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阀
中国成年人超重群体庞大“减重”有什么新招?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9月10日电 “中国成年人超重人群比例约为40%,肥胖人群比例约为10%。”近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场糖尿病与代谢性疾病诊疗论坛上,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列出有关肥胖人群的一组数字。那么,在肥胖问题上,“减重”有什么新招?
资料图。
去年12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
目前,减重有什么新方法?据介绍,2月25日,由张忠涛主导的国内首例可吞咽胃内球囊置入术成功完成,标志着由北京友谊医院牵头的国内胃内球囊多中心临床试验启动。截至目前,入组过半,预计今年10月份左右完成入组。
试验中,受试者需吞服一颗被预压缩在胶囊中的胃内球囊。球囊与输注导管相连。通过吞服,球囊被送入胃内,导管另一端留在体外。胶囊进入胃部后迅速溶解,随后通过导管体外端向球囊内注入生理盐水,充盈完毕后,导管从球囊上分离,球囊自封闭阀关闭,充盈的球囊占据胃内空间,即完成球囊置入过程。
张忠涛介绍,从已完成有效终点随访受试者的初步结果来看,减重效果较为明显,超过七成受试者实现减重超过体重5%的预设目标,球囊按期在体内崩解,球囊残骸顺利自然排出,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他解释,胃内球囊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减重手术的存在不再必要。球囊减重与减重手术具有不同适应症,减重手术主要适用于中重度病理性肥胖症的病人,而球囊减重更适用于超重和轻度肥胖的人士,二者互补。
据介绍,相比减重手术是“减法”减胃,胃内球囊是通过“加法”占胃,减少胃腔有效容积而减少摄食量。胃内球囊可实现4~6个月后自动崩解,球囊残骸可经肠道自然排出,而不造成消化道梗阻。
张忠涛解释,目前的临床研究认为,在4~6个月时,体重基本上可达到球囊最大减重量,如长于6个月,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胃溃疡或胃损伤。(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FDA批准“胃泵”减肥仪器 以打击肥胖
据外媒报道,本周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管局(FDA)批准了一个称为AspireAssist的“胃泵机”,这款减肥设备通过放置管道可以帮助人们将胃中部分未消化的食物抽出体外。FDA表示,如果使用得当,该设备可至少将每餐约30%未消化的食物从胃中抽出,这被视为圈带手术的替代品。
这款设备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患者需要接受一个15分钟的小手术,将一根导管穿过腹部插进胃里;将导管一端固定好后,医生会在出口端放置一个“圆盘形状的端口阀”,并通过一个小型水泵不断向胃部输水;随后这种设备会将混有未消化食物的液体从胃里泵出。这种方式是为了确保肥胖患者只能从胃中抽出部分食物。
患者在进餐20至30分钟内可利用AspireAssist设备从胃中抽取食物,整个过程将耗时10分钟左右。FDA还特别警告称,AspireAssist使用相关的副作用包括偶尔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
目前AspireAssist设备已完成了临床试验。111名患者和60名对照患者分别接受了AspireAssist治疗和生活方式治疗。一年后,使用AspireAssist设备的110名患者平均减重12.1%,而60名对照患者仅平均减重3.6%。
中年以后,唯有运动是治愈身心的良药
百余年来,人们的平均寿命从47岁延伸至76岁,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老化问题;而65岁老人所将面对的三种慢性病(高血压、过胖、糖尿病)的威胁,其实都是因为生活形态在老化的当下,对心智造成的重大危害。不良的生活形态在杀死身体时,同时也会杀死大脑。老化的细胞工作不利时,就会出现废物的堆积,免疫系统的启动,发炎症状的连锁反应等。神经元突触活动的减少、树突的萎缩,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减缓退化的过程。
情绪上的衰退会也让生命热情凋谢,千万别让体力衰退的外在条件,阻断了动机,让忧郁乘虚而入。而运动正因为适当地强化了体能,亦纾解了情绪、提升了自信。阿尔茨海默氏症、中风和帕金森氏症,能透过生活方式和环境来加以抑制。通过运动刺激,也能增加神经联结,对于其他保护因子的分泌,也能有效延长对应治疗药品的疗效。
当人们能意识到,运动的效果不只对身体好,对大脑一样重要时,就能有较佳的动机。
长久以来,我们对长寿充实的人生所开立的处方并没有太大改变,时常运用的大脑、健康的大脑食物,一直都是我们保持心智灵活的重要组件。吃得对、吃得少(摄取较少的热量),成了我们第一个简单原则。启动细胞修复机制的食物——洋葱、大蒜、花椰菜,因含有低量的预防虫害的毒素,可以诱发细胞的压力反应。
除了饮食,运动也能让人保有活力。运动能强化心血管系统,调节能量,能减少肥胖问题,提高压力阀值,改善情绪,增强免疫系统,巩固你的骨骼,激发动机,强化神经可塑性。
整体运动应该包括四大部分,是从燃烧脂肪到制造大脑结构性改变必要的元素:
1.有氧训练:每周4次最大心跳60%~65%进行30分钟到1个小时的运动。
2.肌力训练:每周2次重量或阻力训练器材,强化肌肉和骨骼。
3.平衡与柔软度训练:每周2次,武术、舞蹈或瑜伽。
4.心智运动:不断学习、阅读,多做益智游戏,会造就比生理年龄年轻10~20岁的大脑。
有氧运动可以对所有的忧郁症状产生正面的影响,运动能让大脑充满脑内啡,不但能在体内钝化疼痛感,还可以在脑部产生愉悦感。当你做运动时,除了会有愉悦感,你对自己也会感到更满意。改变你的运动习惯就等于改变罹患忧郁症的几率。
运动除了提升脑内啡的浓度,还能调节所有抗忧郁药锁定的神经传导物质,能在一开始就立刻增加肾上腺素在某些脑部区域的含量,发挥唤醒大脑、保持大脑正常运作与建立自尊心的抗忧郁效果。运动也能促进多巴胺的分泌,达到改善情绪、增加幸福感与提高注意力的目的,这也是控制成瘾的关键。血清素同样也受运动的影响,而且是稳定情绪、克制冲动与提升自尊心的重要元素,它还能跟皮质醇相互抗衡,帮助我们赶走压力。
运动的抗忧郁效果跟药物一样好,但接受药物治疗的受试者却体验到更立即的缓解效果。长远来看,运动比药物更有效。对某些人来说,当药物没效时,运动还可以派上用场。
早期医生会奉劝所有焦虑症患者应该避免运动,最好保持静止不动。但事实上,据1960~1989年所做的研究报告显示,运动具有减轻焦虑的作用。吃药控制当然没什么不对,但如果能通过运动获得相同的结果,对自己情绪处理能力会更有信心。
心脏科医生曾指出:“运动训练已证实可以减轻50%以上的焦虑症状,运动训练也是治疗慢性焦虑的方法之一。”心房利钠胜肽(ANP)不只能阻断肾上腺素流动与减缓心跳,它还能减轻焦虑的感觉。如果恐惧是永远的,要摆脱焦虑就是在一种“恐惧消除”的神经运作过程里。虽无法抹除原始的恐惧记忆,但可以借由创造并强化新的记忆将它覆盖掉。
所谓“积极因应”就是借由采取某种行动,对任何焦虑的危险或问题做出反应,而非消极地坐困愁城。它不专指运动,但运动绝对称得上是一种积极的模式。
最好的方式是双管齐下,将药物和运动相结合,药物可以提供立即的安全感,运动则能从根本上解决焦虑问题。
压力能促进能量补给,也可能拖垮大脑。穿梭在血液中的皮质醇会以数种面貌在压力反应中出现,它会通知肝脏制造更多葡萄糖到血液里,以便能量可以全部流向与“战或逃反应”相关区域,使身体对胰岛素产生阻抗。如果皮质醇运作有增无减,如同面临长期压力的情况,会将多余脂肪累积在腹部,形成一圈油脂。
现代文明生活简直是跟人体本能作对:压力反应是一种精细的适应行为,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让我们几乎不得片刻休息,所有事最后累积成压力。研究指出,借由把运动融入生活中,我们将拥有更丰富的社交生活,它能激发我们自信心并提供与人接触的机会。运动所带来的活力与干劲,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并维持人际关系。
本文合作作者:【美】约翰·瑞迪 埃里克·哈格曼
编辑:沙 果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