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肌肉型肥胖减肥容易吗(肌肉型肥胖减肥食谱)

营养师小怡 0
文章目录:

肌肉型肥胖怎么减?你真的知道吗

大家好,我是营养师小怡,专业减肥六年啦,喜欢我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我哦~

嘿,各位正在为身材苦恼的朋友们!我是那个在减肥道路上摸爬滚打了整整六年的“过来人”。六年的时光,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足以让我从一个减肥小白成长为能给大家分享专业经验的人。

先来说说肌肉型肥胖。很多人一听这个词可能会觉得困惑,肌肉不是好东西吗?怎么还会和肥胖联系在一起。其实,肌肉型肥胖是一种特殊的类型,它往往是由于曾经有过大量的运动,之后停止了运动,或者是运动的方式不恰当,导致肌肉变得僵硬,同时伴随着一定的脂肪堆积。

那么,面对肌肉型肥胖,我们到底该怎么去减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第一步,改变饮食习惯。这可不是简单的少吃或者不吃,而是要学会聪明地吃。增加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每餐保持七八分饱,不要暴饮暴食。同时,注意饮食的规律,定时定量,让身体适应这样健康的进食模式。

第二步,选择合适的运动。对于肌肉型肥胖者来说,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适合。过于激烈的力量训练可能会让肌肉更加发达,而我们的目标是要让肌肉变得修长和柔软。可以多尝试一些有氧运动,比如游泳、瑜伽、慢跑等。游泳能很好地放松肌肉,同时消耗热量;瑜伽则可以帮助拉伸肌肉,提升身体的柔韧性;慢跑则能增强心肺功能,加速脂肪燃烧。

第三步,注重肌肉的放松。定期进行按摩、泡浴或者使用泡沫轴等工具来放松肌肉。这不仅可以缓解肌肉的紧张和僵硬,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代谢废物的排出。

第四步,保持良好的睡眠。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导致脂肪更容易堆积。保证每晚充足的高质量睡眠,能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修复和调整。

在减肥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比如平台期的出现,体重长时间没有变化;比如偶尔的放纵后产生的愧疚感。但请记住,这都是正常的。不要因为一时的困难就放弃,每一次的坚持都是向更好的自己迈进。

减肥不仅仅是为了拥有一个好身材,更是一种对自己的关爱和提升。当你成功减去那些多余的体重,你会发现自己的精神状态变得更好,自信心也会大幅提升。

朋友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不要害怕困难,不要畏惧挑战,相信自己,你一定可以战胜肌肉型肥胖,迎接一个全新的自己!

想了解更多减肥知识可以关注小怡哦,每天持续更新!

为何长胖容易,减肥难?科学解析背后原因,助你健康管理!

文 | 纵论健康

编辑 | 纵论健康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以为长胖是“天意”?其实是生物学的“阴谋”!

朋友,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扎心的事实——体重上升就像坐电梯,轻轻松松就上去了;但想往下减?嘿,简直比爬珠穆朗玛峰还难!

想想看,一顿烧烤 奶茶,体重能嗖地涨个一两斤;可要想减掉这点肉,跑步、节食、健身房全上,体重秤都不带动的!这到底是为什么?今天咱们就来揭秘,为什么长胖这么简单,减肥却难得要命!

1. 你的身体是个“惜肉如金”的存钱罐!

你以为身体会嫌你胖?错!它爱惨了你的脂肪!

从进化角度来看,人类的基因是“饥荒时代”存下来的老古董,几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没事就要饿肚子,能量储存是生存的关键。所以,你的身体对脂肪的态度就像对珍贵黄金一样——存下去容易,花出去难!

当你摄入的热量多了,身体立刻欢天喜地地存起来,以备未来饥荒之需;可当你开始减肥,它就急了:“你干啥?往外掏脂肪?不行!我得省着点花!” 所以你的基础代谢率会降低,消耗变慢,身体进入“节能模式”,让你减肥变得更难。

2. 脑子才是“幕后黑手”!它怕你饿死,不怕你胖!

你知道吗?真正让你管不住嘴的,不是嘴,而是大脑!

你的下丘脑(控制食欲的“大BOSS”)对饥饿极其敏感,但对肥胖却迟钝得像个木头人。进化告诉它:饿了会死,但胖了不会。所以它拼命驱使你吃,却很少阻止你胖!

当你开始节食,身体的“警报系统”就拉响了:“主人饿了!快分泌点饥饿素,让TA疯狂想吃!”与此同时,瘦素(负责抑制食欲的激素)分泌减少,让你更难抵抗美食诱惑。

于是,你刚下定决心节食,结果第二天就觉得自己能吞下一头牛! 这不是你的错,是你的大脑在“搞事情”!

3. 代谢率:年轻时是“跑车”,年纪大了变“拖拉机”!

20岁的时候,随便吃点啥都不胖;30岁后,喝口水都怕长肉。 是不是很熟悉?这就是基础代谢率在作怪!

基础代谢率(BMR) 就是你啥都不干,光躺着也会消耗的能量。年轻时,身体像一辆性能超强的跑车,随时燃烧热量;但年纪大了,它变成了省油的拖拉机,热量储存效率爆表!

特别是肌肉流失,更让代谢率雪上加霜!肌肉是“燃烧脂肪的小工厂”,肌肉少了,脂肪就更容易囤积。 所以,年龄越大,减肥越难,绝不是你的错,而是身体的“设定”如此!

4. 运动?别天真了,吃进去的热量比你想象的多!

很多人觉得:“我今天跑步30分钟,消耗了300大卡,奖励自己一杯奶茶不过分吧?

大错特错!

一杯全糖奶茶800大卡,跑步30分钟才消耗300大卡,你喝完这杯奶茶,等于白跑了不说,还倒亏500大卡!

运动的确能帮助减肥,但它的作用更多是提高代谢,单纯靠运动消耗热量,根本没那么容易! 重点还是得控制饮食,否则运动完大吃特吃,不胖才怪!

5. 你睡得少,脂肪却多?熬夜让你“越夜越肥”!

熬夜不仅让你黑眼圈加深,还会让你的体重飙升!

睡眠不足会影响瘦素和饥饿素的分泌,让你更容易饿,吃得更多。 而且,熬夜会导致皮质醇(压力激素)飙升,促进脂肪囤积,特别是腹部脂肪!

所以,那些半夜刷手机、追剧、打游戏的人,你以为自己在消遣,其实是在悄悄长胖! 想减肥?先把作息调好!

6. “快乐肥宅水”真的让你变肥宅!糖是“隐形杀手”!

你知道糖有多可怕吗?

100g白糖=400大卡热量,而且糖的GI(升糖指数)爆表,让血糖飙升,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脂肪合成!

更可怕的是,糖不会让你有饱腹感,吃了还想吃! 你以为自己只是喝了一杯奶茶?其实你的身体已经悄悄存下了一层脂肪!

所以,想减肥,第一步就是控制糖分摄入! 奶茶、蛋糕、甜点……少吃点,真的!

7. 怎么办?科学减肥才是王道!

看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那我岂不是没救了?” 别急,减肥虽然难,但科学方法能帮你赢回主动权!

  • 多吃蛋白质:蛋白质能增加饱腹感,减少肌肉流失,比如鸡肉、鱼、蛋、豆制品。
  • 力量训练 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提高基础代谢,有氧运动燃烧脂肪,双管齐下才有效!
  • 睡眠充足: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别熬夜,稳住瘦素和饥饿素的平衡。
  • 戒掉高糖食物:少喝奶茶、少吃甜点,控制血糖波动,减少脂肪囤积。
  • 合理控制热量:别极端节食,适量减少热量摄入,让身体慢慢适应。

减肥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 掌握科学方法,告别反弹,健康瘦身才是王道!

写在最后:别让“天生易胖”成为借口!

长胖容易,减肥难,但并不代表减肥不可能! 只是你的身体更喜欢囤积脂肪,而你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去打破这个“魔咒”!

所以,别再抱怨“喝水都胖”了,从今天开始,调整饮食、加强运动、睡个好觉,让你的身体变成“燃脂机器”! 你行的,我信你!#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参考文献:

《肥胖的代谢机制与减重策略》

《饮食控制与运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研究进展》

肌肉间的脂肪多,提示代谢有问题

肌间脂肪组织广义上是指肌肉纤维之间或肌肉群之间的脂肪组织。早在上个世纪初,有研究者就发现牛肌肉纤维中的脂肪组织,引起了人们对于人体肌间脂肪的好奇与探索。现如今,关于肌间脂肪的研究越来越多,尤其是关于肌间脂肪与代谢综合征的紧密联系。

据文献记载,肌间脂肪组织由脂肪细胞、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内皮细胞等组成。它起源于中胚层,其中有两种干细胞可以分化为肌间脂肪:一是肌肉卫星细胞,二是间充质干细胞。当骨骼肌发生病理变化或损伤时,肌肉卫星细胞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两种方式分化为脂肪生成细胞,而间充质干细胞则可直接迅速分化成巨大的脂肪生成细胞,这些多重分化途径可能最终导致病理性肌间脂肪组织的形成和积累。此外,肌间脂肪组织还可以包围并浸润到肌肉群之间。随着医学影像学的不断发展,肌间脂肪组织可以通过骨密度检查、CT、磁共振成像等技术定性、定量检测。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临床表现,包括腹部肥胖、高血糖、高甘油三酯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以及高血压等组分,其产生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研究表明,肌间脂肪组织具有内分泌和旁分泌作用,不仅可以通过旁分泌作用影响局部肌肉的功能及代谢,降低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还可以释放脂肪组织分泌物,从而通过体循环改变胰岛素敏感性,影响心血管功能,增加代谢综合征的患病风险。

一项纳入3035名70~79岁成人的横断面研究表明,肌间脂肪组织增加脂肪浸润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等。肌间脂肪组织与代谢综合征的紧密联系体现为:一是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虽然肌间脂肪组织的总体占比相对于其他脂肪组织较低,但却是胰岛素敏感性的良好预测因子,其机制包括分泌炎性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蛋白以及增加局部游离脂肪酸的浓度等。研究表示,虽然肥胖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超重或正常体重受试者,但肥胖本身并不是糖尿病或葡萄糖耐受不良的必要条件,体重正常的高龄人群如果肌间脂肪组织和腹部内脏脂肪较高,患代谢性疾病(包括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大。二是增加肌肉脂肪浸润。多项研究表示,我们需要把肌间脂肪组织看成真正的脂肪组织而非肌肉细胞内的非脂肪细胞脂质,肌间脂肪组织会导致脂肪组织-肌肉-肝脏轴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骨骼肌脂肪浸润、肌少症、脂肪肝、肝硬化等一系列病理表现,增加死亡风险。此外,肌间脂肪组织增多对于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它与心血管风险因素如总胆固醇水平独立相关,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基于肌间脂肪组织增加所引起的疾病风险,仍有诸多方式可以进行干预以降低其水平,从而降低疾病风险。肌间脂肪组织作为一种脂肪组织,降低其质量与日常生活中的“减肥方式”类似——饮食、运动及手术。虽然限制能量饮食能够有效减少皮下脂肪、内脏脂肪及肌间脂肪,但有研究表明,锻炼优于能量限制饮食,且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除此之外,减重手术作为另一种手段也可显著降低肌间脂肪组织。

综上所述,肌间脂肪与代谢综合征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现有的检查技术已经可以定量检测出肌间脂肪,及时有效的干预可以减少肌间脂肪,从而降低罹患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作者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 丁煜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王尧

编辑 || 颜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