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中国肥胖指南(中国肥胖专家共识)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肥胖症诊疗有了国家版指南,7种饮食方案哪个适合你?

10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

印发《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

这是国内首部

肥胖多学科诊疗的权威指南

速速收藏↓↓

我国肥胖症患病率持续上升

《指南》指出,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

其中,成年人的肥胖症患病率达16.4%。在6~17岁的青少年儿童中,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分别为11.1%和7.9%。6岁以下儿童的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分别为6.8%和3.6%。

我国人群肥胖症的流行病学特征呈现以下特点:

①男性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比例,均高于女性;

②男性肥胖症患病率在35~39岁达到峰值,而女性则为70~74岁;

③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北方地区普遍高于南方地区;

④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女性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较高,男性则相反。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肥胖?

体重指数是评估全身性肥胖的通用标准,计算方式为: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

我国成年人群的标准:

低体重状态:BMI<18.5kg/㎡

正常体重:18.5kg/㎡≤BMI<24kg/㎡

超重:24kg/㎡≤BMI<28kg/㎡

肥胖症:BMI≥28kg/㎡

腰围是反映中心性肥胖的常用指标,基于我国成年人群特点和健康风险评估,正常腰围定义为<85cm(男性)和<80cm(女性),腰围>90cm(男性)和>85cm(女性)即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

根据有关行业标准,对于7岁以下儿童,可以性别年龄别BMI的标准差作为评价方法;对于6~18岁学龄儿童青少年,可以性别年龄别BMI作为筛查超重与肥胖标准,并与中国成人超重、肥胖筛查标准接轨。

如何科学减肥?

作为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已成为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如何科学减肥?《指南》对规范我国肥胖症临床诊疗有哪些作用?一同了解↓

《指南》明确了肥胖症的治疗原则,指出:

1

肥胖症治疗的主要目的

是减少蓄积在体内过多的脂肪;

降低肥胖症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

2

减重过程中需关注

脱水、肌少症和内分泌系统的变化;

建议每3~6个月,

对减重效果和代谢指标进行评估。

3

减重目标应进行分层设定

对于大多数超重和轻度肥胖症患者,

可设定为在3~6个月之内,

至少将体重降低5%~15%并维持;

对于中、重度肥胖症患者,

则可设定更高的减重目标。

肥胖症的病因复杂,干预治疗手段多样,包括:心理干预、运动干预、临床营养治疗、药物治疗等。《指南》指出,对于肥胖症的诊断和治疗,应当积极倡导“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

临床营养治疗是肥胖症综合治疗的基础疗法,可分四步,即营养筛查及评估、干预、监测、 营养教育与管理。医学减重膳食是为了满足肥胖症患者的基本能量需求和减重需求而采取的调整营养素比例的膳食方式,主要包括限能量饮食、高蛋白饮食、轻断食模式、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等方式。

医学减重膳食应注意,一种膳食方案并非适于所有肥胖症患者,应根据代谢状态和身体状况在临床营养(医)师指导和临床监测下进行。目前的临床研究显示,如果体重反复波动,可能让寿命更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 张忠涛:我们特别强调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未来可能会在一些大的医院建立体重管理中心,更方便肥胖患者诊治。

来源: 央视网

2024版「中国肥胖管理指南」发布!6种体重管理的常用饮食策略,你都清楚吗?

近日,由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专家共同撰写的《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版)》于《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发布,为体重管理提供指导建议。(文末附跳转链接)

肥胖症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脂肪组织过度积累或分布、功能异常的慢性、进行性、复发性疾病。生活方式干预是长期体重管理的基石,包括饮食管理、运动干预、习惯养成和社会心理支持等。

其中,饮食管理的意义不仅在于减少能量摄入,有效减轻体重,而且能够改善血糖、血压、血脂、胰岛素抵抗等代谢问题。限制总热量摄入、维持机体摄入与消耗之间的负平衡状态是实现有临床意义减重的关键,而饮食结构、进食方式和进食时间同样是影响减重的重要因素。目前有多种形式的饮食模式,如限能量饮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高蛋白饮食、间断性节食等,一起来看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效果吧!

01 限能量饮食

实施方法:限能量饮食是限制每日能量摄入目标小于所需的能量,通常限定女性1200 ~ 1500 kcal/d,男性1500~1800 kcal/d,或在预估个人能量需求基础上减少 500 或 750 kcal/d 或 30%的能量摄入。更严格的极低能量饮食是限能量饮食的特殊类型,指将能量摄入水平控制在 800 kcal/d以内。宏量营养素的供能比例符合平衡膳食模式(40%~55%碳水化合物,15%~20%蛋白质,20%~30%脂肪)。

效果及获益:能有效降低体重、脂肪含量,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综合征组分,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02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实施方法:低碳水化合物饮食通常是指每天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占每天总能量20%~40%的饮食模式。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亦称为生酮饮食)是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特殊类型,指将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控制在20%以内。

效果及获益: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在短期内应用可以显著降低肥胖患者的体重,并能有效改善血糖、血脂等指标。但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依从性较低,较少有研究评估其长期减重效果及不良后果。

03 高蛋白饮食

实施方法:高蛋白饮食通常是指每天蛋白质供能比超过每天总能量的20%,但一般不超过每天总能量30%的饮食模式。

效果及获益:有助于降低体重、改善血糖、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部分研究证据表明,高蛋白饮食可以减弱肠道脂质吸收、阻止脂肪增加,是一种防止体重反弹的有效策略。

04 间断性节食

实施方法

(1)隔日节食:包括正常进食日和节食日交替进行。在进食日,患者可以自由进食,对食物的种类或数量没有限制;在节食日,患者仅摄入其能量需求的0~25% (500~800kcal),节食日的1餐可以一次性摄入,也可以分散在1天中摄入,不会影响减肥效果;

(2)5∶2间断性节食:是隔日节食的改良版,每周5个正常进食日和2个节食日,而节食日可以连续或者不连续;

(3)时间限制性节食:将每天的进食时间限制在特定的时间内(通常是4~12h),而不限制能量摄入;在非进食时间窗里,仅能饮用零卡饮料。

效果及获益:可在短时间内(8~12周)内实现轻中度的体重减轻(比基线下降3%~8%)。部分研究表明,间断性节食可能改善心脏代谢风险因素,如血压、血脂、胰岛素抵抗和糖化血红蛋白。

05 地中海饮食

实施方法:地中海饮食模式尚无统一的标准,其主要特点是多摄入橄榄油、坚果、全谷物、水果和蔬菜,适量饮用红酒,减少红肉或加工食品的摄入。

效果及获益:可有效减轻体重,缩小腰围。

06 终止高血压饮食

实施方法:终止高血压饮食强调增加较大量蔬菜、水果、低脂(或脱脂)奶的摄入,采取全谷类食物,减少红肉、油脂、精制糖及含糖饮料的摄入,并进食适量坚果。这种饮食方法提供了丰富的钾、镁、钙等矿物质以及膳食纤维,增加了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效果及获益:可有效降低肥胖患者的体重、血压、血糖、血脂,同时改善胰岛素抵抗。

以上内容来源: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版)[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40(07):545-564.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预计2030年我国超六成成年人超重肥胖,官方发布“减肥指南”

我国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 年版)》,从肥胖的界定、饮食热量控制的程度、具体摄入食物种类等方面提供指导。

我国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

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全球超重和肥胖率正快速增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4.3%、16.4%,其中18~44 岁、45~59岁和60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分别为16.4%、18.3%和13.6%,我国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

肥胖不但导致较高的过早死亡风险,还与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相关,包括2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骨关节炎和胆结石等。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可能为4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

如何界定肥胖?

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为18.5kg/㎡≤BMI

推荐每日摄入能量平均降低三至五成

《指南》中提出,控制总能量摄入和保持合理膳食是体重管理的关键。

控制总能量摄入,可基于不同人群每天的能量需要量,推荐每日能量摄入平均降低30%~50%或降低500~1000kcal, 或推荐每日能量摄入男性1200~1500kcal、女性1000~1200kcal的限能量平衡膳食;另一方面,也可根据不同个体基础代谢率和身体活动相应的实际能量需要量,分别给予超重和肥胖个体85%和80%的摄入标准,以达到能量负平衡,同时能满足能量摄入高于人体基础代谢率的基本需求,帮助减重、减少体脂。

临床上还可根据身高(cm)-105计算出理想体重(kg),再乘以能量系数15~35kcal/kg(一般卧床者15kcal/kg、轻身体活动者20~25kcal/kg、中身体活动者30kcal/kg、重身体活动者35kcal/kg),计算成人个体化的一日能量。以上方法可根据实际需要任选其一用来指导超重肥胖患者膳食,达到控制总能量摄入的目标。

鼓励主食以全谷物为主 吃饭先吃蔬菜、肉类

合理膳食方面,少吃高能量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鼓励主食以全谷物为主,至少占谷物的一半,适当增加粗粮并减少精白米面摄入;保障足量的新鲜蔬菜水果摄入,蔬菜水果品种多样化,但要减少高糖水果及高淀粉含量蔬菜的摄入;动物性食物应优先选择脂肪含量低的食材;应优先选择低脂或脱脂奶类。

严格控制脂肪/油、盐、添加糖的摄入量,严格限制饮酒。在控制总能量摄入的基础上保持一日三餐的时间相对固定,定时定量规律进餐,按照蔬菜-肉类-主食的顺序进餐。

同时,在合理膳食的基础上,可针对不同证型选用食药物质。若选用高蛋白膳食、低碳水化合物膳食、间歇式断食膳食或营养代餐等其他膳食减重干预措施,请在医生或营养指导人员等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每克酒精可产生约7kcal能量,远高于同质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产生的能量值。酒精除可以带来能量以外,其他对人体有用的营养素含量极少。因此,在减重期间应严格限制饮酒。

合并其他慢性病患者 膳食需有专业人士指导

《指南》根据肥胖的疾病特点和中医辨证分型,给出了食养原则和建议,在附录中详细描述了成人肥胖患者的食物选择,不同证型推荐食药物质和食养方举例,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食谱示例和常见食物交换表等工具。其中,每个地区、每个季节列举了3个能量水平的食谱(含食药物质)。

该《指南》主要面向基层卫生工作者(包括营养指导人员)、无合并症和并发症的成人肥胖患者,为肥胖防控提供食养指导。

鼓励成人肥胖患者参考《指南》推荐内容,结合自身情况,合理搭配日常膳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鼓励基层卫生工作者(包括营养指导人员)结合工作需要及患者实际情况,参考《指南》设计个性化食养方案。

肥胖合并其他急或慢性病的患者或有并发症者,请在医生或营养指导人员等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合理膳食。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