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答肥胖病(肥胖症专家)
专家谈肥胖:是病需就医、治疗没有“一招鲜”
肥胖问题困扰不少民众,但很多人对其认知有误解。许多人低估其对健康的严重威胁。有不少人认为,只有极度肥胖才会产生健康危害,轻度或中度肥胖无伤大雅。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曲伸教授10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肥胖是一种病,必须进行医学干预。其次,肥胖的轻重,要根据是否代谢异常来判断。第三,肥胖的治疗没有绝招,没有一招鲜,必须采用各种方法进行个体化治疗。
据悉,近期,世界肥胖联盟发布了《2024年世界肥胖报告》。该报告预测,到2035年全球将有近33亿成年人受到超重和肥胖的威胁,高BMI(超重 肥胖)的成年人比例将从2020年的42%增加到2035年的超过54%,5岁至19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超重或肥胖患病率达到39%。中国的超重或肥胖情况也不容乐观。
据悉,从科学角度来看,肥胖症其实是一种以大脑为中心,由生物、遗传、社会、心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复杂疾病。正常情况下,大脑中的“饥饿中枢”和“饱中枢”处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一旦平衡出现异常,“饥饿中枢”的作用将明显增强,人体就会产生强烈的饥饿感,从而食欲大增,而非简单的仅靠意志力就能控制住进食的渴望。
曲伸教授表示,根据临床经验及病因,他把胖子分为红(高代谢型肥胖)、白(代谢正常型肥胖)、黑(炎症代谢型肥胖)、黄(低代谢型肥胖)四种。能吃、能喝、有高血压,一喝酒脸红红的,能喊、能叫的是“红胖子”,他们代谢旺盛,吸收非常好。“红胖子”将来最容易得高血压。“我们和美国有关机构合作研究已经证实了这类肥胖患者的存在。”他说。
黑胖子一般很有劲,像鲁智深一样,能吃能干。很多美国橄榄球运动员都是黑胖子。现在年轻的黑胖子比较多,表现为脖子发黑、女孩子月经不正常、毛发增多、肌肉多,脂肪也多。
黄胖子比较少见,主要表现为一胖就胖肚子,有气无力、甲减、垂体前叶功能减退,代谢率降低,喝西北风也胖,一胖就出病。
代谢健康性肥胖者被称为白胖子,他们体重指数超标,但白白胖胖的,皮肤弹性好。医学名词就叫正常代谢性肥胖,就是代谢没有问题。
这四种类型肥胖患者治疗方法完全不一样。对黄胖子,医生会帮其提升激素水平,代谢率高了,自然而然会瘦下来了。黑胖子,减重比较难,必须降低体内的胰岛素水平。红胖子时常出现大便干燥,肠道通畅以后才能减重。而对于白胖子,一般不能轻易减重,否则会导致月经不正常、没力气,需要预防持续性发胖。
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的人容易发胖,有的人怎么吃也不胖?“不同的基因构成决定了身体的代谢类型,从而影响体重。心理因素和部分药物的使用也会导致体重的增加。”曲伸教授告诉记者,有的人胰岛素水平很高,就特别爱吃。有的人感觉永远吃不饱,这和中枢调控有关。这位专家透露,其现在正在研究肥胖的中枢调控机制,并发现:每个人从出生开始,脑子就有一个“调定点”,设定该长多少体重。有的人可能注定会胖到100公斤,大脑才认为“够了”。
曲伸教授说,虽然人一辈子会长成什么体形大概率由先天决定,但是,如果有人很自律,对疾病的认识超前,或许能控制不增加到原定体重;但是如果任之为之,在原定基础上发胖,那会很严重。这位专家表示,因此,大家所说的“超级肥胖”,就是源于此。
对于更年期女性发福现象,曲伸教授直言,更年期女性最大的问题是向心性肥胖,更年期的替代治疗(常指:激素替代疗法)或是一个减重好办法。“我们说的‘替代治疗’其实很复杂,并不是单纯的雌激素替代治疗,缺钙、缺维生素D,都要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他指出,“对于更年期女性,调整内分泌紊乱,获能避免体形就发生剧烈改变;开展针对性治疗,应减少其腹内脂肪和脂肪肝,肠通了、肝通了,腰围就不会增加了。”曲伸教授说。
“减重一定要从全方位出发。”曲伸教授表示,“我一直认为肥胖不能‘一招鲜’。”对于社会上流行的生酮饮食、低卡路里饮食、16 8饮食等“减肥方法”,这位专家认为,都是“赶时髦”。他直言,营养治疗是第一步。曲伸教授表示,因为肥胖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糖尿病发病率、肿瘤发病率变高令人担心。但是瘦了以后,骨质疏松引起的死亡更多,所以千万不要减重过度:该减的减,不该减的不能乱减。大规模研究发现了“U形曲线”:体重指数小于18.5的人全因死亡率,远远高于体重指数在25-30者。全因死亡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各种原因导致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人口数之比。
许多肥胖症患者为了减重可能采取快速却不健康的方法,如极端节食或过度运动,其实这些方法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他指出,应该采用各种方法进行个体化治疗。个体化治疗就是要针对不同的发病原因对症治疗,尤其肥胖症合并相关心血管等疾病的患者,通常伴随慢性生理或心理障碍,需要接受多学科综合护理或多种药物治疗,不单以减重为目标,还应涉及肥胖相关危险因素和并发症。(记者陈静)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直播预告:华西专家说,太胖和太瘦不一定跟吃有关,而可能是垂体疾病哦!
很多人都晓得身材的胖瘦,跟吃多少、运动多少密切相关,
但有一部分人,再咋个少吃多动仍然很胖或者再咋个闷起吃依旧很瘦,则可能是垂体疾病引起的。
垂体是机体内分泌腺体的“总司令部”,垂体合成及分泌的多种激素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垂体肿瘤自主性分泌某种激素增多或减少对患者健康的影响及非常大——
可以表现为生长发育异常、体型肥胖或消瘦、月经紊乱/闭经、不孕不育、溢乳、血糖及血压升高、面容改变及手脚鼻唇肥大、腕管综合征、心脏肥大和/或心律失常、多饮多尿、甲状腺功能异常伴甲状腺结节、骨质疏松甚至病理性骨折等。
同时,垂体肿瘤体积较大还会出现这些表现:
● 人软乏力、精神食欲差、体弱、怕冷、记忆力下降、性功能低下、贫血、面色苍黄晦涩等,
● 以及肿瘤压迫周围组织而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
● 甚至可能因为垂体卒中(垂体瘤出血)而失明甚至危及生命。
不晓得大家发现没有,垂体疾病引起的这些症状都没有非常典型的,跟其他常见的糖尿病、心脏病、甲状腺、骨质疏松等疾病很容易混淆,所以垂体疾病患者兜兜转转去了多个科室才最终确诊,一定程度上也耽误了诊治。
而从治疗上来说,垂体疾病需要神经外科、内分泌代谢科、影像科、肿瘤科、病理科和实验医学科等多学科共同参与,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从2012年成立垂体瘤及相关疾病诊治中心以来,开展了多学科专家团队每周1次的联合门诊,让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及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为了让大家更了解垂体疾病,这周三(8月12日)下午,华西健康大讲堂将举办“多学科联合门诊(MDT)系列之垂体瘤的多学科联合诊治”专场线上活动。
本期主题
多学科联合门诊(MDT)系列之
垂体瘤的多学科联合诊治
活动时间:2020年8月 12日,14:30—17:30
Part 1:华西医院垂体瘤MDT团队介绍
主讲:姜曙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垂体瘤中心主任 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四川省神经外科专委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中国垂体瘤协作组委员,中国肢端肥大症诊疗指南制定参与人,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擅长:擅长经鼻腔—蝶窦显微/内窥镜下手术切除垂体瘤,以及显微镜下微创切除各种复杂、大型颅底肿瘤、颅咽管瘤、脑膜瘤等脑肿瘤,对于垂体瘤及相关疾病的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Part 2:月经紊乱,不孕:
我的身体出什么问题了?
主讲:余叶蓉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垂体瘤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医学会内分泌及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成都市医学会内分泌及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糖尿病杂志编委。
擅长:垂体-肾上腺疾病、肥胖、糖尿病、脂代谢紊乱、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等代谢综合症。
Part 3:特殊的“肥胖症”
主讲:李建薇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垂体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1型糖尿病学组委员,四川省预防医学会内分泌代谢病防控分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代谢病专委会常委,四川省医师学会内分泌分会委员,成都市医学会内分泌专委会委员
擅长:垂体-肾上腺疾病、肥胖、糖尿病、脂代谢紊乱、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等代谢综合症。
Part 4:垂体瘤的术前定性定位诊断和药物治疗进展
主讲:谭惠文
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诊断学分会青年委员,四川预防医学会糖尿病慢病防控分会青年委员 ,曾获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公派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内分泌代谢暨老年病学中心联合培养。
擅长:垂体-肾上腺疾病、肥胖、糖尿病、脂代谢紊乱、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等代谢综合症。
Part 5:垂体瘤规范化诊疗之我见
主讲:蔡博文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垂体瘤中心副主任 主任医师
四川省医师协会颅底神经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垂体瘤协作组专家,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内镜专家委员会第三、四届委员,中国医促会神经外科专委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垂体瘤学组委员,参与中国垂体瘤相关多项指南与共识的撰写和制定工作。
擅长:颅脑损伤、脑出血性疾病的诊治,颅内各部位脑肿瘤(如颅底及各部位脑膜瘤、转移瘤、胶质瘤、颅咽管瘤,垂体瘤的经蝶、经颅手术,松果体区及其他部位脑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对于垂体瘤、颅咽管瘤的诊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Part 6:伽玛刀在垂体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主讲:王伟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华西医院伽玛刀、神经调控亚专业创始人、学科带头人,四川省卫计委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华医学会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颅内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分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放射神经外科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功能神经外科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医师学会放射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世界疼痛协会中国专委会委员;世界神经调控(INS)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LEKSELL伽玛刀联合会会员。
擅长: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伽玛刀)、神经调控功能,包括:伽马刀:颅内良性、恶性肿瘤;脑血管畸形、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等疾病。神经调控疗法:(脑起搏器、脊髓电刺激器、迷走神经电刺激)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特发性震颤、难治性强迫症、抑郁症、狂躁症、厌食症、药物依赖、癫痫、神经病理性疼痛。脑起搏器程控:脊髓电刺激器术后程控。立体定向手术:颅内病变活检、脓肿/囊肿穿刺引流。
每位专家讲解结束后,将对网上大家的提问进行答疑!
本期仅做在线直播
直播时间:2020年8月12日
14:30-17:30
《柳叶刀》发布肥胖症定义意味着什么?中国医学专家最新解读
肥胖症的最新定义与标准来了,这意味着什么?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重大报告“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于1月16日在全球范围内发布,该报告由临床肥胖诊断标准委员会主席、伦敦国王学院Francesco Rubino教授牵头,汇集58位国际顶尖专家共同制定和审议。报告明确,目前使用的肥胖症测量指标无法实现准确的疾病诊断,因而妨碍了该疾病的治疗和防控政策的实施;并提出全新的基于证据的临床肥胖症定义,将其视为一种由过度脂肪直接引起的慢性疾病,解决了肥胖是否是一种疾病的持续争议,该定义和诊断标准得到全球75个医学组织的支持。同时,报告呼吁,所有肥胖人士都应在不受污名化和指责的情况下,依据临床肥胖症和临床肥胖前期的分类,获得所需的干预及治疗建议和健康照护。
1月17日,关于《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重大报告“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中国专家研讨会召开。研讨会对”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给临床和政策完善等方面带来的深刻影响进行研判。研讨会由中国肥胖联盟和广东省二十一世纪教育基金会共同主办。
我国超重肥胖人群患病率上升,新报告称不能单看BMI
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2024年10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正式印发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指出,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成年人的肥胖症患病率达16.4%。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可能为4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肥胖症防控已刻不容缓。
中国肥胖联盟作为肥胖症防治工作的重要学术平台,发布了关于支持《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的立场声明,对这一国际重大报告表示支持,并呼吁医学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教授谈到:“该报告基于肥胖以过度脂肪累积为主要特征,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证据的临床肥胖症以及临床肥胖前期的定义、诊断路径和治疗原则,明确了临床肥胖症是一种独立的慢性疾病,临床肥胖前期是一种肥胖状态的概念。基于此,二者有着不同的干预措施,为医生提供更明确的治疗决策依据。新理念的提出促使我们去审视和思考更多问题。”
这份报告称,目前在诊断肥胖症时,主要依赖体质指数(BMI)这一单一的身体测量学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了克服这一局限性,报告提出了基于证据的临床肥胖症定义,首次将肥胖分为“临床肥胖症(clinical obesity)”和“临床肥胖前期(pre-clinical obesity)”两种状态。报告建议采用一种更精细、更全面的诊断方法,列出了18条成年人临床肥胖症诊断标准和13条儿童青少年临床肥胖症诊断标准,以更准确地诊断肥胖症并降低误分类的风险。中国专家谈到,该研究成果的发布为中国肥胖症防治带来了新思路。
治疗将不再局限于内分泌科,“临床肥胖前期”提示预防重要性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则谈到,以往以体重下降为终点的临床试验多在内分泌科开展,但未来,这种研究将拓展至与“临床肥胖症”相关的各个专业科室,比如呼吸、心血管、骨科、神经内科等。这一转变意味着肥胖症的临床试验和治疗将不再局限于内分泌科,而是将更广泛地融入整个医疗体系。内分泌科和营养科在肥胖症治疗中的定位,将不仅关注肥胖症的治疗,还将致力于预防“临床肥胖前期”进展为“临床肥胖症”。这一转变有望推动肥胖症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提高整体防治效果。
《柳叶刀》报告的发布只是一个起点,而非终点。与会专家谈到,希望在未来的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标准,并结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土的诊断标准。针对亚洲地区的人群,专家也在积极讨论是否应制定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诊断标准,并期待更多临床证据来支持这一决策。
具体来说,比如,中国基层是否具有践行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的能力,以及如何承接这些一系列的诊断技术,包括器官损害如何去评价,这套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不是完善等问题,都是需要明确的地方。此外,还需要关注肥胖症研究的多学科融合趋势,鼓励多学科共同参与肥胖症的研究和治疗,以提高整体防治效果。
此前,中国肥胖联盟已开展多项探索,包括逐步搭建肥胖症临床数据平台,跟踪肥胖症重要临床结局;开展结构化培训,提高肥胖症诊疗专业技能;建立多学科合作的肥胖症诊疗范式,提升肥胖症医疗质量;促进医工、医药合作,推动创新减重医疗产品研发转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