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中焦肥胖(中焦肥胖药方)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发胖、胃口差、腹胀便溏都是「湿」的警告!别让一时安逸摧毁余生

本文导读

千里之提溃于蚁穴,身体长久的小隐患总想着熬一熬就过去,熬一熬可能就熬到了尽头。文章带你了解常见的脾胃小不适如何产生并慢慢影响人体,进而酝酿疾病危机,并给出了三种调理的思路,希望能有所裨益。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经常食欲不振、吃东西后容易腹胀、容易消化不良,然后大便经常稀溏,经常感觉无力,身形肥胖浮肿或者消瘦,相比上班挣钱,却经常不在意,总说熬一熬就过去。

反正没接触中医以前,我也是这样觉得的,那时我比现在胖20斤,舌上白厚厚的苔也是现在的两倍,舌体也比现在胖大的多。

刚开始没在意,实在不舒服就吃点藿香正气水就熬过了,久而久之就生了一场大病,让我开始了中医的探索之路。

后来我知道了,胃口差、腹胀便溏、发胖这些很可能是湿气在体内集聚的信号。别小看湿气,常年缠绵的湿气积累可能就是让你生一百种疾病的开端。

现代人为何总易被湿困扰

天天听人说湿气重,你肯定是脾胃不好了。到底为什么湿气那么爱和脾胃纠结?!

这和它的生理功能有关。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供应各方面的需要,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人活动的能源依靠于脾胃对每日摄取食物的消化转化能力,精气血津液的产生和充实都以脾胃的健运为基础。

如果脾失健运了,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地往四肢肌肉输送,就会出现四肢乏力,形体消瘦或者肥胖;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地往上输送,就会出现头晕、精神不振、视物模糊、耳聋耳鸣的症状,中医称之为清阳不升,清可以理解为一种由脾胃吸收食物营养转化的能量。

那么清气去哪了呢?清气这股能量当然没有少,只是能量没有很好地实现「脾精四布」,后果就是那些有能量有营养的东西都集聚在了中焦脾胃自己身上,这也是为什么脾虚会发胖。

有人说这不是好事吗,这样脾营养就充足了呀?然而需求总是有限度的,多余的营养物质囤积久了,就会腐烂变臭转为秽浊的垃圾——生痰生湿,「脾为生痰之源」「脾虚生内湿」就是这个道理。

现代人营养丰富不像以前的人粗茶淡饭,还干农活劳作很多,体内的湿气能经常通过出汗排掉一部分。所以那些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进入人体后,没有运动又待在空调房里汗也没出一点,多余的营养经常会产生堆积变成「湿气」给脾胃带来很大负担。

现代人很少有人能饿着了,所以很多都是痰湿的体质。

很多人顶着个大肚腩说没问题啊,我体检很健康。只能说如果体检都能在检查早期100%发现隐患的话,现代医学就不会有这么多棘手的难题了。

从中医的角度看,脾胃虚弱两三天没问题,但如果一直处于虚弱的状态久了,那些没能运化的过剩营养就会泛益肌肤,堆积起来变成肚子上的脂肪或者内脏的脂肪,甚者肿物之类的结聚。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写道,「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就是这个道理。

抓住两点看脾虚

食物在胃里面腐熟以后,就交给脾来吸收营养了。脾主运化的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运化食物,一部分是运化水液。所以判断自己有没有脾虚可以通过以下这两个方面来作为简单的参考。

脾虚食物不运化(消化):容易出现消化不良、不想吃东西、或者吃东西后肚子发胀。因为脾自己消化的能力减弱了,所以主动发出身体的信号,告诉你不要吃那么多了,消化不了。

脾虚水液转枢不利:容易出现不喜欢喝水,小便次数少,大便中水份比较多、大便次数多拉不干净而且很黏。脾虚消化不了水液,都集中在脾胃那里,这时脾胃就像一个水库,再往水库里注水就要决堤了,所以身体告诉你不能喝水。

然后脾虚不能把水导引利用起来,水液就只能从排便中流失了,肠道中变成十分潮湿的环境,就会出现大便粘滞不爽,或者水太多运不走大便稀溏的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外在表现来判断。

脾虚的外貌:皮肤偏暗黄蜡黄、大肚腩、体重超标肌肉松松垮垮、嘴唇暗淡无华、眼袋重等等。

顺应喜好健脾,不做无用功

人困的时候不是说吃鲍鱼燕窝就能补了,人困了休息就是补,人渴了喝水就是补,顺应脾特性的才是补

而脾喜燥恶湿,在中医里面有说:治脾不治湿,非其治也。

所以治脾的基本思路就出来了:

一是补气以健脾。

任何脏器功能的减退都以气虚为先兆,气虚久了就变成了阳虚。我们说阴成形,阳化气。有形的食物可以理解为一种有形的阴份,而消化这些阴的东西就需要阳份的火力。而气属于阳,就是扮演这样一个角色,所以补足脾气为健脾第一要务;

二是化湿以健脾。

脾是营养精微转枢之地,稍有疏忽就容易让过剩的营养集聚而产生湿气,干燥的坏境是脾所喜欢的,所以清化湿气的方法能让脾恢复生机;

三是消食以健脾。

有人说,脾本来就是消化食物的。对的,但有时候脾胃功能虚弱的时候,就像人馁了,除了给他补充营养外,得让他早点下班休息才能恢复元气。

帮它做完消化食物的工作,减少工作的负担,才能让脾胃有多点时间休息,有自我修复的时间,不然每天食物消化不了产的生内湿反过来又会把脾胃给困厄住。

治脾的方子有很多比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理中汤等。

但是对于普通的养生人士来说,一是太复杂严重的情况就直接就医了,容不得自己用药的机会;二是喝中药的方式与慢慢调理身体的原则有点不协调,担心中药用力过猛而变生他疾;三是现代人普遍工作忙碌,若不是病入膏肓,想必是不可能有慢工细活来熬中药的时间了。

如果觉得熬中药麻烦,又不想太正式的喝中药调理,可以尝试一些药食同源的养生食材,随时随地不受限制。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腹部肥胖,多是中焦不通,通开了就能瘦

腹部肥胖多是中焦不通,通开了就瘦了。

肖明中,湖北省中医院肥胖科主任。

腹部的肥胖就是中焦的不通,通开了就瘦了。我的一个粉丝患者王女士来找我看诊时体重达到了158斤,对于身高一米6的她来说严重超出了标准体重。肥肉分布在全身,尤其是腰腹部。她说自己减了好几次根本减不下来。

因为身材肥胖的问题患者感觉很自卑,感觉自己穿什么都不好看,也不爱去社交。除了身材的肥胖还有口干、口苦、睡眠差、胃口特别的好、情绪波动、大便秘结等等。我看她的舌苔是白腻的,伴有厚厚的一层,并且舌头的齿印也很明显。舌体胖大,身体的三焦不通畅导致体内的津液无法运行,从而造成的痰湿阻滞严重。

王女士的身体就是由于这种原因导致的肥胖,于是我给她开了一个疏通经络、强健脾胃的方子,把体质先调整好。经过3个月的反复调方,配合饮食运动的指导,王女士成功的达到了自己的健康体重。体重下降了,身上的不舒服问题也都消失了。近期水访患者表示体重保持得很好,没有出现反弹。

一个方子,祛寒湿,温脾胃,治虚胖


大家好 我是沈医生,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中医有句话叫做“脾胃亏虚,百病由生”。可能人听到“百病”二字,觉得这也太夸张了,根本不可信。


其实,我们平时常见的脾虚有痰,脾有湿气,眼袋大,还有就是肥胖,贫血等等等等,这些都和脾胃虚弱有着直接的关系。可能有人会问了脾胃不好,不是吃不下饭吗?眼袋大、湿气重,痰多怎么和脾胃有关系呢?下面沈医生就把脾胃虚弱所引起的症状,以及怎么调理给大家详细讲一下,脾虚一旦虚弱就会出现以下四大类症状


第一个,脾胃虚弱导致脾阳虚,运化不及,水液就会变成痰饮蓄积在体内,所以脾阳虚弱的人往往伴有虚胖、湿气重、眼袋大、痰多、水肿,大便不成形 怕冷等症状。第二个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为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气血的基础材料。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就会气血不足,脾胃弱的人大多数都面黄肌瘦、贫血、头晕无力,失眠多梦。


第三个 脾主升浊,胃主降浊,脾把有用的清气上升至头面,胃把浊气垃圾下送至大小肠排出,脾胃虚弱,中焦升降失常,胃气不降,就会出现脘腹胀满,烧心,恶心呕吐,没胃口,喜暖困倦,头身沉重。脾气不升就会导致中气下陷,中气下陷的人会有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脏器下垂的症状

第四个 脾主统血,脾有统摄血液的作用,就是统摄血液在血脉中流动,防止血液逸出脉外。
脾胃虚弱的人脾气肯定也虚,脾气一虚,身体各处就容易出血,常见的有牙龈出血、鼻子出血、皮肤上有出血点、尿血、便血、月经量大等问题


所以,脾胃虚弱就会产生多种疾病,如果有以上症状怎么办?不用担心,今天沈医生介绍给大家一个古方,专门健脾护胃,久服能延年益寿。 这个方子来源于编写的医书《太平惠民合剂局方》,这个方子名为“仙术汤”,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此方“,除寒湿,温脾胃。方子 组成有:苍术、大枣、干姜、炒杏仁、炙甘草,此方为什么能除寒湿、温脾胃呢?我们来看具体的药物组成。


苍术,不仅气味雄厚,香味儿强烈,能健胃安脾,诸湿肿非此不能除,是有名的运脾及燥湿药。入里能燥脾湿,统治上中下三焦湿邪。走外可除留滞经络肢体之风湿。

大枣补脾和胃,养血安神,同时还润心肺,益气生津止咳嗽,是既补脾胃又养肺的一味佳药。干姜辛热,脾胃肾心肺经任它行。温中散寒,燥湿消痰。
大枣与姜配,大枣补血补脾又益胃,姜暖胃驱寒又温肺,是许多名方的青睐之搭配,比如著名的小柴胡汤、小建中汤里,就有它俩的身影。

杏仁属祛痰止咳平喘药。辛能散邪,苦能下气,润能通秘,温能宣滞行痰。具有发散风寒,下气除喘之力。可清肺润肺。炙甘草有健脾益气和中,润肺止咳平喘之效。全方起到祛寒湿,温脾胃,增强食欲,健脾和胃的功效。大家学会了吗,最后告诉大家,药物虽好,但是还要医生辨证后指导使用。不建议盲目用药。我是沈医生,感谢关注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