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隐藏性肥胖的危害(隐藏性肥胖的营养改善建议)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0
文章目录:

除了三高,肥胖还有这个隐藏的风险

来源:【湖南日报】

湖南日报10月21日讯(全媒体记者 张春祥 通讯员 钟丽颖)年过60的曾阿姨性格开朗,常常自嘲胖子不怕摔,因为有脂肪可以垫着。没想到,前不久在阳台晒被子发生骨折,经检查,病因竟是骨质疏松症。长沙市第三医院(湖南大学附属长沙医院)老年医学科专家提醒,肥胖骨质疏松症患者更容易导致骨折。

胖子为什么容易得骨质疏松症?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体重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话题。研究表明,体重与骨密度呈正相关,体重的适度增加可以降低脆性骨折的风险。因此,过去普遍认为肥胖对骨质疏松症有保护作用。其实,低体重及肥胖者都是易发生骨质疏松症的人群。

在肥胖的形成过程中,与雌激素、瘦素、脂联素、胰岛素等与体重相关的激素,都对骨密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肥胖者常常合并体内维生素D不足。而充足的维生素D有助于维持足够的肠钙吸收、促进骨骼矿化、保持肌力、改善平衡能力及降低跌倒风险。维生素D不足可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导致骨流失和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

因此,肥胖症患者发生骨折风险要高于体重正常者,同时肥胖常伴有糖尿病,也更容易发生骨折。

由此看来,适度控制体重、增强骨骼的力量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实现“管体重、强骨骼”?

首先,均衡的饮食是管好体重的基础。低体重、肥胖和偏食常常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应当重视饮食的多样性和营养均衡。建议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平衡膳食和充足营养,确保摄入足够的钙、蛋白质、维生素D和维生素K,有助于增强骨骼密度。

此外,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对于管好体重也不可或缺。尤其是老年人,应当采用主动运动和被动活动、肌肉训练与康复相结合的手段。研究表明,适度的负重运动和力量训练能够显著提高骨骼强度,达到增加肌量和肌力、改善运动能力和平衡能力,进而减少骨折的目的。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保持健康的体重,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行为,积极锻炼,并关注营养的摄入,都是我们维护骨骼健康的重要措施。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人群应该定期到医院就诊,根据个人情况使用合理的药物治疗以减少骨流失,促进骨形成,尽可能减少骨质疏松症的进展,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等不良结局的发生,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本文来自【湖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瘦子也可能“隐形肥胖”!提醒:内脏脂肪危害大,减肥还需这样做

一位看似苗条的年轻人,因为一次偶然的体检,发现自己的内脏脂肪水平变高。我们称他李先生,三十出头,身高178厘米,体重仅65公斤。按照常规的标准,他的体重处于理想状态,甚至可以说是偏瘦。但体检报告显示李先生的内脏脂肪等级达到了10级,超出了正常范围。这正是“隐形肥胖”现象的典型案例。外表看起来瘦,但体内却隐藏着大量的内脏脂肪,对健康构成了威胁。

内脏脂肪不同于皮下脂肪,它围绕在我们的内脏器官周围,过量时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损害,这便是“隐形肥胖”。那么,一起了解一下关于隐形肥胖吧!

什么是“隐形肥胖”?

“隐形肥胖”指的是那些外表看起来瘦弱,但体内藏着过量内脏脂肪的情况。这些脂肪藏匿在肝脏、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周围,不像皮下脂肪那样可以通过捏一捏就感觉得到。虽然体重可能在正常范围内,甚至偏瘦,但这类人群的健康风险却意外地高。

如何判断你是否“隐形肥胖”?

一般来说,通过一些指标来评估,比如体脂率和腰臀比。体脂率可以通过体脂秤测量,而腰臀比则是通过测量腰围和臀围的比值来得出。一般来说,男性腰臀比大于0.9,女性大于0.85时,就要警惕内脏脂肪过多的问题了。

通过测量腰围,也判断内脏脂肪积累的方法之一,也是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用软尺环绕腰部,位置大约在腰部最细的部位,或者脐部上方约2厘米。吸气后吐气,放松腹部,记录此时的尺寸。通常男性腰围是≥90厘米,女性腰围是≥80厘米。大于正常范围,可能说明内脏脂肪过多。

“隐形肥胖”-内脏过高的危害!

1、心血管疾病:内脏脂肪过多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内脏脂肪过多会导致动脉硬化,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2、2型糖尿病:内脏脂肪过高会加剧已有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功能,使身体变得对胰岛素不敏感,进而导致血糖控制难度增大。

3、高血压:内脏脂肪的积累与高血压有直接关联。脂肪细胞中产生的物质可以增加血管的阻力,从而使血压升高。

4、脂肪肝:内脏脂肪过多还会导致脂肪堆积在肝脏中,引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严重时可进展为肝硬化。

如何正确地消除隐形肥胖?

1、调整饮食习惯:减少高糖、高油食物的摄入,少吃快餐、炸鸡、甜点等高热量食物。每餐确保一半以上的食物是蔬菜,选择全谷物如燕麦、糙米代替精白米和面。合理安排膳食频次。保持三餐规律,可以适量增加1-2次健康的小零食,如坚果或水果,避免饥饿感导致暴饮暴食。

2、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制定运动计划,每周至少进行两天的力量训练,如举哑铃、俯卧撑、深蹲和引体向上,可以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记录运动进度。记录每次运动的时间和感受,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

3、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确保充足的睡眠时间。成人每晚睡眠时间建议为7-9小时。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适宜的温度。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

4、增加日常活动量:步行或骑自行车上下班。如果条件允许,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代替开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并利用闲暇时间进行轻量活动。如做家务、园艺等。使用楼梯代替电梯。在办公楼或住宅楼中尽量选择楼梯,增加身体活动量。

提醒大家一下!减少内脏脂肪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需要持续的努力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并结合个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减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长期过程。同时,建议在进行任何新的饮食或运动计划前,

除了“三高”,肥胖还有这个隐藏的风险

年过60的曾阿姨性格开朗,自中年以后开始体重渐长。曾阿姨不以为意,常常自嘲胖子不怕摔,因为有脂肪可以垫着。半年前的一天,曾阿姨去阳台晒被子,弯腰起身时只觉一阵胸背剧痛袭来。曾阿姨又是热敷、又是按摩的,几个月后,胸背疼痛都没有明显好转。无奈之下,曾阿姨只好来到长沙市第三医院(湖南大学附属长沙医院)老年医学科就诊。

经过X片及骨密度检查,曾阿姨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还有两处肋骨发生过骨折。曾阿姨百思不得其解,不是体型瘦小的人才容易骨质疏松吗?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

随着我国快速出现的老龄化进程,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的患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明显升高。2019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为19.2%,65岁以上人群高达32.0%。

骨质疏松症起病隐匿,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全民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不足,筛查率、诊断率、治疗率低。患者多在出现疼痛、骨折等严重后果时才寻求诊治,错过了早期防治的时机。

胖子为什么容易得骨质疏松症?

研究表明,体重与骨密度呈正相关,体重的适度增加可以降低脆性骨折的风险。因此,过去普遍认为肥胖对骨质疏松症有保护作用。其实,低体重及肥胖者都是易发生骨质疏松症的人群。

在肥胖的形成过程中,与雌激素、瘦素、脂联素、胰岛素等与体重相关的激素,都对骨密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肥胖者常常合并体内维生素D不足。而充足的维生素D有助于维持足够的肠钙吸收、促进骨骼矿化、保持肌力、改善平衡能力及降低跌倒风险。维生素D不足可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导致骨流失和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

因此,肥胖症患者发生骨折风险要高于体重正常者,同时肥胖常伴有糖尿病,也更容易发生骨折。

如何实现“管体重、强骨骼”?

均衡的饮食是管好体重的基础。低体重、肥胖和偏食常常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应当重视饮食的多样性和营养均衡。建议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平衡膳食和充足营养,确保摄入足够的钙、蛋白质、维生素D和维生素K,有助于增强骨骼密度。

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尤其是老年人,应当采用主动运动和被动活动、肌肉训练与康复相结合的手段。研究表明,适度的负重运动和力量训练能够显著提高骨骼强度,达到增加肌量和肌力、改善运动能力和平衡能力,进而减少骨折的目的。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保持健康的体重,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行为,积极锻炼,并关注营养的摄入,都是维护骨骼健康的重要措施。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人群应定期到医院就诊,根据个人情况使用合理的药物治疗以减少骨流失,促进骨形成,尽可能减少骨质疏松症的进展,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通讯员 钟丽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