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隐藏性肥胖(隐藏性肥胖怎么减肥)

潇湘晨报•晨视频 0
文章目录:

有一种胖叫“隐性肥胖”?看不见却很伤人,该如何改善?

有一种苗条叫“看着很瘦”,有一种肥胖叫“隐形肥胖”。什么是隐形肥胖?顾名思义,就是看起来很瘦,但实际上却有很多肉,而且这些肉大多长在了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也就是肝脏、肠道、胰脏的周围。隐性肥胖多见于办公一族,以及使用节食、药物减肥、运动方式不当的错误减肥人群。隐形肥胖有哪些表现,如何改善隐形肥胖呢?

“运动才是真手段,肌肉才是硬道理!”脂玫乐首席营养师表示,运动的时候不能一味的只做有氧运动而忽略力量训练,力量训练能更好的增加肌肉含量,从而提高基础代谢。可以每天进行30-60分钟有氧运动,如游泳、慢跑,骑自行车后,再加上力量训练5-10分钟,如平板支撑,跳绳、俯卧撑等。有氧运动可以持续性消耗脂肪,再通过力量训练增加肌肉量,提高代谢,从而更好的达到燃烧脂肪的效果,同时体型会变得越来越紧致有曲线。

脂玫乐首席营养师推荐用粗粮代替主食,如用全谷物、杂豆和薯类来替代精制谷物。像大家所熟悉的红豆、豌豆、红薯等粗粮,不仅供能较低,膳食纤维还很高,营养素也较全面。增加蔬菜的摄入,如西兰花、上海青、生菜等,蔬菜体积大饱腹感强,且热量较低。另外,在肉类食品中可以选择鱼虾和禽类,如草鱼、瘦牛肉、河虾,热量低,蛋白质高,更有利于减肥。要避免高脂高热量的肥肉和荤油,烹饪方式尽量选择低油低盐的蒸、煮、炖、拌等。

通讯员高洁 潇湘晨报记者张树波

【来源:潇湘晨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有一种「隐藏肥胖」,被体重蒙蔽了

「终于到100斤,继续加油」、「啊,怎么又胖了5斤」,「谁谁谁,一个月减了30斤」

减肥的朋友,总是对体重很敏感,单纯的看待体重的增减,并不是肥胖的绝对标准。

你会不会有这样的疑问:明明体重不重,看起来甚至还有些瘦削,为什么却顶着个圆鼓鼓的大肚子呢?

看着100斤的,肚子好像130斤,所有的肉,都堆在肚子上了,这种「隐藏肥胖」,单纯看体重,可能还看不出来。

一体检,就被告知「内脏脂肪」超标,满脸疑惑,这咋回事啊?

关注内脏脂肪,对减肥更有用

人体内,存在着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两种。

皮下脂肪,就是存在于皮肤下层中堆积而成的,主要集中在大腿,小腿,手臂等皮肤面积大的位置,给人的感觉就是拜拜肉,大象腿。

内脏脂肪是附着在心脏、肝脏、肾脏、肠胃等等内脏周围的脂肪。

内脏脂肪的特点是容易堆积,也容易去除。

男性和绝经后的女性更容易堆积。与皮下脂肪不同,它的特征是肉眼看不见,用手抓不到。

给人的感觉就是肚子大,临床经验显示,90%以上的“大肚子”都是内脏肥胖者。

世卫研究显示:91%关心家人健康的女性急于帮助家人或者自己减掉可怕的脂肪;

但减脂的过程中,只注重减掉“皮下脂肪”,而忽略“内脏脂肪”。

▲内脏脂肪不断压榨脏器的生存空间。

相较于皮下脂肪,内脏脂肪更加危险,因为这种看不见的脂肪,最容易被忽视,又直接损害内脏器官。

脂肪囤积在肝脏,就是脂肪肝;囤积在心脏,就会心脏病;囤积在肾脏,就会高尿酸。

减少内脏脂肪,对减肥来说,更有意义。

关注腰围,比体重更重要

内脏脂肪超标,很明显的一个外部特征就是肚子大,以及一些其他的关联词:中心肥胖、腹型肥胖、将军肚、苹果型身材。

这些外部特征,都指向一个部位:腰围超标。

腰围过粗,一般预示着内脏脂肪增多,比单纯性的肥胖对身体带来的影响更大。

国人大多是向心性肥胖,有些人体脂含量偏高,腹部有脂肪堆积,但因为体重可能没变化,因此没引起足够重视。

如何判定腰围超标(腹型肥胖、内脏脂肪过多),有两个简单的标准:腰围、腰臀比。

大家在家就可以自行测量计算,腰围、腰臀比两个数据综合参考,假如均超标,减少内脂就极为迫切了。

首先,节食是无法消除内脏脂肪的,其次,减少甜食,淀粉,不饱和脂肪酸(人工黄油,代可可脂,奶茶)的摄入,多吃绿叶蔬菜(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

当然,消除内脂,不妨看看脂贼王-植物甾醇酯,谭天伟院士专利发明。

国庆佳节临近,回家看望年迈的父母,高胆固醇,三高问题时刻威胁着父母的健康。

国庆不知道送啥给她们,但送健康总没错,不如试试植物甾醇酯,送父母,送公婆,就是送健康。

多部门启动“体重管理年”,肥胖隐藏哪些风险?

中新网北京6月27日电(韦香惠)“小胖墩”“节日胖”“假期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改善,体重问题日益凸显。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联合印发《“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自2024年起,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视频:国家卫健委:超重肥胖问题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亟需加强干预来源:中国新闻网

肥胖背后隐藏疾病风险

今年5月,第十届中国肥胖预防控制科学大会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目前有约19%的6至17岁青少年、约10.4%的6岁以下儿童超重和肥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在会上介绍,肥胖是糖尿病、肿瘤、骨关节疾病等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与维持健康正常体重人群相比,超重肥胖人群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升高122%。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卫兰香向中新健康表示,肥胖大多是饮食摄入过多,生活不规律、或者疾病引起身体内分泌的变化后,身体出现肥胖,而这类人群常常伴有甲减、胰岛素抵抗、月经异常、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痛风、脂肪肝等疾病。

卫兰香提到,如果一个人连续两个月、三个月都是比原来更少吃,运动更多,体重还不降,建议到医院进行检查。

超重人群可通过体重管理回归健康

据悉,“体重管理年”活动围绕学生、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职业人群、孕产妇、老年人在内的五类重点人群,提出一系列体重管理规划。

国家卫健委、全国妇联将指导各地按照规范,免费为城乡0至6岁儿童提供相应健康服务,加强科学育儿咨询指导服务,强化体格生长监测、营养与喂养指导、运动指导,预防和减少儿童超重和肥胖。国家卫健委还将推广应用孕期增重标准和孕产妇营养保健服务指南,推动孕产妇营养门诊建设,减少肥胖的代际传递。

国家卫健委、教育部等部门将牵头开展健康学校创建行动计划,配齐学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学校医务室体重管理能力,开展儿童青少年的合理膳食、主动运动和心理干预等保健工作。高校也将开展大学生健身活动,将合理饮食、体重管理、科学生育等健康教育内容纳入选修课程。

另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健康指导作用,指导老年人选择适口餐食、适当运动、维持适宜体重,定期测量老年人体重、身高、腰围和基本运动功能等指标,开展体重管理综合干预指导。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赵文华表示,大多数超重人群、特别是年轻人群属于能量过剩型肥胖,可以通过体重管理回归健康体重,获得健康效益。

减重没有捷径,专家提倡体育运动碎片化

中新健康注意到,近年来,减重需求兴起,产业链企业纷纷加码布局,如诺和诺德宣布其减重适应症药物司美格鲁肽在中国获批上市,国内其他药企也积极投入研发和生产类似药物。有投资机构估计,到2030年,全球减肥药市场的规模将飙升至1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200亿元)。

专家指出,肥胖的发生涉及复杂的机制,既有遗传因素,又受到其他代谢性疾病的影响,还有现代社会的环境因素。因此,减重也是一项科学、系统的工程。超重者不能仅依赖减重药达到治疗目的,还应积极寻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治疗基础性疾病等。

《自然》杂志旗下的Nature Portfolio近期发文,研究发现,相比平时不锻炼,每周450分钟的快走与多活4.5年有关,经常锻炼能增强免疫系统,预防慢性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然而,全球25%的成年人达不到世卫组织推荐的每周运动量: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锻炼(如快走)或75-150分钟的高强度锻炼(如跑步)。

对于当下工作、学习、生活节奏较快的情况,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国民体质与科学健身研究中心主任徐建方提倡体育运动生活化、碎片化。他表示,每天有若干个小于10分钟的锻炼,对于减脂都是有效的。比如上下班多步行一段,膝关节、踝关节没问题的爬楼梯,在办公室也可以进行简单拉伸等短时间运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