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食障碍与肥胖症(进食障碍肥胖神经性厌食与其中之人,有声书)
世界防治肥胖日:肥胖是一种病,8种因素导致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5•11的谐音是“我要1”,最后的“1”代表苗条,通俗讲就是“我要瘦”。本期特邀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左小霞讲述科学减肥,健康享“瘦”。
肥胖是一种病
世界卫生组织已确认肥胖是一种疾病,并向全世界发出忠告:肥胖病将成为全球首要的健康问题。
肥胖症是指身体中含有过多的脂肪组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2023年3月,世界肥胖联盟发布了2023《世界肥胖地图》,预测到2035年,全球超过40亿人属于肥胖或超重,占全球人口的51%。到2035年,中国成年人的肥胖率预计达到18%。
全球营养改善联盟(gain)在华盛顿发布的《全球营养不良状况报告》显示,中国逾3亿人属于超重和肥胖人群,其中7%的人群为5岁以下儿童。专家指出,超重与肥胖人数庞大,与饮食量、饮食结构不合理和运动缺乏有关。
肥胖会带来哪些危害
1、高脂血症:由于肥胖会导致人体的代谢障碍,所以会出现代谢综合征,造成高脂血症;
2、糖尿病和高血压:肥胖会导致血糖升高,导致糖尿病,且肥胖也是高血压的重要诱因及危险因素;
3、血管疾病:肥胖也是冠心病、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4、骨关节异常:肥胖会对膝关节、踝关节、腰椎关节造成压迫,导致负重的关节过早退化;
5、激素分泌异常:肥胖还会导致激素的分泌异常,导致有些女性会出现月经不调、不孕,某些男性出现不育等;
6、胆囊炎、胆石症及脂肪肝。
肥胖症的判定标准
BMI 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体质指数 BMI =体重(kg)/身高(m)× 身高(m)
BMI :24-27.9超重
BMI :≥28 肥胖
WC 腰围 ( Waist Circuit)
亚洲标准:男性 WC >85cm
女性 WC >80cm
WHR 腰臀比( Waist to Hip Ratio )
中心性肥胖:男 WHR>0.9
女 WHR>0.85
脂肪含量
体内脂肪占体重的%:
男 > 25%
女 > 30%
肥胖发生的主要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对肥胖形成的作用约占20~40%
双亲均为肥胖者,子女肥胖率70~80%
单亲(特别是母亲)肥胖者,子女肥胖率40%
2、饮食因素
脂肪和糖是导致肥胖的两个危险因素。
3、进食过量
4、进餐速度过快
5、丰盛的晚餐
晚餐吃得十分丰富,有的甚至在临睡前加一顿夜宵,这种吃法是肥胖的祸根。另外,晚上8点以后吃饭,容易导致内脏脂肪肥胖。
6、静坐生活方式,缺乏运动
体力活动减少可导致能量消耗少,多余的能量就转化为脂肪储存体内,从而导致肥胖。
7、精神情志与肥胖病
人有一种“情感饥饿”的心理状态,由于情感需要未获满足,而以食物来补偿,结果过食,导致发胖
8、饮酒与肥胖病
酒精是一种产热很高的物质,仅次于脂肪。另外,酒精还影响酶类的活性,间接引起甘油三酯增多。
肥胖的治疗
1、外科治疗:空肠回肠旁路手术;脂肪切除术;局部注射溶脂药物;胃部切除术。
2、药物治疗:食欲抑制剂;口服降糖药;脂肪酶抑制剂;肉碱制剂;脂解素;中药。
3、饮食控制与运动:适合大多数人,安全、有效。
如何控制饮食与运动
1、控制总能量的摄入
合理低能量
男性:1400-1600Kcal/d,女性1200-1400Kcal/d
比原来习惯摄入的能量低300-500Kcal/d
进食量比原来日常水平减少约1/3
随着运动量的加大,能量摄入可相应增加。
应保持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以满足生理需要。
2、控制脂肪的摄入
每天烹饪用油大约25克,不宜选择肥肉、动物内脏。
3、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每天主食200~300g,保证一半粗粮、全谷物。
4、增加优质蛋白质的供给
鱼虾类40g-75g;畜禽肉类40g-75g;蛋类40g-50g;豆腐每天50-100克。
5、确保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供给
不偏食、不挑食,饮食均衡,食物多样化;每天吃蔬菜300~500g,深色蔬菜至少应占一半;每日吃水果200g-350g。
6、确保膳食纤维的供给
蔬菜、水果、粗粮、薯类、杂豆、菌藻类是获得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另外,建议每人每天摄入豆类及坚果25g-35g。
7、注意三餐的分配与烹调
早中晚餐的热量比例可以按照30%、40%、30%的比例分配。
宜采用蒸、煮、烧、汆、炖等烹调方法,忌用油煎、炸的方法。
8、适当运动
运动强度可达最大吸氧量 60~70%,心率 年龄=170。
每次不少于30分钟,时间在晚饭前两小时最佳。每周4~5次。
一般首先可考虑慢跑、快走、跑走结合、体操、打太极拳等;体质较好者,可选择游泳、爬坡、打乒乓球、羽毛球等。
工人日报客户端《乐健康》第347期
工人日报客户端 工人日报记者 姬薇
来源: 工人日报
一胖就节食?有些肥胖查明病因更重要
肥胖不只带来身材焦虑,还与糖尿病、高血压、心肌梗死、脂肪肝、高血脂、乳腺癌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有小肚腩就是发胖吗
评价是否肥胖、肥胖的程度需要结合多个方面来综合判定,生活中可采用体质指数(BMI)和腰围进行简单评估。
成年人BMI肥胖界值如下:
·BMI于18.5~23.9 kg/m2为正常;
·BMI于24~27.9 kg/m2为超重;
·BMI≥28 kg/m2为肥胖。
成年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即可诊断为腹型肥胖。
肥胖是不是病
首先,肥胖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慢性病,需要引起重视并积极预防、筛查、治疗。
其次,肥胖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单纯性肥胖症比较常见,很可能就是胡吃海喝、不爱运动的结果;而继发性肥胖可能是由内分泌疾病或服用药物等导致。
①引起继发性肥胖的内分泌疾病
下丘脑性肥胖、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库欣综合征、胰岛素瘤、性腺功能减退症等。
②引起继发性肥胖的药物
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磺脲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吡格列酮、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阿替洛尔、己烯雌酚、双酚A、邻苯二甲酸盐等。
因此,肥胖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一发胖就盲目节食减肥,及时查明原因更重要。
为什么不推荐节食减肥
节食减肥易反弹。节食减肥完一旦恢复正常饮食,此时被长期抑制的脂肪细胞,就像紧绷的弹簧恢复原来的弹性一样加速扩张,脂肪又迅速堆积起来。
过度节食伤脏器。少吃甚至不吃的过度节食虽有减重的效果,但人体也会缺乏营养物质,不能满足自身需要,从而导致身体虚弱、脏器衰老。
越节食也越健忘。大脑工作的主要动力来源于脂肪。吃得过少,体内脂肪摄入量和存贮量不足,机体营养匮乏,会直接影响记忆力,变得越来越健忘。
膳食干预的正确方式
超重和肥胖者需要调整膳食方案达到减少热量摄入的目的。合理的膳食方案包括合理的膳食结构和摄入量。
限制总能量摄入
①建议肥胖男性能量摄入为1500~1800 kcal/d,肥胖女性为1200~1500 kcal/d;②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提供的能量比应分别占总能量的15%~20%、50%~55%和30%以下。
保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平衡膳食结构
①减重膳食构成的基本原则为低能量、低脂肪、适量蛋白质、含复杂糖类(如谷类);②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在膳食中的比重,在保证充足蔬菜摄入的前提下,增加深色蔬菜摄入;③避免进食油炸食物,尽量采用蒸、煮、炖的烹调方法。
控制油、盐、糖和酒精等摄入
①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5g,烹饪油不超过25~30g,添加糖摄入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②戒烟戒酒;③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减少含糖饮料摄入,鼓励足量饮水。
不饿肚子的减肥方式--运动
超重或肥胖患者应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制定运动计划,根据个性化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采用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运动为主,还可以通过变换运动方式或采用高强度间歇运动,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运动收益。
儿童青少年
有氧运动:每周进行中高强度、全身性有氧运动至少150min,每天运动30~60min,每周运动4~7天。
抗阻运动:3~4次/周,隔天进行。
成年人
有氧运动:每周进行适当中低强度有氧运动至少150min,每周3~5天。
抗阻运动:2~3次/周,隔天进行。
老年人
有氧运动:每周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至少150min,最好每天运动30~90min,每周运动3~7天,总共达到200~300min/周。
抗阻运动:2次/周,隔天进行,加强平衡锻炼。
孕产妇
有氧运动:每天进行中低强度有氧运动15~30min,每周运动3~5天,以步行、游泳、水中运动为主。
抗阻运动:2次/周,隔天进行。
肥胖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也是肥胖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时,经评估有明显胰岛素抵抗,或其他相关代谢异常,可考虑用药。另外,对于肥胖合并糖尿病患者,应及时就医,遵医嘱服药。
被忽略的心理支持
超重、肥胖或减重失败等经历会带来自卑、自责等负面心理感受,易诱发焦虑、抑郁障碍等精神异常,会进一步加重肥胖患者的过量进食行为。
此外,减重所引起的能量储备降低和负平衡也会使中枢和外周调节因素发生改变,导致减重者食欲的增加和能量消耗的减少,从而使减重成功后容易复重。
因此,建议肥胖患者多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培养并投入兴趣爱好,以缓解减肥压力或抑郁情绪。另一方面,在肥胖治疗中应包括心理疏导和支持以及对相关精神疾患(如焦虑、抑郁等)的针对性治疗。
来源: 吉林12320
我国目前有超9000万人受肥胖困扰,医学专家探讨“胖瘦之间、进食与心理”
美食的诱惑、工作的压力、身材的焦虑、睡眠不规律等因素带来的贪食、厌食、进食不规律等,导致进食障碍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日益加剧,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11月16日,由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旗下追问媒体、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全科医学科以及上海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共同主办“胖与瘦的难过”论坛,聚焦进食与代谢问题的诊治和健康管理。
作为论坛主持人,TCCI研究员、华山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黄延焱介绍,希望从全科医学角度,从生理、心理、社会模式角度对进食相关健康问题进行诠释和解读。
肥胖不是单纯体重增加
从内分泌视角看,华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鹿斌分析,肥胖并不是单纯的体重增加,体内脂肪堆积,而是一种可以导致健康损害的慢性代谢疾病,肥胖会带来严重的代谢、心血管、呼吸、肌肉骨骼、多肿瘤的高发等危害。
鹿斌称,对肥胖者而言,需要合理饮食(限制能量摄入、高蛋白质膳食以及“5 2”轻断食模式)、加强体育锻炼(有氧运动与抗阻运动相结合)、行为调整(细嚼慢咽、选用低脂食物)、心理支持、药物治疗(目前唯一的非中枢作用的减重药奥利司他,以及二甲双胍、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等降糖药物)以及手术治疗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疗法。
肥胖人群日益庞大,华山医院减重及代谢及疝与腹壁外科主任姚琪远称,我国目前有超9000万人受肥胖困扰,最新数据表明,成年人中有超过1/2的人存在超重或肥胖问题。对于严重的肥胖,即BMI超32.5或BMI超27.5并伴有代谢紊乱,可采用手术治疗,且手术治疗优于药物治疗。手术分为缩胃(减少摄入)手术、缩肠手术(减少吸收),或两者结合。“目前最流行的控制体重的术式是腹腔镜缩胃手术,但其短板也比较明显,比如复胖、合并症复燃。医生应权衡利弊,平衡手术风险与获益,并为后续手术留余地。”
一些饮食紊乱根源在“心”
饮食对大多数人来说是自然的生理需求,是带来愉悦感受的,而对有的人来说却是一种折磨。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陈珏称,进食障碍是一种以进食行为异常为突出表现,并伴有显著的体重改变和生理功能紊乱的精神障碍。其具体表现为进食行为紊乱,如限制进食、过度运动、暴食、暴食后催吐等。
“紊乱进食行为背后折射出患者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如对自身体重、体形认知歪曲。进食障碍在我国呈增多趋势,治疗的一大难点在于,难以治愈、反复发作、病程迁延。”陈珏称,进食障碍可以分为六种,常见的是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和暴食障碍。
厌食症患者有严格的节食行为、且体重低于正常水平,贪食症和暴食障碍患者都存在暴饮暴食的特点,但贪食症患者有引吐、滥用泻药等清除行为,而暴食障碍无清除行为。进食障碍的治疗需要与多学科专业人士及患者、家庭的密切合作,并且采用不同治疗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性个体化治疗方案。值得注意的是,神经性厌食症是最致命的心理障碍,其死亡率高达20%。
TCCI研究员、华山医院睡眠障碍中心诊治执行主任于欢从睡眠与饮食的角度分享了相对不常见的两种进食障碍——夜食综合征和睡眠相关进食障碍。
“夜食症并非只是夜间进食变多,诊断标准包括夜间食欲亢进、伴随食物摄入的夜间醒转,以及需要符合其他临床特点如清晨厌食、失眠、需要吃东西才能入睡或重新入睡等。”于欢进而谈到,睡眠相关进食障碍(SRED)诊断标准一般归类于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异态睡眠(睡眠相关觉醒障碍),包括在睡眠期间反复出现醒转期间的饮食功能失调;反复不自主进食,并出现进食成分特殊的现象或整个过程中发生伤害性行为亦或是由此造成不良健康后果;进食发作期间,其意识部分或完全丧失等。
需注意的是,睡眠中进食行为常伴随其他睡眠疾病症状发生,容易被忽视。
华山医院全科医学主治医师顾洁分享了基于正念的自我健康饮食管理技术,强调自我主动性在进食障碍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主任医师袁志敏介绍了谈社区人群的健康饮食管理。
进食障碍是可以治愈的
讨论环节,天桥脑科学研究院旗下科学媒体——追问,就预告中收集到的读者感兴趣的问题现场追问与会专家。
如何确定自己是自制力太差还是属于暴食症?
食欲一直很低,需要调整吗?
现在的评价标准更多地是针对女性,会有对男性的筛查标准吗?
进食障碍能治愈吗,是否容易反复发作?
面对“追问”,陈珏表示,暴食与自制力差导致的多食显著不同,暴食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吃大量的食物,吃普通人两倍或三倍分量的食物,且行为是失控的。这不等同于自制力差,暴食症是一种疾病,需要的是治疗。
对于食欲很低要不要调整的问题,需要辩证对待,是一直以来都吃得比较少,还是说存在病期。如果有病期,要先考虑会不会是抑郁症引起的食欲低下,排除抑郁症后,再考虑是不是有进食障碍。需纠正的是,厌食症的人食欲并不低,只是控制自己不让自己多吃,反过来,因为过度的控制,反而食欲会更旺盛。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过度节食之后,过一段时间会出现暴饮暴食的情况,甚至有一些人行为上没有暴食,但会更喜欢看食物的图片、看直播、逛超市,用这种方式来补偿由吃得少导致的对食物兴趣增加的情况。
专家还指出,厌食症和暴食症的标准不分男女。比如在厌食症的体重标准上,通过成年人体重指数是否低于18.5来判断,并不区分男性或女性。只是因为人群中常见的患者是女性,所以会说女性厌食症标准等。
医生明确,进食障碍是能够治愈的,神经性厌食症的治愈率在50%左右,神经性贪食症的治愈率约50%-70%,暴食症的治愈率更高。不过,进食障碍是容易反复发作的疾病,所以治愈以后需要定期随访,尤其是厌食症,还可以通过一些心理治疗的方式预防复发。
作者:唐闻佳
编辑:张鹏
图源:受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