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肥胖的现状(学前儿童肥胖的危害有哪些)
封面评论|3400万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抚养不当背后是责任推脱
蒋璟璟
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我国6至17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最近一次全国学生体质调查发现学龄期儿童超重肥胖人数达到3400万。(央视)
肥胖低龄化越发严重,甚至还有“越来越低龄”之势。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3400万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无论是绝对数字还是相对比例,都不容乐观。如果说,由于学校系统的正确引导和科学管理,青少年人群的肥胖化扩大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那么,尚且还处于完全家庭抚育阶段的学龄前儿童的面临的情况,或许更为严峻。
学龄前儿童的肥胖问题,有着复杂成因。其直接原因,当然与膳食结构、喂养习惯、运动缺乏有关。很多学龄前儿童,过早接触到了高盐、高油、高糖食物,与此同时却缺少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和运动强度。久而久之,也就热量堆积、营养过剩,越来越胖了。
当然,从根本上说,学龄前儿童的肥胖现象,还是由特定的育儿观念以及抚养模式决定的。现代社会,很多低龄儿童都属于是隔代抚养,一些爷爷奶奶物质匮乏时代的记忆挥之不去,时至今日其根深蒂固的认知,还是唯恐孙儿孙女“没吃饱”,还是默认胖乎乎、圆滚滚才是可爱健康的状态。在这种思维主导下,根本就没有合理膳食、健康管理可言。偏执的、陈旧的经验主义,与现代社会的科学喂养倡议,是格格不入的。
即便相当一部分家庭是父母带娃,其中很多也是“手机带娃”。给个平板、给个手机,再给一包零食,就万事大吉了。这貌似省事省心,实则后患无穷。“有3400万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改变不当的抚养方式易,让监护人真正承担起抚育教养的责任却是相当之难。但再难,也必须去担起责任、去改变现状。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深圳学龄前儿童中肥胖比例超2%,专家提醒养成“吃动”习惯
孩子胖乎乎的才可爱吗?胖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健康问题。儿童肥胖会影响身心健康,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受瞩目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之一。为了有效控制深圳儿童肥胖发生和发展趋势,规范儿童肥胖干预工作,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9月11日至12日,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健康科联合深圳大学师范学院体育系及学前教育系举办小熊健康管理亲子培训班,让孩子养成正确的“吃动”习惯。
超重儿童占比达10%
过去20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儿童肥胖率均呈持续上升趋势。我国儿童现状也不容乐观,儿童肥胖发生率逐年上升,部分城市儿童肥胖状况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教育部等6部门于2020年10月制定了《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健康科主任王虹介绍,在深圳,学龄前儿童中肥胖儿童比例超2%,超重儿童占比达10%,这个比例比较高,超重儿童若不进行干预,长大后可能就发展为肥胖。而肥胖会影响身高、心理健康,也容易导致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
“儿童肥胖会影响身心健康,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受瞩目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之一。”在小熊健康管理亲子培训班上,深圳市卫健委家妇处处长宋晓红介绍,国家儿童肥胖防控项目方案目前已发布,要以此为契机,加强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和社康中心、托幼机构协同配合,为儿童肥胖防控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加强平台建设,推动建立儿童肥胖防控服务体系;大力普及营养健康和身体活动知识,优化儿童青少年体重管理服务,建设肥胖防控支持性环境,以点带面做好儿童肥胖防控工作。
王虹说,举办这次培训班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控制深圳儿童肥胖发生和发展趋势,规范儿童肥胖干预工作,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
多形式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
此次亲子培训班,包括园医培训、家长讲座、儿童讲座、体能训练、亲子游戏等。著名儿童保健专家石淑华教授、张建端教授以及深圳市儿童保健、儿童消化、学前教育等多领域专家进行授课,内容涉及学龄前儿童肥胖管理策略、肥胖儿童营养管理、肥胖儿童心理干预、儿童脂肪肝的诊治、肥胖儿童身高干预、肥胖运动与健康、儿童体能评估等方面。
既要玩得开心,也要吃得健康。通过学习,肥胖儿童的家长们正确认识了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今后能更合理地为孩子选择、搭配和烹饪食物。参与此次活动的园医表示,与肥胖儿童同吃、同住、同运动的过程中,可以切实了解他们的饮食、运动及心理行为特点,理论结合实际,引导孩子养成正确的饮食与运动习惯,受益匪浅。
南都记者了解到,此次小熊健康管理亲子培训班,前来参与本次培训班的有十多个家庭,小朋友均已就读幼儿园。“好玩!明天我还要来。”在炎热的天气中跑出一身汗的乐芯小朋友跟她的爸爸说。据乐芯爸爸介绍,他也有超重的问题,年纪轻轻就有脂肪肝,因此特别重视孩子的体重控制,平时也有带孩子去公园运动。通过这次的亲子体验,他学到了一些科学又好玩的运动方式,他和孩子都很享受这个过程,希望未来能多参加类似活动。
“儿童肥胖防控问题刻不容缓,应以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和素养为核心,以促进儿童吃动平衡为重点,推进家庭、学校、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密切协作,切实加强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工作,有效遏制超重肥胖流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王虹说。
采写:南都记者 李榕
儿童超重肥胖问题不容忽视 专家建议积极开展“食育”
11月7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儿童食品分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在青岛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5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张五九在会上表示,儿童食品分会作为学会成立最早的分支机构之一,以推进儿童食品的开发研究、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为服务宗旨。近年来,分会专注于儿童营养健康、食物与慢病关系等基础研究工作和科普教育工作,得到了上级学会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可。
来自国内儿童食品与营养相关研究机构的8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儿童营养健康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并分享了在儿童健康管理和“食育”教育等方面的有益经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妇幼营养室副主任杨振宇认为,儿童早期营养非常重要,生命早期是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的高危期。儿童营养不仅影响儿童近期的体格生长、智力发育和疾病的抵抗力,同时与成年期的生产力和慢性病等息息相关,是其一生健康和成功的基石。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为11.8% ,整体上已提前实现2020年我国儿童发展纲要目标(<12%)。但贫困农村儿童贫血率仍为16.0%,儿童营养状况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贫困农村儿童生长迟缓和贫血依然严重,不论城乡,儿童超重肥胖问题都日趋明显。
杨振宇表示,中国婴儿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率较低,同2020年达到50%的目标差距较大。中国婴幼儿辅食添加的种类和频次城乡差异明显。母乳喂养和辅食干预依然是婴幼儿营养干预的重点。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张召锋表示,我国学龄前儿童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是:营养不良依然存在,钙、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还占有一定比例,特别是在贫困农村地区更为突出。超重、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血压偏高不容忽视,视力不良形势严峻,龋齿检出率高居不下,骨骼健康等其他健康问题开始浮现。张召锋提出,膳食是改善学龄儿童健康状况的关键因素。
儿童肥胖问题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医师杨炯贤表示,儿童期肥胖容易伴随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同时也是成人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的潜在危险因素。医学营养治疗主要通过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而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中国健康营养调查的数据显示,从1993年至2009年的17年间,成年人超重/肥胖的患病率从13.4%增加至26.4%,成年人腹型肥胖的患病率从8.6%增长至37.4%,显著高于超重/肥胖的增长速度。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生物学实验室研究员金锋提出,食物可以改变肠道菌群,肠道菌群经肠脑轴控制人类的心理和行为。今后研究需要更多的跨学科和跨科学思维,通过饮食方式解决身心疾病问题。可以预期,随着微生物发酵技术和工艺的介入,营养心理学、营养精神病学的应用在今后的食品科学方面对健康将有不可替代的贡献。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临床营养科代玉洁认为,食育是加强人们对食物营养、食品安全的认识。食育核心内容是提高对饮食的关心;建立营养均衡的饮食习惯;努力预防与饮食有关的慢性疾病;提高饮食的安全性;继承传统的饮食文化。食育的目的是健康习惯的养成。在我国,“食育”教育仍为空白,相对于大众掌握正确营养知识的欠缺来说,开展“食育”已是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