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上方肥胖(肚子上部肥胖)
上腹鼓、下肢细,其实是中焦瘀滞了,打通中焦,脂肪自然消掉!
你是不是一边觉得上腹部鼓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另一边觉得下肢纤细,却松松垮垮,缺乏紧致感......
这种情况其实就是身体代谢失衡,引起的上半身肥胖而下半身瘦弱的困扰。身体之所以陷入这种不协调的状态,核心问题其实出在“中焦代谢站”——脾胃。
脾胃,位于人体的中焦,是营养吸收与废物排出的关键,既要负责食物的消化吸收,又要调控水谷精微的输布与排泄。
当中焦脾胃功能瘀滞,就会形成“代谢瓶颈”,营养过剩转化为脂肪堆积;废物滞留体内,难以排出。此时若单纯节食,会伤脾胃,只运动,又可能因营养不足而疲惫。
而中医解决这一难题的法宝,就在于:疏通中焦枢纽。通过调理脾胃恢复其代谢功能,让多余的脂肪得以消耗,废物顺利排出。
基于此,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良方——山楂荷叶饮,仅用两味药,就帮助身体重建了“代谢平衡”的健康机制。
组方:山楂,荷叶(具体使用时,需根据个人体质及肥胖类型,辨证加减配伍。)
它是如何发挥效力的呢?
首先,山楂擅长化解中焦的食积,如果脾胃中的食物残渣无法及时消化,就容易转化为脂肪堆积。但山楂一到,就能将这些食积一一化解,促进脂肪的燃烧与代谢。
然后是荷叶,它不同于其他利湿药材,荷叶轻盈飘逸,擅长升清降浊。
荷叶的作用能贯穿全身,从脾胃到全身经络,所以饮用后,全身就像被一股清新的力量所包围,能促进气血循环,加速脂肪的分解与排出。
所以说这两味药,一个消食化积,一个升清降浊,配伍使用,就能够解决中焦瘀滞、代谢不畅的问题,让脾胃强健起来,体重自然下降。
患者翟女士,32岁,长期久坐办公室,上腹部肥胖明显,下半身相对纤细。自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但体重却持续上升,下肢虽细却缺乏紧致感,舌苔厚腻,脉滑。
辨证属中焦瘀滞、代谢不畅之证,治以消食导滞、健脾降脂。
辨证之后,给其在上方基础上加味神曲、泽泻、陈皮、白术、茯苓、薏苡仁等进行调理。
坚持服用两周后,消化不良症状减轻,上腹部开始有收紧感。
调方继服一个月后,体重明显下降,上腹部赘肉减少,下肢紧致感增强。
嘱其注意饮食结构调整,增加运动量,继续巩固调理一个月后,体重从138斤降到了118斤,稳定在健康范围,身体线条更加匀称。
为什么人一胖先胖肚子?或是基因导致的,4个方法让你甩掉大肚腩
人到中年,“啤酒肚”似乎已经成为标配,不论男女,小腹上的一圈赘肉将裤腰带撑得紧紧的,既影响外形,又影响生活,用尽方法也难减掉半分。
最近,37岁的王女士就备受啤酒肚的困扰。
王女士的身材并不算胖,体重控制在110斤左右,但奇怪的是,四肢苗条的王女士,却拥有一个格外“突出”的小腹。赘肉层层堆叠,像泳圈一般,上面还分布着少许肥胖纹。
这让爱美的王女士十分自卑,连修身服饰都不敢多穿。
为了减掉小腹,王女士尝试了多种办法,节食运动、喝减肥茶、花高价到美容院抽脂……结果一番折腾下来,小腹不仅一点变化都没有,王女士还因为摄入营养不足突然晕倒,被紧急送往医院治疗。
对此,王女士感到十分不解:怎么自己多番努力,为什么依旧甩不掉腹间赘肉?
答案出人意料,原因或许就藏在她的基因里。
一、减不掉的“腹型肥胖”医学领域将“四肢苗条,小腹突出”的情况称为腹型肥胖,我国腹型肥胖人数庞大,China PEACE百万人群项目研究表明,在35-75岁的人群中,每7人就有1人肥胖,每3人就有1人有腹型肥胖。
要明确的是,不是所有肥胖都是腹型肥胖,我国定义腹型肥胖的标准为:
腰围男性 ≥ 90 cm,女性 ≥ 85 cm。
有的人明明看着很瘦,但腹部脂肪却很多,尤其是女性比较常见。为什么小腹容易囤积脂肪呢?有2个层面的原因。
1、生理原因
①女性基因
今年2月,一篇发表在《自然》子刊上的研究指出,部分女性更容易胖小腹,与基因有关。
经过遗传分析,研究者发现:SNX10基因与女性腰臀高的关联度最强。一方面,它有控制脂肪细胞成长和沉积的能力。另一方面,它还与较高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有关。
②男性激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体内的雄激素会逐渐减少。
欧洲一项数据显示,正常雄激素标准为11.5mol/L,腰围<95cm的人雄激素最高,平均约为13.7mol/L。腰围>102cm时,雄激素大约是10.9mol/L,低于正常值。
图源:央视《健康之路》
雄激素减少,内分泌和代谢会受到影响,不利于维持肌肉量,相对的脂肪量会增加。当脂肪在腹部堆积的时候,体重虽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腹型肥胖却很明显,也就是所谓的“啤酒肚”。
2、后天习惯
①饮食不规律
三餐不规律、饥一顿饱一顿、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都可能导致能量过剩,引起腹型肥胖。
②营养不均衡
饮食结构不合理,摄入过多高能量、高糖、高脂肪、高蛋白质、低纤维的食物,导致营养不均衡。
③睡眠不充分
长期睡眠不足也会引起腹型肥胖。一项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儿童或青少年睡眠时间短与成年后肥胖风险相关,睡眠时间过少会增加BMI值提高的基因风险。
另一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儿科学》的研究指出,夜间睡眠不足8小时的青少年,上腹部脂肪堆积和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的风险增加。
④久坐不动
长期久坐不动不仅可能导致肌肉劳损、椎间盘突出等疾病,还会降低身体的代谢率,增加脂肪堆积的可能性,加快腹型肥胖的出现。
三、“要人命的”腹型肥胖腹型肥胖不仅降低“颜值”,更重要的是,它对身体健康的危害也很大,可能诱发多种疾病,例如:
- 脂肪肝
过多的脂肪囤积在肝脏,容易形成脂肪肝,如果不及时干预或干预不到位,经过十几年、几十年的发展,脂肪肝可能转变成肝硬化,提升肝癌风险。
- 糖尿病
肥胖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肥胖者的糖尿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5倍以上。肥胖者的人体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更容易产生胰岛素抵抗,再加上胰腺长期超负荷工作,可能导致功能逐渐衰竭,诱发糖尿病。
- 高血压
肥胖不仅是高血压的高危因素,还会让高血压更难以控制制,形成“难治性高血压”。
- 心血管疾病
腹型肥胖会引起糖脂代谢紊乱,从而加快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速度,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四、怎么做才能预防腹型肥胖?第一步,先调整饮食结构。
保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水,同时避免过多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其中,蛋白质以鸡鸭、鱼肉、牛奶、鸡蛋等高蛋白低脂肪食物为主。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控制高油、高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第二步,配合规律的运动。
适当运动,并持之以恒,建议“有氧 抗阻 平衡 柔韧”等多种运动科学结合,每周有效运动时间不少于150分钟。
第三步,保证足够的睡眠。
睡眠障碍会增加肥胖、糖脂代谢异常和血压异常的风险,所以充足的睡眠十分重要。建议成年人每天保证6~8小时的睡眠时间,睡前避免进行激烈运动,或者食用含咖啡因、酒精的食物,以免影响睡眠质量。
最后,避免错误的站姿。
错误的站姿可能导致盆骨前倾,凸出小腹,应尽量避免。建议站立时重心稍微向前,有意识地微微收腹,既能锻炼腹部肌肉,又能避免盆骨前倾。
腹型肥胖已经非常常见,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通过有效的方法减少脂肪,保持良好的体型,对健康有大大的好处!
参考资料:
[1]三成国人腹型肥胖! 阜外医院270万居民调查. 中国循环杂志. 2021-06-12
[2]Hansen, G.T., Sobreira, D.R., Weber, Z.T. et al. Genetics of sexually dimorphic adipose distribution in humans. Nat Genet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88-023-01306-0
[3]有肚腩不是你的错!有些人基因里就写着「易胖肚子」. 生命时报 .2023-02-27
[4]关于睡眠与肥胖,这些结论不可不知!,医脉通,2016-06-27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肚子越大,脑子越傻?这5个“胖肚子”的习惯,劝你趁早改了吧
生活节奏加快,久坐不动
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
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
让很多圈友的肚子越来越大
很多人却不当回事
但是你知道吗?
肥胖不仅影响形体美
还会给健康带来“暴击”!
有研究显示“肚子越大,脑子越傻”
这种说法是真的吗?
肚子大还有哪些不利影响?
我们又应该如何减掉大肚腩呢?
史文丽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北京博爱医院
副主任营养师
划重点
01
肚子越大,脑子越傻?
近日,柳叶刀子刊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Western Pacific上刊登的研究揭示了肥胖的又一大危害——肚子越大,脑子越伤!
这项在近万名亚洲人群中开展的流行病学分析和两样本孟德尔随机研究显示:内脏脂肪和BMI升高,均与认知能力下降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具体来说,内脏脂肪每增加0.27kg,认知能力便会随之下降,相当于认知年龄衰退了0.7年。
综上,在亚洲人群中,人体脂肪含量是认知功能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MR分析显示,内脏脂肪和BMI的升高与认知表现下降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看来,减肥再添新好处——“益脑防痴呆”!
研究者强调,全球痴呆症的负担正从西半球转移到亚太地区,每年约有400万的亚洲人罹患痴呆症,占全球新发病例的40%左右。此外,亚太地区的肥胖流行率已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了7%,甚至还处于上升趋势。因此,预防和控制肥胖症,在维持亚洲人群的认知功能、预防痴呆症及其他慢性病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划重点
02
肚子大还容易导致哪些疾病?
一、高血压
肥胖者体内的脂肪组织大量增加,使血液循环量相应增加,心脏的输出量增多,致使每分钟排入血管的血量增加,同时也使小动脉的外周阻力增加,进而导致小动脉硬化,促使高血压发生。
二、高血脂
肥胖者,尤其是腹型肥胖者比普通人更容易出现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异常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反而降低,也可以说是该高的不高,该低的不低。
三、脂肪肝
肥胖者体内大多存在血脂升高,在正常情况下,肝脏对脂肪的摄取、合成、转运、利用等环节都处于平衡状态,人体摄取能量过量,会导致肝脏对脂肪的摄取过量,从而导致过量甘油三酯在肝脏内堆积,引起脂肪肝。
四、糖尿病
肥胖者大多会存在体内的胰岛素利用效率下降,胰岛素控制血糖的工作量也会加大,因此机体只能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发挥作用。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容易导致胰岛功能受损,出现不易控制的高血糖,发生2型糖尿病。
五、心脏病
肥胖的人,体内由于存在过多脂肪堆积,引起心脏负荷加重;体内脂代谢紊乱容易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细胞脂肪沉积,心室壁增厚,心肌顺应性降低,从而导致心脏病风险增加。
六、骨关节病
肥胖导致下肢关节负荷增加,如果承载的负担超过其负荷量,关节表面受力不均,加速软骨丢失、骨赘形成,导致关节炎的发生。同时,肥胖还会增加患手关节骨关节炎的风险。
七、痛风
由于肥胖导致的体内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内分泌紊乱等可以造成尿酸过高、诱发脚趾、腿关节等疼痛,形成痛风。有调查表明,肥胖者的痛风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出50%以上。
八、增加多种癌症风险
最新研究显示,腹部肥胖和人体18个部位的癌症发病率呈正相关,如胃癌、结直肠癌、肝癌、胆道癌等。
划重点
03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肚子大?
腰围,可以反映人体腹部肌肉、脂肪分布的情况,是除BMI之外的另一个衡量肥胖的指标。BMI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具体的计算方法为:BMI=体重(kg)/身高(m)²。BMI<18.5为消瘦,18.5~23.9为正常,24~27.9为超重,>28为肥胖。
但是BMI只能从大体上判定体重是否超重,却不能反映人体的脂肪分布情况。
腰围测量:被测者需持直立站势,双脚分开25~30厘米(与肩齐)。普通人群将软尺经肚脐上方0.5~1厘米处水平绕一周,肥胖者选腰部最粗的地方水平绕一周测腰围。
对于中国人来说,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为正常腰围标准,而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 cm,称为腹型肥胖(也叫中心性肥胖、向心性肥胖)。
划重点
04
哪些习惯专门胖肚子?
一、吃太咸
盐吃多了,不仅会让你“长”血压,国内外的多项研究都表明,盐是独立于能量摄入之外的肥胖风险因素,让人长胖、长肚子。
二、大量摄入“超加工食品”
超加工食品,顾名思义,就是那些经过复杂的工业加工制作而成的食品,通常是即食的方便食品或零食,比如碳酸饮料、乳饮料、饼干、薯片、方便面、奶油蛋糕等。
这类食品的特点是能量高而营养价值低,而且含有多种添加剂或防腐剂,摄入过多不仅容易发胖,还会造成营养不均衡。超加工食品往往随手可得,而且经常是一吃就停不下来,甚至很多人常用它来代替正餐,长此以往,很容易变胖。
三、不爱吃蔬菜
长期少吃蔬菜甚至不吃蔬菜的饮食习惯,会直接造成饮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均衡,长此以往会由于摄入膳食纤维过少而导致肠胃蠕动缓慢,导致肥胖、便秘等问题。
四、吃饭速度过快
吃饭速度过快会导致血糖快速上升,这时候身体就会开启降糖机制,将多余的葡萄糖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这也是吃得快容易胖的另一个原因。
五、久坐
有研究显示,每天多坐1.5小时,腰围增加0.57厘米,体脂肪也会增加0.44%。而另一项研究表示,如果每天把30分钟坐着的时间拿出来做中高强度运动,我们的体脂肪就可以减少1.3%,内脏脂肪可以减少7.8cm²。
划重点
05
如何减掉大肚腩?
一、别吃得太咸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提出,成年人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要低于5克。除此之外,选购食物时多看看食品标签和营养成分表,选择低钠食品,辨别“隐形盐”;放盐、酱油等调料时,使用量勺;没禁忌疾病的人多吃新鲜蔬果,增加钾的摄入,钾有利于钠的排出。
二、摄入更多的纤维素
膳食纤维一方面能增加饱腹感,防止过多能量摄入;另一方面可以帮助通便,促进有害物质和过多的胆固醇排出体外。富含膳食纤维的食材有:粗粮、豆类、薯类、蔬菜、水果等,在饮食中可以多加选择。
三、适当多运动
多动动不单指专门的体育锻炼,也可以在坚持每周有氧运动的同时,想方设法地增加活动量。比如,可以在饭后散步、空闲时间做家务、上下班途中尽量多走路等。日常运动也可以选几种自己能够完成并且感觉适合的项目,如跑步、游泳、跳绳、开合跳、瑜伽和健身操等。每天坚持做30分钟左右,就能起到很不错的减肥效果。此外,还要拒绝久坐不动,每坐1个小时,就站起来走动5~10分钟。
四、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吃饭速度快、爱吃宵夜,嗜好肉食、晚饭吃得太晚、熬夜睡眠质量差、嗜酒……这些不良的饮食及生活习惯是造成内脏脂肪堆积的重要原因。建议做到早睡早起、三餐定时、饮食均衡,不仅能帮助内脏脂肪含量减少,还能让身体更健康。
转自:CCTV生活圈
来源: 经视健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