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测试肤质(肥胖测试肤质准吗)

看苏州 0
文章目录:

你是真胖or假胖?现在流行的这个测胖指标,更靠谱!

关注健康的亲

都听说过 BMI 指数

很多人也会时不时拿BMI指数

测测自己的体重是否超标

但是,碰到健美爱好者

以及四肢不胖但有大肚腩的亲们

BMI指数就不那么好使了

所以,现在最流行

圆 度 指 数

↓↓↓

为啥说BMI指数落伍了

啥是圆度指数

圆度指数,看着好像很复杂呀

我们自己如何搞定它?

一起来看看吧

01.

用好好的,BMI指数为啥被淘汰了

BMI指数(body mass index),通过测量体重、身高参数计算得出,是此前最常用到的评估公式。

BMI公式简单,但它有明显的bug。

比如,BMI指数不能区分体重中肌肉、脂肪占比差异。它也不能反映脂肪分布位置,而实际上脂肪分布在不同位置与疾病的发生率之间的关联差异很大。

图示:同为BMI27但体型大不相同

图源:营养师顾中一

以健美爱好者为例,他们的肌肉含量很高,而肌肉的重量是大于脂肪重量哒,这就会导致健美爱好者的BMI指数偏高,达到超重甚至肥胖的程度,而事实上人家体脂率很低。

还有一类人,四肢躯干瘦长却有个大肚腩,他的内脏脂肪超标,但BMI指数测不出来……

02.

更能描述肥胖的 BRI 指数

BRI(body roundness index)指数,又叫身体圆度指数,该指标根据身高和腰围计算得出,其数值越高,说明内脏脂肪堆积越明显,肥胖、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病率可能越高。

相对于BMI,BRI指数直接测量腰围,有效屏蔽了大肌肉健美者,集中捕捉内脏脂肪超标人群——内脏脂肪超标,可是当代久坐人群的一大痛呀。

BRI 指数的计算公式,图源:科普中国

内脏脂肪超标又称中心型肥胖,其特点是看似正常,实际脂肪分布在腹腔内脏的一种肥胖状态,内脏脂肪超标会导致冠心病、2型糖尿病、代谢性疾病等慢病的患病风险增加。

中心肥胖的外显特征就是腰围粗。

按照我国人群标准,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 即可诊断为中心型肥胖;或者利用设备精准测量内脏脂肪面积,若≥80cm²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所以说,到底胖不胖,还是量量腰围,算个BRI指数更靠谱。

03.

怎么自测 BRI 指数?

标准测量方法如下:

①着轻便衣物,垂直站立,双足自然分开25-30cm,体重均匀分配到两腿,保持平稳呼吸,避免吸气时测量。


②使用没有弹性、最小刻度为1mm的软尺,在髂嵴[qià jí]最高点和第12肋下缘连线的中点,沿水平方向围绕腹部一周,保持软尺各部分处于水平位置,紧贴而不压迫皮肤进行测量。

自己摸摸看……图源:网络

③测量时,保持腹部放松,不要收腹。


④测量值应精确到1mm。

目前研究普遍认为,BRI在4.5-5.5左右的人群相对较为健康。

BRI<3.4的人群,可能存在营养不良、肌肉萎缩或缺少活动等情况,全因死亡率可能增加25%。

BRI≥6.9及以上人群,全因死亡率可能增加49%,提示内脏脂肪堆积较为明显,患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也更高。

当然,BRI指数也存在一定局限。比如,相关研究还缺乏足够的长期研究数据支持,测量要求也比较高等。此外,很多人胖在屁股和大腿而腰不粗(俗称梨形身材),而这些部位脂肪堆积也会造成相关代谢性慢病风险,却容易被忽视。

好了,不管是BMI还是BRI,合理运动和膳食控制才是健康的要义。

来源:科普苏州

编辑:小任

痰湿肥胖如何自测如调养?

痰湿型肥胖是什么?

痰湿是二种不同的病理性产物。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又称湿邪,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痰”为“液态”,质地稠浊,在人体内的位置在一段时间内相对比较固定,然而也会随气机之升降而发生改变,阻塞经络孔窍,导致种种疾病。

痰、湿两者均为体内水液停聚所形成的病理性产物,难以截然划分,且可相互转化、兼并,湿聚则成,化则为湿,痰与湿常并存,因此临床上时而互相通称。

痰湿体质如何形成?

痰湿体质多由各种病因导致脏腑气化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化失调,水湿停聚,聚湿成痰,痰湿内蕴,留滞脏腑,反过来影响脏腑功能。

1.寒湿侵袭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久居湿地,湿邪侵袭人体,脾胃受困,水湿运化失职,聚湿成痰,痰湿蕴肺。

2.暴饮暴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损伤脾胃,缺乏运动,长期喜卧久坐少动,脾胃运化呆滞,不能运化水湿布散水谷精微,致使湿浊内生,蕴酿成痰,痰湿聚集体内。

3.年老久病脾胃虚损,运化功能减退或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致痰湿内生。

痰湿体质主要与肺、脾、肾有关,其中又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

痰湿体质的判断

体形肥胖是痰湿体质的最大特点,腹部松软肥胖,皮肤出油,汗多,眼晴浮肿,容易困倦。大便常常是黏腻,舌若厚腻。

有以下不良习惯易形成痰湿体质:

1爱吃冷食:

长期吃冷饮伤脾胃,主要伤脾阳,脾的功能弱了,津液运行出现障碍形成痰湿。

2爱久坐:

动则升阳,人正常的气血运行需要动起来,久坐会伤脾阳,造成痰湿。

3爱喝酒:

酒在医学中属于厚味,肥甘厚味最伤阳,长期酗酒的人会造成脾阳虚弱,津液失常,出现痰湿。

4总吃肥肉:

总吃肥肉伤阳,久而久之出现痰湿体质。

可根据近一年体验与自我感觉,回答问题:

1.感到胸闷或腹部胀满吗?

2.感觉身体沉重不轻松或不爽快吗?

3.您的腹部肥满松软吗?

4.您的额头部位有油脂分泌多的现象吗?

5.您上眼睑比别人肿,即上眼睑轻微隆起吗?

6.您嘴里有黏黏的感觉吗?

7.您平时痰多,特别是总感觉咽喉部有痰堵着吗?

8.您舌苔厚腻或者有自感舌苔厚厚的吗?

如果上述问题您的多数答案为“是”,那可初判为痰湿体质。实际上,很多人是兼杂体质。痰湿体质无寒热之分,但痰分寒痰、热痰,湿分寒湿、湿热。痰湿蕴久化热,可以合并湿热表现,或转化成湿热体质或兼有湿热体质。

痰湿可导致的疾病

痰湿与肺脾肾密切相关,故易患与肺脾肾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的疾病。如代谢综合征、肥胖症、糖尿病、脂肪肝、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不孕不育、哮喘、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痰湿体质的干预

有偏颇体质的人都要进行干预。可以通过情志、饮食、起居、运动这养生的四大基石出发,尽量去调动自我调节能力,必要时适当地使用药物帮助。

1饮食起居:

不宜居住在潮湿环境里,在阴雨季节,要注意避免湿邪的侵袭。作息规律,保障足够睡眠。

2饮食调理:

少食肥甘厚味,酒类也不宜多饮,且勿过。多吃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

3运动锻炼:

痰湿之体质,多形体肥胖,身重易倦,故应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散步、慢跑、球类、游泳、武术、八锦、五禽戏,以及各种舞蹈,均可选择。活动量应逐渐增强,让疏松的皮肉逐渐转变成结实、致密之肌肉。

4情志调理:

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通过倾诉、运动、听音乐进行情绪疏导。

5药物调理:

若因肺失宣降,当宣肺化痰,方选双术二陈汤;若脾不健运,当健脾化痰,方选香砂六君子汤;肾虚者当温阳化痰,方选肾气丸,也可以直接找王书甲辩证分型处方。

痰湿体质的养生

食疗上首先要戒除肥甘厚味,戒酒,忌暴饮暴食和进食速度过快,应常吃味淡、性温平的食品,适当吃些蔬菜,水果。

宜食温补脾胃、化痰化湿、健脾利湿、化瘀祛痰的食物,很多食物有着助湿的作用,这些食物是不适宜痰湿体质的人群食用,大部分水果都属性寒凉生冷,像西瓜、橘子、枇杷等,如果吃这些水果不仅不能减肥,还会加重体内痰湿,变得越来越胖。

此外要尽量少吃重口味的食物。经过油炸的食物、脂肪含量丰富的食物、很多甜食以及带有酸味特别强烈的食物是促使痰湿滋生的肥料。

痰湿体质者的胆固醇、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血糖显著高于非痰湿体质者,常表现为精神不振、头晕目眩、多痰、浮肿、睡时鼾声如雷等,在养生方法上应多注意在平时调整自己的生活,改变一些不良习惯,加强运动。起居调摄痰湿体质者不宜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在阴雨季节要注意避免湿邪的侵袭。这类体质的人平时还应定期检查血糖、血脂、血压;嗜睡者应逐渐减少睡眠时间,多进行户外活动,享受日光浴;洗澡应洗热水澡,程度以全身皮肤微微发红、通身汗出为宜;穿衣尽量保持宽松,面料以棉、麻、丝等透气散湿的天然纤维为主,这样有利于汗液蒸发,祛除体内湿气。

红、黄、黑、白……肥胖也有颜色之分?

也许你听过

单纯性肥胖和病理性肥胖,

但是你听说过

胖子也有对应的颜色吗?

华东医院内分泌科医生黄宇新介绍,对于肥胖的分类,目前有很多标准,常见的有按照病因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按照脂肪积聚部位不同分为外周型肥胖和中心型肥胖;按照体质指数分为1度肥胖、2度肥胖和3度肥胖;按照伴发疾病分为代谢正常型肥胖和代谢异常型肥胖等,还有一些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复杂分类方法。

我国学者曾经开发出一套颇为有趣的肥胖分类方法,通过对形形色色的肥胖患者的临床观察,结合患者症状、体征、皮肤表征及代谢状态,吸取祖国传统医学的诊疗经验提出了“白、黄、红、黑”四色肥胖分类

白胖子:又称代谢正常型肥胖,皮肤白润、光滑、弹性好,虽然体脂含量较高但分布基本正常,无明显代谢异常和炎症状态,激素水平基本正常。

黄胖子:又称低代谢性肥胖,皮肤萎黄无弹性、无光泽,多以腹型肥胖为主、内脏脂肪含量较高,代谢率及激素水平多有降低。

红胖子:又称高代谢性肥胖,多为红胖血瘀之人。血供丰富,体表可见紫纹及毛细血管增生等,脂肪分布以内脏脂肪为主,具有较高的代谢率,激素水平也偏高。

黑胖子:又称炎症代谢性肥胖,皮肤色素沉着、黑棘皮病多见,有高胰岛素血症,代谢率高,多伴高尿酸等炎症状态。如果细心观察,可以发现身边不少“胖友”脖子上有一圈洗不干净的“污垢”,这就是传说中的“黑棘皮病”,代表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

医生提醒,无论哪种颜色的“胖友”都是不健康的。发表在《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上的一项50多万人样本研究显示,肥胖者即使进行规律体育锻炼,也无法抵消肥胖带来的害处。

无论运动水平如何,超重和肥胖人群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均高于体重正常的同龄人。与正常体重但不运动的人相比,运动的肥胖者患高胆固醇风险大约是前者的2倍、糖尿病风险是前者4倍,高血压风险是前者5倍。若想保持健康,“胖友”减重很重要。

记者:郁婷苈

编辑:路景斓

图片:图虫创意

资料:华东医院内分泌科医生 黄宇新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