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型肥胖怎么减肥(药物性肥胖指的是什么原因)
康玉春:服用精神科药物,“胖”若两人,4大攻略助您科学减重!
在这个“以瘦为美”的社会里,体重的微小变化都会触动我们的神经。
尤其对于精神障碍患者来说,服药期间体重快速增长,甚至“胖”若两人,不仅是对身心的一种巨大冲击,也让很多患者感到困扰和无助,甚至因此放弃治疗。
图片来源网络
那么,哪些精神科药物会导致体重增加呢?怎么做能兼顾到发病与发胖的问题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揭开药物和体重的关系,并提供实用的应对方法,帮助大家在疾病治疗与理想体型间找到平衡。
一、引起肥胖的精神科药物
精神科药物主要通过影响食欲中枢神经、影响体内新陈代谢和改变饮食习惯等来导致体重增加的,不同的药物对于体重的增加也有着不同的影响。
据研究表示,引起体重增加的常用抗精神病药依次为:
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帕立哌酮>氨磺必利>阿立哌唑>齐拉西酮
据研究表示,引起体重增加的常用抗抑郁药依次为:
帕罗西汀>=米氮平>氟伏沙明>曲唑酮>文拉法辛>度洛西汀>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氟西汀>安非他酮
使用药物剂量越高,引起的代谢问题及药物反应可能会越高,肥胖的风险就越大。而体重过度增加,相应地也更容易引起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高脂血症等躯体疾病。
因此,服用精神科药物期间,采取一些措施来控制体重非常重要。
二、体重管理攻略
精神疾病患者想减肥,和普通人是一样的:管住嘴、迈开腿。
针对精神科药物导致的增重,我为正在苦恼的朋友们整理了一系列的措施,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在服用精神科药物期间也能合理控制体重。
01 定期监测体重是第一步
对于首次用药患者,应该在服药初期,就记录下当时的体重、腰围、血糖以及血脂等代谢指标,后期服药过程中,定期监测这些指标,然后进行数据对比,这样有助于及时、准确地发现自己的身体变化,尽早做出干预。
02 饮食调整是关键
首先,要注重饮食均衡。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如西兰花、菠菜、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既能提供身体所需营养,又能增加饱腹感,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取。
其次,要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精米面等可以适当减少,换成一些粗粮,如玉米、燕麦、红薯等。这些粗粮消化吸收相对较慢,能让血糖更平稳,避免因血糖波动导致的脂肪堆积。
再者,要注意饮食规律。定时定量进餐,避免过度饥饿或过度进食。不要因为心情等因素而随意加餐吃一些高热量的零食,像薯片、蛋糕等能不吃就尽量不吃。
图片来源网络
03 合理运动不能少
运动对于减重至关重要。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比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坚持至少三次,每次30分钟以上。刚开始运动时不要强度过大,要循序渐进。
除了有氧运动,也可以结合一些简单的力量训练,比如在家可以做一些深蹲、平板支撑等动作。力量训练有助于增加肌肉量,而肌肉量的增加可以提高基础代谢率,让身体在休息时也能消耗更多热量。
不过,在进行运动前一定要和医生沟通好,确保运动方式和强度不会对病情和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04 定期复诊别忽视
服药期间定期复诊非常重要。及时反馈体重增加情况,以便医生根据具体病情和用药情况,对药物进行适当调整,或者权衡利弊后更换为对体重影响较小的药物,或者采取一些辅助措施来缓解体重增加的问题。
比如,联合中药减重。西药控制症状,中药调理肥胖,中西结合,既能有效平衡发病与发胖的问题,又能有效降低精神疾病的复发。
中西结合治疗方法不止用在减重上,对于其他药物不良反应也适用,是目前精神疾病治疗的不二选择。
不是所有的精神科药物,都会引起肥胖问题,因此,不用因过度担心而自行减量或停药,务必要遵循医嘱按时服药,以免加重病情。
减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至少需要几个月甚至半年以上的时间才能看到明显的效果。因此,不用着急,合理饮食、坚持运动并定期复诊,相信您一定能逐渐控制好体重,找回更健康的自己。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 答疑解惑可 ↓↓↓
@康玉春助理
明确5种减重治疗药物
来源:科技日报
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以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为基础的新型减重药物频频问世,引起不少超重和肥胖人群的关注,甚至一度被认为是“减肥神器”。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以下简称《指南》)。这是首部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权威指南。在药物治疗方面,《指南》明确了目前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成年原发性肥胖症患者减重治疗的5种药物,包括奥利司他、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司美格鲁肽及替尔泊肽。除奥利司他外,其余4种药物均为GLP-1类药物。
“《指南》最突出的部分之一,就是明确了这几种GLP-1类药物可用于治疗肥胖症,让肥胖症有更多药物可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周后德说。
《指南》详细列出了这几种GLP-1类药物的禁忌证。周后德说,这类药物有一些普遍的禁用人群,比如患甲状腺髓样癌或有甲状腺髓样癌家族史的人群、患有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的人群等。GLP-1类药物还有一些常见副作用,比如恶心、呕吐、便秘等,因此胃肠道功能不良或出现肠胃病症状的人群最好不要使用。此外,易过敏体质人群、重度高血脂人群等也要慎用此类药物。
《指南》特别提示了利用减重药物治疗肥胖症可能出现反弹风险。目前已有部分研究关注到GLP-1受体激动剂停药后的减重效果,结果均显示停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体重反弹。
“无论使用什么药物治疗肥胖症,改变生活方式都是最重要的,不能从心理上认为有了药物治疗就万事大吉了。”周后德说,即便使用药物治疗,也要结合生活方式干预对体重进行管理,否则患者停药后可能失去对饮食的自主控制,导致体重反弹,甚至体重可能超过用药前的水平。
另一个可能造成体重反弹的原因是药物误用。周后德介绍,GLP-1类药物治疗肥胖症的维持剂量远大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剂量,但如果一开始的使用剂量过大,就会使人体对此类药物产生抗药性。因此,患者在实际用药时一定要从小剂量开始适应。例如《指南》中写明,司美格鲁肽起始剂量为0.25毫克,每周一次皮下注射,维持剂量为2.4毫克或1.7毫克每周一次。
除了药物治疗,《指南》还列出了行为心理干预、运动干预、临床营养治疗等一系列治疗肥胖症的方法。其中关于力量抗阻训练、有氧耐力运动,以及饮食模式等内容,也能为公众提供具体直观的指导。
“从《指南》中我们还可以获得很多提示。”周后德举例,比如肥胖症的心理干预方式中就包括互助团体支持,鼓励患者参与互助小组或支持团体,构建良好的社区支持网络,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坚持治疗的信心。
“对生活方式进行干预确实很难。人们在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减重时,最好以团队的形式来开展,既可以互相监督,形成良好生活习惯,也可避免因社会孤独感而增加肥胖症及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此外,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辅助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周后德补充说。
哪些抗抑郁药会导致肥胖?哪些不会?体重增加该怎么办?医生告知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仅供大家参考。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疑问:一个人明明只是因为情绪低落去看医生,结果身体却变得越来越沉重?
不是因为吃得多,也不是因为懒得运动,却发现体重在不知不觉中蹿升,甚至连衣服都开始“抗议”了。这时候,才辗转想起,或许是那些抗抑郁药惹的祸。
抗抑郁药,作为精神疾病治疗的重要工具,帮助无数人从情绪低谷中走出,但它们有时候也像个“隐形推手”,把体重悄悄往上推。
而更让人困惑的是,不是所有抗抑郁药都会这样,有些甚至可以帮你保持体重稳定。那么,问题来了:哪些抗抑郁药会导致肥胖?哪些不会?如果体重真的增加了,又该怎么办?
这篇文章,带你找到答案。
抗抑郁药与体重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场复杂的化学博弈。很多人刚开始服药时,并不会注意到体重的变化,直到几个月甚至一年后,才发现自己“膨胀”了不少。
根据研究,超过25%的抗抑郁药使用者会经历明显的体重增加。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化,更可能带来血压升高、糖尿病风险增加等健康隐患。可是,为什么抗抑郁药会让人发胖呢?
科学家发现,体重增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 新陈代谢减慢:某些抗抑郁药会影响身体的代谢速度,让你燃烧热量的效率降低。
- 食欲增加:有些药物会刺激大脑中的食欲信号,让人忍不住多吃两口,甚至形成暴饮暴食的习惯。
- 激素变化:抗抑郁药可能干扰与体重调节相关的激素,如瘦素和胰岛素,导致脂肪更容易囤积。
- 情绪改善后的补偿性进食:部分患者在情绪好转后,通过饮食寻找多巴胺的额外奖励,导致摄入热量超标。
这个过程看似复杂,却很真实。试想,一个刚从抑郁泥潭中爬出来的人,面对突然放松的心情,可能更容易对食物失去戒心,再加上药物的“推波助澜”,体重自然会悄悄爬升。
既然抗抑郁药有可能让人发胖,那么具体到药物种类上,哪些是“高风险选手”?
1.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例如阿米替林、氯米帕明等,这类药物是老一代抗抑郁药,虽然疗效显著,但容易让人发胖。研究表明,服用这类药物的患者体重增加的风险更高,尤其是在长期治疗中。
比如苯乙肼、异卡波肼等,虽然不如三环类那样“著名”,但它们也与体重增加密切相关。
3.特定的SSRI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是现代治疗抑郁症的“主力军”,其中的帕罗西汀(常见商品名为赛乐特)被认为是最容易引起体重增加的一种。
4.米氮平米氮平常被用来治疗抑郁症,同时改善睡眠和食欲,但它也经常被患者戏称为“增肥神器”。研究显示,这种药物可能导致显著的体重增长,尤其是在治疗初期。
值得庆幸的是,并不是所有抗抑郁药都会让人发胖,以下几类药物对体重的影响相对较小,甚至可能帮助部分人维持体重稳定:
1.舍曲林舍曲林是一种常见的SSRI药物,不仅疗效显著,对体重的影响也较小。
2.氟西汀氟西汀(俗称百忧解)甚至被认为可能帮助一些患者减轻体重,因此特别适合对体重敏感的患者。
文拉法辛属于SNRIs(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对体重的影响较为中性。
4.布普洛尼布普洛尼不仅可以改善抑郁症状,还可能对体重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被用于辅助减肥。
面对抗抑郁药引起的体重增加,你并非束手无策。以下几种方法可以有效应对:
1.与医生沟通这一步非常关键。不要擅自停药或减量,否则可能导致抑郁症状反弹。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选择对体重影响较小的药物。
适当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富含纤维的蔬菜和水果。少量多餐可以帮助控制食欲,避免暴饮暴食。
3.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或瑜伽。运动不仅能帮助减肥,还能改善情绪,辅助抗抑郁治疗。
4.监控体重变化养成定期称体重的习惯,及时发现体重的异常波动,避免问题积累。
体重增加可能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与家人、朋友或心理咨询师沟通,获得支持,可以帮助你更好地面对变化。
如果你正在服用抗抑郁药或即将开始治疗,以下几点可以帮助你降低体重增加的风险:
-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是预防体重增加的“三大法宝”。
- 定期随访: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和可能的副作用。
- 关注心态变化:避免用食物奖励自己,尝试用其他方式(如阅读、听音乐)满足心理需求。
抗抑郁药就像一座双刃剑,它在治疗情绪问题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比如体重增加。但别忘了,健康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情绪的平衡和身体的健康需要共同守护。
或许你会发现,调整生活习惯、与医生沟通、坚持锻炼,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努力,最终会成为你掌控健康的关键。健康的生活,从不只是药物的功劳,更是你对生活的态度。
参考文献
张明园,《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科学出版社,2020年。
王玉梅,《抗抑郁药物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杂志,2022年。
李晓兰,《抗抑郁药与体重变化的研究进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1年。
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健康与药物治疗的指导原则》,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