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多胖才算肥胖(多胖才算微胖)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发胖还真有“分界线”,从这个年龄开始你的代谢“急转直下”

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难题,

目前我国有超过一半的

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

肥胖会增加一系列疾病的发生风险,

包括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说到肥胖,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一旦跨过25岁的门槛,体重管理似乎变成了一场艰难的战役,脂肪悄悄累积,身材线条不再像往昔那般紧致。

这不禁让人疑惑,难道说,身体在25岁后就悄然设下了一道“发福界线”?年龄真的是划分苗条与臃肿的隐形标尺吗?是不是25岁之前都可以放开了吃?

01

发胖真的有“年龄分界线”吗?

不得不说,发胖还真有“年龄分界线”。从全球相关肥胖研究情况来看,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青、中年时期体重会逐年增加。

国外一项调查显示,18~24岁的时候,肥胖率是最低的,只有22.4%,但25岁就是一个分水岭,从25岁以后,肥胖率就开始飙升,而45~74岁阶段是肥胖率最高的。

△横轴是年龄段,纵轴是肥胖人群占比,可以看到25岁后肥胖率明显飙升。

我国的一项研究数据也显示,超重和肥胖的总体患病率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趋势会有所不同,基本上也是从24~29年龄阶段开始,肥胖率增加;在中年男性(55~59岁)和老年女性(65~69岁)中达到峰值。

我们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发胖,实际上没有特别明显的界线,不同人之间的差异也很大,但总体来说,随着年龄增大,大家的体重都会增加。

02

为什么年纪大了容易长胖?

对比自己以前的照片,经常会发出感慨:岁月是一把杀猪刀。为什么年纪越大,人就越容易长胖呢?

随着年龄增长,吃得更好更多了

最大的改变是,随着年龄增长,生活条件逐渐变好,饮食也会发生很大改变,会吃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加上很多人应酬也变多,大鱼大肉也成了家常便饭。高能量食物吃得多了,能量摄入也随之升高,自然就更容易长胖。

随着年龄增长,运动量降低了

在青春年少时,无论是身处校园,还是踏入工作岗位,大多数人日常的活动量都还算可观。可随着岁月流逝,年龄不断增长,大家渐渐适应了那种长时间久坐、几乎不动弹的生活方式。哪怕好不容易有了些闲暇休息时间,也更倾向于躺着,摆弄摆弄手机,或是看看电视,懒得起身活动 。

吃得多了,运动还少了,能量就更不能消耗掉,也就更容易长胖了。

年龄越大,肌肉流失,代谢率下降

随着年龄增长,人的肌肉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约10%~15%的肌肉在20~50岁之间流失。

肌肉量直接决定人的基础代谢,肌肉组织是人体葡萄糖最大的消耗者,失去它就意味着体内大量的葡萄糖没了地方消耗,能量代谢速度也会大大降低。吃同样的食物,可能会有更多的能量在体内储存起来,导致体重增加。

体内激素改变,让人很容易变胖

激素是体内各种新陈代谢反应的化学信使,调控着大多数身体机能的改变。随着年纪的增长,人体内的激素也会发生变化,同样会导致人更容易变胖。

比如,随着年龄增长,男性的睾酮每年以1%~2%的速率减少。睾酮调节脂肪分布,影响肌肉质量。它的减少,会使身体燃脂效率大大降低。而女性随着年龄增长,雌激素水平也会下降,在更年期,雌激素还会出现明显下降,很容易导致腹部脂肪的堆积。

03

如何防止长胖?

实际上,我们想要的减肥,不是减骨骼、肌肉、身体水分,而是要减脂肪。因为过多的脂肪会增加疾病的风险,也使我们的身材变得臃肿。

该如何与时间对抗,保持自己的身材?

合理饮食

饮食可是关乎减肥成效的关键因素。毕竟,人体发胖的根源在于能量收支失衡,当摄入的能量超出了身体消耗的能量,那些剩余的能量便会在体内储存起来,转化为脂肪堆积。

所以,若想有效预防长胖,首要之举便是改变能量收支状况,杜绝过量能量摄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 “管住嘴”。要致力于培养长期且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举例来说,进食应当适量,减少高油、高糖这类高热量食物的摄取,少喝含糖饮料,对油炸食品也要敬而远之。大家不妨参照中国居民膳食宝塔给出的建议,精心规划每日饮食,并逐步将其转化为自身习惯,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

坚持运动

在减肥之旅中,这无疑是最为艰难的阶段,然而也恰恰是收效最为突出的环节。

积极投身运动锻炼,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众多层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会逐步流失,脂肪堆积日益严重,新陈代谢速率也随之降低。而坚持运动锻炼,能够大幅提升能量的消耗水平,有效阻止过多脂肪在体内囤积,同时加速脂肪组织的更新换代。

不仅如此,规律运动还能够显著增加体内肌肉的比重,进而提升人体的能量代谢效率。所以,务必养成每日运动的良好习惯,建议每周至少安排三次,每次持续半小时以上的运动时长 。

夏天眼看就到了,

别再偷懒。

转自:央视新闻

来源: 荔枝新闻

到底多胖才叫胖?国家版指南来了

俗话说“每逢佳节胖三斤”

春节假期后

你是不是又胖了?

先别着急减肥!

到底多胖才叫胖?

怎样减肥效果更好?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面向公众发布了新版《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从肥胖的界定标准、肥胖的干预和治疗等方面为普通公众和专业医生提供指导。

01

超重肥胖的判定标准是什么?看看你属于哪个范围超重和肥胖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某些癌症等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超重和肥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就包括了遗传、饮食、身体活动水平、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等。什么样的胖才是真的超重、肥胖?体重指数(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

BMI=体重(kg)/身高(m)²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在18.5至24之间。BMI在24至28之间被定义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8就是肥胖。其中,又根据BMI分为轻度肥胖、中度肥胖、重度肥胖以及极重度肥胖。

02

“管住嘴”“迈开腿”减肥误区还有很多人不知道目前,大家公认的减肥办法是“管住嘴”。“轻断食”“戒晚餐”“断碳水”等减肥方式真的管用吗?运动量越大减得越多?健康减肥究竟应该怎么做?过度节食减肥到底科不科学?从医学上说,营养治疗是肥胖症综合治疗的基础疗法,主要包括限能量饮食、高蛋白饮食、轻断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等方式。其中,就有轻断食的“选项”。专家表示,轻断食不代表不吃饭,过度的节食是不科学的。

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张鹏介绍,采取科学且适度的节食策略至关重要。确保在日常饮食中充分摄取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必需的微量元素、维生素以及充足水分的基础上,根据体重情况来合理调控热量的摄入。“管住嘴”不是“关住嘴”不吃晚餐不会瘦专家指出,不吃晚餐并不能实现减肥的目标。若长期不吃晚餐,人体会自动将早餐和午餐摄入的热量转化为脂肪储存,反而可能导致体重上升。一旦恢复晚餐习惯,体重的回升速度往往会非常迅速。断碳水减肥法就是不吃主食?这里说的碳水,实际指的是碳水化合物。大家可能通常认为碳水化合物主要集中在主食里面,但事实上,包括一些水果、蔬菜、肉类、蛋类等在内的食材当中,也含有碳水化合物。专家表示,断碳水的方法减肥虽然能让人在短时间内掉秤,但难以持久,同时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张鹏表示,不科学的断碳水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比如,脑细胞主要靠葡萄糖供能,如果长期断碳水,大脑细胞葡萄糖供给不足,有可能导致记忆力下降。

专家建议,健康减肥,不是少吃主食,而是少吃“精致”的碳水化合物和添加糖。这些减肥“神器”管用吗?减肥不能只吃这些!❌西梅汁部分人喝西梅汁可导致腹泻,带来短期的体重下降,其实多数是体内水分丢失造成的。对于一般人来说,频繁腹泻不仅会导致肠胃功能受损,还会出现电解质紊乱、血钾浓度降低等损害人体健康的问题。❌白芸豆日常吃白芸豆仅可能起到辅助减肥的作用。白芸豆中虽然含有α-淀粉酶抑制剂的成分,但其有效含量很低,对淀粉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有限,所以阻断碳水化合物吸收的效力仅停留在理论上。❌青汁青汁只是果蔬的替代品,可以补充膳食纤维和维生素,但并不会让人变瘦。❌酵素酵素的有效成分仅是植物的发酵产物,可能促进肠内食物的消化吸收,对肥胖人群可能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但并不能减肥。如果将酵素作为减重期间唯一的食物及能量来源,容易导致蛋白质、脂肪酸等营养物质缺乏,出现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左旋肉碱正常人体每天可通过自身产生足以满足生理需要的左旋肉碱,动物红肉也是其丰富的来源。因此,依靠外源性补充意义不大。除非因疾病造成机体缺乏左旋肉碱,健康人群并不需要额外补充。运动量越大减得越多?专家表示,人体是一个能量的平衡体,单纯地增加运动量,如果不控制每天热卡摄入总量,同样不能达到减重的目的。此外,过量的运动还容易导致身体肌纤维损伤、肌间脂肪增多,造成四肢的粗壮。运动减肥要结合自身特点,一般肥胖人群应综合进行有氧运动、无氧运动以及柔韧性和平衡训练,运动前后都要及时进行充分的热身和整理。步行、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属于“低-中强度”有氧运动,适合大多数肥胖人群,儿童、中老年人群也可以练习。爬山、跳绳、划船、舞蹈等属于“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适合年轻、体力好且无严重慢性病的人群。需要注意的是,膝骨关节炎患者不适合选择这类运动。体力好的年轻人,无严重慢性病的中老年人,轻中度骨质疏松症患者可以通过绝大多数抗阻运动来增强肌肉力量。打太极拳、瑜伽、普拉提等柔韧性平衡训练,则适合大部分人群。

03

我国5种药物获批用于治疗超重肥胖并非适合所有人群目前,我国只有5种药物(奥利司他、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司美格鲁肽及替尔泊肽)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成年原发性肥胖症患者减重治疗。很多网络上销售的减肥“神药”,添加违禁成分“西布曲明”,还有国家管制类的“咖啡因”“芬特明”等,这些药物可能有毒又有害。使用药物减肥有相应标准。BMI指数大于28而且经过3~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仍不能减重5%,或BMI指数大于24且合并高血压、高血糖症、高脂血症、代谢功能障碍相关性脂肪性肝病、体重相关骨关节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并发症的成人患者,才可以考虑在综合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加用药物治疗。此外,使用药物减肥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比如早期使用时会出现胃肠道的不适,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厌食,还有一些比较少见的副作用。专家表示,如果仅凭药物来控制体重,一旦停药后,体重会快速反弹。

(宁波晚报)

到底多胖才叫胖?新版国家指南说清楚了:BMI和体脂都重要

什么样的胖才是真的肥胖?最近,国家卫健委发布新版《体重管理指导原则》,界定了超重肥胖的标准。

南医大二附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游娜介绍:“今年是国家体重管理年,其实从国家的层面发现,中国人群的超重肥胖比例是越来越高,那么什么是肥胖?到底我现在看起来有没有达到肥胖的标准呢?国家是有一个非常统一的标准,就是用自己的体重公斤数,除以自己的身高,米作为单位平方,来计算他的体重指数,如果超过24就是超重,如果超过28在中国就是肥胖。”

在内分泌科门诊,每天都有不少肥胖患者前来寻求帮助。在诊室里,记者见到了16岁的明明,妈妈说,明明在去年凭借优异成绩考入了知名大学的少年班,但一年的异地求学,体重也跟成绩似的“蹭蹭涨”,体重指数达到33.7。在给明明看诊的过程中,医生还发现,妈妈的体重指数接近28,按国家标准,也快到达肥胖范围。所以从医学上讲,母子俩都该减肥了。

明明妈妈陈女士说:“我们也告诉孩子,就是可能从我来讲,我没有减下来,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一千种失败的方式是什么,从而你可能挑选一个对你来说比较健康,或者合适的一个方式吧。”

如何减肥?大家公认的办法都是“管住嘴”,现在还有了各种网红概念,比如轻断食、戒晚餐、断碳水,甚至是过度节食。这些方式,其实明明妈妈都替大家试过。明明妈妈陈女士说:“减肥其实并不难,但难的就是保持,包括家长,成年人可能有一定的社交,这样的话其实保持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医生介绍,每位“胖胖”都是不同的胖法,减肥方式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科学减肥,应先经过专业医生评估,再选择是通过吃动平衡,还是用药打针,或是外科手术。比如明明,体重指数虽符合用药指征,但由于未满十八岁,饮食和运动管理仍是主要的减肥方式。

在新版指南中,体脂是另一个关键指标,如果您的体重指数并未超标,但体脂率显示异常,就是民间所称的“瘦胖子”,这种情况也要引起重视。南医大二附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游娜表示:“我觉得自己不胖,确实我的体重指数也只有20,但是确实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去年开始发现自己的体重增加了七八斤,我发现自己肚子的腰围一下子增多了,所以我从去年开始持续地进行就是简单的快走。”

医生也告诉记者,自“减重版”司美格鲁肽“诺和盈”上市以来,来咨询的市民非常多,都是希望通过药物实现“躺瘦”,要提醒的是,即便是超重人群,也需要经过严格的诊断评估,才可能获准用药。而想要实现体重控制的良性循环,最终都要结合对生活方式的干预,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搭配合理运动。

(《零距离》记者/王华素 编辑/赵梦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