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饮料 肥胖(喝饮料喝胖的容易减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营养师提醒:4种食物是肥胖的“催化剂”,能少吃一口也行

胖,是这个时代人人避之不及的问题。

肥胖就是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而呈现的一种状态。

在医学上,肥胖也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型肥胖。

单纯性肥胖多与遗传、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继发性肥胖与多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有关。

知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指出,中国的肥胖人口位居世界首位,拥有4320万肥胖男性和4640万肥胖女性。

人们常说“一胖毁所有”,其实,肥胖不只毁了美丽,还毁了健康。

很多人会有疑问到底多少斤算是肥胖呢?

BMI身体质量指数,它是目前世界公认的一种评定肥胖程度的分级方法。

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

成年人的BMI数值如果低于18.5即为体重过轻,18.5~24.99为正常,25~28为超重,28~32属于肥胖,而高于32则为重度肥胖。

营养师提醒:4种食物是肥胖的“催化剂”,能少吃一口也行

1、饮料

很多饮料中含有大量的添加剂和糖。

数据显示,喝了一瓶250ml的普通甜饮料,我们摄入的糖分可能高达10~20g。

而饮料中的蔗糖分解为大量葡萄糖,进入人体血液中,不仅会引起血糖飙升,也会引起肥胖。

而研究发现,一罐碳酸饮料的热量相当于跑4000米消耗的热量,等同于一下子吃了10大勺白糖。

2、蛋糕

蛋糕含有很高的热量,比如120克的芝士蛋糕中含有505千卡的能量。

长期食用会导致营养过剩,从而引起肥胖。

并且蛋糕上的奶油更是一颗“定时炸弹”,一般这些奶油都是自于氢化植物油,其中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让人肥胖的“效果”是平均脂肪酸的7倍,是饱和脂肪的3-4倍。

正常的脂肪人体的代谢时间在5-7天,而反式脂肪酸至少在15天。

3、加工的动物性食物

动物性食物本身就会增加脂肪堆积的几率,同时其中含有一种不可忽视的健康杀手就是激素,这些食品也被称为是“激素食品”。

激素食品就是在养殖、加工、生产等过程中加入了激素。

过量的食用激素类食品,在体内堆积,影响人体正常的代谢,导致激素紊乱,内分泌失调,从而引起肥胖。

4、奶茶

奶茶是很多人“爱不释手”的食物,尤其是很多女性。

而奶茶是高糖、高油、高热量,没有营养的食物。

一杯奶盖的热量大约为500大卡左右。

奶茶加的奶精,多由椰子油制成,会导致脂肪堆积,胆固醇升高。

因此,想要减肥第一件事就是要“戒掉奶茶”。

过度肥胖,会引起3大疾病“缠身”,要引起重视!

1、三高问题

体重一旦超标,体内的脂肪堆积,身体的代谢下降,血管像是“生锈”一样,身体会相继出现各种问题。

在40-50岁的肥胖者中,高血压的发生几率要比非肥胖者高50%。

肥胖也会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影响胰岛的功能,而胰岛是体内唯一可以降糖的组织器官,过度的肥胖,会出现永久性高血糖。

3、肝脏问题

数据显示,过多肥胖的人,患肝脏疾病的几率提升30%。

肝脏是人体糖,脂肪,蛋白质主要的代谢“工厂”。

当人体摄入过多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转化为脂肪储存在肝细胞内,肝脏会进行清理,而一旦脂肪太多,肝脏不能及时的清理,便造成了肝细胞内脂肪的蓄积。

因此,肝脏会慢慢的损伤,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3、肠道疾病

生活中不难发现,肥胖的人都是“大肚子”。

因为与身体的其他部位相比,腹部的肌肉抗拒脂肪的能力非常弱,所以脂肪会很容易堆积在腹部。

肥胖者肠道的蠕动能力,消化能力下降,体内的膳食纤维相对较少,会引起便秘,消化不良等。

长期会破坏肠道内环境,导致肠道菌群失衡,诱发炎症,肠道癌变等。

生活中,合理的控制体重,做好“四个不”!

1、不熬夜

研究发现,每晚只睡3-4小时的人,相比每晚睡眠时间在7-9小时的人体重超重的可能性会增加73%。

而睡眠不足的人每天要平均要多摄入300卡的热量,所以说熬夜相当于加了半顿餐。

此外,长期熬夜身体的生物钟紊乱,代谢脂肪的能力降低,也会引起肥胖。

2、不吃宵夜

在睡前2小时最好不好进食。

人在睡觉的时候,血液循环代谢速度降低,肠胃也处于休息状态。

如睡前吃夜宵,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而食物也不能完全的消化,会引起肠胃疾病,脂肪聚集体内,引起肥胖。

最好不要吃夜宵,如加班时刻选择一些好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含膳食纤维高的食物。

3、不忧郁

良好的情绪,可以提高和协调大脑皮层和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身体的代谢排毒能力强,使人精神饱满、精力充沛。

对于减肥的人,情绪更是重中之重,有良好的情绪,对减肥也会更有自信,体重自然会慢慢的下降。

一个好的情绪是健康的基础,所以每天保证乐观积极的态度。

4、不久坐

长期久坐的人,基础代谢率会明显下降,身体消化的热量也会减少,容易导致脂肪囤积。

运动是减肥的必经之路。

有氧运动能燃烧脂肪,消耗热量,长期坚持可达到减肥的目的。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37岁男子每天必喝“甜蜜饮料”胖至240斤,医生给他开了这样的“处方”

最近半年来,年纪轻轻的周先生走起路来气喘吁吁,活动后更加明显,家住四楼的他,每次上楼后都要休息很久才能缓过劲。于是,他来到长沙市第三医院做了一次全身体检。

体检报告显示,37岁的他血压远超正常值,达到了165/100毫米汞柱,同时还存在高脂血症、脂肪肝、血糖轻微升高等问题。

健康管理中心主检医师告诉他,这一切都是“肥胖”惹的祸。

原来,身高179厘米的周先生,体重已经达到了120公斤。

据他自己讲述,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他上班一坐就是一天,每天下午必点一到两杯奶茶或碳酸饮料;平素口味重,吃得也多,还有吃宵夜的习惯,烧烤、啤酒,来者不拒。不到半年的时间,他的体重也从最初的80公斤涨到了120公斤,足足增长了40公斤!

医师告诉周先生,肥胖不仅仅只是外貌上的变化,更是一种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原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通常指体内贮积的脂肪量超过理想体重20%以上。肥胖可以通过体重指数(BMI)、腰围测量、腰臀比、体脂比等方式来诊断。

BMI可用来间接评估人体的脂肪成分,计算公式是体重÷身高² 。BMI在18.5-24.0千克/平方米2之间属于正常,BMI≥28千克/平方米2属于肥胖,BMI在24-28千克/平方米2之间属于超重。而周先生的BMI值已经达到了37.6千克/平方米2。

通过腰围测量法,可以了解肥胖的类型,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即为腹型肥胖。周先生的腰围已经达到了110厘米,属于腹型肥胖。

营养科主任章臻翊解释,肥胖和遗传、饮食、生活方式、心理等多种因素相关。《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指出,我国50%以上的成年人和约20%的学龄儿童超重或肥胖。在部分城市中,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达40%。

肥胖不只是体型问题,更是多种疾病的诱发因素。肥胖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肥胖加重心脏负担、损害肺功能,可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广泛改变,重度肥胖者尤为明显。

“原来肥胖还有这么多的危害呀,看来我还是要下定决心减肥了!”听了医生的解释,周先生不禁感慨。

章臻翊介绍,合理膳食是体重管理的关键,要保证食物多样化,减少在外就餐,睡前2~3个小时内不要进食。日常生活中要减少煎、炸等烹调方式,减少高油、高脂食物的摄入,如肥肉、动物内脏、奶油、鱼子、鱿鱼等。要控制油、盐、糖的使用量,每天摄入食盐量小于5克,油25~30克,糖不超过25克;每天食用新鲜蔬菜不少于300克,水果200~350克(数据来源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章臻翊建议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要关注自己的体重。成年后至60岁总的体重增长最好控制在5 公斤以内,超过10 公斤则有相关疾病增加的风险。

同时,保持健康的体重,需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上班族应尽量安排日常活动和锻炼,减少久坐时间。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预防控制指南(2021)》指出,中国人群中BMI≥28千克/平方米2且经过3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仍不能减重5%,或BMI≥24 千克/平方米2合并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负重关节疼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肥胖相关并发症之一的患者,在生活方式和行为干预基础上推荐应用药物减重治疗。或者,建议到正规医院营养科门诊进一步就诊,以避免造成更严重的疾病。

潇湘晨报记者梅玫 通讯员胡忠东 李慧

新闻线索爆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进入“晨意帮忙”专题;或拨打晨视频新闻热线0731-85571188。

男孩狂喝碳酸饮料 肥胖导致皮肤“变黑”

据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新闻空间站》报道,现在有不少人喜欢喝饮料,甚至用饮料替代白开水解渴。今年11岁的常州小男孩明明,就特别喜欢碳酸饮料。可是最近,明明的家人突然发现,他脖颈处的皮肤呈现污黑色,不得不到医院就诊。

今年才11岁的明明,身高1米68,体重达到81.6kg,真是年纪不大块头不小。最近家人发现,他脖颈处的皮肤呈现出污黑色。

明明的妈妈一开始以为是晒的,买点药抹抹就能好。可是涂药膏没起到什么作用,而且越涂越黑,这把明明的妈妈吓了一大跳。于是赶紧到医院做检查,结果发现,孩子患的病叫黑色棘皮症。

黑色棘皮症是以皮肤角化过度、色素沉着及乳头瘤样增生为特征的一种少见的皮肤病。而这种病和肥胖有很大关系,明明的妈妈介绍,暑假期间,明明很少运动,喜欢吃甜食,每天几乎是把碳酸饮料当水喝。医生分析,明明身体肥胖,与大量饮用碳酸饮料有一定关系。

青少年处在生长发育关键时期,饮料中的磷酸盐会导致钙质的缺失,甚至会引起骨质疏松。其次,碳酸饮料里面还含有较多的糖份,喝多了很容易引起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医生提醒,青少年饮食品种要丰富,谷类蔬菜水果坚果摄入品种要多,还要加强运动。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