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各国肥胖率(各国肥胖率排行)

A菲诗🐬 0
文章目录:

中美印肥胖率大比拼,美国最胖,中国超乎意料,数据曝光!

全球肥胖潮,谁能幸免?当美国以40%肥胖率称霸,印度、甚至我们身边的中国,也在这场“体重竞赛”里不甘示弱,纷纷亮出惊人数据。是什么让这些国家接连迈向“胖子之路”?这背后可不是一块汉堡那么简单的事。

翻看全球肥胖数据,这场“地球越来越重”的竞赛像是冥冥中被操控的一般。美国以40%成人肥胖率傲视群雄,街头巷尾的“重型步兵”已成常态。有人戏言,这肥胖可能是美国“成功的副作用”:毕竟经济发达,美食产业高度发达,加之超高热量、超便宜的快餐和碳酸饮料的加持,让无数人“肥得很经济”。

然而,探究美国肥胖现象,却并非只是富态象征那么简单。数据显示,美国肥胖人群中,不少是中低收入家庭。这些家庭因饮食选择有限,往往只能选择低成本的高热量食物——炸鸡、薯条、碳酸饮料。毕竟,美国的穷人买不起有机蔬菜和昂贵的健身会员卡,可一瓶大可乐和一袋薯片却是家常标配。于是,这种结构性的饮食陷阱让美国的“肥胖群体”一再增多。加之居家工作、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肥胖”早已成了美国人避不开的“健康炸弹”。

再看印度,这个素食主义大国,表面上应该是健康生活的典范,可令人意外的是,印度的肥胖率也不低,甚至不少民众逐渐从“瘦骨嶙峋”向“胖墩墩”转变。原因何在?原来,印度饮食虽主打素食,但并不等于低卡路里。印度街头随处可见的油炸食品、糖分超标的甜点,加上“糖尿病炸弹”一样的甜味饮料,这些都让看似健康的素食主义与肥胖形成了悖论。

中国的肥胖问题,则夹杂着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影响——烧烤摊、外卖、奶茶、宵夜成了都市人的习惯,特别是在年轻人中,“奶茶上瘾”“夜宵文化”早已根深蒂固。加上久坐不动、工作压力大,不少人到了周末更是“葛优躺”,久而久之,肚腩变粗、腰围扩大,随之而来的还有三高、糖尿病等健康隐患。可惜的是,现代快节奏生活已经把我们推入了这条“不健康饮食 缺乏运动”的惯性中。

眼下的全球肥胖问题,绝不是国家个体问题,而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过去,人们总觉得“胖”是富贵象征,可今天的肥胖更多源于“营养陷阱”与“不良生活方式”的双重夹击。各国纷纷在肥胖的泥潭中挣扎,试图摆脱高热量、重口味的食物,重返健康饮食轨道。只是,这种转变难在“久坐成习”的现代人身上,试图“迈开腿”去改变,可并非易事。

说到这,我想问:这些看似便捷的饮食习惯,真的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了吗?

世界最胖国家90%的人超重,最瘦国家仅18.3%的人超重

《我们的数据世界》近日发布全球身体质量数据,特别是体重不足、超重或肥胖的人的数量。数据显示,太平洋上的瑙鲁是世界上最胖的国家,90%的人超重;而越南是最瘦的国家,只有18.3%的人被记录为超重或肥胖。

《我们的数据世界》发布了全球身体质量数据。

据报道,《我们的数据世界》的统计数字来自非传染性疾病风险因素合作组织,该组织记录了1975年至2016年间全球195个国家1.289亿人的全球趋势。

它研究了身体质量的数据,特别是体重不足、超重或肥胖的人的数量,数据显示39%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

根据《我们的数据世界》,太平洋上的瑙鲁是世界上最胖的国家,90%的人超重;而越南是最瘦的国家,只有18.3%的人被记录为超重或肥胖。

超重的定义是身体质量指数(BMI)等于或大于25,而肥胖的记录是一个成年人的BMI为30或以上。

BMI值是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一个健康人的BMI在18.5和24.9之间。

世界上最胖的10个国家都在太平洋地区,帕劳岛报告的超重或肥胖的成年人比例高居第二,达到85.1%。

紧随其后的是库克群岛、马绍尔群岛和图瓦卢,它们的比率分别为84.7%、83.5%和81.9%。

在太平洋地区以外,科威特报告的比率为73.4%,排在第11位。

在195个国家的排名中,美国排名第15位,澳大利亚排名第25位,英国排名第30位。

数据显示,大约64%的英国人和68%的美国人也很胖。

肥胖是世界上几个主要死亡原因的一个风险因素,包括心脏病、中风、糖尿病和各种类型的癌症。

与肥胖有关的2型糖尿病还可能导致心脏病、视力下降和肾脏问题等并发症。

根据《柳叶刀》的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17年有470万人因肥胖症而过早死亡。

在英国,肥胖和与之相关的疾病每年给国家医疗服务体系造成约61亿英镑的损失,到2050年将上升到每年超过97亿英镑。

据估计,英国每年有超过30000人因肥胖而死亡。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估计,肥胖症每年给美国医疗系统带来近1730亿美元的损失。

根据《我们的数据世界》,在全球范围内,2016年有13%的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被记录为肥胖者。

相比之下,除了越南记录的超重或肥胖人数最低外,印度报告的比例为19.7%,是第二低。

孟加拉国是世界上第三少超重的国家,正好为20.0%。

据悉,在大多数高收入国家,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

文/南都记者 陈林

新版“世界肥胖地图”点名10个国家,2035年中国预计肥胖率为18%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高瑞瑞)2023年3月,世界肥胖联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公布了最新版《世界肥胖地图》报告,“预计2035年,全球将有超过40亿人超重/肥胖,占全球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汤加、基里巴斯肥胖率最高67%

《地图》中对超重的定义为BMI≥25kg/m^2,对肥胖的定义为BMI≥30kg/m^2。数据表明,在全球年龄>5岁的人群中,超重/肥胖率将从2020年的38%迅速增加到2035年的51%,人数将由2020年的26亿人,攀升到2035年的超过40亿人;肥胖率将由2020年的14%上升至2035年的24%,人数将达到近20亿。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梳理发现,该报告公布了全球18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数据,其中预计到2035年,汤加、基里巴斯两国成年人肥胖率高达67%,为全球之最。

相比之下,亚洲的肥胖率较低的国家占比较高。例如:越南(7%)、日本(8%)、新加坡(9%)均低于10%,是预测肥胖率最低的三个国家。孟加拉国(11%)、印度(11%)、韩国(12%)、柬埔寨(12%)、埃塞俄比亚(12%)、尼泊尔(12%)、东帝汶(12%)等也位列其中。

2035年中国成人肥胖率预测为18%

据新版《世界肥胖地图》报告显示,2035年中国成人肥胖率预测为18%,属中等水平,但成人和儿童的年均增长肥胖率都比较高,分别为5.4%、6.6%。

《中国居民膳食(2022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超重以及肥胖的比例已超过50%,尤其腹部肥胖比例较大。超重或肥胖可导致机体内分泌和代谢异常,影响人体多个系统。患者往往合并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其他代谢性疾病。

报告评估认为,2035年中国成人肥胖对GDP的影响也较高为3.1%,包括但不限于医疗花费和因为劳动力超重产生的生产影响和过早死亡等。在即将到来的2025年,中国将因超重而在经济上损失4589亿1300万美元,占该年预估GDP的2.4%;在2020年,损失为2833亿美元左右。

3月3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相较于此前人们因吃不饱而造成的营养不良问题,如今因营养过剩、不合理膳食结构等原因造成的超重以及相关慢性疾病问题,正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

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伍学焱看来,现在中国人出现的肥胖问题主要是能量均衡问题所导致,“一是人们的摄入量和食物的消耗量不均衡,平常很多人运动少,摄入的食物不健康是重要的原因。二是现代社会人们的压力较大,很多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使得我们的内分泌紊乱发生改变,例如皮质醇增多后特别容易让能量变成脂肪。三是长期熬夜导致褪黑素减少,在睡眠不充足的情况下,饥饿数增多往往会吃夜宵,从而影响能量代谢。四是长期使用塑料制品能够产生环境的化学干扰物,也可以影响我们能量代谢。”

丁钢强建议,一是进一步推动营养和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和发展,特别是基层营养健康人才仍然有很大缺口;二是加快推动营养健康产业化的应用,提高医学研究成果产业化落地占比;三是食品创新和科技进一步融合,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在营养健康基础研究的投入方面仍需加大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