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引起心脏肥大(肥胖引起心脏肥大多长时间能恢复)
男子暴饮暴食从110斤飙升至240斤重,心脏变肥大并开始心衰
10年暴饮暴食,身材从110斤膨胀到了240斤;而心脏、心肌也开始肥厚、衰弱,心脏体积也膨胀到原来的两倍以上。
近期,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又迎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天哥,他在深圳某大医院心内科被诊断为“重度肥胖;扩张型心肌病:全心扩大,心功能IV级;高血压病3级”,专家建议必须减肥,而且要进行心脏移植术。可是这位患者扩心病,已经不可能再通过运动减肥,最后专家建议其尽快进行减重手术。
“肥胖可以导致心血管疾病、代谢病,但如果控制了肥胖,其心血管、代谢方面的问题也会随之缩小”,暨大附一院副院长、胃肠外科专家王存川表示。
十年间贪吃成了大胖子
经了解,天哥10年前从部队退伍,退伍后由于缺乏自我约束,三餐饮食不规律,不吃早餐,长期与饮料和酒为伴。10年间,他从标准的110斤升至现在的240斤,并患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每天晚上会憋醒2-3次,每次醒来都需要吃点薯片、饮料、剩菜才能重新入睡。
他说自己在部队期间可以4分钟做500个仰卧起坐,而现在的他已是大腹便便,连1个仰卧起坐都无法完成,走路都在喘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019年6月10日,在外院专家帮助下,天哥来到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际减重中心,接过他原来住院病历的董志勇博士看了以后,非常重视这个病人,立马找到医院最出名的心脏彩超专家徐宏贵教授帮天哥做心脏彩超,徐宏贵教授一边做一边惊叹:这一位是来减重中心做手术的患者中,有史以来心脏最大的患者,他的心脏体积是正常心脏的2-3倍,正常人的左心房直径一般是35-40mm,而他的左心房直径达到81mm,占胸腔比例高达75%,整个胸腔已被心脏全部占据,可称为心脏界的“巨无霸”。心脏彩超示:LVEF30%,这种巨大心脏进行手术的风险相当大!
据天哥的太太介绍,天哥既往伴有高血压、冠心病,于2014年、2018年11月出现心衰,在深圳医院被诊断为:扩心病合并冠心病,高血压三级、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脂肪肝、高尿酸血症,肥胖症,几次多学科专家会诊,多次下达病危通知书。“诸多的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病,都和其严重肥胖有着莫大的关系。”
手术患者有颗大心脏
患者属于重度肥胖,而且有颗脆弱的心脏,6月19日,王存川教授组织召开了多学科会诊。与会的心内科专家表示,这个患者的病情做任何手术都存在极大的风险,不做手术也存在极大的风险,这种“巨无霸”的心脏随时都有心衰猝死的可能性,要非常明确地告知家属风险巨大,希望家属充分理解。
而医院营养科专家则建议,患者因为长期暴吃暴饮,建议患者减重手术前减掉20斤。呼吸科、心理科、内分泌科、睡眠中心等各大专家均表示此次手术风险巨大。
综合各方医院,王存川表示,该患者重度肥胖,扩心病合并冠心病,并伴有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这可能是由于长期肥胖导致,体内脂肪过多会增加循环血的容量,从而造成心脏负荷加大,同时脂肪在心脏沉积可以直接损伤心脏,影响左室重建,如该患者是由于肥胖引起的心脏肥大,通过减重手术控制体重,心脏肥大的状况也会得到改善,体重下降后伴随着肥胖引起的相关代谢性疾病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所以,拯救他“脆弱的心脏”,减肥刻不容缓,也是唯一的希望,哪怕将来要做心脏移植,也要先减肥。
在体重管理中心严密管理下,天哥改变了饮食习惯,按时服用术前代餐,体重顺利减了20斤,步行40分钟以上,一口可爬到3楼,步行时间可达40分钟以上。天哥的术前心脏彩超结果显示,左心室由入院时的81缩小为69。血压控制在130-80左右,血栓情况排除。
7月3日,王存川为其施行了腹腔镜下精准袖状胃手术,在多学科协作的保驾护航下,手术顺利完成。有鉴于其在术前的减重过程中,患者就有了左心室瘦身的经历,将来随着其体重的不断下降,其肥胖的超大心脏也将有所缩减。“至少我们术后的检查显示,患者的左心室射血量开始增加了”,王存川表示。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陈笑梅 张灿城
有医说医 l 明明人很瘦,却长了颗“胖”心脏 !小心肥厚型心肌病找上门
明明人挺瘦,却长了一颗“肥胖”的心脏,随时会危及生命。今年以来,32岁的王女士稍一运动就感觉胸闷气喘,起初认为是疲劳所致,直到最近一次体检,才知道患上了肥厚型心肌病。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却对这个病一无所知,并且往往会因为觉得“没什么大事”而延误治疗。其实,肥厚型心肌病目前已成为青少年运动猝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今天,记者对话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王芳,和大家聊一聊肥厚型心肌病的话题。
问:什么是肥厚型心肌病?它的原理是什么?
答: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以心脏的不对称肥厚为主要特点的心肌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遗传性疾病。曲型者心脏的肥厚主要累及左心室,以室间隔为多,其他少见的类型有心尖肥厚型、均匀肥厚型、左室前壁肥厚型等。超声下主要表现为左心室壁增厚。
简单来说,就是患者的心脏往往比一般人要“胖”,易造成左室心腔狭小,导致血液流动受到梗阻。这样一来,就像水泵的出口被堵住了一样,心脏无法有效供血给全身使用,人就会出现头昏、乏力、胸闷、胸痛甚至晕厥、猝死。
问:肥厚型心肌病是什么引起的?
答: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主要由编码心肌肌小节相关蛋白的基因致病性变异引起。既往研究表明,约60%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是基因变异导致的。因此,临床诊断或疑似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都应该进行基因检测。尤其是以下两类患者人群,如果基因检测阳性率高,强烈建议进行基因检测:一是年小于周岁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二是有肥厚型心肌病或心源性猝死家族史的患者。
肥厚型心肌病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目前已成为青少年运动猝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做好预防。
问:肥厚型心肌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答:患者的首要表现是劳力性呼吸闲难,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有症状患者中90%以上有此表现。另外,有25%~30%的患者会有胸痛不适的症状,多表现为劳力性胸痛,也有不典型的疼痛持续发生且发生于休息时及餐后,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往往是由于心肌肥厚而心肌内部的毛细血管生长速度不及心肌肥厚的速度,引起的微循环缺血。再一个表现就是心悸,这与心功能减退或心律失常有关。房颤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晕厥或先兆晕厥,这种晕厥一般见于活动时,往往与一过性的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有关。也有少数患者会有心源性猝死的情况。而心源性猝死、心衰和血栓栓塞是肥厚型心肌病死亡的3大主要原因。心源性猝死多与致命性心律失常有关,多为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性或非持续性)、心室颤动(室颤),也可以是停搏、房室传导阻滞。
问: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平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这类患者形成健康的膳食习惯是必不可少的。平日应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食物,增强抵抗力。避免吸烟,不要饮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以免诱发心律失常。尤其有流出道梗阻,包括隐匿性梗阻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应禁酒。因为这类患者即使饮酒量很少,也可能引发周围血管扩张,加重梗阻。
其次,这类患者要选择适宜的运动,不应参加剧烈的竞技性体育运动。无论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种族如何、是否存在左室流出道梗阻、过去是否做间隔减容治疗、是否植入了心脏复律除颤器(ICD),都适应这一规则。尤其是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的年轻患者,我们不建议参加竞技性体育运动,特别是能使心率突然增加的运动,如举重、单杠、双杠等。再一个就是,环境气候不好,如冷、热、潮湿的时候,我们也不建议这类运动。同时,我们也不建议他们参加时间长、运动量大的运动。
对于无症状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参与低强度运动和娱乐活动,如健美运动、骑车、徒步旅行、骑摩托车、游泳、保龄球、高尔夫球、骑马、滑冰等。
(半岛全媒体记者 江海峰)
成人肥胖或是线粒体故障所致
新华社堪培拉8月20日电(记者徐海静)澳大利亚科学家最新发现,成人肥胖可能是细胞内线粒体的基因表达出现了问题。
线粒体是细胞中提供能量的细胞器,被称作细胞的“能量工厂”,有着自己的遗传物质。
西澳大利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日前在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报告说,他们通过小鼠实验发现,如果线粒体中PTCD1基因表达受损,线粒体形态就会发生变化,无法正常将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转化成能量,进而引发成年人肥胖,患脂肪肝、心脏肥大等疾病。
研究人员说,实验表明,线粒体基因表达出现问题对能量代谢有着长期影响,了解其中机制可更有针对性地开发治疗肥胖、脂肪肝等疾病的药物和方法。
研究显示睡眠不足可能导致肥胖
英国研究人员基于英国人群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睡眠不足更容易引起体重增加甚至肥胖,且这类人的代谢健康水平也会偏低。
分析结果发现,平均每晚睡眠时间保持约6小时的人,腰围要比那些每晚睡9小时的人多出3厘米,总体来说,这一人群中睡眠时间较短的人体重偏高。
锻炼水平差别大的地方肥胖率高
英国《自然》杂志9日公布一项新研究显示,美国科学家利用智能手机应用软件(APP)的数据,发现居民之间步行锻炼差距更大的国家或地区,肥胖率也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