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病吃什么药(得了肥胖症应该吃药吗怎样治疗啊)

吴文博中医药科普 0
文章目录:

单纯性肥胖症与中成药治疗

吴文博中医药科普

声明:介绍现代疾病与中成药治疗,只是为了介绍中成药的临床应用相关知识,不涉及第三方利益。使用中成药,需要中医师或中药师的指导。主要参考文献《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

1. 单纯性肥胖

肥胖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以体内脂肪细胞的体积和细胞数增加致体脂占体重的百分比异常增高并在某些局部过多沉积脂肪为特点。单纯性肥胖患者全身脂肪分布比较均匀,没有内分泌紊乱现象,也无代谢障碍性疾病,其家族往往有肥胖病史。(概念摘自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2. 化浊轻身颗粒

在2005年《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中,明言可以治疗“营养性疾病之肥胖症”的中成药 是化浊轻身颗粒(治疗单纯性肥胖)。现介绍如下

[药物组成] 何首乌、龙胆草、夏枯草、玄参、陈皮、益母草、黄芪、冬瓜皮、夏枯草。

[功能与主治] 滋补肝肾、清热降浊。用于肝肾阴虚、痰湿郁结而致的单纯性肥胖症,以及肥胖症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闭经、月经不调。

[方解]方中何首乌味苦、甘、涩、微温,功擅补肝肾,益精血,润肠通便,化浊降脂,为君药。龙胆草清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夏枯草清肝火,散瘀结:玄参滋阴降火,解毒散结,三药合用,助君药清热降浊,以为臣药。陈皮理气除湿;益母草活血化瘀;黄芪健脾升阳,利水消肿;冬瓜皮淡渗利湿,利水消肿;合用佐助君药活血化痰,除湿降浊,以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滋补肝肾,清热降浊之功。

[临床应用] 肥胖此因肝肾阴虚,痰湿郁结所致,症见头晕月眩,耳鸣耳聋,腰膝瘦软,胸中烦闷,痰多,肢体麻木,口苦咽干,二便不畅,闭经或月经不调,舌红,苔黄腻、脉弦细或弦滑。

[注意事项]1.脾胃虚寒者不宜用。2.饮食宜清淡、低糖、低盐、低食勿过饱。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用法与用量]用开水冲服。一次2.5~5g,一日2次。饭前服.

小心!这10类药正悄悄助你长胖

来源标题:小心 这10类药正悄悄助你长胖

许多药物的说明书上都标明了一长串副作用,其中一些风险可能会让人完全放弃服药。这些说明书上标注的一个常见副作用就是体重增加。虽然这种影响本身并不危险,但多多少少会对健康造成损害。事实上,还有其他药物可供选择。

每当你开始服用一种新的药物时,请向医生或药剂师询问基本信息,比如药物的用途、剂量及其副作用。如果真的发生了体重增加的副作用,而且对此感到不舒服,就询问医生是否可以减少剂量,或者是否有其他替代的药物选择。当然,你仍然需要保持健康的饮食和勤锻炼的习惯。美国“每日健康网站”总结了十种常见药物对体重的影响。

三环类抗抑郁药

这类药物包括阿米替林、多虑平和去甲替林等。三环类抗抑郁药会增加食欲以刺激体重上升。如果你正在服用这类抗抑郁药,不要突然停止服用;先与医生制订合理的方案,以避免严重的戒断反应。

如果体重增加使你想停止服用这类药物,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换服另一类抗抑郁药。安非拉酮和度洛西汀更多地与体重减轻有关,而氟西汀(百忧解)对体重的影响为中性。

皮质类固醇

口服皮质类固醇(如强的松)能治疗一系列疾病,从哮喘和关节炎到背痛和红斑狼疮。这种药物有很多副作用,其中之一是食欲增加、体液潴留和代谢功能改变。药剂师通常建议病人食物与皮质类固醇同时服用。

口服皮质类固醇的推荐用药时间短(如一周或两周的剂量),以限制其副作用。如果病人因病情需要必须长期服用,体重增加可能更难控制,不得不更加勤奋地锻炼和更节制饮食。

抗组胺药

如果你有过敏性疾病或发痒的皮疹,可能需要服用抗组胺药。研究表明,经常服用某些抗组胺药的人比不服用抗组胺药的人体重更沉、腰围更粗。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发表在《肥胖》杂志上的研究成果显示,体重增加的副作用与服用H1受体抗组胺药西替利嗪、盐酸非索非那定和氯雷他定有关。这是因为体内的组胺会关闭饥饿信号。相反,抗组胺药可能会以某种方式干扰饱腹感信号。

另一种选择是类固醇鼻喷剂,如丙酸氟替卡松。由于它的药理机制与口服类固醇不同,因此通常与体重增加无关。

治疗癫痫的药物

治疗癫痫的药物,包括加巴喷丁、普瑞巴林和氨己烯酸(喜保宁)可能会增加患者的食欲,摄入过多的热量,最终导致体重增加。如果你是一名正在服用这类药物的病人,要意识到体重增加是其中的一个副作用。

如果你觉得这种药物不合适,要咨询医生,换服与体重增加无关的抗癫痫药,如非氨酯、托吡酯或拉莫三嗪。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物,其中一些更有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包括阿替洛尔和美托洛尔。虽然原因尚不清楚,但β受体阻滞剂会让服药者感到疲劳,特别是第一次服药的时候。它会减慢心率,降低运动的耐受性。活动期间的疲劳和不适可能会使服药者更有可能保持久坐,从而导致体重增加。

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内分泌学家发表在《胃肠病学》上的研究成果显示,这种药物也会降低代谢功能。出于这个原因,超重或肥胖的人不应该把这类处方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相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这类抗抑郁药能增加大脑中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水平,包括艾司西酞普兰、帕罗西汀和舍曲林。这类药物通过影响食欲而导致体重增加;而且,在减轻情绪障碍症状的同时,也可能影响饮食或运动习惯。

如果服药者出现了体重增加的现象,要及时告知医生。体重增加通常发生在服药早期,这意味着它可能成为一个长期的问题。

单氨氧化酶抑制剂

这类药通过阻断一种能分解情绪平衡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和多巴胺)的大脑中的酶来治疗抑郁症。它还可用于减轻偏头痛的症状,同时刺激食欲。

苯乙肼是这类药物中造成体重增加最多的一种药。如果患者担忧这个问题,要询问医生是否有其他选择。

胰岛素

如果你正在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就要知道它可能会造成体重增加。这种激素帮助身体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葡萄糖是一种有用的营养物质,体内的细胞利用它有效地工作。即便如此,当糖从血液中吸收并被推入细胞后,如果它不被身体用于能量,就会转化为脂肪。如果你暴饮暴食,特别是高糖食物(糖果、甜点),就会发胖。

如果你患有1型糖尿病,需要使用胰岛素。然而,如果你患有2型糖尿病,改变生活方式将有助于改善胰岛素功能,因而可以用饮食和运动来降低(或最终消除)对胰岛素的需要。

磺酰脲类药物

另一种常见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磺酰脲类药物)可以将血糖水平降低多达20%,但它也会导致平均体重增加4至5斤。这类药物包括格列齐特和格列本脲(优降糖)。磺酰脲类药物刺激胰腺β细胞释放胰岛素。血液中有更多的胰岛素会推动糖进入细胞。最后,它们以类似注射胰岛素的方式导致体重增加。

其他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包括二甲双胍或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能促进体重减轻或对体重无影响。最适合病人的药物类型取决于病史、目前的健康状况和成本等因素。

抗精神病药物

这类药物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双向情感障碍。与其他抗精神病药物相比,奥氮平增长体重的潜力最高。更重要的是,这类药物会影响葡萄糖功能,增加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使患者患上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升高。鲁拉西酮和齐拉西酮是另外两种抗精神病药物,它们导致体重增加的可能性较低。

编译/李丽珍

来源:环球网

体重管理年行动,官方发布5种肥胖症患者减重治疗药物

▍国家卫健委推进体重管理的举措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3 月 9 日下午的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推进慢性病防控和体重管理工作:

落实四方责任:推动各级政府、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和个人落实好四方责任,呼吁更多场所提供体重秤,创造有利条件。

做好知识宣传:持续做好有关慢性病防控和体重管理方面的知识宣传,动员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健康知识的宣传和传播,提升居民健康素养。

提供个性化服务: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为受体重问题困扰的居民提供专业咨询环境和平台。

▍我国获批的成年原发性肥胖症患者减重治疗药物

我国目前有五种药物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成年原发性肥胖症患者减重治疗,具体如下:

奥利司他:脂肪酶抑制剂,抑制肠道对脂肪吸收,促进脂肪排出。禁忌用于吸收不良综合征等患者及器官移植者等。副作用主要是胃肠道反应,建议餐时或餐后一小时内口服,每日三次,每次 120mg。持续应用去除安慰剂效应后体重下降幅度约 3.1%,减重 5% 以上患者比例为 49.7%。

利拉鲁肽:GLP-1 RA 长效制剂,作用于下丘脑和胃肠道减少能量摄入。禁用于有甲状腺髓样癌既往史等患者。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一天一次皮下注射,成人减重最高剂量每日 3.0mg。持续应用去除安慰剂效应后体重下降幅度约 4.7%,减重 5% 以上患者比例为 64%。

贝那鲁肽:GLP-1 RA 短效制剂,通过增加饱腹感、延缓胃排空减重。对其成分过敏者及有甲状腺髓样癌既往史等患者禁用。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等,剂量为每次 0.2mg,每日三次皮下注射。持续应用 12-24 个月去除安慰剂效应后体重下降幅度为 3.6%,减重 5% 以上患者比例为 58.2%。

司美格鲁肽:GLP-1 RA 长效制剂,作用于中枢减少能量摄入。禁用于有甲状腺髓样癌既往史或家族史等患者及过敏者。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系统疾病,起始剂量 0.25mg 每周一次皮下注射,维持剂量 2.4mg 或 1.7mg 每周一次。在以中国人为主的人群中,2.4mg 剂量 44 周时减重幅度可达 8.5%,85% 受试者减重 5% 或以上,还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

替尔泊肽:GLP-1 受体和 GIP 受体双靶点激动剂,调节食欲减少食物摄入。有甲状腺髓样癌病史等患者及过敏者禁用。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起始剂量 2.5mg 皮下注射每周一次,最大剂量 15mg 皮下注射每周一次。在国内研究中,使用 10-15mg 剂量减重幅度可达 11.3%-15.1%,减重 5% 以上患者比例为 85.8%-87.7%。