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佛说肥胖怎么办(佛说胖子)

觉悟号 0
文章目录:

佛教故事:变胖有五个原因 你属于哪一种?

编者按:你想知道人变胖的原因吗?哪些方法可以让身心恢复轻安?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佛教故事》,其实胖者非一朝一夕,并非都归咎于先天的基因,其后天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性乃至心态的转变,都可能导致发胖。只有明白变胖的原因,才会采取正确的方法去改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和习惯,转变消极心态,重新收获健康与安乐。

佛在世时,于舍卫国为弟子说法,他的身边绕了上千的比丘和比丘尼,连城中的女居士,每天都会三度来到佛前,听佛说法。

在那时,舍卫国国王波斯匿皈依在佛的座下,为佛的在家弟子,他曾经有这样一段趣闻。

波斯匿王的身体不知怎么一直发胖,胖得行动困难,连坐、卧都不便,既懒得动又嗜睡,直到看医生、吃药都没有效用时,他才想到佛陀。他想:佛乃是大医王,我应该请求佛教我疗法。于是他就去见佛。

波斯匿王身体肥胖得需旁人扶持才能步下銮驾走动,至于礼拜佛陀,则根本无法做到。他便坐在一旁,禀告佛说:因为我发胖成病,以致行动不便,请佛宽谅我无法礼拜您。佛说:不要紧,你可坐在我身边,谈谈你的近况。

国王就请问佛:佛陀啊!不知我是什么业,身体一直发胖,行动笨拙不得自在,我要怎样才能恢复过去轻安的生活?

佛陀开示发胖五因:

佛告诉他:人之所以发胖,有五种原因。

第一是──贪食,整天进食不断,吃了很多餐;

第二是──喜眠,睡眠多时,好闲懒动;

第三是──骄傲,态度骄慢,只会指使别人,却不肯自己动身用力;

第四是──无愁,心无所思,从不肯用心思考、探索人生的真理;

第五是──无事,凡事不肯躬自亲身去劳作。

就是这五种原因,以致得“发胖症”。

国王听了,觉得很对,惭愧的说:我就是这样的人。

身为国王,他的厨师整天都在为也的餐饮忙碌,而他就从早吃到晚,甚至娱乐时,眼看宫女舞蹈、耳听歌乐,还是不停的吃;没事就是睡觉;而且他骄傲无度,习惯大声骂人;他虽已皈依佛法,却从没想过生死大事,更何况是国事,所以他无愁于一切事物;无事则整天享受。这些都是使他发胖的原因。

于是,他在佛前发愿改过──现在开始要用心关怀自己的生死大事及国民国事,要培养温柔的态度,以宽心待人;也要节制睡眠时间,控制饮食。

他发愿后,回去便交代厨师每餐送饭来时,要提醒他运动、节食、多珍重,就这样开始每天自我提醒,每餐酌减饭量。他的饭量一直减少,进餐次数渐减;睡眠时间也缩短,并尽量以佛的教法,在心中思考生死大事;且养成运动的习惯;时时关心周遭的事物,凡事皆亲自去察看、瞭解。

如此,他的体重一天天减少,身体也就一天天的结实。到能行动自如时,他就到佛前,在远远的地方便下轿,以轻安的步伐走向前礼拜,叩谢佛陀所授予的妙法,使他能节食、减睡、运动,修养心性,然后亲自处理国事,因而重获健康。

波斯匿王减肥记,佛系减重手册

人物简介:

波斯匿王(梵 Prasenajit ),是中印度憍萨罗国国王,兼领有迦尸国,与摩竭陀国并列为佛陀时代的大强国。波斯匿王与佛陀同龄,曾和佛陀辩论而结成好友,视佛陀如师,在印度与频婆娑罗王同是护持佛教的两大国王。

| 正文

佛在世时,于舍卫国为弟子说法,他的身边绕了上千的比丘和比丘尼,连城中的女居士,每天都会三度来到佛前,听佛说法。在那时,舍卫国国王波斯匿皈依在佛的座下,为佛的在家弟子,他曾经有这样一段趣闻。

波斯匿王的身体不知怎么一直发胖,胖得行动困难,连坐、卧都不便,既懒得动又嗜睡,直到看医生、吃药都没有效用时,他才想到佛陀。他想“佛乃是大医王,我应该请求佛教我疗法。”于是他就去见佛。

波斯匿王身体肥胖得需旁人扶持才能步下銮驾走动,至于礼拜佛陀,则根本无法做到。他便坐在一旁,禀告佛说:“因为我发胖成病,以致行动不便,请佛宽谅我无法礼拜您。”佛说:“不要紧,你可坐在我身边,谈谈你的近况。”

敦煌莫高窟壁画——妙音比丘因缘 (98窟—五代)

国王就请问佛:“佛陀啊!不知我是什么业,身体一直发胖,行动笨拙不得自在,我要怎样才能 恢复过去轻安的生活?”

佛陀开示发胖五因

佛告诉他:人之所以发胖,有五种原因。

第一是──数食:整天进食不断,吃了很多餐;

第二是──喜眠:睡眠多时,好闲懒动……;

第三是──骄傲:态度骄慢,只会指使别人,却不肯自己动 身用力;

第四是──无愁:心无所思,从不肯用心思考、探索人生的 真理;

第五是──无事:凡事不肯躬自亲身去劳作……。

就是这五种原因,以致得“发胖症”

国王听了,觉得很对,惭愧的说:“我就是这样的人。”身为国王,他的厨师整天都在为也的餐饮忙碌,而他就从早吃到晚,甚至娱乐时,眼看宫女舞蹈、耳听歌乐,还是不停的吃;没事就是睡觉;而且他骄傲无度,习惯大声骂人;他虽已皈依佛法,却从没想过生死大事,更何况是国事,所以他无愁于一切事物;无事则整天享受。这些都是使他发胖的原因。

于是,他在佛前发愿改过──现在开始要用心关怀自己的生死大事及国民国事,要培养温柔的态度,以宽心待人;也要节制睡眠时间,控制饮食。

他发愿后,回去便交代厨师每餐送饭来时,要提醒他运动、节食、多珍重,就这样开始每天自我提醒,每餐酌减饭量。他的饭量一直减少,进餐次数渐减;睡眠时间也缩短,并尽量以佛的教法,在心中思考生死大事;且养成运动的习惯;时时关心周遭的事物,凡事皆亲自去察看、瞭解。 如此,他的体重一天天减少,身体也就一天天的结实。到能行动自如时,他就到佛前,在远远的地方便下轿,以轻安的步伐走向前礼拜,叩谢佛陀所授予的妙法,使他能节食、减睡、运动,修养心性,然后亲自处理国事,因而重获健康。

寺院的伽蓝殿正中供的是波斯匿王

| 延伸阅读

很多人下了减肥的决定,但往往坏在了“吃”上。“吃吃吃”是很多人的人生信条,但这在佛教看来是一种“习气”,减肥的人要抵御吃的诱惑,其实也是一种修行。来看看南怀瑾是怎么说的吧。

吃吃吃 是饮食的习气在作怪(文:南怀瑾)

你说不吃会饿,那是假饿。我有廿八天不吃饭的体验,告诉你们经验,饿是饿不死人的,但是要懂得气功,使胃肠内的气充满。胃肠的功用就是不停地动呀动的,把吃进去的东西摩擦消化掉。东西消化完了,胃肠内是空的,它一样要蠕动,如果气不充满,胃摩擦破了就出血。

有位学佛的老居士看我既不吃饭又不睡觉,真好,可以多做好多事,跟着学不吃饭,十四天就进医院了。我去看他,胃已经割掉三分之一,问他为什么会胃出血?他嘻嘻笑,说不好意思,“我学你耶!不吃饭”,我说:“你真是跟自己开玩笑,这不是好玩的,那要有方法,你不懂方法,怎么可以乱搞?”

不过,一般人如果一星期中,一天一夜不吃饭,清理清理肠胃,那是非常好,非常合乎生理卫生。中国佛教的丛林制度是百丈禅师创立的,他告诉你:“疾病以减食为汤药”,不管什么病,先要把肠胃清理一番,比吃什么药都好。

“不非时食”,不仅有卫生的道理,还有要头脑清醒,欲念不起,就要过午不食。为什么不起欲念,因为你把欲念饿死了嘛!格老子!你不乖,不听话,老子就饿死你。真饿了一夜,也就乖了。欲念不起,脑子清醒,才容易得定慧。不非时食有这么多好处,中国人早就知道这些道理,所以有一句土话:“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可惜大多数人却喜欢在晚上拼命吃。

至于庙子上的过午不食,真是受不了。我所看到的当年虚云老和尚的丛林——南华寺——六祖的道场,戒律之严,规矩之严,到了晚上就受不了,连锅巴都有僧人偷去吃,所以虚云老和尚连锅巴都锁在柜子里。我说:“师父啊!太过份一点了吧!”“嘿!不这样不行嘿!”

我年轻的时候也练习过“过午不食”,我那个时候一顿饭都要吃三碗,怎么办?光从三碗减为一碗半,训练了好久。后来慢慢改为一碗、半碗,最后剩一口,这一口最难戒掉了。一口戒掉以后,还不行,用几颗生的花生米咬咬也很舒服。最后可以不吃了,但是一到晚上,嘴里淡淡的,总想弄点东西吃吃才有味道。

所以,现在得到一个结论:过午不食,乃至完全不食,不难,困难的是饮食的习气难断。在我廿八天不吃饭的过程中,最难过的是第三天,要饿死就是第三天到第四天,像死了一样,别说手拿不动,连指头想动一下都没有力气。不过,我晓得,老一辈告诉我这个经验,一到第四天,精神恢复了,精神好得很,那眼睛像电灯泡一样发亮。第十一二天不吃都没有关系,可是家里孩子们或朋友来吃饭,好菜端上来,站在饭桌旁转,告诉朋友这个好吃、那个好吃,自己何尝不想吃?当场发现这个现象。修行就得这样修,自己起心动念都要晓得。

饮食的念头,阿赖耶识的种子、习气很难去掉,不吃饭有什么用?这一念想吃的习气转不过来,一点用都没有,冤枉不吃饭。你还自以为已经三天不吃饭,了不起,坐在这里想,过了一百天后大吃一顿,什么鸡腿、牛肉、红烧豆腐,你的修行统统完了。甚至我还有一回在梦中大吃来,一醒来,我知道,统统完了,为什么?因为你所有习气的种子都爆发了,假修行,这不能欺骗自己,在梦中习气爆发了,有什么用?

一白遮十丑,一胖毁所有。瘦身,不仅仅为了美丽,更多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减肥无非两个条件:管住嘴,迈开腿。而在佛教中,其实有很多办法都可以帮助你瘦下来,一起来看看吧。

过午不食

过午不食,是佛陀为出家比丘制定的戒律。在律部中正确的说法叫“不非时食”。也就是说不能在规定许可以外的时间吃东西。这个时间就是在太阳到正中午后,一直到次日黎明,这段时间是不允许吃东西的。但是身体有特殊需要的除外(例如病人)。正中午指的不是中午十二点,是以太阳升到正中天为准。

从医学或生理学的观点看,少食和短时间不食,也是有利于人的健康的。因为我们的大脑是机体代谢中最旺盛的器官,其耗氧量是整个身体的20%左右。倘若我们吃了过多的食物,那么,大量的氧就要去消化胃中的食物,这时大脑一旦供氧不足,便有昏昏欲睡的感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饭饱神虚”。

拜佛

佛教认为拜佛是消除业障和增长善根的一种修行方法,对人的功德很大。同时拜佛又是锻炼身体的一次活动。拜佛时四肢全身都得到活动,有舒筋活血之功效。而且佛教强调人们拜佛时心要专一虔诚,动作徐缓安详,意作观想,观一身化无量身,遍往十方无量世界礼拜供养无量诸佛,利益无量众生。

不过拜佛看似简单,实则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哦。如果动作到位,拜佛其实很锻炼毅力,而且真的全身上下都能得到活动,不失为一项很好的减肥运动!

素食

提倡素食可以减少杀业,增长人们慈悲心,素食是汉传佛教的一种优良传统。从健康方面说,吃素可以瘦身。多数的蔬菜属于低卡路里,即使装了满满一大盘,再淋上一些沙拉酱,也不过50左右的卡路里而已。一般人纵然大吃特吃也不至于肥胖。而且,生蔬菜的体积很大,很适合节食中的人,所含的维生素C及A都很丰富,又能够预防便秘、美化皮肤,当然可以说是很理想的瘦身美容食品了。

而且素食简单易做,工作繁忙也可以轻松享受美味。在这里,分享给大家星云大师做素菜的经验心得。

很多人为了减肥往往会采取节食的办法。适当有效的节食方法的确能够帮助我们重塑正确的饮食观,而在佛经中也有关于“节食”的故事哦!看看能不能给你启发。

如是我闻,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中。当时,波斯匿王身体肥大,气喘吁吁,满身流汗地来到佛所,顶礼佛足,退后坐在一旁。

波斯匿王对佛说:“如今这个身体,就是太肥大了,我常常因为这个肥大的身体而感到惭愧,苦恼。”

世尊就说了则偈语:“夫人常当自忆念,若得饮食应知量;身体轻便受苦少,正得消化护命长。”

后来,波斯匿王天天饮食有节量,身体也天天转变的小了,更加轻便了。

波斯匿王后来又来到佛所,当时的他身体轻便,容貌端正。对佛说:“世尊,我如今由于奉持了佛的教导,现在身心得到无量的安乐。南无佛,至真,等正觉。我现在得到利益,都是由于饮食有节制的缘故。”(来源:《杂阿含经》)

原来这才是佛门弟子多高寿的原因!避开这九因缘,才能健康长寿!

佛门弟子大多高寿,在饮食方面,佛家提倡的素食、少食都是减轻身体负担的饮食方法,佛家的禅定、诵经和独有的养生功法又能内调外养,因此修佛的人都能够筋骨强健,内心安宁,自然也就能健康长寿。

若按照佛家的饮食和修行法来做,一般都能够有较好的精气神和较长的寿命,但有的人为什么就短寿呢?佛家的医典《佛说佛医经》把人不到寿而死的原因归纳为九个:①不应饭为饭;②不量食;③不习食;④不出食;⑤止熟;⑥不持戒;⑦近恶知识;⑧入里不时,不如法行;⑨可避不避。其中,“不应饭为饭”(刚吃完饭又吃),“不量食”(食无节制),“不习食”(吃饭不定时),“不出食”(未消化又吃)四条都是说饮食没有规律,要不就是不定时,要不就是不定量,这样会扰乱身体消化系统本来的秩序,导致肥胖或肠胃功能紊乱等病症。

佛家讲究过午不食,吃的食物也都是很简单朴素的素食,因此现在人为了减肥或是治病,都采用佛家的饮食方法,几个月之内便可看到明显效果,身体变得轻快了,皮肤也变得干净了,一些因肥胖而导致的病症如糖尿病、高血脂等也都减轻了。

“止熟”,是说忍大小便,这当然是给身体的肾脏系统造成了压力。人有三急嘛,一来就要马上去排掉。

其余几条是教导人要端正行为的。“不持戒”就是犯戒,不论是酒戒、色戒还是杀戒,都会带来不良的结果;“近恶知识”就是与不三不四的人亲近,受到不好的影响;“入里不时,不如法行”,去到别人家里但不规矩,动了贪心妄念,闻见不宜视听的事情不避讳等;“可避不避”就是对于可以避免的不必要的伤害不去积极加以避免,比如出门见到打架斗殴等祸事或是猛兽、恶人却不躲避,以致遭殃,这跟儒家说的“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一个道理。

对于以上致害的“九因缘”,前四条可导致身体内部生病,后五条可导致外伤,都是应该避免的,从预防角度着眼,能避则避,身体排除了内忧外患,必能长寿。

本文来源:《张其成佛家养生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