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与运动(肥胖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运动对超重与肥胖人群的影响:科学家发现,不仅仅是减脂那么简单
张先生,45岁,体重超重,工作忙碌的他平时几乎不运动。
一次体检时,医生告诉他不仅血糖偏高,而且肝脏开始出现脂肪肝的迹象。
医生建议他通过规律的耐力运动来改善体质,并强调不仅仅是为了减重,而是通过运动改变体内脂肪组织的功能。
听到“改变脂肪功能”,张先生感到困惑:脂肪不就是堆积的能量吗?还能有什么功能?随着医生的讲解,他才意识到,体内的脂肪组织远不止“储存多余脂肪”这么简单,尤其对于肥胖者来说,运动对脂肪组织的重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康复Therapy
运动对脂肪组织的多层次影响当我们谈到脂肪组织时,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它的储脂功能,认为脂肪是导致肥胖和健康问题的“罪魁祸首”。但其实,脂肪组织不仅是能量储存库,还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负责调节能量代谢、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特别是在腹部皮下脂肪组织(aSAT)中,脂肪细胞的健康与全身代谢状况密切相关。
超重或肥胖的人群,通常会出现腹部皮下脂肪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异常,这种异常与胰岛素抵抗和其他代谢性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具体表现包括:
- 细胞外基质(ECM)纤维化: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胶原蛋白(如Col6a)等成分增加,导致组织僵硬,限制脂肪的健康储存。
- 毛细血管稀疏:脂肪组织的毛细血管减少,影响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
- 炎性巨噬细胞的浸润:这些免疫细胞在脂肪组织中堆积,导致慢性低度炎症,进一步恶化代谢状况。
这些变化的结果是,皮下脂肪组织的储脂能力下降,导致脂肪酸过度释放到血液中。这些脂肪酸最终会堆积到其他器官,如骨骼肌和肝脏,引发胰岛素抵抗、脂肪肝等健康问题。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规律的耐力运动(如慢跑、骑车等)不仅能通过消耗卡路里来减少脂肪量,还能从根本上改善脂肪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即使体重没有显著下降,脂肪组织也会发生有益的变化。
研究者将长期参与耐力运动的超重或肥胖者与不运动的肥胖者进行了对比,发现运动组的皮下脂肪组织表现出多种健康特征:
- 毛细血管密度增加:运动使得脂肪组织中的毛细血管更加丰富,促进了脂肪组织的氧气供应和废物代谢,提高了其功能性。
- 炎性细胞减少:运动者的脂肪组织中促炎巨噬细胞数量显著减少,这意味着脂肪组织中的慢性炎症被抑制,有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 脂肪储存能力改善:运动还能增强脂肪组织的储存脂肪的能力,从而减少脂肪酸的外溢,降低内脏脂肪和其他器官中的脂肪沉积风险。
- 细胞外基质重塑:运动使脂肪组织中的纤维化程度降低,胶原蛋白如Col6a的水平下降,这种变化让脂肪组织变得更加柔软、灵活,有助于脂肪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
相比之下,不运动的肥胖者,皮下脂肪组织则呈现出更多的异常。随着脂肪细胞的持续膨胀,它们最终会失去储存能力,无法有效锁住脂肪酸,导致脂肪酸进入血液,并堆积在肝脏和肌肉等非脂肪组织。这些异常堆积的脂肪最终会引发一系列代谢问题,如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此外,不运动者的皮下脂肪组织内巨噬细胞的浸润更加严重,意味着炎症水平更高。这种慢性低度炎症是肥胖相关代谢疾病的重要驱动力。
运动的长期益处:不仅是“减重”研究还发现,即使体重没有显著下降,长期的耐力运动仍然能够通过改善皮下脂肪组织的结构和功能,降低患代谢性疾病的风险。这表明,运动的益处远不止减肥,它更多的是对全身代谢健康的全面调控。
对肥胖人群而言,增加运动不仅有助于控制体重,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促进脂肪组织的健康重塑,从而减少慢性疾病的风险。运动通过改善皮下脂肪的储存能力、减少炎症和优化代谢,帮助身体更好地处理多余的能量,避免健康问题的发生。
结论:运动是肥胖人群的必需品肥胖并不是单纯的体重问题,更是涉及脂肪组织功能失调的复杂代谢疾病。对于超重或肥胖的人群而言,规律运动不仅仅是为了减少体脂,更是为了让脂肪组织恢复健康功能,从而维持全身代谢平衡。
所以,不管是为了减重还是为了健康,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适度的耐力运动。它不仅能让你感觉更好,还能从细胞层面改善你的健康状况,为你的长期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Ahn C, Zhang T, Yang G, et al. Years of endurance exercise training remodel abdominal 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 in adults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 Nat Metab. 2024;6(9):1819-1836. doi:10.1038/s42255-024-01103-x
@头条健康#健康##肥胖##运动#
越胖,运动减肥越难?5个饮食习惯帮你控制体重
【越胖,运动减肥越难?5个饮食习惯帮你控制体重】研究发现越胖运动减肥越难,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药学院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能量代谢与生殖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约翰·罗杰·斯彼克曼,联合国际团队研究发现,运动会降低基础代谢水平,因此降低了运动带来的燃脂效果,也就是说,越胖,运动减肥越难。这种现象在肥胖者和老年人中最为显著,其中对肥胖者的影响最大。该研究于8月27日发表于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减肥方法中除了运动,还有控制饮食,有人认为,节食可以把胃饿小。长期节食会使胃的容受功能和神经反馈变弱,除了造成胃受伤,恢复饮食后,可能会比之前更胖。怎么吃才能既满足营养又不长胖?健康源于生活细节 (健康时报)
来源: 健康八桂
扎心了!你为什么越锻炼越胖?原因在这……
资料图:跑步的人们。陈骥旻 摄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0月25日电(李赫)中午跑步回来,赵路从办公桌上拿起一份文件,读了起来。他一页一页翻着,表情有些僵硬,最后叹了一口气,靠在了椅子上。那份文件还握在手里,这不是处分公告或是罚款通知,而是他今年的体检单。
其实他的身体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只不过微微发胖的他从去年的“两高”正式步入“三高”人群的行列——在他过去一年都坚持路跑的情况下。
让他不能接受的不是身体的日渐“油腻”,而是一年间,无论酷暑严寒,还是阴雨雾霾,他都在午休时间坚持的路跑,丝毫没有像预想中那样帮助他“减负”,更没有阻止他血脂的上升。
资料图:健步走也是广受欢迎的健身途径。张勇 摄
于红也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养成了运动的习惯,早晚各7到10公里的健步走成了每天的必修课,而她的目的很简单,希望可以通过运动把体重降下来。可坚持了一段时间,体重秤上的数字不降反升,让她满是哀怨。
通过采访专家,记者发现了运动健身这一“良药”在他们身上“失灵”的原因。
根据北京体育大学常年从事运动健身的鲍克老师观点,减肥或减脂,简单说就是一个消耗多摄入少的过程,如果运动强度达不到消耗掉多余摄入的水平,那这样的运动一定不会产生太大效果。
资料图:健身瞬间。韩冰 摄
这也直接解释了赵路的坚持没有起到效果的原因——他在路跑过程中,几乎“成功”回避了一次有效运动所要求的所有要素。
每天五公里的路跑,看似运动量并不低,但用赵路自己的话说“比快步走快不了多少”。这样的运动强度,对于他的降脂诉求来说,明显是不达标的。
同时,他不仅没有控制饮食,反而“运动过后胃口特别好”。并且对油盐糖脂的摄入毫无顾忌。
高热量食物。李靖海 摄
鲍克解释说:“最简单的说,就是他的运动即使能给他带来体成分的变化,但是他不合理的饮食也会造成他现在的结果,更别说他运动的量太小了,消耗量根本比不上摄入量。”
运动健身专家赵之心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我们要问一句话,就是从事运动的人,是不是仅在生活方式里头增加了一项运动,但其他的方式注意了吗?比如说什么该少吃什么不该吃,必须要严格的控制,没有这个概念,那运动的消耗瞬间又被一顿饭补充回来,有时反而摄入比消耗更多,那肯定还会是导致一些问题。”
而对于运动量的问题,赵之心告诉记者,一次运动需要达到一定强度或者量的要求才能够对人的身体指标产生影响:“你达不到那个运动强度,身体就不会启动调节机制”。
资料图:散步中拍照的人群。石小杰 摄
这也就回答了于红的困惑。据她的介绍,每天步行的路程虽然不短,但基本都是没有强度的散步:“有时还停下来看看风景、拍拍照”。
在强调运动量的同时,赵之心还指出了运动适应性的概念。
他举例说,他曾经接触过一个坚持了20年健步走运动的训练者,20年前,刚开始运动的时候,他的身体指标有了明显好转,“三高”都得到了控制。但是近来尽管他仍旧在坚持,但现在又出现了高血压、脂肪肝,血糖也在出现问题。同样的坚持,也注意控制饮食,为什么越来越不灵了?
“除了一次训练的强度,还要注意一个阶段的强度,”赵之心介绍说,“常年做同一个强度的训练,一定会失去原有的训练效果,那么这个时候就涉及到运动模式和运动强度的改变。”
资料图:运动的老人。中新社记者 张瑶 摄
根据他的解释,当达到一定强度后,运动会对人体指标产生影响,同时人体也在对运动产生适应。
长期坚持运动的人在逐渐对运动强度甚至运动方式产生适应性后,这样的强度或方式就不能够再身体指标产生影响,就需要改变运动强度或者运动方式。这也是另外一些人长时间坚持运动以后,效果会有“反弹”的原因。
这是他们的故事,却不只是他们的困惑。
运动健身如今已是潮流,从个人爱好逐渐转变成一种广受欢迎的生活方式,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随着对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运动健身保持或改善身体状况。但与之相配套的运动健身知识甚至是常识却并不普及。
资料图:肥胖也可以视为身体正处于一种病态。范丽芳 摄
在采访过程中,专家们都不约而同的提出了同一个概念。
鲍克在采访中说道:“人无论是肥胖还是三高,都属于疾病。运动可以预防或者帮助改善身体情况,但运动并不能治病。”
而赵之心则在采访一开始就提出,大多数人对运动的理解存在偏差。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如果因为身体有了问题而去做运动,根本不叫健身。而是应该称作康复性训练。比如你有高血脂、有高血压、你超重,那你就是病人,或处在一种病态,那么你去运动的时候,就应该叫康复性训练,根本不能叫健身。现在很多人运动都是盲目的。”
他表示,健身应该是身体健康的的情况下,通过运动来提高身体机能。与现在很多人因为身体出现问题而参加运动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资料图:高强度训练。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上升到更高的领域,目的在于提高运动能力和运动成绩的训练属于专业体育范畴;而普通人群所需的康复性训练或健身,则属于大众体育范畴,也就是以运动的途径,帮助改健康状况。
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国家的体育研究和体育教学着眼更多的在专业体育。
因此大多数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都会有意或无意间掌握一些运动技能,如跑步、踢球等,但对于运动健身或运动训练所应掌握的知识甚至常识却知之甚少,健身知识在中国的社会普及度和认知度都极低。
或者说,长期以来我们所获取的有关体育的知识结构是有些“畸形”的。
资料图:学习打篮球的学生。张瑶 摄
另一方面,当体育与健康结合,试图以体育的方式塑造或改善健康状况,就不单是体育一家的事,同时需要配合医学知识。
“但有很长一段时间,体育涉医是一种忌讳,”赵之心说到,“我们过去学术的要求和学术的氛围对自己做出了限制,因此真正的健身专项的研究和推进是一直非常滞后的。”
所以当健身、健身教育要应对疾病、应对健康问题,而不是应对运动成绩时,能够提供专业有效指导意见的从业人员数量和质量也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某种意义上说,在如此“激昂”的健身需求当中,相当一部分人是凭借一腔热血在无知中“裸奔”。
也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都能上演依靠运动健身“逆袭”的励志剧。(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姓名为化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