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便秘会引起肥胖吗(经常便秘会引起肠梗阻吗)
便秘会不会引起肥胖?千万别让便秘拖了减肥后腿
人的正常的排便应该是一天1-3次,一天一次的都属于轻度便秘,肠道蠕动不活跃的情况。长期的便秘可引起或加重直肠疾病,如直肠炎、肛裂、痔疮等,同时还伴有失眠、烦躁、多梦、抑郁等。那造成便秘的原因是什么?脂玫乐首席营养师刘洁给大家分析其中原理。
为什么会便秘?
人的胃肠道是消化和吸收食物的地方,他们各有分工。胃有胃酸,主消化,胃主要是将大块食物研磨成小块(又称物理消化),并将食物中的大分子降解成较小的分子(又称化学消化),所以胃的主要功能是消化而非吸收;但也不是不吸收,它会吸收很少量水和少量酒精以及很少的无机盐。
肠道分为小肠和大肠。小肠主吸收,承接胃消化过来的食物。但小肠只吸收所有的营养物质,并不吸收水分!因为小肠一但把食物中的水分吸走,干燥的食物就会堵住肠管,这将会是致命的疏漏!
最后吸收剩下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进一步吸收残渣中的水分、电解质和其他物质(如氨、胆汁酸等),形成、贮存和排泄粪便。当我们缺少水分时,大肠会反复吸收利用粪便里的水分,导致粪便变成粪球,因此也有句这样的话:大肠是我们人体的自来水库。所以日常一定要多喝水,如果身体缺水,细胞的运转工作会受阻,整个机体的代谢都会降低。一旦新陈代谢变慢,很容易就导致成为易胖体质。
大肠内有许多细菌,这些细菌主要来自食物和大肠内的繁殖,可以分解一部分的有害物质,剩下的就会被被吸收入血到肝脏解毒以及随粪排除。如果我们便秘,会导致一部分毒素无法排出而。
关于肠道的运动(推动食物前进)
小肠的运动分两种分节运动和蠕动。分节运动在空腹时几乎不存在,进食后逐渐变强,常在一段小肠内进行约20分钟。蠕动是在分节运动作用后把食糜向前推进。蠕动又分快和慢两种,慢的约1~2cm/s,只把食糜推进一段短距离(约数cm)后即消失,而快的速度为2~25cm/s,可把食糜从小肠始端一直推送到小肠末端,有时还可至大肠。大肠具有类似小肠的分节运动和蠕动,但其频率较慢,这与大肠主要是吸收水份和暂时贮存粪便的功能相适应。
但是大肠有另一运动形式称集团运动,这是一种进行很快且移行很远的强烈蠕动。这种运动每日约发生3~4次。通常发生于饭后,是胃内食物进入十二指肠时,由十二指肠-结肠反射所引起。集团运动常自横结肠开始,可将一部分大肠内容物一直推送到结肠下端,甚至推入直肠,引起便意。所以为什么有些人吃饭之后就有便意,为什么正常的排便是一日3次,大家明白了吗?
备注:
小肠 细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段;
大肠 细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四部分。
减肥和便秘
大家日常一定要讲究营养均衡,不要因为怕胖而节食。其实适量吃一些促消化、脂肪低且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是不会引起肥胖的。多吃水果和蔬菜,蔬菜的膳食纤维可以帮助吸收,而且像猕猴桃、苹果、火龙果都有一定缓解便秘的效果。
千万不要过度的节食减肥,我们的身体在没有摄入营养的时候,无法进行排毒,这样不仅对我们的身体不好,也会使新陈代谢变慢,慢慢形成易胖体质。要注意平时多喝水多运动,这些都可以提高代谢,不容易引起便秘。
科学辟谣|长期便秘会导致直肠癌吗?
说到便秘,很多人都有这个难言之隐。网上流传的“长期便秘会导致直肠癌”的说法,不免让人感到忧心忡忡。长期便秘真的会导致直肠癌吗?
长期便秘不是直肠癌的高危因素
直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直肠是指肛门以内长12到15厘米的一段消化道。别看它还不及一根筷子的长度,但癌症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
所谓便秘,是指包括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大便量减少、大便干结、排便费力困难等这些表现的统称。严格来说,它本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临床症状。
研究表明,与不便秘的人群相比,长期便秘的人群直肠癌的发病率并没有提高,便秘并不是直肠癌的高危因素。
不过,便秘却是直肠癌的临床表现之一。得了直肠癌之后,随着病情进展,患者会出现排便困难或排便习惯改变:排便次数增多,腹泻、便秘交替出现;大便性状改变,如形状变细、变扁或有沟槽,或排粘液便甚至血便;排便费力,虽有排便感,但却无大便解出的情况。其中,便血、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变细是直肠癌的常见症状。
除此之外,直肠癌患者还可能出现腹痛,可能是持续性隐痛,或者腹痛向肛门周围放射,也可能仅表现为腹部不适或者腹胀感。另外,患者还可能触及腹部肿块,也可能伴随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贫血、消瘦、乏力等。
长期便秘本身虽然并不会导致直肠癌,但却可能是肠道在“求救”。当出现持续的排便习惯改变、便秘或不正常颜色的大便时,需要及时就诊。
80%以上的肠癌是由腺瘤演变而来
研究表明,一级亲属患结直肠癌的人群,直肠癌发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76倍,且家族史对直肠癌发病风险的效应还会受到患病亲属数目的影响。临床上,80%以上的肠癌是由腺瘤演变而来,肠癌从腺瘤增生到晚期,通常要经历5到10年的发展期。因此凡是检查发现有腺瘤的,建议摘除。另外,炎症性肠病的发病与肠黏膜的慢性炎症有关,随着病程延长,患者发生癌变的风险随之增加。
直肠癌“偏爱”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
长期摄入红肉和加工肉类的人群或是肠癌高危人群。研究表明,每日摄入红肉量每增加100克,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增加12%;加工肉类每日摄入量每增加50克,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增加16%。
此外,糖尿病患者,肥胖、吸烟、大量饮酒的人群也是直肠癌高危人群。糖尿病人群肿瘤发生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3到4倍,因为糖尿病人体内大量的葡萄糖恰好给予了肿瘤细胞充足的营养,能让其肆意生长。肥胖人群胰岛素水平增加会促进细胞生长和抑制细胞凋亡,这与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有关;身体肥胖也会刺激产生炎症反应,促进结直肠癌的发展。长期吸烟的人群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也比不吸烟人群更高,而且,随着吸烟年数和吸烟支数的增加,风险越来越高。大量饮酒的人群在长时间喝酒的过程中,摄入有害物质过多,会导致肠黏膜受到损伤,从而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运转,诱发肠癌。
预防直肠癌要做好“四个坚持”
不良生活方式是罹患直肠癌的“元凶”,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体育锻炼,如通过跑步、快走等有氧运动,增加自身抵抗力,避免肥胖;坚持健康膳食,增加膳食纤维、全谷物、乳制品的摄入,避免高脂饮食,促进肠道蠕动,保持大便通畅;坚持戒烟限酒,避免其对消化道长期的炎性刺激;坚持定期体检,参加直肠癌早期筛查,高风险人群需进一步接受诊断性结肠镜检查。
一般风险人群可以从40岁起接受结直肠癌风险评估;中低风险人群在50到75岁接受结直肠癌筛查;高风险人群在40到75岁接受结直肠癌筛查,如1个及以上一级亲属罹患结直肠癌,推荐接受结直肠癌筛查的起始年龄为40岁或比一级亲属中最年轻患者提前10岁;遗传性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的筛查起止年龄要更早,并且筛查持续终生。
转自:科普时报
图源:摄图网
作者:胡忠东
副主任医师、注册营养师
健康管理师、健康中国行动宣讲员
来源: 蝌蚪五线谱
科学辟谣|长期便秘会导致直肠癌吗?
说到便秘,很多人都有这个难言之隐。网上流传的“长期便秘会导致直肠癌”的说法,不免让人感到忧心忡忡。长期便秘真的会导致直肠癌吗?
长期便秘不是直肠癌的高危因素
直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直肠是指肛门以内长12到15厘米的一段消化道。别看它还不及一根筷子的长度,但癌症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
所谓便秘,是指包括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大便量减少、大便干结、排便费力困难等这些表现的统称。严格来说,它本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临床症状。
研究表明,与不便秘的人群相比,长期便秘的人群直肠癌的发病率并没有提高,便秘并不是直肠癌的高危因素。
不过,便秘却是直肠癌的临床表现之一。得了直肠癌之后,随着病情进展,患者会出现排便困难或排便习惯改变:排便次数增多,腹泻、便秘交替出现;大便性状改变,如形状变细、变扁或有沟槽,或排粘液便甚至血便;排便费力,虽有排便感,但却无大便解出的情况。其中,便血、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变细是直肠癌的常见症状。
除此之外,直肠癌患者还可能出现腹痛,可能是持续性隐痛,或者腹痛向肛门周围放射,也可能仅表现为腹部不适或者腹胀感。另外,患者还可能触及腹部肿块,也可能伴随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贫血、消瘦、乏力等。
长期便秘本身虽然并不会导致直肠癌,但却可能是肠道在“求救”。当出现持续的排便习惯改变、便秘或不正常颜色的大便时,需要及时就诊。
80%以上的肠癌是由腺瘤演变而来
研究表明,一级亲属患结直肠癌的人群,直肠癌发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76倍,且家族史对直肠癌发病风险的效应还会受到患病亲属数目的影响。临床上,80%以上的肠癌是由腺瘤演变而来,肠癌从腺瘤增生到晚期,通常要经历5到10年的发展期。因此凡是检查发现有腺瘤的,建议摘除。另外,炎症性肠病的发病与肠黏膜的慢性炎症有关,随着病程延长,患者发生癌变的风险随之增加。
直肠癌“偏爱”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
长期摄入红肉和加工肉类的人群或是肠癌高危人群。研究表明,每日摄入红肉量每增加100克,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增加12%;加工肉类每日摄入量每增加50克,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增加16%。
此外,糖尿病患者,肥胖、吸烟、大量饮酒的人群也是直肠癌高危人群。糖尿病人群肿瘤发生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3到4倍,因为糖尿病人体内大量的葡萄糖恰好给予了肿瘤细胞充足的营养,能让其肆意生长。肥胖人群胰岛素水平增加会促进细胞生长和抑制细胞凋亡,这与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有关;身体肥胖也会刺激产生炎症反应,促进结直肠癌的发展。长期吸烟的人群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也比不吸烟人群更高,而且,随着吸烟年数和吸烟支数的增加,风险越来越高。大量饮酒的人群在长时间喝酒的过程中,摄入有害物质过多,会导致肠黏膜受到损伤,从而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运转,诱发肠癌。
预防直肠癌要做好“四个坚持”
不良生活方式是罹患直肠癌的“元凶”,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体育锻炼,如通过跑步、快走等有氧运动,增加自身抵抗力,避免肥胖;坚持健康膳食,增加膳食纤维、全谷物、乳制品的摄入,避免高脂饮食,促进肠道蠕动,保持大便通畅;坚持戒烟限酒,避免其对消化道长期的炎性刺激;坚持定期体检,参加直肠癌早期筛查,高风险人群需进一步接受诊断性结肠镜检查。
一般风险人群可以从40岁起接受结直肠癌风险评估;中低风险人群在50到75岁接受结直肠癌筛查;高风险人群在40到75岁接受结直肠癌筛查,如1个及以上一级亲属罹患结直肠癌,推荐接受结直肠癌筛查的起始年龄为40岁或比一级亲属中最年轻患者提前10岁;遗传性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的筛查起止年龄要更早,并且筛查持续终生。
转自:科普时报
图源:摄图网
作者:胡忠东
副主任医师、注册营养师
健康管理师、健康中国行动宣讲员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