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哪些人容易肥胖(什么人易胖体质)

医学减重专家陈伟 0
文章目录:

肥胖不仅关乎美丽,这些慢性疾病的发生都与肥胖密切相关!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

这个健康日的设立旨在引起全球对肥胖问题的关注,并倡导预防和治疗肥胖的相关措施。

现代社会大家的减肥意识越来越高,但很多人控制体重还是为了能有一个美丽的体型,而没有意识到肥胖是一种病。

但肥胖确实是一种慢性代谢病,与高血压、糖尿病同属代谢综合征,需在医生监督下治疗,这个世界上不存在 “健康的胖子”。

而且肥胖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并可能带来较高的早期死亡风险。脂肪组织过多的质量效应或其直接的代谢效应,还与各种慢性病发生相关,包括糖尿病、脑卒中、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骨关节炎和胆石症等。肥胖甚至还与多种肿瘤的发生相关。

此外,肥胖可能给个体带来不良心理和社会后果。多项调查研究显示,有超过 200 种与肥胖相关的共存疾病,但即使小幅度减重也能改善这些共存疾病。

肥胖:与高血脂如影随形

高血脂指血浆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等血脂指标超过正常值。肥胖者脂肪代谢特点为血浆游离脂肪酸升高,胆固醇、三酰甘油、总脂等指标普遍升高,脂肪代谢紊乱。肥胖人群中,血浆胆固醇水平在 5.2 毫摩尔 / 升以上者占 55.8%,60 岁后肥胖男性、50 岁后肥胖女性血浆胆固醇水平显著升高。

高血脂主要危害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的血液供应依赖冠状动脉,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管腔狭窄,会引起心脏缺血,导致冠心病;脂质异常还会造成脑血管硬化,易引发脑卒中。肥胖者的脂质异常可通过适当减肥治疗、饮食调整及降脂药物,将血脂降至正常水平。

肥胖:让心脏如此沉重


研究发现,肥胖者心绞痛和猝死发生率比正常体重者高 4 倍,体重超过标准体重 30% 者,10 年内发生冠心病的概率大增,说明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造成心脏损害。

肥胖者血液中脂肪过多,血液总量增加,心脏需增强收缩力,负荷过重时会导致心功能衰竭;另外,肥胖者常有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脂肪堆积,心肌可能代偿性肥厚,但肥厚心肌收缩能力下降,使心脏血液供应不足,进一步降低心脏功能。

肥胖还会并发其他疾病,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会进一步影响心脏,导致冠心病,增加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风险。一般来说,肥胖者体重降低 10%,患冠心病风险可减少 20%。

肥胖:诱发 2 型糖尿病的元凶之一


肥胖是 2 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患病风险与肥胖持续时间和程度有关,长期、持续肥胖者 2 型糖尿病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高数倍。

2 型糖尿病是慢性糖代谢异常疾病,长期高血糖有多种毒性作用,会侵蚀动脉血管组织细胞。从肥胖到 2 型糖尿病的进展一般为:肥胖→糖耐量减低→2 型糖尿病→难以控制的高血糖→糖尿病并发症。

肥胖:罹患癌症的高风险因素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专家指出,33% 的癌症发生在肥胖人群中,肥胖女性患恶性肿瘤风险高于肥胖男性。

肥胖诱发癌症是因体内脂肪过多导致激素水平升高,如脂肪细胞释放雌激素增加女性患乳腺癌风险,腹部脂肪细胞促使人体产生生长激素,这些是诱发多种癌症的关键因素。

更 “青睐” 肥胖者的肿瘤有食管癌、胰腺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肾癌和乳腺癌等,小肠癌、胆囊癌等也与肥胖有一定关系。

儿童期肥胖也会为日后患癌埋下隐患,英国研究表明,儿童越胖,日后患胰腺癌、膀胱癌、呼吸道癌症和口腔癌等概率越高,所以应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

肥胖:让皮肤不再美丽


肥胖者皮肤易出现问题,如黑棘皮病,症状为身体某些部位皮肤色素过度沉着,变成黑色、棕色或褐色,伴有皮肤增厚,主要发生在颈部、腋下、腹股沟、肘关节及手背等褶皱处皮肤,与胰岛素抵抗及 2 型糖尿病有关,患黑棘皮病需检查血糖代谢是否异常。

此外,肥胖者更易发生皮肤感染,一是真菌感染(“长癣”),二是毛囊炎(长疖子)。因为肥胖者皮肤薄弱易擦伤,皮肤表浅静脉过度充盈,血液回流功能差,且全身免疫功能下降。长疖子还因为皮肤分泌油脂多,堵塞毛囊旁皮脂腺出口,使细菌在毛囊内繁殖,严重时可引起败血症。治疗皮肤感染除局部擦皮肤科外用药,要少吃油腻食物减少油脂分泌,注意皮肤卫生,减肥是根本解决办法。

肥胖:不孕不育的隐蔽因素


肥胖相关疾病发生与脂肪分布密切相关,腹部型肥胖(向心性肥胖)的女性生殖功能易受影响。据调查,BMI>25 的女性因不能排卵造成不育的概率比体重正常女性多 1 倍。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常见生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月经异常、不孕、高雄激素血症、卵巢多囊样表现等,常伴有肥胖、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是 2 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与正常体重患者相比,肥胖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多数代谢和生殖指标异常,减重(5% - 10%)可使血清睾酮浓度下降,恢复正常排卵周期,提高妊娠成功率。

男性生殖能力也受体重影响,肥胖会降低男性睾酮分泌,降低精子数量和质量,导致少精子症、精子活动力下降,影响生殖能力。丹麦研究显示,BMI>25 的男性精液浓度比正常体重男性低 22% ,弱精症发生率随 BMI 升高而升高,备孕男性需注重饮食均衡、适量运动以保持健康体重。

肥胖:与痛风相伴而行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性疾病,嘌呤是人体核酸代谢产物和食物重要成分,其发病率随生活水平提高逐年升高,动物内脏、海产品及酵母等食物嘌呤或嘌呤前身物含量较多。

嘌呤在血液中转化为尿酸,通过肾脏排出,若摄入超过排出,尿酸在关节和软骨处沉积,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痛风,典型症状是关节红肿、剧痛,以脚拇趾常见,还会发生寒战和高热,影响生活,尿酸沉积在肾脏会造成慢性肾炎或肾结石。

肥胖者痛风发病率比非肥胖者高 3 倍,血尿酸水平与体重、BMI 成正比,腹部型肥胖女性更易患痛风,腰围 / 臀围比值越大,发病率越高。肥胖从以下方面影响血尿酸水平:一是饮食中高嘌呤食物多且食量比 BMI 正常者大,使尿酸合成增加;二是存在胰岛素抵抗,肾脏对尿酸清除率下降,排出减少;三是减肥过程中体内易产生酮体,使尿酸从尿液排出减少 。

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为:两次采集非同日空腹血,男性血尿酸值>420 微摩尔 / 升,女性>360 微摩尔 / 升。

痛风患者应通过医学营养治疗建立合理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限制高嘌呤食物,控制食物热量及营养素供能比例,保持健康体重,配合药物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时避免药物控制效果不佳,还应禁饮酒精饮料。

肥胖:最易导致脂肪肝


脂肪肝又称肝脂肪变性,是过多脂肪堆积在肝脏造成的疾病,约一半肥胖者患有脂肪肝。

正常肝脏内脂肪体积占肝脏体积的 4% - 7%,其中一半为三酰甘油,另一半为卵磷脂和胆固醇,肝脏是将血液中脂肪酸合成三酰甘油的场所,但储存空间有限,三酰甘油合成后与载脂蛋白结合为脂蛋白(主要是极低密度脂蛋白)释放入血液。

肥胖者体内,一方面脂肪酸摄入过多,肝脏合成的三酰甘油增多;另一方面血液内极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过高,肝脏合成的极低密度脂蛋白难以输出到血液中,大量三酰甘油堆积在肝脏内,形成脂肪肝。

患上脂肪肝后,早期几乎无症状,随脂肪堆积加重,会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下降、腹胀、肝区不适等症状,此时应就医。轻、中度脂肪肝多数可逆,通过减肥和调整膳食,脂肪肝可减轻甚至消失,若不重视,可能引发脂肪性肝炎,后期甚至导致肝硬化,严重危害健康。

肥胖不仅会带来各种疾病,给患者造成很多生活上的不便,而且会给人的心理带来潜在的危害。肥胖者容易因为肥胖受到排斥与嘲笑,同时对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忧心忡忡,长时间笼罩在心理阴影之下。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精神症状与女性肥胖及脂肪分布有关。肥胖者限制饮食后更易出现暴食的情况。

肥胖的流行及其高昂的医疗费用还给国民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临床数据表明,肥胖与个人年医疗支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除了增加 31.8% 的直接医疗成本,还增加 61.8% 的间接负担,即因肥胖引起的机会成本损失,包括日常活动能力下降、丧失工作生产力、劳动时间减少和家庭收入降低。

大家如果有减重方面的问题,想咨询陈伟教授,可以发邮件到邮箱,陈教授会定期为大家答疑解惑。

问答邮箱:yixuejianzhong@163.com

容易长胖的人,可能是这种东西没吃够

限制肉食摄入防长胖?

实则可能适得其反

缺少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反而会刺激食欲

导致身体发胖

蛋白质是保持年轻、

助力长寿和免疫力的关键

吃够它很重要!

易胖体质的真相:

或许是蛋白质摄入不足

人体能量的三大物质——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其中蛋白质对人体食物选择的影响最为显著。当蛋白质摄入不足时,人体易感饥饿,进而增加食欲。

蛋白质不仅是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材料,而且承担着众多至关重要的功能。它不仅有助于细胞修复和提升酶的活性,而且在延缓人体衰老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是身体保持年轻的“原材料”。

蛋白质的四大功效

构筑“免疫长城”:蛋白质是免疫细胞和抗体形成的基础,缺乏蛋白质将破坏免疫系统相关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维护消化功能:蛋白质是消化酶的合成原料,不足时将影响消化吸收。

骨骼的“天然保护伞”:充足蛋白质有助于保持肌肉量,降低骨关节炎、骨折等疾病发生风险。

维持内分泌系统健康:人体内多种激素均属于蛋白质类,如生长激素、胰岛素等。

科学补充蛋白质

让你健康又苗条

合理安排三餐,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类食物的摄入,让身体持续吸收利用。

需要注意的是,蛋白质来源优先以食物为主,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比如老年人、肝脏疾病患者、肾脏疾病患者,如果想要通过蛋白粉来补充蛋白质,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服用,不要自行补充。

通过饮食组合均匀补充蛋白质

一般来说,成年人每天摄入适量主食、一杯牛奶或酸奶、一个鸡蛋、适量肉类、水产品或豆类交替食用,可满足一天所需蛋白质。

提倡以大豆等植物蛋白替代部分动物蛋白,两种蛋白各有优势,互为补充。

新的一年

小伙伴们要吃好喝好哦

愿大家身体健康,笑容灿烂

整理CCTV生活圈

来源: 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

肥胖,其实是体内有3种“毒”,3个中成药,排毒清淤,降脂化浊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不少人吃得不算多,运动量也不小,但身上的肉却越来越厚?肚子鼓得像个小皮球,腰围比去年又大了一圈?有人甚至连脖子都“消失”了,双下巴垒得像叠罗汉!

这并不只是“吃多了、动少了”这么简单!在中医看来,肥胖的本质,往往是体内藏了“三种毒”! 这些毒素堆积在体内,导致气血不畅、脾胃失调、痰湿内生,久而久之,脂肪越积越多,身体越来越沉重,疾病也悄然来袭。

好消息是,中医里有3个经典的中成药,能够帮助身体排毒清淤、降脂化浊,让你轻轻松松甩掉多余的脂肪! 今天,就让我这个老中医来给大家说道说道——

第一种毒:湿毒——肥胖的“幕后黑手”

湿毒,简单来说,就是体内水湿代谢出了问题,身体里的“垃圾水”排不出去,越积越多,最终变成了肥胖的“温床”。

你有没有这种情况?
每天喝水不多,但总觉得身体沉重,动一动就出汗,尤其是头面部爱出油,浑身黏黏腻腻的,胖得肉都是松松垮垮的? 这就是典型的湿毒型肥胖!

为什么会有湿毒?
这和脾胃功能息息相关。脾主运化水湿,如果脾虚了,水湿化不掉,湿气就会沉积在体内,变成湿毒。

湿毒不除,脂肪就像被“泡”在里面,越泡越厚,越泡越黏,久而久之,肚腩就鼓了起来,脸也变得浮肿油腻。

如何祛湿毒?

中成药推荐:藿香正气丸

藿香正气丸,很多人以为只能治感冒、暑湿,其实它对湿毒型肥胖同样有效!藿香能化湿醒脾,苍术燥湿健脾,陈皮理气化湿,再加上厚朴、半夏,能把体内的湿毒彻底“赶”出去!

坚持服用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肚子没那么胀了,水肿也消了,身体变得轻盈,不再像以前那样“拖泥带水”!

第二种毒:痰毒——让脂肪越积越厚的“元凶”

痰毒,其实就是痰湿郁结,久而久之,变成了脂肪的“保护伞”。这类人群通常体型肥胖,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严重,摸上去硬硬的,按下去不容易回弹,稍微运动一下就喘,甚至容易胸闷、心悸。

为什么会有痰毒?

《黄帝内经》早就说过:“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也就是说,痰毒的根源在脾胃,脾虚了,水湿不能正常代谢,就会变成痰湿,久而久之,这些痰湿凝聚,变成了让你甩不掉的脂肪!

如何化痰毒?

中成药推荐:二陈丸

二陈丸是个老方子,这个方子可以说是“治痰湿的祖师爷”!它由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专门针对痰湿淤积。

陈皮理气,半夏化痰,茯苓健脾祛湿,甘草调和诸药,四味合用,既能化痰,又能健脾,从根源上改善痰毒型肥胖。

很多胖人吃了二陈丸后,发现自己不容易胸闷气短了,胃口变好了,体重也慢慢下降了。 这说明痰毒在一点点被化解,身体正在恢复健康的平衡!

第三种毒:血毒——让你越减越胖的“隐形杀手”

血毒,其实就是血液里的垃圾太多,血液变得又黏又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脂肪代谢受阻,最终形成顽固性肥胖!

这种类型的肥胖,往往伴随着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等问题,甚至有人还会出现皮肤暗沉、长色斑、手脚发麻等症状。 这些都是血毒在作祟!

为什么会有血毒?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 血液里的垃圾积累太多,血流速度变慢,代谢废物堆积,就像河道被泥沙堵住了一样,导致脂肪代谢受阻,怎么都减不下去。

如何清血毒?

中成药推荐:丹参片

丹参片,很多人知道它能活血化瘀,预防心血管疾病,但它对血毒型肥胖也有奇效!丹参活血化瘀,降脂通脉,能让血液恢复“活力”,提高脂肪代谢速度,让身体不再囤积多余的毒素和脂肪!

坚持服用一段时间,你会发现:皮肤变得红润了,手脚不再冰冷,血压、血脂也慢慢趋于正常,体重也悄悄下降了!

总结:肥胖不是简单的“吃多了”,而是体内藏了“湿毒、痰毒、血毒”! 这些毒素不除,脂肪就会越积越多,身体越来越沉重。藿香正气丸祛湿毒,二陈丸化痰毒,丹参片清血毒,三管齐下,帮你轻松甩掉多余脂肪!

光靠吃药是不够的,平时生活也要注意:

少吃甜食、油炸食品,避免湿气、痰湿加重。

多喝薏米红豆汤,帮助祛湿排毒。

坚持运动,尤其是快走、游泳,能加速代谢,促进排毒。

每天泡脚,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清理血毒。

只要坚持这样做,身体自然会恢复平衡,脂肪也会乖乖“溜走”!

参考文献

《黄帝内经》

《本草纲目》

《中医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