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肥胖儿童应(照顾肥胖幼儿的过程中应遵循怎样的工作程序)
保育员怎样照顾肥胖儿,对特殊幼儿的护理知识
保育员对特殊幼儿的护理,保育员怎样照顾肥胖儿
有的幼儿饭量很大,胃口特别好,优点是不挑食,缺点是喜欢高热量的食物、比如肉食和甜食。这让不少家长和保育员老师又恨又爱。为啥呢?因为能吃不胖的人比较少,肥肥的体型不爱运动、劳动,时间久了还容易产生疾病。
保育员老师怎样照顾肥胖儿这个问题,也是专业的保教知识中需要学习的,本文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
(一)改善幼儿膳食,教会孩子科学的饮食习惯 告诉孩子不要过快的进食,实行定点定时进餐,减少零食。
1、控制幼儿的饮食量,每天吃饭前请幼儿先喝汤,后吃主食;以菜为主,肉味辅,降低幼儿的饮食量。
2、指导幼儿吃饭时学会细嚼慢咽,不挑食,不贪食,不暴饮暴食。
(二)鼓励孩子多参加运动,教育孩子不要进食后就睡觉。
1、利用户外活动时间,指导幼儿做一些活动量大的运动项目。俊熙最喜欢玩沙包了。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每天户外活动时,以幼儿感兴趣的运动为主,其他项目为辅,让幼儿在减肥过程中,既锻炼了身体,又能开心、有趣的去玩,同意也达到了我们预想的目标,是一个非常好的减肥策略。
2、在午餐后,带领幼儿在院子里散步,避免幼儿直接午睡,造成消化不
良。
(三)家园配合,与家长进行沟通,请家长协助帮助幼儿安排减肥计划。
1、 培养孩子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不要过量地让孩子进食。
2、 尽量让孩子到室外多做些体力活动,这不仅可以增加能量消耗,防止肥胖,而且可以促进心血管功能。
3、 要限制孩子吃高脂肪食品和糖果、糕点,少吃荤油、肥肉。给孩子准备适量低热量的食品,如蔬菜和水果。
4、 大人要有科学的饮食习惯,给孩子做出榜样。
5、帮助孩子养成吃饭细嚼慢咽的习惯,这样可以让大脑有时间接受饱腹信号,有助于防止过度进食。
如果你对保育员职业报考知识感兴趣,可以关注公众号小马职考,共同学习交流!
了解更多
肥胖带给孩子的烦恼你真的了解吗?有些健康隐患会影响他一辈子
六一儿童节马上到了,我们照例在这个时间点说说儿童肥胖的问题。
很多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长大的。老一辈和年轻父母之间,对于孩子成长,经常存在的一种观念不同,就在孩子的饮食方面。
老一辈看不得孩子吃得不好,对于孩子各种馋嘴的要求,一般也都顺着来,对蛋糕、糖果、饮料以及汉堡,都是不加节制,即使孩子的体重不断增加,也会以胖点有福、孩子正在长身体等理由,来反驳别人。
如果你再次因此和老一辈有了争执,不妨让他们看看这篇内容,儿童肥胖的健康隐患,要比表面看起来的,要多得多。
造成儿童肥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大多数是没有疾病影响的单纯性肥胖。
在儿童肥胖中,遗传因素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父母其中一方肥胖的,子女肥胖的可能性占1/3;父母双方均肥胖的,子女肥胖的发生率超过一半。
这种遗传因素并不单指遗传基因,后天的家庭饮食生活习惯,也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另外,因为儿童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进食过多,营养过剩以及运动过少等原因,都会导致儿童肥胖的发生。
如果你的家庭或是孩子自身存在上面这些因素,就要警惕孩子肥胖的风险了,需要家长及早进行预防和调整了。
肥胖儿童成长的烦恼:生理
因为儿童期的肥胖,影响的不仅是体型和行动能力,潜在的健康和心理影响更是不容忽视。
1
智力发育
虽然儿童肥胖并不一定会影响智力的发育。但在某些肥胖儿中,确实存在着由于肥胖导致的呼吸困难,血液粘稠度增高以及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脑细胞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氧,造成患儿嗜睡、记忆力减退、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进而影响智力发育。
2
身体发育
小儿早期发胖会使开始行走的时间推迟。而且早期体重过重,加上缺钙,容易发生X形腿、O型腿及扁平足等畸形。
早期发胖还可以使生长加速,尤其是骨头的生长变快,导致骨龄提前,然而这样有可能导致骨头发育过早停止,骨骺过早关闭,从而使胖孩子小的时候显得比较高,到了别人蹿个儿时反而长得慢,导致“最终身高”却可能低于体重正常儿童。
3
疾病隐患
肥胖的孩子比体重正常的孩子患脂肪肝、心血管疾病和某些肿瘤的危险性要大得多。据统计,肥胖者并发脑血栓和心衰的人比体重正常者多1倍,冠心病多2-5倍,高血压多2-6倍,糖尿病多4倍,胆石症多4-6倍。
4
成年肥胖
儿童时期的肥胖与成年期再发胖有所不同,儿童时期的肥胖不但使脂肪细胞的变大,而且还伴有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加,这让成年时肥胖的几率大大增加。
有研究表明,15%-30%的肥胖成人在儿童期就胖。1-5岁肥胖儿童中有27%的人的肥胖会持续到成年,43%的6-9岁儿童的肥胖会持续到成人。
肥胖儿童成长的烦恼:心理
除了健康隐患,在心理测评中显示,大多数“小胖墩儿”存在心理轻度异常,其中3个孩子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强迫症状,2个出现轻度的敌对症状,2个出现轻微的焦虑现象,少数出现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问题等。
体型不美,活动不方便,在集体活动中常是同学们取乐的对象,常受到同学们排斥和嘲笑,妨碍他们主动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他们较少或拒绝参加集体活动,渐渐导致抑郁、社交退缩和情绪不稳定等心理行为问题。所以小胖墩儿往往自我评价低、自信心不足、自卑感明显,表现出较多的焦虑情绪、悲伤、孤独、紧张、担心等行为特征。
从社会适应能力与同伴的关系看,随着儿童肥胖程度加重,社会适应和社会交往能力、学校活动和学习能力均随之降低。
一方面由于肥胖儿自身体型不佳、活动不灵活,为保护自己不被同伴取笑,他们不愿意或拒绝参加集体活动,减少与同伴的正常接触与交往。
另一方面是来自同伴的因素,同伴觉得其难看或因为他们在游戏中表现笨拙而不愿与其玩耍,儿童的肥胖症会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过大,也会影响肥胖儿童正常同伴关系的建立。
和外在的影响相比,这种心理方面的影响更容易被家长忽略,因此在发现问题时,需要家长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接受肥胖的现实,科学认识肥胖的实质。
鼓励胖孩子参加小组活动,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参加减肥夏令营等,在这样的团体中,他们还可以获得更多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
当然,建立积极的生活环境,营造健康的家庭氛围,寻求专业帮助,制订合理的个性化饮食与运动计划,帮助孩子减掉多余的体重,才是帮助孩子恢复自信和健康最有效的方式。
大家如果有减重方面的问题,想咨询陈伟教授,可以发邮件到邮箱,陈教授会定期为大家答疑解惑。
问答邮箱:yixuejianzhong@163.com
乐健康 | 肥胖、消瘦儿童如何喂养?培养安全型依恋关系,从出生做起!
昨日是六一儿童节,本期特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吴力群主任医师、马佳主治医师和心身医学科主治医师丁一芸讲讲肥胖、消瘦儿童如何喂养,以及如何培养安全型依恋关系。
儿童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从幼儿期至青春期前,正常儿童每年身高增长5~7cm左右,身体的形态结构也持续发生变化。儿童期孩子的营养状况,饮食习惯甚至可能影响到成年的终身高和成年后的体质状态,因此,儿童期的喂养显得格外重要。
肥胖儿童如何喂养
在人们的观念里,肥胖症与遗传有很大的相关性,但在大多数肥胖患儿中,其实饮食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体育运动量不足也是导致儿童肥胖的重要因素。
建议针对超重肥胖儿童的健康饮食行为模式指导应该同时应用于整个家庭的相关成员,而不仅仅是超重肥胖儿童。超重肥胖儿童如何喂养?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点建议:
1、照顾者应多提供低热量,营养丰富的食物。
2、减少屏幕时间:2岁以内不建议看手机看电视,2-5岁,每天1小时。
3、少喝含糖饮料,不喝含咖啡因的饮料,多喝白开水;
4、合理选择零食:零食作为主食的补充,但往往含糖量和热量都很高。健康零食的建议:新鲜的水果、奶酪、牛奶、酸奶;
5、保证睡眠:22:00点前入睡;
6、晚餐少吃,睡前不吃。
消瘦儿童如何喂养
关于消瘦儿童的喂养,家长们更关心的是如何让消瘦、厌食的儿童多吃。
孩子们的食物偏好是可以改变的。在父母没有强迫的情况下,儿童接触食物8-10次后,这个食物可能就会被孩子接受。家长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长期的坚持和耐心,理解这是一个正常的接受食物的过程。不要强迫儿童进食,对儿童尝试新食物时应该适时鼓励,朗读与食物有关的人物和故事,必要时可使用一些蘸酱来帮助儿童接受新食物。
儿童从幼儿期步入学龄前期时,他们会更多关注进食环境的变化,尤其是进食的社会交往功能。通过观察成年人和其他儿童进食并与他们互动,学龄前儿童会很快学会和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通过模仿)。父母和其他人(如老师、同伴等)进食的方式、偏好都对儿童的进食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到了学龄期,儿童记忆和逻辑思维能力明显提高,可以向此期儿童介绍基本的营养概念以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
儿童需要吃复合维生素吗
对于一个身体健康和饮食多样化的儿童来说是不需要额外补充复合维生素。家长朋友们需要注意的是,复合维生素也是药,大剂量摄入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D)对身体有害。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部分儿童可能可以从复合维生素中获益,如1.厌食、胃口不佳以及严重挑食、偏食的儿童;2.患慢性疾病的儿童(结肠炎、肝病等);3.发育障碍的儿童;4.来自食物来源受限的家庭的儿童。
培养安全型依恋关系,从出生做起
依恋是婴儿降生到未知的世界与父母形成的最原始的亲密关系。20世纪50年代,英国著名依恋研究学者John Bowlby系统地创建了依恋理论,并定义为:儿童与其抚养者之间所存在的特殊和强烈的情感关系。这种情感关系形成于儿童与抚养者之间的互动反应过程中。表现为儿童对依恋对象的一种追随、依附和亲密行为,并由此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依恋理论认为,不同的依恋类型对儿童有不同的影响,多伦多大学发展心理学家Ainsworth等人把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关系区分为安全型依恋(B型,最常见,约60%-75%)、和非安全型依恋。其中非安全型依恋包括:A型(回避型,约15%-25%)、C型(反抗型,约10%-15%)、D型(混乱型,约10%)。随着依恋理论和发展心理学不断深入的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建立良好的安全型依恋不仅仅是儿童养成健康性格、良好社交能力的基础,也是儿童远期社会情感、认知和行为发展的关键。
John Bowlby认为依恋关系的建立源于婴儿与父母持续互动的过程中,并形成一种内部工作模式,其中有两类重要的预期:一是对依恋对象可得性的预期,即当婴儿发出需求信号时,抚养者是否敏感、有回应;二是婴儿的自我预期,指婴儿认为自我是否值得关爱和看护。因此,只要母亲足够敏感,给予婴儿所预期的回应,并且以持续相同的方式行动,就有助于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
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形成与父母的养育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温暖、支持的积极养育行为易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有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忽视、溺爱、体罚等消极的养育行为往往形成非安全型的依恋关系,易使儿童出现不同的行为问题。
临床实践指出,积极养育的策略包括三个方面:母亲敏感性、恰当的管教行为以及鼓励自主。母亲敏感性,指母亲能够准确感知婴儿需要,对此做出迅速反应并及时给予恰当的回应。如察觉孩子的消极情绪,给予语言安抚或行为拥抱等温暖的支持;感受孩子的愉悦,给予相应的语言或行为共鸣。母亲敏感性是积极养育的核心部分。
从出生到1岁是婴儿对母亲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最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母亲敏感性越高,越有助于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使用恰当的管教策略。
1岁以后,个体开始出现自我意识,同时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开始发展。这一阶段父母不仅应该敏感地回应孩子的需要,还要给孩子提供明确并符合儿童自身发育特点的规则,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帮助孩子理解要求和规则。
鼓励儿童自主发展,是积极养育中除了母亲敏感性的另一重要核心成分。表现为理解儿童的感受和需要,减少父母的控制性行为,同时鼓励并支持儿童的自主活动。进入学步儿期,随着儿童身体发育和运动技能的发展,对环境的探索越来越多,这种自主活动能力的发展需要这一阶段应重点培养儿童的自主性。
总之,安全型依恋的建立与积极养育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促进儿童早期积极发展。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应当关注母亲积极养育行为的多个维度。提高母亲敏感性、促进积极的敏感管教以及鼓励儿童自主性发展。同时,根据儿童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适宜性,当突出不同的养育策略。
聚焦
2022年全国孕产妇、婴儿死亡率均降至历史最低
5月31日,在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司长宋莉在发布会上表示,2022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15.7/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至4.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致6.8‰,均降至历史最低,妇女儿童健康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聚焦
世界无烟日|高度关注青少年吸烟问题
2023年5月31日是第36个世界无烟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于学军在2023年“无烟 为成长护航”世界无烟日主题宣传活动中指出,各地、各部门要持续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全面强化控烟宣传引导,加快完善戒烟服务体系,尤其要高度关注青少年吸烟问题,多措并举共同构建起保护青少年免受烟草危害的防护网,为建成健康中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聚焦
新研究探索通过血检尽早确诊帕金森病和痴呆症
新华社消息,日本顺天堂大学日前发布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参与的一个国际团队发现,帕金森病、痴呆症等疾病患者血清中含有结构异常的蛋白质聚集体——“α-突触核蛋白种子”,这使通过血检尽早确诊此类疾病成为可能。这一研究成果论文已在线发表于新一期英国《自然·医学》杂志上。
工人日报客户端《乐健康》第354期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工人日报记者 姬薇
本期编辑:成露 窦小涛
(关注工人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