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肥胖数据(中国肥胖数据表)
我国约1.8亿成年人患有肥胖症,腹型肥胖同样需要减重
近日,由北京医卫健康公益基金会发起的“防治肥胖症,只为更健康”公益项目传出消息:我国约1.8亿成年人患有肥胖症。许多人对肥胖症的认知仍停留在“外观问题”层面,却忽视了它作为一种疾病带来的健康隐患。专家提醒市民需科学管理体重、远离健康风险。
所谓“肥胖症”,是一种以大脑为中心,由生物、遗传、社会、心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复杂疾病。作为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肥胖症与超过200种疾病相关。以心血管疾病为例,超过三分之二的肥胖相关死亡是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肥胖因此常被称之为“万病之源”。
到底如何判定是否肥胖?医学界通常使用体质指数(BMI)来评估。BMI事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近日印发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在我国成年人群中,BMI达到24kg/m²且低于28kg/m²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8kg/m²为肥胖症。
指南还指出,我国人群以腹腔内脏脂肪分布较多为主要特征,较易形成腹型肥胖。腹型肥胖人群更容易发生代谢综合征,而通过测量腰围则可以简单判断是否为腹型肥胖。值得一提的是,BMI在正常范围内男性腰围大于或等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或等于85厘米,属于腹型肥胖,同样需要减重。
针对肥胖症,体重管理干预越早,获益也越大。《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提出,体重管理的关口应当前移。即在体重出现上升时即起始体重管理计划,而非等到并发症的出现甚至加重。面对肥胖带来的健康威胁,可以通过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健康体检以便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同时也应当主动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及早治疗,预防肥胖可能引发的相关并发症。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李小英教授同时表示:“既往超重或肥胖的药物治疗手段十分有限。以GLP-1RA为代表的新型减重药物有望打破我国超重或肥胖患者治疗选择有限的局面,对于提高患者获益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公益项目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地铁站同步开展。项目以城市生活的核心场景——地铁为平台,旨在打破过往的认知局限,向公众科普肥胖症及其危害,倡导从体重管理开始,提升全民健康意识。该项目由诺和诺德公益支持。
来源:作者:顾泳
我国超50%成年人超重或肥胖!专家提醒→
(央视财经《第一时间》)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其中指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达到34.3%和16.4%,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肥胖的标准是什么?过度肥胖有什么样的危害?
目前,临床上判定肥胖的标准一般有三种:体脂率、腰围、BMI指数(即身体质量指数),其中腰围、BMI指数自己就能测算。
上海长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石勇铨:BMI就是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得到的值,大于24超重,大于28肥胖。1.75米的男性超过86公斤就是肥胖,超过76公斤可能就是超重。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 于浩泳:还有一个比较精确的指标是看腰围,有个腹型肥胖的诊断标准,通常来说,男性的腰围如果大于等于90厘米,或者女性的腰围大于等于85厘米,可以定义为腹型肥胖。
42岁的冯先生,属于腹型肥胖患者。由于平时工作应酬很多,没时间运动。最近出现腹背部疼痛,到医院检查后,发现是血压升高引起肾上腺出血。
患者 冯先生:我的BMI指数在30左右,比较肥胖,平常就是要管住嘴、迈开腿,注重生活规律,不要熬夜或者暴饮暴食。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已有超过50%的成年人和近20%的儿童超重或肥胖。肥胖会增加多种慢性病和过早死亡的风险。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 于浩泳:肥胖可以引起多种代谢紊乱,比如血糖、血脂、血压、尿酸等。肥胖还可引起精神方面的一些问题,比如抑郁、焦虑等。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编辑:张娅芳
中国百万人群体检数据分析:超重肥胖是关联异常健康结局核心指标
近日,数字赋能主动健康管理论坛暨中国百万人群体检健康报告发布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举办。报告指出:职业人群普遍存在代谢指标异常情况,尤其是中心性肥胖和血脂异常的发生率较高,且随年龄增加而递增。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数字医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胜利指出,健康中国战略强调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新健康观倡导“数字赋能主动健康”实现“关口前移”,本次论坛发布《中国百万人群体检健康报告(2012-2022)》,对百万职业人群体检大数据进行深挖分析形成健康报告,这一工作对于人群主动健康和慢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报告发布环节,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慧教授对健康报告结果进行阐述、解读。该报告基于瑞慈医疗集团在2022年覆盖全国12个省31个城市(多为东部沿海城市)的247万(30-60岁职业人群)体检者的全量数据和长三角地区13.7万(30-60岁职业人群)体检者近10年间(2012-2022)的体检数据分析而编制。
该报告主要结论除了职业人群普遍存在代谢指标异常情况外,脏器及相关功能异常检出率较高的结局为:肺结节、甲状腺结节、脂肪肝、窦性心动过缓、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如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和乳腺结节等)的检出率高,50岁以后女性骨骼相关问题如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症、颈椎和腰椎异常人群占比快速提升,检出率超过男性。
另外,通过长三角地区近10年体检数据发现人群高尿酸血症呈逐年快速增长,尤其18岁-40岁年龄段男女明显上升,男性普遍高于女性。
此次调查报告采用可视化疾病关联图谱方法开展研究,发现超重和肥胖是关联其他异常结局的核心指标和风险因素。
中国数字化主动健康体检队列在现场正式启动,上海交大公卫-上海黄浦疾控科教研融合中心、上海交大公卫-上海浦东疾控主动健康与慢病防控研究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学科研基地(瑞慈基地)同期挂牌。
步入数字科技时代,健康体检成为数字化主动健康管理实施的重要场景,团队将依托中国数字化主动健康体检队列建设,开展全生命周期健康研究和适宜技术推广,围绕个体可干预的生活方式(膳食营养、体力活动、情绪管理、健康睡眠等)进行个性化连续动态评估和精准干预,数字化科技赋能打通体检健康大数据集成、开发、应用理论和实践路径,实现个体主动监测和维护健康新模式。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转化医学国家重大基础设施(上海)首席科学家陈赛娟,国家卫健委体改司原司长、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院长许树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杨广中,瑞慈医疗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方宜新,围绕转化医学、健康促进与健康行动、精密体检与健康管理等主题作专题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在大会总结发言中表示,学校将继续强化人才、科技、教育支撑作用,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在医疗健康领域引领创新,推动数字技术与医疗服务有机融合,促进医疗健康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为构建更智能、便捷、绿色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提供坚实支持,为健康中国2030贡献“交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