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中国肥胖问题(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

上观新闻 0
文章目录:

我国约1.8亿成年人患有肥胖症,腹型肥胖同样需要减重

近日,由北京医卫健康公益基金会发起的“防治肥胖症,只为更健康”公益项目传出消息:我国约1.8亿成年人患有肥胖症。许多人对肥胖症的认知仍停留在“外观问题”层面,却忽视了它作为一种疾病带来的健康隐患。专家提醒市民需科学管理体重、远离健康风险。

所谓“肥胖症”,是一种以大脑为中心,由生物、遗传、社会、心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复杂疾病。作为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肥胖症与超过200种疾病相关。以心血管疾病为例,超过三分之二的肥胖相关死亡是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肥胖因此常被称之为“万病之源”。

到底如何判定是否肥胖?医学界通常使用体质指数(BMI)来评估。BMI事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近日印发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在我国成年人群中,BMI达到24kg/m²且低于28kg/m²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8kg/m²为肥胖症。

指南还指出,我国人群以腹腔内脏脂肪分布较多为主要特征,较易形成腹型肥胖。腹型肥胖人群更容易发生代谢综合征,而通过测量腰围则可以简单判断是否为腹型肥胖。值得一提的是,BMI在正常范围内男性腰围大于或等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或等于85厘米,属于腹型肥胖,同样需要减重。

针对肥胖症,体重管理干预越早,获益也越大。《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提出,体重管理的关口应当前移。即在体重出现上升时即起始体重管理计划,而非等到并发症的出现甚至加重。面对肥胖带来的健康威胁,可以通过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健康体检以便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同时也应当主动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及早治疗,预防肥胖可能引发的相关并发症。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李小英教授同时表示:“既往超重或肥胖的药物治疗手段十分有限。以GLP-1RA为代表的新型减重药物有望打破我国超重或肥胖患者治疗选择有限的局面,对于提高患者获益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公益项目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地铁站同步开展。项目以城市生活的核心场景——地铁为平台,旨在打破过往的认知局限,向公众科普肥胖症及其危害,倡导从体重管理开始,提升全民健康意识。该项目由诺和诺德公益支持。

来源:作者:顾泳

预计2030年我国超六成成年人超重肥胖,官方发布“减肥指南”

我国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 年版)》,从肥胖的界定、饮食热量控制的程度、具体摄入食物种类等方面提供指导。

我国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

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全球超重和肥胖率正快速增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4.3%、16.4%,其中18~44 岁、45~59岁和60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分别为16.4%、18.3%和13.6%,我国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

肥胖不但导致较高的过早死亡风险,还与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相关,包括2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骨关节炎和胆结石等。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可能为4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

如何界定肥胖?

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为18.5kg/㎡≤BMI

推荐每日摄入能量平均降低三至五成

《指南》中提出,控制总能量摄入和保持合理膳食是体重管理的关键。

控制总能量摄入,可基于不同人群每天的能量需要量,推荐每日能量摄入平均降低30%~50%或降低500~1000kcal, 或推荐每日能量摄入男性1200~1500kcal、女性1000~1200kcal的限能量平衡膳食;另一方面,也可根据不同个体基础代谢率和身体活动相应的实际能量需要量,分别给予超重和肥胖个体85%和80%的摄入标准,以达到能量负平衡,同时能满足能量摄入高于人体基础代谢率的基本需求,帮助减重、减少体脂。

临床上还可根据身高(cm)-105计算出理想体重(kg),再乘以能量系数15~35kcal/kg(一般卧床者15kcal/kg、轻身体活动者20~25kcal/kg、中身体活动者30kcal/kg、重身体活动者35kcal/kg),计算成人个体化的一日能量。以上方法可根据实际需要任选其一用来指导超重肥胖患者膳食,达到控制总能量摄入的目标。

鼓励主食以全谷物为主 吃饭先吃蔬菜、肉类

合理膳食方面,少吃高能量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鼓励主食以全谷物为主,至少占谷物的一半,适当增加粗粮并减少精白米面摄入;保障足量的新鲜蔬菜水果摄入,蔬菜水果品种多样化,但要减少高糖水果及高淀粉含量蔬菜的摄入;动物性食物应优先选择脂肪含量低的食材;应优先选择低脂或脱脂奶类。

严格控制脂肪/油、盐、添加糖的摄入量,严格限制饮酒。在控制总能量摄入的基础上保持一日三餐的时间相对固定,定时定量规律进餐,按照蔬菜-肉类-主食的顺序进餐。

同时,在合理膳食的基础上,可针对不同证型选用食药物质。若选用高蛋白膳食、低碳水化合物膳食、间歇式断食膳食或营养代餐等其他膳食减重干预措施,请在医生或营养指导人员等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每克酒精可产生约7kcal能量,远高于同质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产生的能量值。酒精除可以带来能量以外,其他对人体有用的营养素含量极少。因此,在减重期间应严格限制饮酒。

合并其他慢性病患者 膳食需有专业人士指导

《指南》根据肥胖的疾病特点和中医辨证分型,给出了食养原则和建议,在附录中详细描述了成人肥胖患者的食物选择,不同证型推荐食药物质和食养方举例,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食谱示例和常见食物交换表等工具。其中,每个地区、每个季节列举了3个能量水平的食谱(含食药物质)。

该《指南》主要面向基层卫生工作者(包括营养指导人员)、无合并症和并发症的成人肥胖患者,为肥胖防控提供食养指导。

鼓励成人肥胖患者参考《指南》推荐内容,结合自身情况,合理搭配日常膳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鼓励基层卫生工作者(包括营养指导人员)结合工作需要及患者实际情况,参考《指南》设计个性化食养方案。

肥胖合并其他急或慢性病的患者或有并发症者,请在医生或营养指导人员等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合理膳食。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刘军

我国近五分之一青少年面临超重肥胖

有近五分之一的6至17岁青少年面临超重和肥胖;成年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的比例约为2:1……5月10日至11日,第十届中国肥胖预防控制科学大会在京举行。大会公布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各年龄组超重肥胖率均呈快速增长趋势。

“目前有约19%的6至17岁青少年、约10.4%的6岁以下儿童超重和肥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介绍,肥胖是糖尿病、肿瘤、骨关节疾病等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与维持健康正常体重人群相比,超重肥胖人群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升高122%。

“我国成年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的比例约为2:1,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这一数据表明我国体重超重人群比例偏高,给防治工作带来结构性挑战。

肥胖防治也是一项全球性挑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2022年,全球有约八分之一人口处在肥胖水平,成人肥胖人数自1990年以来翻番。对此,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马丁·泰勒表示,肥胖不仅是健康问题,也是经济问题,需要通过科学研究和政策调整实现共同应对。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全国超重、肥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从《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再到《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近年来,我国卫生疾控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促进全人群营养健康和肥胖防控。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在大会上表示,肥胖问题是慢性病防治的重要结合点,要以体重管理为抓手,推动我国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要以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切入点,有效减少超重肥胖等中间危险因素,从而防治主要慢性病。(记者顾天成)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