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那里可以看肥胖片(肥胖去哪看)

这胖子爱看电影 0
文章目录:

俄罗斯高分爽片!微胖美女为追回健身男友减肥,最后却爱上小胖哥

要不是因为女主角是亚历山德拉·伯蒂奇,相信很多男性观众都会错过这部俄罗斯高分大爽片。

亚历山德拉·伯蒂奇因为在《维京:王者之战》中的惊人颜值,给不少内地男性影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她在新片《瘦身大作战》里为角色牺牲,增重几十斤,从苗条到微胖,饰演一位为让男友回心转意,拼命减肥的傻白甜女孩。

很难想象,硬核的俄罗斯也会拍出这样的“甜宠爽片”,而且该片在豆瓣上得分还不低,达到了7.4分,不少影迷给出了4星的中上评价。

影片颜值在线,故事讲述小人物逆袭,颇有爽感,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又能集中少男观众的“七寸”,的确是一部集合了不少爽片元素的励志喜剧片。

但该片在IMDb上的评价一般,仅有6.4分。大部分观众只是图一个新鲜,毕竟该类型的俄罗斯影片实在不多。

综合判断的话,内地影迷的7.4分估计很多都是为女主角的颜值,以及男主角小胖哥最后能拿下微胖美女的逆袭结局,给出的友情加分吧。

超重的影片:支线故事太多,主题难以深入

《瘦身大作战》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不甘心让自己仅仅成为爽片,而力求有一定的深度,在女主角的减肥故事线之外,加入了亲情关系,友情关系,恋爱关系,以及少年成长等支线剧情。

而且每条支线都企图自成一体,占用了大量的剧情时间,反而冲淡了减肥的主线,最终让女主角经历的几十斤的增肥与减重体验,变成了一场“身体剥削”,资本对女性的“身体消费”,让励志的减肥成为了噱头。

影片中,女主角安娜(亚历山德拉·伯蒂奇 饰演)原本有一段浪漫的恋情,男友是身材健硕的游泳的教练,对于自己严格要求的男友渐渐对身体发福的安娜有了疏远之心。

原来热辣的小礼服被发胖的安娜强行套上,显得极为不合身时,男友对安娜的厌恶感直接写在了脸上。安娜想要通过其他方式来挽救,可显然一切都太晚了。

男友的社交软件中,早已出现了另一位身材妙曼的女郎。舞会中,这位竞争者来势汹汹,胖到不自信的安娜很快便溃不成军。男友当场说出分手,安娜下定决心开始减肥。

在参加减肥救互助会时,安娜还认识了一位同样在减肥胖小哥。男方透过肉体,看到了安娜的灵魂,没有因为胖而嫌弃她,一见钟情后,他主动要求成为安娜的互助队友、保镖、以及潜在男友。

故事到这里都极为流畅,加上动感十足的配乐,影片很容易就进入了爽片的快车道,但偏偏导演不想落入俗套,硬是在叙事鸿沟刚划裂开后,就迫不及待加入了诸多支线伏笔。

比如亲情上,安娜与母亲的关系陷入紧张。她遭遇了分手,而母亲却开出了“第二春”,暗示安娜很快就有了新的“爸爸”,一个沉溺于酒精的农夫。这让安娜内心难以接受,并认为自己对于男友的依赖,是因为从小缺乏父爱。这位影片后来引出安娜父亲一线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另外还有友情线,安娜的女性朋友是一位在事儿上野心勃勃的年轻人,她不满足于男友现在的状态,不断要求男友和她到更大的城市莫斯科发展。虽然一开始是他们帮助安娜减肥,为她的逆袭加油助力,但到了最后,安娜发现“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友谊不光是单方面索取温暖,也需要假装坚强,为她人付出,牺牲自我。

甜宠片自然还有爱情线,八块腹肌的前女友与暖男小胖哥如何争夺瘦下去变美了的女主角,这种三角关系的戏剧性冲突自然不少了。硬核的俄罗斯的电影要玩俗套就玩到极致,直接安排了小胖哥撞见女主角和回心转意的前男友的激情场面,剧情由此触底,女主角开始从被迫减肥到主动修身。

设计了如此多的支线,导演的用意很明显,是想弱化减肥,或者把减肥当做历练心灵的表现方式。影片的主题还是落在了“成长”上。当女性遭遇爱情挫折之后,如何正视当下的自我。

被分手了,真的是因为自己不够好吗?让自己变好的动力仅仅就是为追回劈腿的前任吗?瘦了,就一定能遇见更好的自己,过上更幸福的生活吗?

导演用减肥作为切入点,讲述的还是年轻人的成长故事,以及女性对于自我的身份认同。但令人矛盾的是,虽然片中的多位人物都对看起来不算特别胖的女主角说“你不胖”、“你很美”、“别让他人定义你”,但最终女主角收获爱情、修复亲情、完成自我认同的方式,还是成功减肥。

其次,女主角减肥的艰难过程,也因为大量支线故事,而被缩减的非常少,宛如游戏一般,女主角就完成了几十斤的瘦身计划。

其实,如果完全走爽片道路,这种游戏推进的方式也并没太大关系,但导演却在影片最后落入了说教的形式化套路里,用女主角的大段直白完成主题闭合,可无论是亲生父亲主动来修复关系、还是胖小哥突然又原谅她,还有安娜与继父、女性朋友关系的升华,都缺少具有说服力的逻辑性。

明明按照爽剧的套路敷衍推进,却始终想体现超出能力范围的主题深度,最终让故事变得臃肿,不如好好学习女主角“减重”,专攻一条爱情线,把戏剧张力最强的三角恋演绎地活泼有趣些更为划算了。

这是典型的,想要的太多,表达陷入混乱,最后胡子眉毛一把抓了。

饥饿的现实:“蚂蚁腰”与“BM风”让女孩们不敢吃饱

《瘦身大作战》虽然讲的是减肥,但更重要的是让女性能够“活出自我”,不要被他人的审美所定义,女性的美丽和自信应该是多样化的。

片中的安娜虽然长胖了几十斤,但脸小的她依然颜值在线,被很多观众称为微胖美女。大家对外国女孩颇为待见,却对中国女孩极为严苛。

最近因为“甜宠”剧《传闻中的陈芊芊》而走红的女演员赵露思就因为“脸圆”显大而被群嘲,质疑她体重恐怕有120斤。最后,赵露思主动“辟谣”,还上了体重秤,结果显示,她实际还不到80斤。

从新生代小花李兰迪因为身材壮硕多次引发争议,到“初恋女神”陈妍希,因为圆脸饰演“小龙女”,被频频戏称为“小笼包”。圆脸女演员的生存空间居然越来越小。

现在的邻家女孩都要求个个是尖脸,细腰,大长腿。靠演技闯出一片天的“圆脸女孩”赵丽颖曾说过:“我演了十多年的戏,当了七年的配角。在这七年里,我不断听到一些声音,说圆脸当不了主角,因为形象有局限,演不了重要大角色。只能演丫环、女儿,孙女、妹妹。

因为这股“瘦脸”,从普通人到女明星,无论是自拍还是“精修”,都力求把自己折腾成V字型“蛇精脸”。曾经有些女明星明明是因为自然的少女感而走红,

现在也变成了瘦脸达人。

最可怕的是,无论是主演和配角,一眼望去,居然一个样。

复制粘贴般的容貌,能有多少辨识度呢?

除了脸,现在的畸形审美更是控制着女性身体的各个部分。“漫画腿”、“蚂蚁腰”、“蝴蝶骨”之类的物化标准,开始层出不穷。

此前,郎朗老婆吉娜的生图让不少网友和女明星“瑟瑟发抖”,丰满的上围和纤细的蜂窝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吉娜很快获封“人间芭比”美誉,而蚂蚁腰也开始成为新的女性审美标准。

但想要有细腰哪有怎么容易,就在吉娜“细腰”刷屏时,另一位女明星马思纯却因为一张暴露肚子赘肉的截图而被大家质疑。

最后还逼的马思纯回应,晒了自己的减肥餐,表示自己正在努力减肥中。

最近,全网又开始风行“BM风”女孩,更加严格的体重标准,让众多女孩陷入自卑。有的女孩甘愿被这种物化标准所洗脑,纷纷以此为榜样。

XS码和极端的体重对照表,每一个信号都在暗示你:能穿上“BM风”,就代表你是一个细腰瘦腿骨感美的人。无论是失去男友,还是被外界嘲笑而心生不快,这都是对自我审美的不认可和自卑的表现。
在好莱坞,身材苗条与壮硕,小花旦与演技派女演员,分别占据不同的细分市场。有时候,原本身材纤细的女演员还要故意增肥来出演角色,年轻的小花旦为了打动奥斯卡评委们的心,不惜扮丑、演老年角色。因为,在奥斯卡评委们会警惕他们因为颜值而产生的“明星光环”,误判了他们的演技深度。

几十年前,内地女演员们都以性感为荣,并不会完全屈服于“以瘦为美”的单一审美标准。比如宁静在影片的一袭红衣,不知道曾是多少影迷的美好回忆。

影视剧也好,真实人生也罢。就连最具引导性的娱乐圈都如此,恐怕我们离“性感”,我们离“千差万别”的审美也只会越来越远。说句玩笑话,我们更应该保护那些体态“微胖”健康,并非瘦瘦的女明星们。要不然,也太打击现实中的普通女性了吧。

银幕上单一刻板的审美取向,让现实生活中的女孩们,正在被“大众审美”束缚住,对自己过分苛责。而复制粘贴式的美,不过是一堆丧失了真实、丢掉了个性之后的廉价美。

也正因为如此,《瘦身大作战》中的亚历山德拉·伯蒂奇,无论胖了、还是瘦了,都如此惹人爱。她用真实的一面示人,影迷自然回报以最炙热的喜爱。

信立泰:国家药监局同意SAL0112片开展成人肥胖患者或超重患者的体重管理适应症Ⅰ期临床试验

信立泰8月16日公告,近日,公司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同意SAL0112片开展成人肥胖患者或超重患者的体重管理适应症Ⅰ期临床试验。

SAL0112片为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的口服小分子偏向激动剂,系公司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目标适应症包括2型糖尿病(T2DM)、成人肥胖患者或超重患者的体重管理。其中,T2DM适应症已于8月初获得Ⅰ期临床许可。

世界防治肥胖日丨今天,解剖一个胖子的内脏给你看

说到「胖」,你会联想到什么?臃肿的身躯、撑大了的五官、腹部的“游泳圈”……
可你知道一个胖子身体内的样子吗?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生命时报》邀请专家,带你看清肥胖者的体内究竟长啥样,并列出一份科学管理体重清单。

受访专家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分泌与心血管病诊治中心主任 李光伟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肥胖与代谢病外科中心主任 王存川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 左小霞

深圳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主任、体医融合运动处方专家 韩铁光

“解剖”一个肥胖者的内脏

肥胖者的体内究竟是啥样?

脂肪

厚度可达13公分

皮下脂肪多且厚,在外科手术中,往往要切得很深才能触及患处,外科医生甚至遇到过脂肪厚度高达13公分的患者。通常,瘦子器官比较明显,而胖人器官会隐藏在黄色脂肪里,难以发现,大大增加了手术难度。

心肺

一坨软肉

健康人的心脏是紧实饱满的,像一个水泵,如拳头大小。但肥胖者的心肺则是软塌塌的一坨肉,用手一挤,有很多水。

因胖人体内储存脂肪的“仓库”已满,脂肪就会存储到心肌细胞间,影响其功能。当心脏不堪重负时,则会出现心力衰竭。

肝脏

肥大松弛

肥胖使肝脏变得更大、更松弛且“伤痕累累”。人摄取动物脂肪后,要转变成自己的脂肪。过度摄入的脂肪就要经过肝脏来处理,致使肝脏负担很大。无法及时处理后,就会形成脂肪肝,继而转变为肝硬化,严重会导致肝癌。

肾脏

表面坑坑洼洼

肾脏外面一般都有脂肪包裹,起到保护作用,健康人也有,而肥胖者的脂肪格外厚,且肾表面有很多瘢痕,坑坑洼洼,像疤一样。

血管

根本找不到

胖人的血管会被多余的脂肪包裹着,不仅手术时不好找,术后还容易感染,引起并发症。

此外,由于心脏必须为多余脂肪组织提供更多的血氧,动脉中脂肪堆积越多,动脉功能就越差,血管壁增厚,血流减少,进而增加血栓和全身血液循环恶化风险。

BBC曾拍摄过一部纪录片《解剖肥胖》,片中两个医生解剖了一具“过度”肥胖的女性尸体,60岁,体重107公斤,不嗜酒,死于心脏病。影片直观展现了肥胖者体内长啥样。

肥胖从头伤到脚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肥胖症」列为一种疾病。

根据目前研究,有50余种疾病与肥胖有关,而这些疾病本身带来的影响及其治疗过程可能加重肥胖,形成恶性循环。

呼吸系统

肥胖患者的脂肪堆积可能会导致咽壁肥厚、软腭肥大、咽腔狭小,使其易发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此外,有研究发现,肥胖可以导致哮喘严重程度升高、药物控制欠佳,以及肺功能异常更加明显。

消化系统

若肥胖者腹部堆积过多脂肪,腹腔压力加大,就易使胃部胃酸及内容物出现反流。同时,由于多余脂肪无法通过肝脏代谢、转运出去,就可能导致脂肪肝的形成。

循环系统

肥胖者血液中脂质成分增加,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减弱,进而诱发高血压。再加上肥胖者的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血流量均比正常人高,从而加重心脏负荷,增加了心脑血管病风险。

内分泌系统

脂肪细胞会随着其体积的增大而逐渐具有胰岛素抵抗性,导致血糖调节过程失衡,增加糖尿病发生风险。

另外,肥胖引起的代谢紊乱还会影响激素水平,间接地对生殖系统产生影响。肥胖女性雄激素分泌增多、雌激素减少,影响卵巢发育,造成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不育等问题。

泌尿系统

肥胖患者,尤其是肥胖女性,容易发生压力性尿失禁。

运动系统

由于肥胖患者的膝关节、踝关节等部位比常人负重更多,所以关节磨损问题严重,更易发骨关节炎。

“健康的胖子”不存在

有一些人心存侥幸,虽体型肥胖,但是自认为平时有足够的运动量,疾病不会找上来,事实上“健康的胖子”是不存在的。

《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刊登一项大型观察性研究,分别评估了不同体重指数(BMI)和体育运动水平与主要脑血管疾病(CVD)风险因素之间的联合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可以减轻超重/肥胖对CVD风险的不利影响,但过重的体重本身与主要风险因素的患病率显著增加有关。与体重正常的不运动参与者相比,“灵活的胖子”,即运动但肥胖的个体患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几率分别高出约2倍、5倍和4倍。

运动不能完全抵消超重和肥胖对心脏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所以,别指望做“健康的胖子”了,还是减肥和运动双管齐下吧。

老中青如何科学减重?

不同年龄段人群,减重侧重点不同:

中青年

调整饮食,控制腰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显示,国人半数肥胖为中心型肥胖,也就是腰粗肚肥。

腰围是反映脂肪总量和脂肪分布的综合指标,在我国,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80厘米,就算中心型肥胖。

  • 饮食尽量遵循“早餐饱、中餐好、晚餐少”的原则,不要早餐对付、午餐点外卖、晚餐大吃大喝。
  • 办公室、客厅等随手可及的地方,不要放高热量的零食,替换为坚果、酸奶等。
  • 少点外卖,尽量自备午餐,烹调以蒸、白灼、炖、凉拌为主,少放油盐糖。
  • 避免久坐多做瘦腰收腹的健身动作,如平板支撑、仰卧腰部扭转、静态或动态臀桥等;上班间隙可练习下蹲、侧抬腿等;跑步适合大多数人,一周3~5次,每次至少30分钟为宜。

老年人

适度运动,增加肌肉

身形消瘦的老人:适度运动,有助增强肌肉活力,快走、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量较小,方便开展易坚持,可每天锻炼1~2次,每次半小时左右,以轻微出汗为宜。

过度肥胖的老人:尤其是有“三高”等慢性病的老人,应适当减重。

除运动外,要在饮食上加以改善。少量多餐,每日4~5餐,每餐七分饱;每天吃一颗鸡蛋、喝一杯牛奶,吃一两鱼虾、摄入一两禽肉,再加上一至二两豆制品,保证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谷物、杂豆和薯类是最经济的能量来源,比如红薯、土豆、山芋、芸豆等,注意粗细粮的搭配。▲

本期编辑:邓玉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