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人脾大正常么(肥胖脾大减肥有用吗)
52岁大妈一年长出大肚腩?原是巨脾作怪
来源:安徽财经网
短短一年时间,合肥52岁的魏大妈突然长出了大肚腩,奇怪的是肚子越来越大,她的胃口却越来越小。最近,难忍腹痛腹胀的魏大妈在合肥市滨湖医院检查才发现原来是“巨脾”作怪。12月2日,医生通过手术切除其体内的巨脾,重达3.355kg,相当于一个新生儿的重量。
“一年前发现左边肚子长了一个包块,不疼不痒,也就没当回事。”魏大妈没想到这个包块让自己的肚子长成了大肚腩,但让她疑惑的是肚子长大了,胃口却越来越小,两顿不吃都觉得肚子胀,腹胀腹痛的感觉让她寝食难安。11月29日,魏大妈难忍疼痛,自己在家口服了止疼药布洛芬才稍微有所缓解。最终,在家人的劝说下,魏大妈才去医院就诊,并被诊断为“脾大”。
脾脏的主要功能是造血和免疫,脾脏肿大会导致人体贫血,甚至出现大出血。“成年以后,脾脏的功能大多已经被其他器官替代,在脾脏肿大危及人体健康时,可以把它切除。”合肥市滨湖医院肝胆外科主任黄俊介绍道。
12月2日上午,合肥市滨湖医院肝胆外科医生通过手术成功切除了魏大妈的巨脾,术中测量巨脾约35×25cm大小、3.355kg,相当于一个普通新生儿的重量。
黄俊表示,导致脾大的原因有很多,常见于乙肝肝硬化患者以及有血液病疾病的患者,魏大妈脾肿大的原因有待术后病理进一步诊断及多学科会诊讨论确定。黄俊提醒,市民应定期体检,对于本身有肝炎、血液系统疾病或结缔组织病的人,更要注意。
曹堃 陈婧 记者 马冰璐
邵阳女子求子不成却“大了肚子”!医生剖腹一看,竟长出10斤重的巨脾
半年时间,她发现肚子正快速长大,伴疼痛、食欲减退——以为“二胎”真的来了,谁知,到医院一看,竟是遇上了大难题!
5月29日,45岁的邵阳女子在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接受了全麻下巨脾切除术,医生在术中取出近十斤重的罕见巨脾。
今年45岁的吴女士是湖南邵阳人,与丈夫育有一个孩子,家庭幸福和睦。在二孩政策放开以来,吴女士和丈夫商量着再生一个孩子,促成一个“好”字,便于去年下半年开始备孕。
“据吴女士丈夫李先生描述,在备孕过程中,吴女士出现了一些身体不适,并在今年元月份出现了腹痛、腹胀症状。”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微创外科张宇医师介绍,同时,吴女士发现自己开始“长胖”,特别是腹部较前大了一些。此时,吴女士进行早孕检测,并未发现怀孕。
当时,因为腹痛的程度不太剧烈、能够忍受,吴女士就未在意,只是感觉腹部还在长大、腹胀症状更明显。近日,吴女士在丈夫的陪同下又去当地医院进行生育咨询,不料,医生在检查中发现,吴女士的脾脏存在较大的问题!
“据李先生讲述,当地医院建议夫妇俩立即到大医院去检查。”张宇表示,因此经多方打听,两人辗转找到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微创外科主任何恒正教授处进一步诊治。
何恒正教授接诊后,对吴女士进行了详细检查,结果显示,其脾脏向右超过了腹中线、向下超过了脐下延至盆底,很显然,根据程度这在医学上已叫做巨脾症,“巨脾占据了患者大半的腹腔空间,挤压到了肝脏和胃等脏器,这么大的脾脏,近年来非常罕见。”何恒正教授解释,“正常成人脾脏仅拳头般大小,重量约150~200克,而吴女士的脾脏应是正常几十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不然进一步发展,患者很可能逐渐出现严重腹胀、脾破裂、消化道出血或者因粒细胞减少而发生严重感染。
“巨脾就像是一个‘定时炸弹’,它随时可能发生自发性或外伤性的破裂,引发大出血而危及患者生命。”何恒正解释。
经充分术前讨论分析后,5月29日上午,由何恒正教授手术团队为吴女士施行了巨脾切除术。术中,专家打开患者腹腔仔细探查,细心将脾脏逐渐分离、脱出并切除。
术后称重,这块巨脾有约5000克近十斤,正如何恒正教授所说,是正常脾脏的30余倍大小。术后,经精心治疗,吴女士病情得到极大改善,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目前正在进一步康复治疗中。
正常情况下,人体脾脏位置在肋弓下,体表是不能触及的。何恒正教授解释,巨脾为重度脾肿大类型,脾脏大小超过脐水平线。巨脾主要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恶性淋巴瘤、戈谢病、尼曼-匹克病、血吸虫病性肝硬化等疾病的患者。患者早期可出现腹痛、腹胀、牙龈出血、皮肤青紫现象,或者患者主观感觉腹部快速长大。
因此提醒公众,若出现以上类似症状和表现时应及时就医,以排查是否患有脾脏肿大、甚至巨脾等病症,发现问题及时治疗。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李诗韵 通讯员 刘莉
编辑:小Y
胀胀胀,孩子为何老是腹胀?可能是这些病……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胀胀胀,妈妈我又肚子胀了……
儿童腹胀是困扰很多家长们的问题,也是临床中儿童就医的常见问题。引起儿童腹胀的原因有很多,如何准确诊断与鉴别诊断,做好预防和对症治疗,是儿科医生及家长们的关注点。
10月24日,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上,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张琳教授就《儿童腹胀的诊断思路与鉴别诊断》这一话题,做了精彩报告!
一 何为腹胀?
腹胀是儿童临床常见症状,可以是消化系统疾病本身的症状,也可以是全身性疾病或其他系统疾病的伴随或继发症状。腹胀可由腹腔、肠腔内积气、积液、腹内巨大囊肿、肿瘤或腹肌无力等引起。
临床中腹胀包括腹膨隆型腹胀与非腹膨隆型腹胀两种类型。
▎腹膨隆型腹胀:是腹胀伴有腹围增大的客观表现,腹胀程度可用腹围来衡量。
▎非腹膨隆型腹胀:是一种主观感觉,即有气体、滞留气体、有压力或腹胀,但无明显可见的腹胀。
二 为何腹胀?
临床中儿童腹胀主要是消化道气体的增多所致,而气体的增多可能是由于以下5大类原因所致。
1. 吞咽大量气体;
2. 未消化食物在肠腔内经细菌发酵产生大量气体;
3. 各种原因所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使碳水化合物发酵产生气体;
4. 胃肠运输功能受损和敏感度增强;
5. 呼吸衰竭时,肺部CO2排出障碍,静脉血中PCO2高于肠腔中PCO2气体向肠腔内弥散。
从病因学角度考虑儿童腹胀的原因,主要为以下3个方面。
▎胃肠道器质性病变:包括急性胃扩张、幽门肥厚、机械性或麻痹性肠梗阻、假性肠梗阻、先天性巨结肠以及肠道炎症等。
▎消化道外病变:包括腹水、腹腔内肿物、全身性感染、低钾血症、心力衰竭等。
▎功能性胃肠病:包括食物的不耐受、食物过敏、膈肌协调功能障碍、内脏反射异常、胃肠运动异常等。
三 腹胀鉴别,病史追问很关键!
儿童一旦有“腹胀”的表述,应当详细追问病史,这对儿童腹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尤为重要。
需要详细询问如下病史:
1. 年龄:儿童不同年龄段其腹胀原因差异较大,因此应当首先考虑儿童的年龄,这一点最为简单却最容易遗漏。
2. 症状:患儿是否存在发热、呕吐、腹痛、腹泻、便秘、便血、黄疸、全身水肿、呼吸困难等,这些往往为儿童腹胀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3. 既往史:是否患有其他疾病史如肝胆疾病、严重的腹泻、外伤手术史、严重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
4. 饮食、生活习惯:患儿近期饮食情况,如是否食入过量豆类、花生、薯类等易引起腹胀的食物等。
四 规范查体,为诊断提供依据
临床中规范的查体,为儿童腹胀的诊断提供支持证据,我们不能因为时间紧张或者患儿哭闹等原因,忽视了规范查体的重要性。
■望诊:全腹均匀圆形隆起,脐凹陷应考虑肥胖或胃肠道胀气;脐凸出多为腹水或腹内肿物;局限性腹胀如右下腹胀可能是阑尾周围脓肿。
■ 触诊:腹肌紧张伴有压痛明显,提示有腹膜炎;大量腹水时,腹部有波动感,移动性浊音阳性。
■ 叩诊:叩诊鼓音为肠胀气,叩实音为实质性肿块;移动性浊音为腹水。
■ 听诊:肠鸣音亢进或高调肠鸣音提示有机械性肠梗阻;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提示有肠麻痹。
■ 直肠指检:注意有无肛门直肠狭窄、直肠后以及盆腔内肿物,指检后有无气便排出,指套是否染血等。
五 儿童腹胀诊断要点
1. 年龄不同腹胀原因不同,新生儿及小婴儿应考虑胃肠道畸形、幽门梗阻、先天性巨结肠及严重感染等。
2. 食物因素如食入过量豆类、花生、薯类等易引起腹胀。若存在乳糖酶缺乏,食入乳制品可引起腹胀。
3. 依据伴随症状,如伴有呕吐、腹泻、便秘、腹痛、黄疽、水肿、肿块等,则应仔细分析。
4. 注重患儿腹胀形状:
① 全腹胀呈均匀隆起而脐部凹陷,应考虑肥胖或胃肠道胀气,若脐凸出多为腹水或腹内肿物。
② 局限性腹胀如上腹部胀,则脐向下移;右上腹胀多见肝胆肿大;中上腹胀多见胃肠道疾患;左上腹胀常由脾大引起;腰部肿大可为肾脏或腰疝;下腹胀多见于尿潴留;右下腹胀可能为阑尾脓肿。
图1:儿童腹胀的诊断流程(来自讲者课件)
六 儿童腹胀如何鉴别诊断?
1
肠套叠
婴幼儿期常见,多发生于2岁以下儿童。
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可排果酱样、暗红色或鲜红色血水样脓血便。
腹部可扪及腊肠样包块,听诊可闻及肠鸣音亢进,晚期(48小时后)发生肠穿孔腹膜炎时,腹胀加重,腹肌紧张,压痛明显,腹壁静脉扩张,甚至出现腹水征。
影像学检查:钡剂灌肠在X线透视下可见钡剂在结肠受阻出现杯状、钳状、球形圆柱形阴影;腹部B超检查;在套叠部位橫切面呈“同心圆”或靶环状块影,纵切面呈“套筒”块影。
2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系幽门环形肌肥厚致幽门管腔狭窄而引起的上消化道不全梗阻。
常在生后2~6周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喂奶后数分钟出现呕吐,上腹部局限性胀气,而下腹部较凹陷或平坦。
查体时可在右侧腹直肌外缘与右肋缘下交界处深部扪到枣核或橄榄大小的肿物,光滑,硬度如软骨,能移动。
影像学检查:钡剂X线检査可见胃蠕动波亢进,胃内钡剂潴留,见幽门管前后壁肌肉肥厚,幽门管细长。
3
先天性巨结肠
系结肠远端无神经节细胞,肠管运动功能障碍粪便淤积于近端结肠导致肠管扩大肥厚而形成巨结肠。
表现为生后胎便排出延缓、顽固性便秘、腹胀、呕吐、营养不良和发育迟缓。
直肠指检排出恶臭气体及大便。
影像学检查:钡剂灌肠可显示典型痉挛段、移行段及扩张段成“漏斗状”。
4
肠易激综合征
多因素引起慢性、反复性发作,以肠运动功能障碍为主,无器质性病变的肠功能紊乱综合征。
涉及遗传、环境、心理、社会和胃肠感染等因素导致胃肠动力改变、脑-肠轴相互作用的紊乱、自主神经和激素的变化等。
以腹痛、腹胀、腹泻、便秘为主诉,伴有全身神经官能症症状。
一般情况良好,查体仅腹部有压痛,多次便常规、培养无异常。
5
小儿肠衰竭
由于肠管切除或功能受损导致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受限,并岀现以腹泻,水电解质失衡及营养物质吸收或代谢障碍为主的症候群。
包括短肠综合征、胃肠动力障碍如假性肠梗阻、先天性肠细胞病(微绒毛膜病或簇状肠病)等。
肠功能衰竭最常见基础疾病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并发症包括水及电解质失衡、营养物质吸收不良、小肠运动障碍和细菌过度生长、肠道衰竭相关性肝病等。
儿童腹胀临床常见而不简单。
临床诊治需内外科等多学科协作。
提高对儿童腹胀的认识,避免漏诊及误诊。
本文首发:医学界儿科频道
本文讲者:张琳教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本文整理:Liny整理
责任编辑:CiCi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欢迎转发朋友圈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