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和轻度肥胖(超重和轻度肥胖的标准是多少)
关乎成长健康 少年儿童如何判断超重或肥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少年儿童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成年人肥胖指标可以用BMI指数进行衡量,少年儿童以及更小的婴儿应该使用什么方法判断是否超重或肥胖?近日,人民日报社旗下新媒体平台“人民好医生”客户端邀请到首都儿研所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陈晓波以及主任医师刘子勤,针对这一问题为广大网友们答疑解惑。
陈晓波与刘子勤在访谈中表示,儿童肥胖的判断标准和成人比还是有一些复杂的,不是一个单纯的BMI指数就能够解决。少年儿童处于不断地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年龄段身高体重在不断地变化。
婴幼儿期与青春期是脂肪细胞快速生长期,容易造成少年儿童的超重、肥胖。婴幼儿时期肥胖会对以后的成长健康造成不可逆的影响,青春期肥胖则会导致成年后很难减重。因此,需要格外注意这两个时期少年儿童的肥胖指标,并及时做出干预。
2岁以内的婴幼儿,肥胖指标用体重和身高的比值随着年龄的增加率来衡量。相同性别、相同身高,孩子的体重增加率与平均增长率相比,超过10%-19%,为轻度肥胖或超重;超过20%,定为肥胖。家长朋友们为了方便衡量,可以使用目测和测量每月增长克数的简易方法。目测即与同龄孩子进行比较,及时参与学校、幼儿园的学生体检。测量每月增长克数要与标准的增长克数比较。例如,孩子出生平均体重是3公斤,到6个月大概是6-7公斤左右,到1岁为10公斤左右,这是标准的体重增长水平。前六个月,平均一个月增长700克;6个月到12个月,平均一个月增长500克。超过过多,要及时使用生长发育量表进行衡量。
青春期的少年儿童,基本上和成人一样是用BMI体重指数来评价了。但不同的是,成人24以上属于超重,28以上属于肥胖,儿科是用百分位数,超过85以上BMI的百分位为超重,超过90以上BMI的百分位就叫肥胖,超过120叫重度肥胖。也有另外的标准,对于不同孩子来说,脂肪的含量和肌肉的含量也是不一样的,运动比较多的孩子,肌肉量大。用体脂测量仪就可以观测腹部脂肪、四肢皮下脂肪含量是多少,而体重又是多少。孩子BMI大,是肥胖还是比较壮,是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测量出来的。
少年儿童超重或肥胖没有及时加以干预,就有可能发生儿童糖尿病或造成其他危害。伴随到成年阶段,则会更容易患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等肥胖病。家长朋友们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肥胖问题,守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转自 | 人民好医生
来源: 首都儿科研究所科普号
老年人最佳BMI或需重新定义:80岁以上老人超重、轻度肥胖可能有利健康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施小明团队在《自然·衰老》杂志发表论文《中国高龄老人中存在的肥胖悖论主要是由非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下降所致:一项20年前瞻性队列研究》。该研究表明,8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重或者轻度肥胖,可能最有利于健康长寿;对于8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最佳身体质量指数(BMI)或应向上调整。
该研究团队通过分析1998—2018年我国2.7万余名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的随访数据发现,与BMI正常的高龄老人相比,低体重老人死亡和失能风险增加30%左右,超重和轻度肥胖者相应风险却降低约20%。80岁及以上老人全因死亡风险、心血管疾病/非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均随BMI指数升高而降低,最佳BMI在超重至中度肥胖的范围之内。
研究者进一步分析了死亡风险与腰围(腹部脂肪堆积的指标)的关联。结果显示,无论男女,全因死亡风险和非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随腰围增加而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在男性中随腰围增加而上升,在女性中与腰围呈倒U型关联。
据了解,BMI是世界卫生组织用来评判肥胖的依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BMI低于18.5为体重偏低,正常范围波动在18.5~24.9,BMI不低于25为超重,BMI不低于30为肥胖。而在此项研究中,老年人全因死亡风险相关最佳BMI为29.3,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相关最佳BMI为26.5,非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相关最佳BMI为30.6,均超过25,达到了超重甚至肥胖的范围。因此,该研究表明,之前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最佳BMI可能不适用于中国80岁及以上老年人。对于他们来说,最佳BMI或许应当上调。
在年轻人和中年人中,BMI与死亡率呈U型或J型关联,肥胖一直被认为是各种不良健康结果的危险因素。然而,在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中,却观察到肥胖可能对特定原因或全因死亡具有保护作用。这种现象被称为肥胖悖论,最早发现于1999年,当时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医学中心研究人员在处理数据时意外发现,与正常体重相比,超重和肥胖的肾衰患者行血液透析的生存优势更明显。施小明团队的此项研究支持了中国8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存在肥胖悖论,确认并阐释了前期的肥胖悖论研究成果。
文:健康报记者 吴倩
来源: 健康报
调查2.7万国人,研究发现:过了80岁,轻度肥胖的人或许更长寿
#众说康养·团圆季#
俗话说“千金难买老来瘦”,肥胖确实会给老年人带来许多健康隐患,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瘦”都是好事,莫名其妙的消瘦有可能是疾病的预警!
今年75岁的黄阿姨一年前开始出现腹痛,一开始只是隐隐作痛,饭后尤其明显,黄阿姨觉得可以忍受便没有重视。谁想持续了半年后她的体重开始下降,每天排便次数也增加到3、4次,短短半年的时间黄阿姨竟瘦了15斤。
在一次剧烈的腹痛后,憔悴的黄阿姨在家人搀扶下到医院检查,这一检查,发现很多地方都有问题,肺部有钙化灶,气管有痰液栓,肝右叶有囊肿,左边的肾有结石,肾上腺有占位,胃部有息肉,大便潜血也是阳性的,说明有出血的情况。
医生暂时以“慢性胃炎”将她收进了医院进行治疗,做了无痛胃镜息肉电凝电切手术,术后黄阿姨的腹痛症状大大缓解,精神状态逐渐恢复,调整饮食后体重也开始出现增长。
一、忽然变瘦,可能是这些疾病的警告黄阿姨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见,许多老年患者都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老了瘦一点好”,但他强调,老年人短时间内消瘦,一定要引起重视,问诊检查,这个信号有可能是这些疾病的警告:
1、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不完全性肠梗阻、幽门狭窄、消化性溃疡等疾病都有可能影响营养物摄入而导致消瘦。
2、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在消瘦的同时,会出现口干多饮多尿、多食易饥饿等症状。
3、甲亢:
高代谢使体重下降,同时伴有心慌、眼突、手抖、易饥饿等症状。
4、肿瘤:
乳腺癌、肺癌、肝癌、肠癌、胃癌患者都有可能出现消瘦症状,肿瘤的迅速生长会消耗身体大量能量,而且肿瘤也会影响食欲,导致营养摄入受到影响。
那么上了年纪之后,如何监测自己的体重呢?什么样的体重才是健康的呢?
BMI体质指数可以帮到你,它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胖瘦程度和是否健康的标准,计算公式是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健康成年人(18-64岁)的BMI正常范围为18.5~23.9,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平时可以通过这个指标来监测自己的体重。
在既往的认知中,老年人瘦一些会更健康,然而中国疾控中心施小明团队发表于《美国医师学会会刊》的研究成果却与此相悖。他们在1998年到2018年十年间随访了我国2.7万名80岁及以上老人的体重数据发现:BMI低于18.5的低体重老人死亡和丧失日常自理能力的风险增加约30%,而超重和轻度肥胖者(BMI:24.0~31.9)相应风险却降低了20%左右。
“肥胖悖论”颠覆了许多人的认知,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上了年纪胖一点反而更好?
2015年一项针对60岁以上老人的调查显示,老年人低体重(BMI≤18.5)的发生率是17.6%,是45-59岁群体的2倍。实际上,体重下降意味着脂肪和肌肉的同步减少,会增加患肌肉减少综合征(肌少症)的风险。肌肉对于老年人维持身体机能而言尤为重要,肌少症会严重影响老年生活质量,如易跌倒、自理能力下降、免疫力下降、寿命缩短等。
除了体重外,体型也是反映身体健康的信号。在科学家眼中,这些体型特征更有可能长寿:
1、脖子不粗
颈围可以反应上半身皮下脂肪的分布情况,脖子粗大,体内的优质胆固醇会出现不足,导致体内更多胆固醇无法转运至肝脏代谢,埋下心脑血管疾病隐患。健康的颈围指标为:男38cm,女35cm。
2、没有“大肚腩”
我国腹型肥胖的腰围标准为:男≥90cm,女≥85cm,BMI正常的人群中,也有14%的人出现腹型肥胖。有“大肚腩”的人脂肪多沉积在腹部皮下,和肝脏、肠胃、胰腺等器官内部和周边,容易导致血糖异常、激素分泌紊乱、动脉硬化、尿酸升高等,最终引发糖尿病、脂肪肝、脑梗、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
3、大腿较粗
上海新华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苏青教授指出,粗壮大腿更有利于心血管代谢,一方面储存在腿部的脂肪能够分泌活性物质调节血压和血管机能,维持代谢平衡;另一方面,拥有更多的腿部骨骼肌,能够促进能力代谢平衡,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总而言之,老年人应定期监测自己的体重并进行管理,出现异常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日常生活中要注重膳食多样化,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另外也要多参与休闲活动和体能运动,积极融入社会,保持身心健康。#谣零零计划##2022生机大会#
参考资料:
[1]《不可轻视的消瘦与乏力》.老年医学科.2022-02-07
[2]《警惕!没减肥却突然消瘦,可能有这些疾病!》.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2021-07-02
[3]《千金难买老来瘦?微胖可能更健康》.光明网. 2022-04-26
[4]《脖子粗、肚子大的人基本和长寿无缘!但简单一招,就能轻松化解》.上观新闻.2021-04-11
[5]《上海医院新研究显示,“大粗腿”比“小细腿”或更益于心血管健康》.文汇网.20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