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欧洲国际肥胖指南(国际肥胖指数计算公式)

保健时报 0
文章目录:

欧洲发布肥胖指南:减腰围比减体重更重要!有效减重的11条建议,一定要牢记!

欧洲发布肥胖成人患者管理指南

减腰围比减体重更重要

保健时报记者 燕声

近日,欧洲发布的肥胖成人患者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鉴于内脏脂肪会增加心脏代谢风险,减腰围比减体重更重要。

这份《指南》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提到了减肥应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同时,《指南》中还提到了有关肥胖的评估方法,并针对肥胖人群提供了一些生活方式的指导。

腹型肥胖有极大的心脏病和糖尿病等风险

肥胖是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因为它与不断增长的健康问题有关。该病的流行率在世界范围内不断上升,尤其是在中低收入国家。而腹型肥胖最能反映体脂状况,高体脂含量容易诱发多种慢性病。

《指南》指出,管理肥胖首先要评估肥胖者的身体整体状况,需要做多项指标的检查。腰围是重要的内脏脂肪指标,测量时要着轻便的衣服,在最后一根肋骨上,使用水平放置在腹部周围的卷尺压缩皮肤测量数据。腰围被认为是相当重要的内脏脂肪指标。可用于评估与体脂分布相关的心脏代谢疾病风险。

正常腰围参考值(相对严格的数值,即使对于某些非肥胖和老年人而言也如此)女性小于80厘米,男性小于94厘米。女性高心脏代谢疾病风险为腰围大于88厘米,男性高心脏代谢风险为腰围大于102厘米。中国人群的判定标准,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0cm为腹型肥胖。

饮食应避免吃零食和不吃饭

《指南》对于肥胖者的建议有几方面,包括营养、体育活动、饮食行为和心理方面。

营养和行为建议:

1. 降低食物的能量密度;增加蔬菜,每天吃两份水果;减少脂肪食品,特别是饱和脂肪;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糖和甜饮料;减少分量,用小一点的盘子,每餐只吃一份。

2. 避免吃零食和不吃饭。

3. 吃饭不可吃到撑,感觉七八分饱即可。

4. 慢食。餐后20分钟左右会出现饱腹感。

5. 用心饮食。

a 花点时间放松一下,听你最喜欢的音乐。

b 坐在桌子旁(禁止站立或行走),不做任何其他事情(看电视、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听收音机、阅读等)

c 注意你的饥饿感在整个用餐过程中是如何逐渐减弱的。

d 慢慢吃,享受过程,注意食物的味道、质地和温度。

6. 记日记,以便了解自己的饮食行为(零食、饭量等),以及确定当你不饿时想吃东西的诱发因素(看电视、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走过面包店、感到无聊或沮丧等)

合理饮食结构

蔬菜约占整体饮食的一半,主食约占四分之一,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肉、鱼、奶酪等)及谷类食品占四分之一,水果可在两餐之间吃。

150分钟以上剧烈的活动能燃烧内脏脂肪

最近的一些研究和荟萃分析显示,肥胖患者的心肺功能较差。与正常体重的久坐者相比,健身者有较低的死亡风险。有规律的体育活动会调动内脏脂肪并减少合并症的风险。

《指南》认为身体活动和不活动(即做得不够日常生活中的体力活动)必须同时处理,因为这两个因素是相互关联的:体力活动的净增加将自动减少不活动,反之亦然。

那么,怎样的运动才是科学的运动呢?《指南》指出,大约300分钟/周的中等强度耐力活动或150分钟以上剧烈的活动足以调动内脏脂肪代谢。这些体育活动可以分成至少10分钟的多个短片段,以产生代谢影响。而人们的一般运动量至少也要达到150分钟/周的中等强度运动。

另外,有氧运动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项运动,其相当于以5~6公里/小时的速度步行。行走对于正常体重或超重和患者来说,仍然是最佳的体育运动。

运动金字塔

有效减重牢记11条建议

为了更好的控制体重,减少因体重过重造成的心脏病风险,指南给出了具体的指导:

1. 了解肥胖有极大的心脏病和糖尿病等疾病风险。

2. 每个人的最佳减重量不同,适度瘦身才有益健康(如减重3%~5%)。

3. 存在饮食失调、睡眠障碍、抑郁等情况时要积极治疗。

4. 减重之路上有很多“拦路虎”,尽可能扫清障碍。

5. 制定减肥日志,确立体脂、腰围等的实际减重目标,而不仅是体重减少。

6. 减重首要目标是稳定体重,不要胖下去。要进行实时监测。

7. 从感兴趣和关注的减重项目来开展减肥,如从体力活动、饮食行为和营养等方面考虑。

8. 减重时,以改变生活方式为重来减少体脂量,尤其是加强体力活动;有合并症时,必要时可用药物治疗。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体重减少多少,都注意首先治疗肥胖合并症很重要。

9. 如果生活方式改善和行为治疗都失败,可以试着考虑药物治疗和减重手术治疗。

10. 对于健康的肥胖者,还需改善生活方式尽可能保持代谢健康。

11. 减肥后,要了解体重反弹后的风险。长期体重管理包括坚持生活方式、饥饿管理、设立目标并定期自我评估。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 编辑 || 燕声

欧洲发布肥胖指南:减腰围比减体重更重要!

减肥=“掉肉”?不是这么简单。

近日,欧洲发布的一份“接地气”的肥胖成人患者管理指南指出,鉴于内脏脂肪会增加心脏代谢风险,减腰围比减体重更重要!

这份指南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其中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很注意与患者的沟通,一则关注肥胖患者的心理健康给予患者尊重,加强患者自信;二来激发患者减肥动机和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信心。

如何成功减肥?指南给出以下建议。

1. 与肥胖患者沟通时,要告知心脏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加强其对肥胖的认识。

2. 评估患者减肥动机,建议最佳减重量,嘱其适度瘦身有益健康(如减重3%~5%)。

3. 在对患者心理进行评估时,对于存在饮食失调、睡眠障碍、抑郁等情况时要积极给予治疗。

4. 了解患者减重之路的“拦路虎”,并尽可能扫清障碍。

5. 与患者一起制定减肥日志,给予体脂减少和腰围减少来确立实际目标,注意不是仅体重减少。

6.肥胖治疗的首要目标是稳定体重,不要胖下去。在最初几个月里,医生要每隔1~2周监测其体重和腰围,以评估治疗策略的效果。如果见效,在6个月后,则改为每月监测一次体重和腰围。

7. 施加治疗时,要从患者感兴趣和关注的部分来,比如从体力活动、心理方面、饮食行为和营养方面考虑一下。

8. 在减重时,以改变生活方式为重来减少体脂量,尤其是加强体力活动;有合并症时,必要时可用药物治疗。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体重减少多少,都注意首先治疗肥胖合并症很重要。

9. 肥胖者如果生活方式改善和行为治疗都失败,可以试着考虑药物治疗和减重手术治疗。

10.对于健康的肥胖者,还需改善生活方式尽可能保持代谢健康。

11. 减肥后,要让患者了解体重反弹后的风险。长期体重管理包括坚持生活方式、饥饿管理、设立目标并定期自我评估。

怎样算减肥成功?

指南指出,如果肥胖患者能长期改善生活方式,改善体脂,减少合并症并且代谢健康,体重稳定或减重5%~10%,而且体型改善,自信且对自我肯定,生活质量改善,并且还有动力和信心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即可视为减肥成功。

来源:Durrer Schutz D, et al. European Practical and Patient-Centred Guidelines for Adult Obesity Management in Primary Care. Obes Facts. 2019 Jan 23;12(1):40-66.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增刊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中国循环杂志》指南专刊,邀请来自国内各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对过去一年近 30 个重要指南进行了详尽解读,愿能为广大心血管医生带来新知识、新理念、新思维。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欢迎关注“阜外说心脏”微信公众号

“阜外说心脏”—患者教育大讲堂由全球最大的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推出,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科学、规范、靠谱的心血管疾病自我管理知识。

每天一个微视频,助您心血管健康。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

订阅点击:

http://chinacirculation.org/WX/home/zxdy

肥胖在欧洲已经成为“流行病”?防治肥胖要怎么吃?

央广网北京5月7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发布《2022年欧洲区域肥胖报告》,报告显示在欧洲地区,超重和肥胖已经达到“流行病”的程度,影响着欧洲近59%的成年人和三分之一的儿童,而且肥胖的趋势仍然在上升。在欧洲,超重和肥胖每年预计导致至少120万人死亡。世卫组织因此呼吁,尽快改变有关政策以逆转这一危险趋势。

报告称,近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口都属于肥胖的范畴,除了美洲以外,欧洲肥胖率高于世界任何其他地区。

肥胖有客观的判断标准吗?为什么肥胖问题一直困扰欧美国家?防治肥胖可以遵循哪些膳食原则?

肥胖有客观标准吗?什么因素会导致肥胖?

肥胖并不是单纯以大体重为定义,而是以体内储存过多的脂肪,并且对身体代谢产生不良影响为定义。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主任委员陈伟介绍,判断是否肥胖有两大客观指标。一是体质指数(BMI),BMI等于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由于人种不同,判断的标准也稍有差异。在我国的标准中,体质指数超过24为超重,超过28则为肥胖。另一个判断指标是腰围。肥胖是体内脂肪积蓄过多,部分人的体质指数也许在正常范围内,但体内脂肪含量高,例如有大肚腩,可能也属于肥胖人群。在肚脐下方两公分处测量腰围,男性腰围超过90公分,女性腰围超过85公分就算作肥胖,这一类肥胖也被称作“腹型肥胖”。

多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肥胖。第一,部分肥胖由遗传基因引起。远古时代,缺乏食物,人类需要将吃下去的食物全部转化为脂肪和能源以维持生存,完成这一过程的基因被称为“节俭基因”。节俭基因持续时间很长,强度很高。即使人类的生活已经从食物匮乏快速进入多摄入少付出的时代,但这个基因还在持续工作,就容易发生肥胖。

第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会引发肥胖。吃得越来越多,但是久坐不动,也易导致肥胖。

第三,社会环境的变化造成人们变胖的机会越来越多。例如,各种代步工具的出现使得人们步行活动的机会减少,高油、高糖、高盐的烹调习惯使得人们即使想吃少油少盐的外卖食品都存在一定困难。

为什么肥胖在欧洲会成为“流行病”?

欧美国家长期与肥胖作战。陈伟表示,有些人又将肥胖称作“富贵病”,国际上很多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肥胖和GDP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明确相关。例如,一些原先并不富裕的东欧国家在近几年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国内的肥胖人群也在增加,这可以认为是环境因素致胖。

同时,欧美国家中,白种人居多。白种人骨架较大,更容易蓄积脂肪,因此欧洲人肥胖跟基因也存在一定相关性。

但陈伟认为,造成欧洲人肥胖最重要的因素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虽有研究表明,基因对肥胖的影响为40%~70%。但实际上,40%~60%的肥胖是后天引起的,而在后天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生活方式,即吃动平衡问题。在欧美国家,人们的甜食摄入量非常高,同时食物中的油脂比例也很高,摄入食物的热量高但他们却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去运动,这也就容易导致肥胖。

防治肥胖要遵循哪些膳食原则?

肥胖不仅是个体问题,为了防治肥胖还需要在社会层面作出改变,我国一直致力于宏观层面防治肥胖。我国作出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并且明确提出“三减三健”。

“三减”即减油、减盐、减糖。从国家层面要求全社会关注减油、减盐、减糖问题,并且针对每一“减”都提出了行动的具体措施。“三健”则是健康体重、健康牙齿、健康骨骼。这是首次将体重问题作为健康中国的一个指标。

为了达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目标,我国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2022版的膳食指南在承接了2016版膳食指南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增添了一些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的内容。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强调,第一,食物要合理搭配,吃什么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合理搭配食物。第二,吃动平衡,健康体重。第三,多吃蔬菜、奶类、全谷和大豆,适量吃鱼禽蛋肉。第四,烹调用品少油少盐,控糖限酒。第五,规律进餐,足量饮水。此外,新版指南还新增了两项内容。一个是“会烹会选会看标签”,即要在科学的指导下烹调和选择食物。另一个是“公筷分餐,引领时尚”,以公筷分餐避免交叉感染。

虽然膳食指南强调要减糖,但陈伟提醒,不必“谈糖色变”,除为了防止龋齿的幼儿外,正常人每天摄入25克蔗糖不会对健康产生明确的不良影响,但每人每天不宜摄入超过50克的蔗糖。同时,虽然零糖饮料相对于有糖饮料来说对人体的负担更小,但摄入过多依旧会增加肥胖的风险。

为了在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中达到平衡点,陈伟认为,一方面,不能矫枉过正,过度追求以瘦为美,要避免肥胖羞耻,不能歧视肥胖人群。另一方面,公众要以健康为目标,以科学的标准衡量自身是否肥胖,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监制:梁悦

记者:富赜 鹤佳

编辑:潘雨薇 杨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