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糖稀 腹部肥胖(大便溏稀肚子大怎么回事)
发胖、胃口差、腹胀便溏都是「湿」的警告!别让一时安逸摧毁余生
本文导读
千里之提溃于蚁穴,身体长久的小隐患总想着熬一熬就过去,熬一熬可能就熬到了尽头。文章带你了解常见的脾胃小不适如何产生并慢慢影响人体,进而酝酿疾病危机,并给出了三种调理的思路,希望能有所裨益。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经常食欲不振、吃东西后容易腹胀、容易消化不良,然后大便经常稀溏,经常感觉无力,身形肥胖浮肿或者消瘦,相比上班挣钱,却经常不在意,总说熬一熬就过去。
反正没接触中医以前,我也是这样觉得的,那时我比现在胖20斤,舌上白厚厚的苔也是现在的两倍,舌体也比现在胖大的多。
刚开始没在意,实在不舒服就吃点藿香正气水就熬过了,久而久之就生了一场大病,让我开始了中医的探索之路。
后来我知道了,胃口差、腹胀便溏、发胖这些很可能是湿气在体内集聚的信号。别小看湿气,常年缠绵的湿气积累可能就是让你生一百种疾病的开端。
现代人为何总易被湿困扰
天天听人说湿气重,你肯定是脾胃不好了。到底为什么湿气那么爱和脾胃纠结?!
这和它的生理功能有关。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供应各方面的需要,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人活动的能源依靠于脾胃对每日摄取食物的消化转化能力,精气血津液的产生和充实都以脾胃的健运为基础。
如果脾失健运了,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地往四肢肌肉输送,就会出现四肢乏力,形体消瘦或者肥胖;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地往上输送,就会出现头晕、精神不振、视物模糊、耳聋耳鸣的症状,中医称之为清阳不升,清可以理解为一种由脾胃吸收食物营养转化的能量。
那么清气去哪了呢?清气这股能量当然没有少,只是能量没有很好地实现「脾精四布」,后果就是那些有能量有营养的东西都集聚在了中焦脾胃自己身上,这也是为什么脾虚会发胖。
有人说这不是好事吗,这样脾营养就充足了呀?然而需求总是有限度的,多余的营养物质囤积久了,就会腐烂变臭转为秽浊的垃圾——生痰生湿,「脾为生痰之源」「脾虚生内湿」就是这个道理。
现代人营养丰富不像以前的人粗茶淡饭,还干农活劳作很多,体内的湿气能经常通过出汗排掉一部分。所以那些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进入人体后,没有运动又待在空调房里汗也没出一点,多余的营养经常会产生堆积变成「湿气」给脾胃带来很大负担。
现代人很少有人能饿着了,所以很多都是痰湿的体质。
很多人顶着个大肚腩说没问题啊,我体检很健康。只能说如果体检都能在检查早期100%发现隐患的话,现代医学就不会有这么多棘手的难题了。
从中医的角度看,脾胃虚弱两三天没问题,但如果一直处于虚弱的状态久了,那些没能运化的过剩营养就会泛益肌肤,堆积起来变成肚子上的脂肪或者内脏的脂肪,甚者肿物之类的结聚。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写道,「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就是这个道理。
抓住两点看脾虚
食物在胃里面腐熟以后,就交给脾来吸收营养了。脾主运化的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运化食物,一部分是运化水液。所以判断自己有没有脾虚可以通过以下这两个方面来作为简单的参考。
脾虚食物不运化(消化):容易出现消化不良、不想吃东西、或者吃东西后肚子发胀。因为脾自己消化的能力减弱了,所以主动发出身体的信号,告诉你不要吃那么多了,消化不了。
脾虚水液转枢不利:容易出现不喜欢喝水,小便次数少,大便中水份比较多、大便次数多拉不干净而且很黏。脾虚消化不了水液,都集中在脾胃那里,这时脾胃就像一个水库,再往水库里注水就要决堤了,所以身体告诉你不能喝水。
然后脾虚不能把水导引利用起来,水液就只能从排便中流失了,肠道中变成十分潮湿的环境,就会出现大便粘滞不爽,或者水太多运不走大便稀溏的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外在表现来判断。
脾虚的外貌:皮肤偏暗黄蜡黄、大肚腩、体重超标肌肉松松垮垮、嘴唇暗淡无华、眼袋重等等。
顺应喜好健脾,不做无用功
人困的时候不是说吃鲍鱼燕窝就能补了,人困了休息就是补,人渴了喝水就是补,顺应脾特性的才是补。
而脾喜燥恶湿,在中医里面有说:治脾不治湿,非其治也。
所以治脾的基本思路就出来了:
一是补气以健脾。
任何脏器功能的减退都以气虚为先兆,气虚久了就变成了阳虚。我们说阴成形,阳化气。有形的食物可以理解为一种有形的阴份,而消化这些阴的东西就需要阳份的火力。而气属于阳,就是扮演这样一个角色,所以补足脾气为健脾第一要务;
二是化湿以健脾。
脾是营养精微转枢之地,稍有疏忽就容易让过剩的营养集聚而产生湿气,干燥的坏境是脾所喜欢的,所以清化湿气的方法能让脾恢复生机;
三是消食以健脾。
有人说,脾本来就是消化食物的。对的,但有时候脾胃功能虚弱的时候,就像人馁了,除了给他补充营养外,得让他早点下班休息才能恢复元气。
帮它做完消化食物的工作,减少工作的负担,才能让脾胃有多点时间休息,有自我修复的时间,不然每天食物消化不了产的生内湿反过来又会把脾胃给困厄住。
治脾的方子有很多比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理中汤等。
但是对于普通的养生人士来说,一是太复杂严重的情况就直接就医了,容不得自己用药的机会;二是喝中药的方式与慢慢调理身体的原则有点不协调,担心中药用力过猛而变生他疾;三是现代人普遍工作忙碌,若不是病入膏肓,想必是不可能有慢工细活来熬中药的时间了。
如果觉得熬中药麻烦,又不想太正式的喝中药调理,可以尝试一些药食同源的养生食材,随时随地不受限制。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肥胖肚子胀、便稀,多是脾阳虚!一个方子温阳健脾,体重降到110
我与肥胖问题打了多年的交道,发现很多人肚子胀、大便稀,其实都是脾阳虚在作怪。
尤其是那些总感觉腹部不适、吃不下饭、体重居高不下的朋友,很可能就是脾阳虚的问题。
最近,我遇到了一位三十岁左右的男患者,因为工作压力大,生活习惯不规律,体重飙升到了130多斤。
他向我反映,最近总是肚子胀,大便稀,还总感觉怕冷,体重也一直降不下来。
我观察他的舌头,发现舌淡苔白,脉象沉迟无力,这正是典型的脾阳虚。
针对他的情况,治疗的关键在于温阳健脾,恢复脾的功能,从而有效控制体重。
于是我给他开了一个方子,里面有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茯苓、肉桂、吴茱萸、砂仁、陈皮和山药。
他按照方子服药一个月后,反馈说肚子不胀了,大便也正常了,最重要的是体重降到了110斤,这对他是非常大的鼓舞。
既然有效果,我就根据他的恢复情况进行了微调。
经过几次调整,最后一次复诊时,他整个人精神焕发,体重稳定在110斤左右,肚子不再胀气,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那么这个方子是如何起到温阳健脾的效果的呢?
党参补气养血,增强身体活力;白术健脾,帮助消化,让身体吸收营养更高效;
肉桂、吴茱萸、干姜温阳,让身体暖和起来;
茯苓利湿,排除体内多余水分;砂仁理气,让肚子不再胀气;
陈皮、山药协同作用,健脾效果更佳,还能开胃、补肾;
最后用炙甘草调和药性。
最后温馨提醒,我在闲暇时间撰写这些内容,主要是为了科普和分享。
每个肥胖患者的体质和症状都有所不同,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不可盲目跟风。所以,不建议自行配伍服用。
大便粘稠难冲走,小腹赘肉甩不掉,根源或是“痰湿”,怎样调理?
导语:大便总是很粘稠,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小腹上的赘肉很多,很难甩掉它。这些表述,你是否会联想到自己?如果是的话,可能你属于痰湿体质。今天康康就带大家了解,应当如何调理痰湿体质?大家不妨收藏一下。
我国中医的历史比较悠久,有不少人在身体出现问题时,都会想着去看一下中医。在问诊的时候,可能会听说痰湿体质,那么到底什么是痰湿体质呢?如果你存在大便粘稠难冲走,小腹赘肉甩不掉的情况,那么很可能表示你存在“痰湿”的问题。
说到痰湿,大家可能会想到喉咙里的痰液,但实际痰湿指的是人体当中津液的积留,是身体病理性的产物。而湿就是指的体内的湿气,而湿气又分内外两种,外部的比较好理解,例如空气潮湿、居住环境潮湿、下雨等。内部的湿气,指的就是身体内脏器功能失调,导致水分不能及时排出体外,最终形成内湿。
之所以会形成痰湿,与脾脏功能有很大关系,因为脾脏主要负责水谷的运化。若是在生活中,出现脾虚的情况,身体中的水分就无法得到运化,若是不能及时改善,痰湿的情况就会产生。
为啥说小腹赘肉甩不掉,根源是“痰湿”?上文提到了,痰湿的形成,与脾虚有很大关系,而人一旦脾虚,就会出现肥胖的典型症状。人体在摄入食物之后,脾脏会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将营养物质运输给身体各处,以供身体的日常消耗。不过,要是人出现了脾虚的问题,身体可能会将脂肪堆积,所以就会出现肥胖的情况。
另外,痰湿的人,身体当中的水分太多,若无法及时将其排出的话,就会停留在身体各处,长此以往就会使人体出现阳气不足的问题。一旦人的阳气不足,身体当中的脂肪,就会发挥保护阳气的作用,继而不断堆积在腹部,从而出现肥胖的情况。
大便容易粘在马桶上,其实就是身体湿气重的表现,痰湿的人身体当中的湿气比较重。此类人通常存在脾虚的问题,从而导致水湿无法运化,此时可能有部分水湿,通过粪便排出体外。这个时候,我们的大便就会变得粘稠,并且很难冲干净。
除了以上2种症状,痰湿体质的人,还有哪些表现呢?
·脸上、头发等部位,总是感觉很油腻;
·舌头肥大,舌苔又厚又腻,有时还有牙齿印;
·体内阳气缺乏,很容易犯困,总是感觉没睡够;
·感觉喉咙中有异物,类似慢性咽炎的症状;
我们可以通过以上这些症状,判断自己是否存在痰湿的问题,如果有的话,建议大家尽早改善,以免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
若存在痰湿的问题,应当如何改善?痰湿是中医的一种疾病名称,所以对应的调理方式,当然就有中医了。中医对于这种问题,一般会给患者使用六君子汤、二陈汤等方式调理。此外,中医理疗方式,对于痰湿问题也有一定的改善效果,如针灸、拔罐,可以起到调节气血平衡,去除体内痰湿的效果。
再者就是生活中的调理,给大家提出几点建议:
①每日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节食,否则会影响脾胃消化功能;
②适量饮水,促进水湿的排出,需注意不可过量饮水,否则反而易增加脾胃负担;
③居住环境应常开窗通风,可以适当打开空调的除湿功能;
④避免穿着潮湿的衣物,下雨天应避免淋雨;
最后就是坚持进行适度的运动,对于现在很多人来说,可能都不喜欢运动。再加上现在夏天了,经常会吹空调,很有可能出现水湿聚积在体内的问题。若是可以坚持进行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新陈代谢,从而加速水湿的排出,起到调理痰湿体质的效果。
结语:痰湿,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体质,而大便粘稠难冲走、小腹赘肉甩不掉,就是它的典型症状。不过这两种症状,也有可能是其他问题导致,还需要在专业医师的诊断后才能确诊。若被确诊为痰湿体质,不妨参考下以上几种调理方式,或能起到改善体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