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坐引起肥胖的原因(久坐肥胖的原因)
肥胖熬夜久坐的你!“甜蜜的烦恼”已悄悄盯上你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提起糖尿病,大家并不陌生。有数据指出,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上升至11.2%。糖尿病患者近1.3亿,患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一……糖尿病是因为吃糖太多?究竟有没有办法“逆转”这一疾病?
资料图:民众在某医院门诊楼内排队挂号。 记者 殷立勤 摄
中国糖尿病患者近1.3亿,儿童也会患糖尿病
说起糖尿病的危害,大家可能早有耳闻。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庞大,大多患者往往饱受并发症之苦,不仅严重危害患者健康,还会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肖新华表示,我国糖尿病患者有近1.3亿,患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一。
今年4月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版)》指出,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上升至11.2%。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老龄化的发展,糖尿病还有非常庞大的后备军人群。
专家表示,一般来讲,老年人群更容易患糖尿病。但近些年,随着饮食结构变化、生活节奏加快,糖尿病逐步年轻化,不再只是老年人的专属名词。
当代年轻人几乎每天都在经历着熬夜、久坐、饮食不规律的生活,这些都可能是糖尿病的成因。
除此之外,现在儿童营养丰富,但户外活动量较少,加上学习压力很大,“小胖墩”越来越多,导致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患病率也越来越高。
而相比之下,比糖尿病更可怕的是各种并发症。
肖新华介绍,糖是我们身体非常重要的能量,就像汽车的发动机需要汽油一样。但如果有过多的糖,且长期存在,身体就会受到严重伤害,称为糖毒性。
根据今年发布的“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要点介绍,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过早死亡。
资料图。记者 杨可佳 摄
“甜蜜的烦恼”从何而来?是因为糖和主食吃太多?
糖尿病是一个和生活方式有直接关系的疾病,患病原因和生活方式、饮食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专家表示,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虽然很复杂,但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诱发因素相对清楚。
除了年龄、遗传等不可控的因素,日常生活中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缺乏运动;肥胖;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都是糖尿病的诱发因素。
肖新华提醒,对糖尿病的病因,很多人误以为是糖或主食吃太多,其实更应注意的是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这类食物吃太多会导致总热卡摄入过多。
如果盲目减少或不吃主食,会使得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足,进而造成营养不均衡。
此外,肖新华表示,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一样,需要各种营养成分,食物要多样化,日常许多食物都可以吃,但总量一定要控制。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市面上的“无糖”“低糖”的食物都可以吃。需要注意的是,“无糖”的食物并不代表不会增加血糖,更不能够降糖。
资料图:自动发药机 余丹菲 摄
除了 “三多一少”,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但专家表示,现在具有典型“三多一少”症状的患者非常少,大部分患者早期没有症状。
那么,还有什么线索能够提示我们可能患有糖尿病,需要进一步的检查诊断呢?
据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要点的介绍,年龄≥40岁、超重与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静坐生活方式、糖尿病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史、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具备任一因素都是糖尿病高危人群,都应注意预防管理。
而6.1 mmol/L≤空腹血糖(FBG)
资料图: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堡,市民正在跳广场舞健身。 记者 张畅 摄
“逆转”糖尿病,需要“管住嘴、放开腿”
糖尿病至今仍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无法治愈。所以,如果患者被确诊为糖尿病,理论上讲,是不可能逆转的。
肖新华表示,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使糖尿病高危人群延缓发病时间,甚至终身不发病;也可以使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延迟并发症的发病时间,甚至终身远离并发症。
目前生活方式的干预对于预防糖尿病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其简单来讲就是“管住嘴、放开腿”。
专家提醒,应适度减少高热卡、高能量食物的摄入,同时进行规律的锻炼和减重。40岁以上人群最好每年进行糖尿病筛查,尽早发现糖尿病前期,及时干预。
而对于糖尿病患者,要注意综合管理,包括饮食治疗,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和健康教育五个方面。坚持综合管理,糖尿病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可以实现接近正常人的生活。(张依琳)
来源: 中国新闻网客户端
吃糖、久坐、睡不着……这些原因让你的体重飙升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吃啥都不胖是很多人向往的生活,但是体重不断增加是件非常令人沮丧的事情。饮食不规律、不健康通常是导致体重增加的最主要原因,但是日常生活方式也与体重增加有关。过大的工作压力、睡眠不足等因素也会使体重增加。下面随着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生活频道来了解下吧。
吃太多的糖
经常吃含糖的食物和饮料,如糖果、蛋糕、运动饮料、冰淇淋、奶茶和加糖的咖啡,很容易使你的腰围增大。糖的摄入不仅与体重增加有关,还会增加患慢性疾病的风险。每天一杯含糖碳酸饮料可以让体重在两年内增加1公斤。
吃得太快
吃的太快与体重增加有关。食物到达你的胃和大脑接收到你已经饱了的信息之间的时间差需要20分钟。所以在这段时间里,如果你吃得太快,很容易造成过量饮食。细嚼慢咽的人往往会少吃三分之一的食物。
久坐不动
缺乏运动是导致体重增加和慢性疾病的常见因素。伏案工作、看电视、开车、使用电脑都是久坐的活动。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也表明,久坐不动会致人肥胖。
做一些简单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如锻炼和少坐,饭后散步而不是看电视,在午休时间锻炼或散步,骑自行车去上班……可以产生很大的不同。
高度加工食品
健康食品,如燕麦、水果和酸奶,很少经过加工。然而,高度加工的食品,包括含糖谷物、快餐和微波晚餐,大多添加了糖、防腐剂和不健康的脂肪,会导致体重增加。高度加工的食品通常含有大量的热量,但缺乏蛋白质和纤维等必要的营养物质。因此,你应该少吃高度加工的食物以及零食,多吃天然食品。
摄入过多热量
吃的过多是体重增加的主要原因。如果每天摄入的热量超过消耗的热量体重就会增加。盲目进食,经常吃零食,高热量、低营养的食物,都会导致热量摄入过量。
身体问题
虽然许多生活方式的因素导致无意中的体重增加,但某些身体状况也可能是原因之一。这些包括:甲状腺功能减退、抑郁症、多囊卵巢综合征、暴食症和其他一些疾病都会造成体重飙升。此外,服用某些药物也会导致体重增加。
睡眠不足
睡眠对整体健康至关重要,睡眠不足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每天7至9小时是最佳睡眠时间。如果睡眠质量不好,你可以试着限制睡前屏幕时间,减少咖啡因的摄入量和摄入时间,并在固定的时间睡觉。
压力
压力水平会影响体重。应激激素皮质醇水平会增加人的饥饿感,以及对高热量食物的渴望,这些食物会导致体重增加。为了减少压力,可以试着将放松练习纳入你的日常生活。
@肥胖熬夜久坐的你!已被糖尿病悄悄盯上…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1月14日电(张依琳)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提起糖尿病,大家并不陌生。有数据指出,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上升至11.2%。糖尿病患者近1.3亿,患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一……糖尿病是因为吃糖太多?究竟有没有办法“逆转”这一疾病?
资料图:民众在某医院门诊楼内排队挂号。中新社记者 殷立勤 摄
中国糖尿病患者近1.3亿,儿童也会患糖尿病
说起糖尿病的危害,大家可能早有耳闻。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庞大,大多患者往往饱受并发症之苦,不仅严重危害患者健康,还会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肖新华表示,我国糖尿病患者有近1.3亿,患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一。
今年4月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版)》指出,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上升至11.2%。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老龄化的发展,糖尿病还有非常庞大的后备军人群。
专家表示,一般来讲,老年人群更容易患糖尿病。但近些年,随着饮食结构变化、生活节奏加快,糖尿病逐步年轻化,不再只是老年人的专属名词。
当代年轻人几乎每天都在经历着熬夜、久坐、饮食不规律的生活,这些都可能是糖尿病的成因。
除此之外,现在儿童营养丰富,但户外活动量较少,加上学习压力很大,“小胖墩”越来越多,导致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患病率也越来越高。
而相比之下,比糖尿病更可怕的是各种并发症。
肖新华介绍,糖是我们身体非常重要的能量,就像汽车的发动机需要汽油一样。但如果有过多的糖,且长期存在,身体就会受到严重伤害,称为糖毒性。
根据今年发布的“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要点介绍,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过早死亡。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杨可佳 摄
“甜蜜的烦恼”从何而来?是因为糖和主食吃太多?
糖尿病是一个和生活方式有直接关系的疾病,患病原因和生活方式、饮食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专家表示,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虽然很复杂,但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诱发因素相对清楚。
除了年龄、遗传等不可控的因素,日常生活中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缺乏运动;肥胖;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都是糖尿病的诱发因素。
肖新华提醒,对糖尿病的病因,很多人误以为是糖或主食吃太多,其实更应注意的是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这类食物吃太多会导致总热卡摄入过多。
如果盲目减少或不吃主食,会使得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足,进而造成营养不均衡。
此外,肖新华表示,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一样,需要各种营养成分,食物要多样化,日常许多食物都可以吃,但总量一定要控制。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市面上的“无糖”、“低糖”的食物都可以吃。需要注意的是,“无糖”的食物并不代表不会增加血糖,更不能够降糖。
资料图:自动发药机 余丹菲 摄
除了 “三多一少”,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但专家表示,现在具有典型“三多一少”症状的患者非常少,大部分患者早期没有症状。
那么,还有什么线索能够提示我们可能患有糖尿病,需要进一步的检查诊断呢?
据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要点的介绍,年龄≥40岁、超重与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静坐生活方式、糖尿病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史、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具备任一因素都是糖尿病高危人群,都应注意预防管理。
而6.1 mmol/L≤空腹血糖(FBG)<7.0mmol/L,或7.8mmol/L≤糖负荷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属于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
肖新华表示,除此之外,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伤口愈合慢,皮肤瘙痒,肢体麻木,视觉模糊等症状,也要警惕是否患有糖尿病。
值得警惕的是,个别的糖尿病患者早期表现出低血糖反应,也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资料图: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堡,市民正在跳广场舞健身。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逆转”糖尿病,需要“管住嘴、放开腿”
糖尿病至今仍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无法治愈。所以,如果患者被确诊为糖尿病,理论上讲,是不可能逆转的。
肖新华表示,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使糖尿病高危人群延缓发病时间,甚至终身不发病;也可以使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延迟并发症的发病时间,甚至终身远离并发症。
目前生活方式的干预对于预防糖尿病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其简单来讲就是“管住嘴、放开腿”。
专家提醒,应适度减少高热卡、高能量食物的摄入,同时进行规律的锻炼和减重。40岁以上人群最好每年进行糖尿病筛查,尽早发现糖尿病前期,及时干预。
而对于糖尿病患者,要注意综合管理,包括饮食治疗,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和健康教育五个方面。坚持综合管理,糖尿病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可以实现接近正常人的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