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胃部肥胖怎么办(胃部肥胖的人如何减肥)

白成振退休老中医 0
文章目录:

胃苓汤——治疗肥胖、除湿的灵丹妙药

胃苓汤——治疗肥胖、除湿的灵丹妙药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肥胖问题日益困扰着许多人。而肥胖的产生,往往与体内湿气过重有着密切的关系。胃苓汤,作为一款经典的中药方剂,在治疗肥胖、除湿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肥胖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从中医角度来看,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相关。首先,饮食不节是重要因素。现代人多喜食肥甘厚味、辛辣油腻之物,加之饮食无规律,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脾胃受损,则运化失常,水湿内生,聚而为痰,痰湿蕴结于体内,导致肥胖。

其次,情志失调也不容忽视。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进而引发肥胖。

再者,缺乏运动使得气血运行不畅,阳气不足,无法推动水液代谢,湿气易留滞体内。加之现代人久居空调环境,寒湿之气易侵体,进一步加重体内湿气。

胃苓汤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白术、茯苓、泽泻、猪苓、桂枝等药物组成。方中苍术、厚朴、陈皮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以除中焦湿滞;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助脾运化水湿;泽泻、猪苓利水渗湿,使湿邪从小便而出;桂枝温阳化气,助膀胱气化以利水。全方共奏祛湿和胃、行气利水之效。

对于肥胖患者而言,胃苓汤能够有效地调理脾胃功能,恢复其正常的运化水湿能力,消除体内积聚的痰湿。同时,促进水液代谢,通过排尿等方式排出多余的湿气,减轻体重。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化裁。若伴有肝郁气滞,可加入柴胡、郁金等疏肝理气之品;若有阳虚症状,可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若湿浊较重,可加大苍术、厚朴的用量。

需要注意的是,胃苓汤虽然对肥胖和除湿有一定的疗效,但并非适用于所有肥胖患者。在使用前,应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辨证论治,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结合健康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更好地达到减肥除湿的目的,重获健康轻盈的身体。

总之,胃苓汤为肥胖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正确合理地应用,才能使其发挥最大的功效。让我们在中医智慧的引领下,远离肥胖,拥抱健康美好的生活。

肥胖的内镜治疗:策略与进展

肥胖已逐渐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国际性流行性疾病。对于肥胖的管理,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都难以达到持久稳定的减重效果,代谢手术通过改变胃肠道解剖结构,可达到减重和改善代谢的目的。但因其具有手术创伤大、费用高、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多等缺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的选择。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实施内镜代谢手术的优势逐渐显现。通过对比不同内镜代谢手术、装置及应用效果,有助于为肥胖患者提供更加科学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肥胖是一种以脂肪含量增多及分布异常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中国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位居全球第一。对于肥胖的管理,生活方式干预和传统药物治疗易出现体重反弹,影响减重效果。代谢手术经过不断演变、发展与完善,成为降低体重、治疗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和减少肥胖相关并发症的有效手段。但代谢手术具有创伤大、费用高、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多和影响美观等缺点,影响临床选择。

随着技术的进步,新的减重举措不断出现。内镜代谢手术是在内镜下进行的操作,具有简单、微创、并发症少、性价比高等优势,在肥胖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内镜减重术式繁多,目前被美国食品及药物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肥胖患者内镜减重治疗的装置较少,包括胃内球囊术(IGBs)、内镜下袖状胃成形术(ESG)和迷走神经阻滞疗法,各有优劣。但临床研究发现,除了FDA批准的6种内镜代谢手术外,其他内镜手术同样能起到减重的效果。故通过比较不同方法减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帮助肥胖患者选择更加科学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限制空间的内镜技术

胃内容积的减少是内镜代谢手术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要素。目前主要术式为IGBs和胃容积限制术。

1.1 球囊装置

IGBs是通过内镜将球囊放置于患者胃部的术式。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并用于临床。根据填充物的种类,可以将其分为液体球囊、气体球囊、液气混合球囊。随着技术的改进,IGBs已成为最成熟、最常用的内镜代谢手术的术式之一,但不良事件仍时有发生。

Orbera球囊是2015年获美国FDA批准的内镜球囊装置,成为迄今为止最流行和应用最广泛的内镜减重装置,适用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为30~40 kg/m^2的患者。具有效果好、易操作、可调节、可逆、可重复等优势,在移除Orbera球囊1年后,总体体重减少率为34.1%。虽然减重效果良好,但放置时间不宜过久,以免增加球囊破裂的风险,或使球囊向肠道迁移,阻塞肠腔。球囊置入后患者胃肠症状明显,可对症处理,并建议患者调整生活方式,补充维生素等微量元素。

ReShape球囊装置为液体球囊结构,2015年由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BMI为30~40 kg/m2且至少有一种体重相关共病的患者。球囊置入6个月后,需要在麻醉下经内镜将球囊取出。与Orbera球囊相比,ReShape双球囊装置的结构更加灵活,但后者填充物体积更大,易加重患者的不适感。一项研究显示,在ReShape双球囊放置6个月后,参与者的总体体重减少率为15.5%,同时还可改善血压和血脂。

Obalon球囊于2016年获得美国FDA批准,适用于BMI为30~40 kg/m2的肥胖患者,该装置由3个独立的球囊组成,其内填充气体,可口服放置,费用更低,患者接受度更高。临床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将不同数量的球囊置于胃底。研究表明,16例使用Obalon球囊的肥胖患儿,在球囊置入18周后,平均减重约12.2 kg。可能出现包括腹痛、呕吐、腹泻、胃出血和小肠梗阻等不良事件,也有气体泄漏的可能。

综上,3种球囊装置各有优劣,经比较后发现,三者均可减重,但相比于充液球囊,充气球囊的严重不良事件更少,耐受性更好。球囊术后需要密切随访,重视IGBs术后的溃疡预防,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避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减少饮酒。

1.2 其他空间占据装置

包括跨幽门阀门(transpyloric shuttle, TPS)、半固定球囊、SatiSphere和Full Sense装置等,其中仅有TPS于2019年获美国FDA批准。

TPS适用于BMI 35~40 kg/m2或BMI为30~34.9 kg/m2且有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病史的患者。由大的圆形球囊与小的圆柱形球囊组成,占据胃内容积,能间歇性阻塞幽门,影响食物通过,延迟胃排空,延长饱腹感,从而减少热量的摄入,但可能发生幽门梗阻、腹痛、溃疡等不良事件。半固定球囊是一种梨形硅胶球囊,内含150~180 ml含亚甲蓝的盐水,尾端是具有金属配重的30 cm十二指肠导管,可减少胃内容积,间歇性阻塞幽门,延缓胃排空,具有体积小,耐受性好,诱导饱腹感等优势,可在胃内放置长达6个月,术后4个月体重减轻6.5 kg,但易发生球囊破裂和梗阻。SatiSphere由一根镍丝以及若干网状球组成,通过内镜置入幽门和十二指肠,装置顺应十二指肠的结构并自我锚定,占据胃肠道空间,调节胃肠激素,但存在装置移位的可能。

1.3 内镜下胃容积限制手术

内镜下胃容积限制手术是通过口腔和胃等自然通道,使用缝合/吻合技术减少胃容积,主要包括ESG、腔内减重手术(POSE)、经口胃形成术(TOGA)和经口内镜限制性植入术(TERIS)等。

ESG是目前内镜代谢手术中疗效最好的术式,经美国FDA批准用于BMI为30~50 kg/m^2,通过常规措施无法减重或维持减重效果的成年肥胖患者。ESG需在麻醉下进行,但最佳缝合方式尚无统一标准,仍需进一步制定相关指南或标准。ESG术后能显著减轻体重,引起瘦素、胰岛素水平下降,改善胰岛素分泌模式。

一项多中心数据显示,ESG术后6个月,肥胖患者的体重减轻约15%,18个月后体重减轻约20%。POSE是在内镜下使用锚钉穿透胃壁全层,减少胃容积,限制胃扩张,但易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一项纳入613例患者的荟萃分析指出,POSE术后3~6个月和12~15个月,患者平均总体减重减少率分别为13.45%和12.68%。TOGA由固定器和吻合器组成,可以诱导饱腹感,但装置稳定性差,易影响减重效果。一项纳入67例肥胖患者的研究发现,TOGA术后1年体重减轻(19.5±9.2) kg。TERIS将在贲门处形成一个10 mm的孔径,影响胃容积。研究发现TERIS术后6个月总体体重减少率为15.1%,但长期作用未明确,不建议单独使用。内镜下胃容积限制手术通过缝合、固定,不仅减少胃容积,还能影响胃肠道激素的分泌,延缓胃排空,减轻体重,改善共病情况。

影响吸收的内镜技术

十二指肠空肠旁路套筒是一种可逆的内镜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技术,在内镜下将镍钛锚固件和氟聚合物的套管放置于十二指肠球部,并延伸至近端空肠,放置3~12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腹痛等。胃十二指肠空肠旁路套筒是一长约120 cm的套管装置,可以缩短食物在胃肠内停留的时间。两者均影响食物吸收,但胃十二指肠空肠旁路套筒需联合腹腔镜操作。无创磁力吻合系统则通过磁力,导致空肠和回肠邻近肠壁组织坏死,形成侧向吻合口,缩短食物在肠道停留的时间,但常需结肠镜、腹腔镜辅助开展。在一项评估肥胖糖尿病患者的研究中发现,无创磁力吻合系统不仅可以减重,还可以改善肝酶情况。十二指肠表面黏膜重建术(DMR)是将十二指肠近端浅层黏膜进行反复消融,改变黏膜结构,影响胃肠激素分泌和营养吸收,但可能出现十二指肠肠腔狭窄等不良事件。但研究表明,DMR术后6个月的体重未见显著变化,提示DMR的减重作用还存在争议。

延缓排空的内镜技术

目前,以延缓胃排空作为减重主要原理的手段有迷走神经阻滞疗法、肉毒毒素注射和胃电刺激等。

迷走神经阻滞疗法已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肥胖,在胃食管交界处附近的迷走神经干上植入导线,阻滞迷走神经,可增加饱腹感,减少饥饿感,但胃肠道反应明显。ReCharge研究中提示,通过2年的随访,迷走神经阻滞术后患者体重明显减轻,并能改善相关心血管危险因素和生活质量。肉毒毒素注射主要是将A型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到胃黏膜下层至固有肌层间,引起胃局部肌肉暂时性瘫痪,从而延缓胃排空,产生饱腹感,减轻体重,其治疗费用高、疗效短暂,减重效果存在争议。一项最终纳入4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指出,A型肉毒杆菌毒素单独治疗对体重减轻无效。胃电刺激则是利用腹腔镜将胃刺激装置植入胃壁,延缓胃排空,耐受性好,但常需腹腔镜辅助,11例接受胃电刺激的患者,术后6个月体重下降5.3 kg。

代谢手术后并发症处理的内镜技术

内镜技术可以作为诸多治疗代谢手术并发症的一线治疗。对于术后出现消化道漏的患者,可以运用内镜下支架置入、纤维蛋白胶注射、新型镍钛记忆合金闭合夹等。对于出血,必要时可内镜检查止血甚至缝合。吻合口狭窄的患者经流质饮食效果不佳者,可以考虑内镜下行球囊扩张治疗。此外,尚可将内镜下硬化治疗、冷冻消融治疗和氩离子凝固术等作为代谢手术后体重反弹的补救方案。

总结与展望

肥胖的治疗是多学科、全方位的综合治疗,在生活方式调整与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运用内镜代谢手术策略能提高减重的成功率。内镜代谢手术根据其作用机制与设备的不同而各有优劣。总体而言,各种操作都易引起胃肠道症状,但球囊装置的应用更广,可重复性好,对患者的损害更小,而ESG疗效更好,减重效果更持久。

但这些术式之间的对比研究较少,未能进一步明确孰优孰劣。临床上可根据患者肥胖及其共病情况和患者意愿,综合评估,考虑不同的治疗方案。我国内镜代谢外科尚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术式仅试验性开展。近年来内镜代谢手术的研究已越来越多,但我国仍缺乏相关共识与指南,希望未来能有针对内镜代谢手术的高质量研究,提供较高级别的证据,对比不同术式间的优劣,为不同程度肥胖患者提供最优的治疗选择,让更多患者从中获益。

文章来源:《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年7月第43卷第4期黄文彬 何志伟 徐书杭 陈国芳 刘超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南京210028

撑“大”了的胃 还能这样“缩”回去

  天气越来越热,放纵大吃大喝给自己囤的肉再也藏不住了!怎么办?减肥!可有些人会发现,无论如何也管不住自己的嘴,因为肚子总喊饿啊。这是因为长期的过度进食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早已让我们的胃部容积扩大了。幸运的是,还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措施把撑大的胃“缩小”,从而减少不适和肥胖的风险。

  胃口越来越大 当心慢性病找上门

  研究表明,胃容积扩大可能与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胃容积与肥胖 胃容积与肥胖之间的关系已经得到广泛研究。研究表明,肥胖者的胃容积比正常体重的人更大。此外,一些研究还表明,胃容积扩大可能会导致肥胖的发生。一项研究发现,肥胖者的胃容积比非肥胖者的胃容积大约高出30%。此外,该研究还发现,通过限制饮食和减少进食量,可以减小胃容积,并降低肥胖的风险。

  胃容积与代谢综合征、糖尿病 胃容积扩大可能还会增加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风险。研究发现,胃容积扩大是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该研究还发现,通过限制饮食和减少进食量,可以减小胃容积,并降低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风险。

 要想“缩”胃 得科学饮食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控制饮食量来缩小胃的容积。减少进食量是缩小胃容积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可以通过减少餐次的大小或者增加餐次的次数来控制饮食量。例如,可以将三餐改为五餐,每餐减少一些食物的摄入量。此外,避免一次性大量进食,可以尽可能地让胃保持在正常容积范围内。建议在进食时慢慢咀嚼食物,让食物充分混合唾液,这样可以减少食物的体积,使胃容积减小。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控制饮食质量来缩小胃的容积。选择健康的食物,避免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这些食物容易引起胃扩张和肥胖。建议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例如水果、蔬菜、全麦面包等,这些食物可以增加饱腹感,减少饮食量。

  最后,饮食习惯的调整也是缩小胃容积的重要措施之一。少吃夜宵,不吃过于油腻的食物,避免过度饮酒等不良饮食习惯,这些习惯容易导致胃扩张和肥胖。

 运动神助攻 也能让胃变小

  除此以外,增加运动量尤其是规律性运动,也可以帮助缩小撑大的胃。建议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例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有疑问,这消耗大不是更容易饿,吃得更多了吗?

  运动帮助减少撑大的胃,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脂肪燃烧,减少身体脂肪堆积,最终达到能量消耗减少从而减轻胃部的负担,缩小胃的容量。

  其次,运动可以刺激肠道蠕动,促进食物在肠道中的消化和吸收,减少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从而减少,胃的膨胀感,使胃部容量逐渐恢复正常大小。

  最后,运动可以帮助减少压力和焦虑,促进身体放松,从而减少暴饮暴食的行为,避免过度进食导致胃部容量增大。

  那么,运动后真的饿可以加餐吗?运动后可以科学加餐,保持健康的饮食计划,执行上述控制饮食原则。运动后加餐,计入上述的五次进食的一餐中,每次进食量适量,不要过度饱胀。且进食时尽量慢咀嚼,充分咀嚼食物,让胃部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食物,同时也可以让身体更好地感受到饱胀感,达到缩小胃的目标。

  总之,通过控制饮食量、质量和运动量来减少胃的负担,从而缩小胃容积是缩小撑大的胃的有效方法。同时,调整饮食习惯也可以帮助控制胃扩张和肥胖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措施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效果,同时也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如果有需要,建议咨询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

  文/李永进(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