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秘(肥胖秘方图片)
要减肥,必须知道肥胖是怎么来的
1、是气血不足,气血不足,身体就不能把身体产生的垃圾代谢走,这也是很多女性生了孩子后胖起来就减不下去的主要原因。
2、阳气不足,造成身体水液代谢不正常,人们常说的喝凉水都会发胖的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3、是经络封阻,这就是我们常见的一些人部分发胖的原因,如屁股大,大腿粗等。
4、是饮食原因 ,过食生痰的肉类,牛奶,不正确的大量喝水等。
5、其它原因,如生病、流产、手术等,造成身体内分秘失调,这样的肥胖很难减下去。特别是手术切除了部分器官。
从形体上来看,无论是实胖、虚胖、还是虚实相夹杂的肥胖一般有四种类型
1、全身性的肥胖。它的肥胖特点就是全身各处,包括身体的四肢都显得胖胖的,人体有胀气的感觉。形成这种肥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体脾胃太虚,脾主运化、主肌肉、主四肢,脾胃功能太弱,一方面没有能力产生足够的气血,同时另一方面不能将人体产生的各种垃圾带出体外。
2、以上半身为中心的肥胖。它的肥胖特点是上半身粗大,下半身细小。形成这种肥胖的主要原因是人体的心肺功能出现了障碍,人体缺乏阳气和动力,无法将存在身体阳位的痰湿、寒、瘀血等病理产物排除。
3、以肚子为中心的肥胖 。它的肥胖特点是肚子显得特别大。形成这种肥胖的主要原因除了脾肾虚寒的里外俱寒外,还有阴格阳于外,阴格阳于上,阴格阳于下等。最常见的就是阴格阳于上的上热下寒症,使人体的能量过多的积聚在身体的上部,上半身经常上火、发炎、起痘痘、脸红、发脾气等,下半身却血少而手脚冰凉、妇科病、月经不调等。我的QQ是755410173喜欢护肤,养生,喜欢情感日志,美食 护肤 ,化妆技巧,教育孩子相关知识的朋友可以加一下
4、 以下半身为主体的肥胖。也称为“鸭梨型肥胖”,多见于女性,它的肥胖特点是大腿、腰部、臀部、手臂等会变胖,年轻人这种类型的肥胖为多,一但胖起来,较难瘦下去。
从形体上看肥胖主要有以上四种类型,他们又重重叠叠,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胖子”,这里面有脏腑失调的原因、有经络封阻的原因、也有气血过多或气血不足的原因。但这些都是“果”,而不是“因”,还有遗传因素、习惯因素、体质因素、还有饮食结构、身心疾患、内分泌失调、基因等等,都是“果”。
治病求因,如果跟着“果”,永远都找不到方向。真正肥胖的因素是什么呢?是身体里的寒、内火,也就是不良情绪产生的郁结之气,寒凝血滞,气滞血瘀。当人体受了寒,不管这种寒是身体外来的寒,还是身体自身产生的内寒,都会使身体里的血液流通缓慢,沉积下来,形成瘀滞,造成瘀血的堆积。气滞血瘀,就会产生“郁火”,有的人之所以喜欢冷饮、凉风并不是身体真正的需要,而是心火、肝火郁结在体内不得宣发,从而容易多食易饥,或与身体里的水液、血液、寒湿等相合,形成有形的积块。当人体气滞血瘀寒凝时,轻的造成人体的不适,重的则封阻经络,再重的造成人体脏腑功能的紊乱,这样,身体的新陈代谢被打乱了,新的血液不能生成,“陈血不走,新血不生”,“浊气不除,清气难存”,体内的垃圾代谢不出去,沉积在血管壁就是高血脂、堵了血管就是高血压、沉积在肝脏就是脂肪肝,凝滞成形不移,则是肿瘤或癌症。而沉积在皮肤表面就是人们所谓的“肥胖”。
让自己静下来放松下来,打通心包经是第一步,找一些安神静心的音乐,在音乐中慢慢疏通心包经。胆经要顺便敲敲,不要太重和心急,要慢慢来五分钟就够了。肝经上的太冲和解溪,还有百虫窝和血海,大肠经的曲池。脾经要重点按,因为是瘦人多火,胖人多湿。夏季要注意去湿,不要喝凉茶。坚持睡前泡脚,泡到后背出汗就可以。按时睡觉10.30分之前,大体上,还是要增加人体的气血,补阳气,阳气足才能百病除。还有推腹,敲胆经,另外敲打屁股也是必要的。在推的过程中,要仔细感觉身体的反应,可能会感觉到腹部某个区域或痛,或胀、或酸,或麻,或有水声,或有硬块(这些问题部位要着重推),或推着推着有放屁、打嗝、嗳气的现象,这些问题都是很常见的,正是这些不良症状导致的代谢不畅,毒素聚积难以排出,导致的肥胖。
按摩和点穴主要集中在腹部,其他部位包括头部、腿部、手臂和足底的几个穴位。肚脐周围的穴位有气海、大巨、关元、天枢等,每个穴位通过10~20次按压,可以促进新陈代谢、降低食欲,调节内分泌等,改善腹胀、水肿、预防小腹突出等。通过按摩头部的下关、颊车等穴位,可以舒筋活络,促进血液循环,还有紧实脸部肌肤的功效。按压腿部的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可以有加速腿部血液循环、增加胃肠蠕动、消除腿部赘肉等。 自然平衡是世间万事万物所遵循的规律,按照传统中医理论,人之所以生病就是因为人体内的平衡机制被破坏,所以中医讲究调理。根据中医理论,肥胖的主要原因就是脏腑功能失调,也就是西医所说的内分泌失调,即饥感神经与饱感神经之间调节失衡,导致营养吸收不均衡。“肥胖是营养不良的结果”是对过去“肥胖是营养过剩的结果”的否定,也是指导新概念减肥的核心机理,现代中医减肥正是突破了传统的认识,利用调节内分泌来达到减肥目的。
女人可以不漂亮,但必须要爱自己,学习养生与护肤,赶紧加扣755410173吧
欢迎一起转载分享到你的空间,让更多朋友看到
关于肥胖,你想错了的和你不知道的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2月15日讯(记者周劼)肥胖在中国日益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最新全国性调查显示,在过去40年间,我国超重和肥胖患病率迅速攀升。根据最新的全国调查数据,按照中国标准,目前超过一半的中国成人超重或肥胖,同时1/5的6-17岁儿童和青少年、1/10的6岁以下儿童也存在超重或肥胖。
日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潘安教授应《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杂志之邀,领衔中国专家团队撰写了中国肥胖问题的系统综述,向我们揭示了中国肥胖问题的现状和趋势,也揭开了关于中国肥胖的诸多认知误区:
相关论文封面
误区一:肥胖不是病
肥胖在越来越多的国家被认为是一种病。超重和肥胖是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与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和部分肿瘤(如乳腺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肝癌、卵巢癌和胰腺癌)的风险密切相关。统计显示,中国成人中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已经超过50%。
误区二:儿童和中年人才易胖
中国不同年龄段、性别和地域的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均显著增加。
误区三:胖是吃出来的
除了不健康的饮食,久坐不动也会显著导致个体超重和肥胖。其他一些环境因素以及个体的遗传易感性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误区四:减肥就是节食
超重和肥胖的显著增加与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习俗和规范、政策治理等多种因素相关,要解决肥胖社会问题需要全方位行动。就个体而言,依靠单纯的节食是很难减肥并达到长期维持的效果。
误区五:胖是外在肥
胖不仅有外在虚胖,还有内在肥胖,即内脏脂肪含量过高。统计显示,相同的总脂肪量水平下,中国人群的内脏脂肪含量似乎高于欧美白人。也就是说,很多中国人外瘦内胖。
误区六:中国的胖子不如外国多
按照世卫标准,中国已是儿童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成人肥胖人数则仅次于美国。按照中国的诊断标准,中国可能已经是世界上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
误区七:千金难买老来瘦
老来胖不好,老来瘦也可能是病。据统计,中国男性和女性肌少症患病率均随着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50-59岁男性和女性中分别为8.2%和7.7%,60-69岁中分别为17.0%和16.6%,70-79岁中分别为35.1%和35.6%,80岁及以上分别为64.9%和56.7%。因此,老来瘦弱也需要区分,并非越瘦越好。
误区八:农村胖子少,城里胖子多
近年来,由于农村地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迅速上升,城乡差距在逐渐缩小,城乡之间儿童和成人肥胖负担均已达到较高水平。
误区九:胖是富态
在美国和欧洲,肥胖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中更为普遍。根据中国的全国调查数据,不久的将来,这个趋势估计也可能在中国显现,收入越低、受教育程度越低的人群肥胖率越高,未来肥胖负担可能向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转移。
误区十:大腹便便不算胖
过去40年中国男性和女性的腰围都在增加。男性平均腰围由2002年的80.0厘米增加到2010-2012年的82.7厘米,女性平均腰围由76.4厘米增加到78.5厘米。统计显示,体重正常但腰围过粗的人群呈现较高脑卒中和早死超额风险。
误区十一:胖是遗传
个体肥胖是由遗传易感性、不健康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因素、致胖因子和不良早期生活暴露及其他并存的潜在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与生活方式间的交互作用可能在肥胖病因中发挥重要作用。
误区十二:肥胖是营养过剩
肥胖人群经常是红肉和加工肉制品、含糖饮料、甜食、饱和脂肪等摄入量过剩,而全谷物、蔬菜、水果、坚果的摄入量可能不足。所以肥胖恰恰有可能是营养不均衡,甚至营养不良,如维生素和矿物质不足。
关于肥胖的几个冷知识
·超过一半的超重或肥胖成人倾向于认为自己体重不足或体重正常。
·孩子课业和家庭作业负担越重,肥胖风险似乎显示越高。
·中国农村家电购买补贴等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村妇女肥胖问题。
·农民工(特别是男性)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均较高。
·小区门禁越多,居民的体力活动和锻炼似乎会减少。
·小区绿化程度较高,居民BMI和肥胖率似乎会越低。
·快餐店和便利店越多越密,附近的肥胖率似乎会越高。
·儿童外出就餐越多,腰围可能会越粗。
·久坐刷手机的习惯可能增加发胖。
(以上数据、图片和观点皆摘自潘安等著《中国肥胖问题·中国肥胖流行病学和决定因素》)
【编辑:丁翾】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胖,可能真不是你的错!华东师大这项研究发现,肥胖和你住哪儿有关……
国庆假期,
不少朋友又有了“每逢佳节胖三斤”的担忧。
小编:
让我康康,
是谁总把减肥挂在嘴边,
却又总是减不下去?
等等,先别急着自责!
根据华东师范大学一项
有关人口密度与肥胖的研究,
胖,可能真的不是你的错,
而和你住在哪里有关!
确切地说,
是和你所住社区的人口密度有关!
今年7月,一份题为《致密化发展与公共健康:人口密度与肥胖之间的U型关系》(Densification and health in China: A U-shaped association between population density and obesity)的研究发表于《Transactions in Planning and Urban Research》期刊,作者为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与崇明生态研究院的三位学者:孙斌栋、尹春、姚夏劼。
先说研究结果:
人口密度与BMI(身体质量指数)之间存在U型关系:
在低人口密度情境下,
它与BMI呈负相关;
在高人口密度情境下,
它与BMI呈正相关。
有点看不明白?
没关系!
第一教育采访了该研究的参与者: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主任孙斌栋教授与尹春博士,请二位学者为我们解读研究结果。
我国肥胖人口居世界第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城市建设欣欣向荣,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肥胖就是其中之一。”孙斌栋说。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显示,目前我国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已经超过一半(50.7%),6岁以下和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0.4%和19.0%;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
目前,中国肥胖人数高居世界第一!
肥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形体美观,也成为健康的“隐形杀手”。
“肥胖不仅增加了人们罹患慢性病、感染传染性疾病的风险,也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心理健康。”尹春说。
肥胖严重危害着公共健康,也给医疗保障带来了沉重负担。防控肥胖成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重要目标之一。
肥胖,不仅与个人习惯有关
孙斌栋介绍,国外的有关研究显示,肥胖不仅仅与个人习惯有关,还和所住社区的人口密度有关:
在以北美为代表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高人口密度往往伴随着混合的土地利用、连通的街道网络和更邻近的设施,它们能促进居民积极出行、提高身体活动水平,降低肥胖风险并提高健康水平。
“在国外的很多地方,人口密度比较少,人们通常是开车出行,体力消耗比较少,容易造成肥胖。”孙斌栋解释说。
也因此,在以北美国家为代表的低人口密度地区中,致密化——增加人口的密度,被当作改善城市公共健康的关键措施之一。这一主张甚至影响到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健康导则。
然而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尤其是像上海这样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这样的措施仍然可行吗?在这样的背景下,三位学者开展了研究。
人口密度与肥胖有何关联?
这项研究提出,城市人口密度与肥胖之间可能存在U型关系,并以身体质量指数(BMI)为例,实证检验了两者之间的关联。
研究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对2012和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中的城市样本进行了分析(包括1984名受访者的3423个观测值)。
在控制了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和其他建成环境因素后,研究发现人口密度与BMI之间存在U型关系。
当人口密度低于8万人/km²时,人口密度与BMI呈现负向关联;
当人口密度高于8万人/km²时,提高人口密度对BMI的抑制效应趋于边际,甚至可能与BMI呈现正向关联(当人口密度高于19万人/km²时)。
图1 人口密度与BMI之间的U型关系
注:图a,人口密度对BMI的平均边际效用,阴影部分代表90%置信区间;图b,人口密度和预测BMI的U型关系曲线。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也就是说,
对于改善居民肥胖问题而言,
并不是人口越密就越好!
为了验证人口密度阈值的有效性,三位学者进一步梳理了中国情境下社区人口密度作为自变量,肥胖及其相关健康行为(如积极出行、体力活动等)作为因变量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现有文献中,人口密度与居民肥胖之间存在两个潜在阈值,即2.5万人/km²和8万人/km²。
可以认为,在低密度的城市情境下(即人口密度低于2.5万人/km²),人口密度的提高会降低肥胖风险。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方面,提高人口密度会增加街道连通性、缩短出行距离,鼓励居民采取步行、骑行等积极的出行方式,同时提高公园广场、体育设施的可达性,增加居民体力活动的可能;
另一方面,高人口密度会提高蔬果店、超市等健康食品商店的可达性,增加居民健康饮食行为的可能。
而另一方面,在高密度的城市情境下(即人口密度高于8万人/km²),增加人口密度对居民肥胖的降低效应趋于边际,甚至可能因集聚不经济导致肥胖风险的增加。
研究列举了一些潜在原因:
第一,在高密度社区,人口密度提高对积极出行方式的促进效应趋于边际,因而对减少肥胖风险的效果有限;
第二,高密度社区周边往往伴有“食品沼泽”问题(即食品环境单一,且以诸如奶茶店、快餐店、火锅店等销售高油高盐高糖食品的餐饮店为主),增加了居民不健康饮食和肥胖的可能性;
第三,身处高密度社区的居民,生活压力加剧,睡眠质量下降,导致肥胖和亚健康风险增加;
第四,高密度社区往往伴随着空气、噪音污染,这也会提高肥胖风险。
此外,当人口密度处于2.5~8万人/km²之间时,既有研究发现人口密度与肥胖风险呈正相关,也有研究发现两者呈负相关。这可能与研究对象和研究区域背景有关。
选择住所时,记得考虑这项因素
孙斌栋表示,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翻了北美学者的一贯主张——
源于发达国家的“致密化”规划导则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城市,城市规划师应避免采取“一刀切”的政策。城市规划师应结合不同密度情境的社区,采取不同的规划策略。
对于我们普通个人而言,这项研究又有什么启示呢?孙斌栋建议,大家在选择住所时,不仅要考虑地段、房价等因素,社区的人口密度也应纳入考量。
当然,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无从得知社区人口密度的数据。怎么办?孙斌栋建议,要考虑住所周边是否有足够的休闲活动空间和运动健身设施。
“很多人健身坚持不下去,办了健身卡没用几次就不去了,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活动空间和健身场所离家不够近,前往不够方便,学术语言称之为‘可达性差’。”
可别小看每天动动胳膊、伸伸腿的一小会儿时间!
“每天比别人少活动10分钟、20分钟,一天两天没事,但要是10年、20年甚至30年累积下来,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就很明显了。”孙斌栋提醒道。
小编说:
原来,
胖可能真不是咱的错,
还和住哪儿有关~
不过,
每天保持适量的运动还是很有必要的!
国庆长假,可别光顾着吃哦~
一起动起来,
为了健康,冲鸭!
图片除标注外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