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女人肥胖的几种原因分析(女人肥胖是怎么引起的)

努力的阿周 0
文章目录:

女生发胖的几个主要因素

女生容易发胖的原因可能涉及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常见因素:

1. 生理因素

激素波动:女性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在月经周期、怀孕和更年期等阶段会发生变化,可能影响脂肪储存和新陈代谢,导致体重增加。

基础代谢率:女性的基础代谢率通常低于男性,消耗的热量较少,容易积累脂肪。

脂肪分布:女性脂肪更容易储存在臀部、大腿等部位,这是由遗传和激素决定的。

2. 饮食习惯

情绪化饮食:女性可能更容易通过食物应对压力或情绪波动,导致摄入过多热量。

不规律饮食:如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可能扰乱新陈代谢,增加发胖风险。

3. 生活方式

运动不足:现代生活方式中,久坐不动的情况较多,缺乏运动容易导致热量消耗不足。

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或不足可能影响激素平衡,增加食欲,导致体重增加。

4. 心理因素

压力:长期压力可能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促进脂肪储存,尤其是在腹部。

自我认知:部分女性可能对身体形象过于关注,导致不健康的减肥行为,反而引发体重反弹。

5. 遗传因素

遗传在体重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家族中有肥胖史的女性可能更容易发胖。

6. 药物影响

某些药物,如避孕药、抗抑郁药等,可能导致体重增加。

7. 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增长,新陈代谢减慢,肌肉量减少,如果不调整饮食和运动习惯,体重可能逐渐增加。女性发胖的原因复杂多样,涉及生理、心理、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良好睡眠,是控制体重的关键。

为何女性一到中年就“发胖”?牢记4方面,腰围或许慢慢下降

过了35岁,身边不少女性朋友都陷入了“喝水都胖”的苦恼,原本苗条的身材渐渐走样,腹部赘肉越来越多,裤腰也越来越紧。曾经的轻盈紧致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怎么也减不掉的“游泳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真的是年龄到了,就逃不过“中年发福”的命运吗?别着急,今天就来深入剖析中年女性发胖的原因,以及给出实用的减脂建议。

案例直击:刘女士的发胖烦恼

42岁的刘女士,在工作上雷厉风行,年轻时对身材管理也相当严格,她的腰围一直保持在65厘米,运动、合理饮食都是她维持身材的秘诀。然而,40岁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即便她严格控制饮食,体重还是不断上升,腹部的脂肪越来越多,摸起来松松垮垮。更糟糕的是,体检报告上血脂、血糖、尿酸等指标都出现了问题。她尝试了更严格的节食,结果不仅体重没降,还患上了胃病。刘女士的经历,其实是很多中年女性的真实写照。

中年女性发胖的原因

激素变化:脂肪分布的“指挥棒”失灵

在年轻时,雌激素对女性的身体有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能让皮肤保持弹性,还能让脂肪合理分布,塑造出优美的身材曲线。但一旦步入40岁,雌激素水平开始下降,脂肪的分布模式就像被打乱了。原本应该分布在胸部、大腿的脂肪,一股脑地往腰腹聚集。就好比一个城市的交通调度系统突然出故障,车辆都挤到了一条路上,造成严重拥堵,脂肪也在腰腹堆积起来。

而且,雌激素水平降低会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得血糖波动,脂肪代谢的速度变慢,脂肪就更容易堆积在身体里。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像刘女士这样节食也难以减掉腹部脂肪。

基础代谢下降:身体“燃烧脂肪”的能力减弱

20岁的时候,吃点高热量的炸鸡、奶茶,第二天体重可能也不会有太大变化,这是因为年轻时候基础代谢率高,即使什么都不做,身体也在持续消耗热量、燃烧脂肪。然而,随着年龄增长,肌肉逐渐流失,基础代谢率也随之下降,身体消耗热量的能力大不如前。同样的食物摄入量,在年轻时可能不会造成体重增加,但到了中年,就很容易转化为脂肪堆积起来。

这就像是一辆曾经动力强劲的跑车,随着时间推移,发动机性能下降,油耗增加,速度却越来越慢。所以,中年女性不能再单纯依靠节食来减肥,因为节食不仅效果有限,还会加速肌肉流失,进一步降低基础代谢,让减肥变得更加困难。

压力因素:“压力激素”让脂肪“赖着不走”

中年女性面临着家庭和职场的双重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身体会分泌更多的皮质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压力激素”。当压力过大时,身体会误以为处于危险状态,于是开始拼命储存能量,尤其是腰腹部的脂肪,因为这里的脂肪更容易转化为能量。

但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压力大多来自于工作、家庭责任、焦虑和睡眠不足,而不是食物短缺。这就好比银行在金融危机时,拼命囤积现金,不愿意放贷,导致脂肪越积越多,形成恶性循环,你越焦虑,脂肪就越难减掉。

运动方式不当:错误的运动可能适得其反

很多中年女性发现自己发胖后,会选择跑步或者跳操来减脂。但实际上,单纯的有氧运动对减少腰腹脂肪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可能因为肌肉流失,让基础代谢进一步下降。想要有效减脂,应该将力量训练、高强度间歇运动(HIIT)和适量的有氧运动结合起来。

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含量,提高基础代谢率;HIIT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燃脂效率,让身体在运动结束后还能持续消耗热量。如果只是进行慢跑或瑜伽等运动,虽然对心肺功能有益,但对于减少腹部脂肪的作用有限。

逆转“中年发胖”的实用方法

均衡饮食,告别极端节食

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像白米饭、白面包这类食物,它们在进入身体后会迅速转化为糖分,容易导致脂肪堆积。可以用全谷物、粗粮来代替,比如燕麦、糙米、全麦面包等,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消化吸收相对较慢,能让你长时间保持饱腹感,还能稳定血糖。

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鱼肉、鸡蛋、豆制品都是优质的蛋白质来源。蛋白质不仅是身体修复和生长的重要原料,在消化过程中还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有助于提高新陈代谢。同时,适量摄入健康脂肪,像坚果、牛油果、橄榄油等,它们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有益,还能帮助身体吸收脂溶性维生素。

规律运动,开启多元锻炼模式

每周至少安排3次力量训练,可以使用哑铃、弹力带等简单器械进行练习,比如深蹲、平板支撑、哑铃划船等动作,这些训练能有效锻炼肌肉,增加肌肉量,提升基础代谢率。

结合HIIT训练,例如短跑和慢跑交替进行,或者快速跳绳和慢速跳绳交替,这种高强度的间歇训练能在短时间内消耗大量热量,并且在运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身体还会持续处于高代谢状态,继续燃烧脂肪。

再搭配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每周进行150分钟左右的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能进一步提升心肺功能,帮助身体消耗多余的热量。

管理压力,保证充足睡眠

学会释放压力,每天花5 - 10分钟进行冥想,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排除杂念,能有效缓解焦虑情绪,减少压力激素的分泌。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每天保证7 - 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良好的睡眠不仅能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还能维持激素水平的稳定,有助于控制体重。

关注激素变化,定期体检

40岁之后,体检不能只关注血糖、血脂等常规指标,还要重视雌激素水平、胰岛素敏感性等与内分泌相关的指标。如果发现激素水平异常,要及时咨询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干预,比如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或者必要时采取药物治疗。

中年女性发胖并非不可逆转,只要了解发胖的原因,从饮食、运动、睡眠和心理调节等方面入手,给予身体正确的呵护,就能让腰围慢慢下降,重新找回健康和自信。行动起来吧,从现在开始,为自己的健康和身材努力!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肥胖不仅关乎美丽,这些慢性疾病的发生都与肥胖密切相关!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

这个健康日的设立旨在引起全球对肥胖问题的关注,并倡导预防和治疗肥胖的相关措施。

现代社会大家的减肥意识越来越高,但很多人控制体重还是为了能有一个美丽的体型,而没有意识到肥胖是一种病。

但肥胖确实是一种慢性代谢病,与高血压、糖尿病同属代谢综合征,需在医生监督下治疗,这个世界上不存在 “健康的胖子”。

而且肥胖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并可能带来较高的早期死亡风险。脂肪组织过多的质量效应或其直接的代谢效应,还与各种慢性病发生相关,包括糖尿病、脑卒中、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骨关节炎和胆石症等。肥胖甚至还与多种肿瘤的发生相关。

此外,肥胖可能给个体带来不良心理和社会后果。多项调查研究显示,有超过 200 种与肥胖相关的共存疾病,但即使小幅度减重也能改善这些共存疾病。

肥胖:与高血脂如影随形

高血脂指血浆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等血脂指标超过正常值。肥胖者脂肪代谢特点为血浆游离脂肪酸升高,胆固醇、三酰甘油、总脂等指标普遍升高,脂肪代谢紊乱。肥胖人群中,血浆胆固醇水平在 5.2 毫摩尔 / 升以上者占 55.8%,60 岁后肥胖男性、50 岁后肥胖女性血浆胆固醇水平显著升高。

高血脂主要危害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的血液供应依赖冠状动脉,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管腔狭窄,会引起心脏缺血,导致冠心病;脂质异常还会造成脑血管硬化,易引发脑卒中。肥胖者的脂质异常可通过适当减肥治疗、饮食调整及降脂药物,将血脂降至正常水平。

肥胖:让心脏如此沉重


研究发现,肥胖者心绞痛和猝死发生率比正常体重者高 4 倍,体重超过标准体重 30% 者,10 年内发生冠心病的概率大增,说明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造成心脏损害。

肥胖者血液中脂肪过多,血液总量增加,心脏需增强收缩力,负荷过重时会导致心功能衰竭;另外,肥胖者常有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脂肪堆积,心肌可能代偿性肥厚,但肥厚心肌收缩能力下降,使心脏血液供应不足,进一步降低心脏功能。

肥胖还会并发其他疾病,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会进一步影响心脏,导致冠心病,增加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风险。一般来说,肥胖者体重降低 10%,患冠心病风险可减少 20%。

肥胖:诱发 2 型糖尿病的元凶之一


肥胖是 2 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患病风险与肥胖持续时间和程度有关,长期、持续肥胖者 2 型糖尿病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高数倍。

2 型糖尿病是慢性糖代谢异常疾病,长期高血糖有多种毒性作用,会侵蚀动脉血管组织细胞。从肥胖到 2 型糖尿病的进展一般为:肥胖→糖耐量减低→2 型糖尿病→难以控制的高血糖→糖尿病并发症。

肥胖:罹患癌症的高风险因素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专家指出,33% 的癌症发生在肥胖人群中,肥胖女性患恶性肿瘤风险高于肥胖男性。

肥胖诱发癌症是因体内脂肪过多导致激素水平升高,如脂肪细胞释放雌激素增加女性患乳腺癌风险,腹部脂肪细胞促使人体产生生长激素,这些是诱发多种癌症的关键因素。

更 “青睐” 肥胖者的肿瘤有食管癌、胰腺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肾癌和乳腺癌等,小肠癌、胆囊癌等也与肥胖有一定关系。

儿童期肥胖也会为日后患癌埋下隐患,英国研究表明,儿童越胖,日后患胰腺癌、膀胱癌、呼吸道癌症和口腔癌等概率越高,所以应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

肥胖:让皮肤不再美丽


肥胖者皮肤易出现问题,如黑棘皮病,症状为身体某些部位皮肤色素过度沉着,变成黑色、棕色或褐色,伴有皮肤增厚,主要发生在颈部、腋下、腹股沟、肘关节及手背等褶皱处皮肤,与胰岛素抵抗及 2 型糖尿病有关,患黑棘皮病需检查血糖代谢是否异常。

此外,肥胖者更易发生皮肤感染,一是真菌感染(“长癣”),二是毛囊炎(长疖子)。因为肥胖者皮肤薄弱易擦伤,皮肤表浅静脉过度充盈,血液回流功能差,且全身免疫功能下降。长疖子还因为皮肤分泌油脂多,堵塞毛囊旁皮脂腺出口,使细菌在毛囊内繁殖,严重时可引起败血症。治疗皮肤感染除局部擦皮肤科外用药,要少吃油腻食物减少油脂分泌,注意皮肤卫生,减肥是根本解决办法。

肥胖:不孕不育的隐蔽因素


肥胖相关疾病发生与脂肪分布密切相关,腹部型肥胖(向心性肥胖)的女性生殖功能易受影响。据调查,BMI>25 的女性因不能排卵造成不育的概率比体重正常女性多 1 倍。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常见生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月经异常、不孕、高雄激素血症、卵巢多囊样表现等,常伴有肥胖、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是 2 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与正常体重患者相比,肥胖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多数代谢和生殖指标异常,减重(5% - 10%)可使血清睾酮浓度下降,恢复正常排卵周期,提高妊娠成功率。

男性生殖能力也受体重影响,肥胖会降低男性睾酮分泌,降低精子数量和质量,导致少精子症、精子活动力下降,影响生殖能力。丹麦研究显示,BMI>25 的男性精液浓度比正常体重男性低 22% ,弱精症发生率随 BMI 升高而升高,备孕男性需注重饮食均衡、适量运动以保持健康体重。

肥胖:与痛风相伴而行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性疾病,嘌呤是人体核酸代谢产物和食物重要成分,其发病率随生活水平提高逐年升高,动物内脏、海产品及酵母等食物嘌呤或嘌呤前身物含量较多。

嘌呤在血液中转化为尿酸,通过肾脏排出,若摄入超过排出,尿酸在关节和软骨处沉积,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痛风,典型症状是关节红肿、剧痛,以脚拇趾常见,还会发生寒战和高热,影响生活,尿酸沉积在肾脏会造成慢性肾炎或肾结石。

肥胖者痛风发病率比非肥胖者高 3 倍,血尿酸水平与体重、BMI 成正比,腹部型肥胖女性更易患痛风,腰围 / 臀围比值越大,发病率越高。肥胖从以下方面影响血尿酸水平:一是饮食中高嘌呤食物多且食量比 BMI 正常者大,使尿酸合成增加;二是存在胰岛素抵抗,肾脏对尿酸清除率下降,排出减少;三是减肥过程中体内易产生酮体,使尿酸从尿液排出减少 。

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为:两次采集非同日空腹血,男性血尿酸值>420 微摩尔 / 升,女性>360 微摩尔 / 升。

痛风患者应通过医学营养治疗建立合理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限制高嘌呤食物,控制食物热量及营养素供能比例,保持健康体重,配合药物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时避免药物控制效果不佳,还应禁饮酒精饮料。

肥胖:最易导致脂肪肝


脂肪肝又称肝脂肪变性,是过多脂肪堆积在肝脏造成的疾病,约一半肥胖者患有脂肪肝。

正常肝脏内脂肪体积占肝脏体积的 4% - 7%,其中一半为三酰甘油,另一半为卵磷脂和胆固醇,肝脏是将血液中脂肪酸合成三酰甘油的场所,但储存空间有限,三酰甘油合成后与载脂蛋白结合为脂蛋白(主要是极低密度脂蛋白)释放入血液。

肥胖者体内,一方面脂肪酸摄入过多,肝脏合成的三酰甘油增多;另一方面血液内极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过高,肝脏合成的极低密度脂蛋白难以输出到血液中,大量三酰甘油堆积在肝脏内,形成脂肪肝。

患上脂肪肝后,早期几乎无症状,随脂肪堆积加重,会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下降、腹胀、肝区不适等症状,此时应就医。轻、中度脂肪肝多数可逆,通过减肥和调整膳食,脂肪肝可减轻甚至消失,若不重视,可能引发脂肪性肝炎,后期甚至导致肝硬化,严重危害健康。

肥胖不仅会带来各种疾病,给患者造成很多生活上的不便,而且会给人的心理带来潜在的危害。肥胖者容易因为肥胖受到排斥与嘲笑,同时对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忧心忡忡,长时间笼罩在心理阴影之下。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精神症状与女性肥胖及脂肪分布有关。肥胖者限制饮食后更易出现暴食的情况。

肥胖的流行及其高昂的医疗费用还给国民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临床数据表明,肥胖与个人年医疗支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除了增加 31.8% 的直接医疗成本,还增加 61.8% 的间接负担,即因肥胖引起的机会成本损失,包括日常活动能力下降、丧失工作生产力、劳动时间减少和家庭收入降低。

大家如果有减重方面的问题,想咨询陈伟教授,可以发邮件到邮箱,陈教授会定期为大家答疑解惑。

问答邮箱:yixuejianzh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