长期保持能量摄入比,加强运动锻炼和体力活动,改变静坐乏动的生活方式,必要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配合药物治疗。对重度肥胖者,必要时还可进行减重手术治疗。
什么样的人适合做减重手术或者是代谢手术?梁辉教授介绍道,中国医师协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以及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都制定了相应的指南。体重指数超过32.5,不管有没有糖尿病都推荐减重手术,超过了32.5自己减下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这个体重会带来潜在的风险;体重指数在27.5到32.5之间,合并有2到3种代谢疾病和代谢相关的问题,也应该考虑减重手术治疗。从病人的年龄来讲,现在推荐的是16岁到65岁之间,另一方面,我们要小心有一些病人可能有手术的禁忌症,或者是麻醉的禁忌症。
需要注意的是,减重手术的麻醉对于麻醉医生来讲是极大的挑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刘存明教授对此介绍称:在术前,这些病人有很多的合并症,以及呼吸功能不全,往往具有抑郁或者有自闭心理。到手术室后,护理方面存在挑战,病人皮下脂肪很厚,要找到静脉打一针或者移动病人都很困难。在麻醉诱导阶段,肥胖病人要上麻醉都是选择全身麻醉,要进行气管插管。但因为这些病人本身呼吸道就不是很通畅,有呼吸暂停综合症或者打鼾,用一点点药以后他的呼吸道就容易完全不通,这个是很大的挑战。在术后,病人需要恢复到能够满足其自身需求的状态才能拔出气管、导管,恢复到麻醉后正常的状态。如果用麻醉药尤其是肌松药后,病人肌肉力量会下降呼吸不畅,术后拔管就更困难,这就需要医生给病人用一些拮抗药。
天津市麻醉学研究所所长、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麻醉科主任于泳浩教授指出,减重代谢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美,肥胖患者最大问题是来自于身体内部的改变,就是各种合并症的出现,这种情况下个人观点是一旦符合适应症,就要尽快进行手术。
针对外界不少人关注的医美减肥,专家提醒,医美最早介入减肥领域是吸脂、抽脂、切脂等对皮下脂肪所做的一系列手术,但其实皮下脂肪具有保护人体的一些能量储存,大多数的情况下是有益的,真正对人体的脏器功能有害的是内脏脂肪。(完)
胖人易得多囊卵巢综合征?瘦人也需警惕→
作者:陆楠(仁济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生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发病率为5%~10%,临床表现以月经异常、不孕、高雄激素表现和卵巢多囊样改变为主要特征,多合并有肥胖、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异常、脂肪肝等代谢异常。通常肥胖型PCOS患者因为具有更为严重的代谢紊乱,因此更多的被内分泌科医生所认识并有效的处理。
然而,多囊卵巢综合征不是肥胖者的专利,PCOS中还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处于非肥胖状态。但对于非肥胖PCOS患者我们的认识和治疗方法相对有限,尤其是非肥胖PCOS中占有较大比例的低体重少肌PCOS患者,因其病理机制相对复杂,具有更明显的原发性雄激素分泌异常,临床处理更为棘手,治疗手段有限,使用常规的调节代谢的药物往往效果不佳。
存在身体成分的失衡临床上肥胖的诊断虽然最常是根据身体质量指数(BMI)进行判断,但单纯使用BMI来衡量胖瘦却是非常片面的,因为BMI仅仅是通过身高和体重进行计算而来,无法真实反映患者的体脂肪率和肌肉含量。身体成分分析则是对人体健康状态更为准确的反应。身体成分包括脂肪体重和瘦体重(肌肉、骨骼、内脏)。
研究表明,与同年龄相同BMI的正常女性相比较,瘦PCOS患者具有更高的体脂率,并且以对代谢有更大危害的内脏脂肪升高为主,同时肌肉含量明显下降。因此,瘦多囊患者在正常BMI假象背后却处于少肌多脂的失衡状态。据国际医学杂志相关研究报道,PCOS患者中肌肉含量减少者占该研究人群中的53%。
无论患者还是医生,对于PCOS都非常关注脂肪过多所导致的危害,但对于肌肉含量的下降却未予以足够的重视。
骨骼肌不仅是人体必备的运动器官,同时也是人体重要的能量代谢器官,是葡萄糖利用的重要场所。增加肌肉含量可以通过缓解慢性炎症状态、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基础代谢、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等多种机制改善PCOS患者的代谢和生殖异常。同时,骨骼肌也是产生数百种肌细胞因子的重要内分泌器官(如鸢尾素、白介素6、生长分化因子11等等),通过潜在的内分泌体液调机制广泛影响着PCOS患者的代谢及生殖系统。在笔者既往的临床实践中,通过指导部分少肌的PCOS患者联合饮食和运动的方法适当增肌,我们观察到患者出现了月经周期的改善,促进了自发排卵、甚至部分不孕的患者可以自然受孕。因此,在针对非肥胖PCOS患者现有治疗方法有限的背景下,基于以上可能机制和已有的临床观察,增肌治疗或将成为此类患者一种可以期待的治疗手段。
1. 肌力的评估通过弹簧式握力器测量,女性握力<18kg为肌力下降,提示有少肌状态。
2. 肌量的评估多频生物电阻抗分析(BIA),即上述的体成分分析,测算骨骼肌质量指数(SMI),反应骨骼肌含量,女性<5.7kg/m2提示有肌少状态。
需指出的是,由于年轻患者的少肌尚无统一诊断标准,上述标准参考老年(年龄>65岁)肌少症的诊断。从疾病特征上讲,其实年轻的PCOS女性们确实具有与衰老相关的诸多特征,例如慢性炎症、胰岛素抵抗、肥胖、性激素异常、维生素D状态改变和久坐的生活方式。而在我们临床实践中发现,以上述老年肌少症标准去衡量PCOS患者,有相当多的患者已经处于与老年人相当的肌肉减少状态,这更加提示PCOS少肌是需要被干预的重要方面。
1. 去除诱因:戒酒、均衡饮食、纠正胰岛素抵抗,改善其他激素如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紊乱所导致的肌肉减少。同时,规律的作息非常重要。年轻PCOS女性晚睡熬夜是常态,但符合生物钟的规律作息是减少增龄相关肌肉分解的重要方式。
2. 营养干预治疗:推荐合适的饮食蛋白摄入量,按照0.8-1.0g/每kg体重/每天;注意补充支链氨基酸和乳清蛋白;对于低维生素D水平患者,适量补充维生素D;由于肌肉是大量含水组织,因此增肌运动期间需要补充充足水分,建议每日摄水至少达到2000ml.
3. 以抗阻运动为基础的体能训练:运动是增肌的最有效手段,与处方药物治疗一样,运动治疗同样需要医生结合患者个体化情况,在运动前进行健康评估和运动能力测试后,依据标准的FITT-VP原则(运动频率、强度、时间、类型、活动量和运动的递增负荷)开具运动处方。以增肌为主要目的的运动方式是进行肌肉力量练习的抗阻训练,同时辅以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和平衡及柔韧性训练。抗阻运动中需要遵循“超量恢复原则”(同一肌群两次训练之间需要休养)和“渐进性超量负荷原则”(渐进性的缓慢增加运动阻力)。
其实,内分泌系统和骨骼肌关系密切,内分泌系统(包括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多种激素的均衡是维持骨骼肌正常含量和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除上述PCOS外,包括成人生长激素缺乏、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库欣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是导致继发性肌肉含量减少的重要诱因。针对于上述内分泌疾病的病因治疗是必要前提。
同时,对于常见的内分泌慢性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等患者也多有骨骼肌含量的下降,进而影响患者降糖、降脂和减重的效果,同样需要合适的方式进行增肌治疗。
除已标注来源外,本文封面图及文内图片均来自包图网(获授权使用),转载可能引起版权纠纷。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